柏拉圖在《理想國》中主要從三方面來表達自己的主張:
1.如何建立理想國
2.理想的國傢建立要伸張正義
3.教育在建立理想國和伸張正義中的作用
理想的國傢就是正義的國傢,在這個國傢中由三種人構成,即統治者、守衛者、自由民,統治者要體現智慧的美德,守衛者體現勇敢的美德,自由民體現節制的美德,人人各盡其責,各司其職,國傢就充滿正義。
正義的國傢需要正義的人,人的靈魂由三種品質組成,即理性、激情(憤怒),欲望,要通過教育增長人的智慧和理性,由理性引導激情和欲望。個人的正義就是,靈魂的各個品質各司其職,保持自身的和諧狀態,否則就會變成非正義。人隻有心中有正義,才會認同正義,才會踐行正義。
由此可以看出,在這本書中,教育、理想國和正義三個話題不斷交叉,理想國的建立需要以正義為基礎,理想國又是堅守正義的保障,而教育又是連接兩者的必要手段,三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理想國》涵蓋瞭哲學、教育、國傢建制建學、婚姻制度等多方面,探討瞭人的美德,一個國傢裡不同身份、不同職業的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品德,正義究竟是什麼樣的等問題,可以說是涵蓋方方面面。
此外,縱觀歷史長河,對真理和正義的追求是每個時代的話題,《理想國》從理論上論證瞭理想國應該是什麼樣的,又從實踐角度論述應該怎麼樣去建立理想國,可以說是畫出瞭一張比較完整的理想的國傢藍圖。
這應該也是這本書成為經典之作,三大歷史裡程碑之一的原因之一吧。
本書通篇采用蘇格拉底法(問答法),通過蘇格拉底之口來表達主張,可以起到一石多鳥的效果:
蘇格拉底法:
即啟發式教學,也叫產婆術和問答法,分為四個部分:譏諷,助產,歸納和下定義。
譏諷:通過追問,使對方承認自己對這一問題一無所知;
助產:通過對話的方式幫助對方把知識回憶起來,就像產婆幫助產婦生產一樣;
歸納:找到事物的共同點,揭示事物的本質;
下定義:找到事物的“一般”概念。
這是一個從現象、個別到普遍、一般的過程。蘇格拉底法是西方最早的啟發式教學法,對後世乃至當今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描繪的國傢藍圖,由於時代局限性,有一些消極的部分,如主張對女性的公有,對不健康嬰幼兒的棄養等,但不能影響這張藍圖的偉大,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理想國,對比馬克思主義所描繪的共產主義社會,兩者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種理想的國傢肯定是會實現的,隻不過在現如今的生產力水平下無法實現,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道德覺悟也會不斷提升,我們終究會無限接近這種理想的國傢,最終成功建立。
想到之前一個老師講自己對人生價值的理解變化的心理歷程,一開始是覺得做許多有趣的事情,後來變成遊遍山川,看盡世間風景,再後來發現,原來奉獻真的是人生價值的終極追求。
這個故事其實和這本書關系不是很大,但我想表達,人的道德覺悟是真的不斷在提高。
附上《理想國》讀書的邏輯思維導圖筆記,完整版的壓縮太嚴重瞭,發上來也看不清,有需要的可以留言(挺好的思維導圖,可以作參考),那就文字版筆記吧,下一篇見~
思維導圖不完整版
關於“洞穴理論”,有一些想說的感受。
“洞穴理論”中,大傢都生活在洞穴中,以為因為火炬倒映在墻上的影子就是真實世界(真理),突然有一天,有一群人跑出洞穴,看到外邊真正的世界,有陽關、有山川河流、有活人,他們感受到瞭萬物之美……才知道洞穴裡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假的。
其中有一部分人看到瞭真實的世界(找到瞭真理),就再也不願意回到洞穴那個混沌的地方。
另一部分人又再一次返回洞穴,他們想把洞穴裡的其他人帶出來,他們找到瞭真理,所以在乎真理,想帶更多人發現真理,走向真實的更為廣闊的世界。
個人覺得後一類人是真的偉大,走出洞穴又回到洞穴的人,他們要經歷許多次黑暗,一次是走出洞穴初見陽光,會被突如其來的光明刺傷眼睛,這是光明前的黑暗,一次是習慣外界的光明後又進入黑暗的洞穴。這兩種在我個人看來都不算最黑暗,更黑暗的是這類人進入洞穴後,給其他人說自己見識到的現象(真理),有些人不信,甚至還會覺得他是一個“瘋子”。
《理想國》中有這麼一段描寫:
“這個穴居人如獲至寶。他原本大可以從此奔向鄉間,為自己新獲的自由而歡欣雀躍,但他卻想到那些仍然留在洞裡的人。於是他回到洞中,試圖說服其他的穴居人,使他們相信洞壁上那些影子隻不過是“真實”事物的閃爍影像罷瞭。然而他們不相信他,並指著洞壁說除瞭他們所見的影子之外,世間再也沒有其他事物瞭。最後,他們把那個人殺瞭。”
在柏拉圖的主張裡,這種宣傳真理是哲學王的任務,這確實不是常人能做到的,換到現實中,這就是時代先驅的真實寫照。
下一篇
这次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对比一下几支不同年代146,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年代从远到近分别是14C、14k、T舌、现产(P146),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周末趁著闲暇,给大家整理了一份股票、基投资找工具网站。 看行情、找资讯、逛论坛,看财报、看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