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齡婦女人數下降是近幾年新出生人口下降根本原因
近幾年中國新生人口明顯下降,根本原因是育齡婦女人數在大幅減少,而育齡婦女人數減少則與人口結構有關。
中國人口結構分佈圖:
中國存在人口結構不平衡的問題,由於60年代鼓勵人口多生,70年代又大幅收緊人口政策(70年代就開始提計劃生育),因此導致每個年代新出生人口規模有很大不同。65後人數遠多於75後,這間接導致85後人數也遠多於95後。
而當前的問題在於85後已經逐漸邁過生育高峰期,接任生育偉大事業的95後人數明顯不如85後,這就造成育齡婦女人數大幅下行。這就是所謂的生育慣性,由於育齡婦女人數將持續下行,未來10年我國將不可避免地面臨新出生人口大幅下降的問題。
中國的三次生育斷崖期:
從生育慣性的角度來看,建國以來我國共有三次生育斷崖期,第一次是70年代後期,由於那一時期大幅收緊瞭生育政策,新出生人口開始大幅下降。第二次是90年代後期,由於95後的母親大多是75後,75後人數下降不可避免地導致95後人數也下降。第三次將發生在2019年之後(備註:95後平均生育年齡比75後推遲瞭5年),由於95後人口下滑,作為95後子女的20後人數也明顯下滑。結合育齡婦女走勢對我國未來新出生人口進行預測,可以發現未來10年我國新出生人口將不可避免地下滑,預計到2033年之後將下降至1000萬人左右,相比2019年縮水三分之一。
二、教育水平提升導致的觀念轉變是生育率上不去的根本原因
研究人口問題,除瞭要看人口結構,還應該看生育的年齡結構。
近十年來我國生育率不降反升:
雖然很多媒體將新出生人口下降的原因歸結於大傢不想生、不願生,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1995年我國育齡婦女生育率是4.9%,而2019年這個數據是4.3%,下降比例並沒那麼誇張。從生育率走勢來看,近十年來我國育齡婦女生育率不降反升,特別是在2015年二胎政策放開之後生育率一度大幅反彈。
如果來看生育的年齡結構,我們能發現更多信息。
25-29歲婦女生育率走勢圖:
25-29歲婦女是我國當前生育主體,這部分婦女生育率並未大幅下降,特別是放開二孩政策之後其二孩生育率和三孩生育率均有明顯上升。
30-34歲婦女生育率走勢圖:
35-39歲婦女生育率走勢圖:
30-39歲的婦女生育數據起碼可以體現兩個重要信息,1、30-39歲的婦女一孩生育率在逐年走高,體現瞭近幾十年來我國晚婚晚育越來越流行,很多婦女因為事業等原因選擇瞭晚結婚、晚生育。2、二孩政策對30-39歲的婦女有非常大的提振作用,幾乎使其二孩生育率提升瞭一倍。由於觀念的原因,70後和85前的婦女還是很願意多生孩子的。
既然25-29歲的婦女生育率保持穩定,30歲以上的婦女生育率逐年上升,那為什麼總生育率還會小幅回落呢?根本原因在於20-24歲的婦女生育率大幅下降。
20-24歲婦女生育率走勢圖:
在過去,20-24歲婦女生育率是各年齡段中最高的,其一孩生育率一度高達13%。但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很多原本要去種地/打工/嫁人的年輕女性進入大學,成為大學生,繼續享受接受教育的權力,進而大幅推遲瞭生育年齡。20-24歲的婦女一孩生育率也從1990年的13%大幅下降至2019年的2.5%。幾十年前,農村傢庭的女性即便考上瞭大學,可能也會被父母勒令去打工以幫弟弟掙學費,早早嫁人生子,失去受教育的權利。而今天,大部分年輕女性都能在高校接受教育,避免年紀輕輕就嫁做人婦的命運。很大程度上,這是社會進步的真正體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女性教育水平持續提升:
女大學生和女研究生人數快速增長:
從女性教育數據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女性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女大學生人數也明顯增長。1997年-2019年,我國女大學生人數從120萬人上升至1600萬人,增長13倍;女研究生人數從5萬人上升至150萬人,增長30倍。我們知道女大學生一般21-23歲畢業,女研究生一般24-26歲畢業,高等教育的普及導致20-24歲的年輕女性生育率明顯下降。同時也導致很多女性更加註重生育質量而非生育數量。
三、結婚率對生育率的影響
一個常見的觀點是生育率之所以走低,原因在於現代人的婚姻越來越脆弱,很多人都不願意結婚瞭,沒人結婚自然也就沒人生孩子。真的是這樣嗎?這裡用數據來說話。
粗離婚率逐年上升,粗結婚率逐年下降:
表面上來看,近10年來我國粗結婚率確實是在下降,粗離婚率確實是在上升,離結比(離婚人數/結婚人數)在逐年走高,突破50%。但這個數據的問題是忽略瞭人口結構的影響,因為80後人數比90後多,因此作為離婚主體的80後離婚數量當然要比作為結婚主體的90後結婚數量多(大部分情況下人們20多歲結婚,30多歲離婚)。因此忽視人口結構去研究婚姻情況是不客觀的。
各年齡段女性結婚率:
而各年齡段的女性結婚率數據更能反映結婚意願的情況。這個數據可以反映出幾點重要信息:1、20-24歲的女性結婚率逐年走低,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高等教育的普及,上學期間結婚的人畢竟不多;2、近10年來25-29歲的女性結婚率在降低,從2009年的19.1%下降至2019年的12.7%。3、30歲以上的人結婚率在上升,原因一方面是現代人結婚年齡推遲,另一方面是二婚率上升,很多女性離婚後看開瞭,於是又結瞭次婚。
初婚率和再婚率走勢圖(剔除人口結構影響):
從結婚率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初婚率近10年來是在明顯下降的,從2009年的92%下降至2019年的57%,籠統地說,就是十年前10個女性裡面有9個人會選擇結婚,而現在10個女性裡面隻有6個會選擇結婚瞭。不過相比之下,再婚率卻持續上升,從2005年的5%上升至2019年的12%。也就是說十年前100個女性裡面有5個會結多次婚,現在100個女性裡面有12個會結多次婚,觀念確實是越來越開放瞭。
這也解釋瞭為什麼2005年-2013年雖然結婚人數明顯上升,但生育率卻並未大幅提升,原因在於結婚人數上升有一部分原因在於再婚(二婚)人數上升,而有很多人再婚之後要麼已經看透人生,要麼已經過瞭最佳生育年齡,因此不會選擇再生孩子。
老齡化越重的區域,離結比越高:
人口結構對婚姻數據也有影響。東北和四大直轄市的離結比(離婚人數/結婚人數)位居全國前列,但這並不能說明這些地方婚姻質量就差。東北離結比高的根本原因在於老齡化非常嚴重,由於年輕人占比較少,而年輕人是結婚主力,因此結婚登記數較少;對應的,由於東北中老年人占比較高,中老年人又是離婚主力,因此離婚登記較高。四大直轄市雖然年輕人很多,但當地打工的年輕人很多沒有當地戶口,無法在當地登記婚姻,因此結婚登記數也相對少瞭很多。
總體來看,近十年來我國結婚率確實是在下降,對生育率產生一定拖累,假如未來結婚率進一步下降的話,生育率可能會跟隨一起下降。因為要麼想辦法穩住結婚率不下降,要麼引導社會進一步接納非婚生子的現象,以便讓女性在不結婚的情況下也能養孩子。
四、放開三胎政策對刺激人口增長用處很有限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新出生人口下降的中短期原因是育齡婦女人數下降,長期原因是高等教育普及導致生育觀念轉變,這兩個基本都是不可逆的。因為我們既不可能通過引進外國婦女來增加育齡婦女人數,也不可能通過降低婦女受教育年限來重新轉變其生育觀念,這兩種做法和飲鴆止渴差不多。因此理論上來說,我國新出生人口下降是個不可逆轉的問題。
但這裡還是有必要量化一下放開三胎政策對人口增長的影響。
各年齡段生育率走勢:
這裡我們做一個粗糙的假設:三孩政策推出後,每個年齡段的育齡婦女三孩生育率上升X%,X%為二孩政策後該年齡段育齡婦女二孩率上升的百分比。也就是說,這裡假定育齡婦女對二孩政策和對三孩政策的響應程度是一樣的,屬於較為樂觀的假設。
在考慮瞭人口結構的影響後,測算發現三孩政策可使三胎生育率從2019年的0.45%左右上升至0.7%左右,絕對值上升瞭0.25%左右。使總生育率則從2019年的4.3%左右上升至4.6%左右。
三孩政策對新出生人口的影響:
基於這個測算,假定生育意願維持在2019年水平,三孩政策可使2022年我國新出生人口提升100多萬,之後逐漸回落,平均每年能新刺激生育80萬人口。
當然這個是比較樂觀的預測,實際的作用可能沒那麼高,因為這裡的假設是育齡婦女對二孩政策和對三孩政策的響應程度是一樣的。基於此預測的結果顯示,三孩政策會適度提高我國新出生人口規模,但作用相對有限,仍然無法解決老齡化的問題。
五、我國人口政策面臨取舍兩難
有些網紅經濟學傢經常抨擊我國生育政策,造成很多民眾對生育政策產生質疑,認為如果早點放開二孩和三孩政策就能避免老齡化問題,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要研究老齡化的成因是什麼,人口老齡化的直接原因不是新出生人口太少,而是老年人太多。中國老齡化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60年代出生人口太多,間接導致80後新出生人口也很多,加劇瞭新出生人口的波動率,當60後和80後老瞭以後,會有大量老年人需要贍養。
80年代以來新出生人口波動下降,人口結構持續優化:
一個合理的人口政策不是一味地提高新出生人口數量,而是降低新出生人口波動率,削峰填谷,如果單純靠刺激新生人口,那麼等這些新生人口老瞭之後仍要面臨老齡化的問題。可以看到80年代以來我國新出生人口波動率持續下降, 60-70年代新出生人口在1200萬到3000萬之間波動,80-90年代新出生人口在1900萬到2500萬之間波動,00-10年代這一波動區間則下降至1400萬到1800萬之間。也就是說,我國新出生人口的波動區間從60-70年代的1800萬下降至80-90年代的600萬,之後再下降至00-10年代的400萬。人口調控水平越來越精準,也越來越科學化。
假如2000年提前放開二胎政策,年均新出生人口可能會達到2000萬:
假如在2000年提前放開二胎政策,會使近20年來我國年均新出生人口保持在2000萬人左右,這樣看似乎是大大緩解瞭老齡化問題,但這樣做是有代價的。因為解決人口老齡化的關鍵在於拉平生育曲線,使每年新出生人口規模保持穩定。如果我國每年新出生人口規模保持在2000萬人左右的話,老齡化問題固然可以得到解決,但如果按照每年新出生2000萬人口的趨勢一直發展下去,到本世紀末中國將有16億人口(2000萬×人均壽命80歲=16億)。這會極大加劇我國國土資源的消耗。
我國不僅面臨老齡化問題,也面臨人口數量過多、環境負荷較重的問題。中國的土地資源合理的人口承載規模是8億人左右,現在的14億人口一方面對自然資源和環境造成很大壓力,另一方面也加劇瞭內卷。假如我國能將新出生人口穩定在每年1000萬人,那到22世紀我國的總人口將穩定在8億人左右,且屆時將不存在老齡化問題。因此如果以百年為目標的話,我國應該在2030年之後再實行大幅刺激生育的政策,以在長期內保證新生人口穩定在1000萬人左右,這樣到22世紀我國將能夠得到合理的人口結構,以及適度的人口規模。當然,這樣做的話可能會讓80後和90後作出一定犧牲(主要是養老方面),但卻能讓100年後的中國徹底解決人口問題。
不同人口刺激力度下人口走勢預測(假定人均壽命80歲):
將人口刺激力度分為三種場景:1、第一種是立即采取人口刺激政策,將人口出生數量穩定在1400萬人,在這種場景下,老齡化問題將在本世紀末得到解決,穩態情況下的人口數量為11億人左右。第二種是在2030年左右采取人口刺激政策,將人口出生數量穩定在1200萬人,在這種場景下,老齡化問題將在22世紀初得到解決,穩態情況下人口數量為9.5億人左右。第三種是2040年左右采取人口刺激政策,將人口出生數量穩定在1000萬人,那麼老齡化問題要到100多年後,也就是2030年左右才能得到解決,穩態情況下人口數量為8億人左右。對我國來說,8億人最為合適,但如果人口政策收得過緊,那老齡化陣痛期的沖擊會非常大,因此應該采取逐步過渡、松緊適度的政策,讓新生人口逐步過渡到1000萬/年的穩態值。
由於我國既要調節人口結構,也要控制人口規模,因此生育政策更多遵循“輕踩剎車”的模式。把我國生育趨勢看做是一輛下坡的車,受重力(人口慣性)影響不斷向下加速。車的目的地是山腳(8-9億的人口規模),但為瞭防止車速太快帶來的撞車風險(急速老齡化),因此需要適度踩剎車(階段性放松人口政策)。因此自2000年以來我國年新出生人口呈階梯性下滑的趨勢,分別在1800萬、1600萬、1400萬的階段均出臺過人口政策(雙獨二孩、全面二孩、三孩),未來預計也會在新出生人口掉到1200萬和1000萬的時候出臺新的人口政策,預計中國會在2027年左右全面放開生育政策,在2032年左右轉向鼓勵生育政策。
六、80後和90後面臨養老金缺口,隻能延遲退休
哪怕從現在開始就鼓勵生育,由於00後和10後人數較少已經成為無法改變的既定事實,80後和90後必將無可奈何地面臨養老金缺口的問題。
00-10後人數偏少,難以承擔80-90後養老任務:
我們假定60-70後的養老問題由80-90後承擔,80-90後的養老問題由00-10後承擔。60-70後有4.5億人,80-90後有4.3億人,人數差距不大,養老壓力較小。但00-10後卻隻有可憐的3.2億人,比80-90後少瞭1.1億人,養老難度會大幅增加。
另外假如未來20年生育政策不變,或者新出臺的生育政策未能大幅提高生育率,那麼20-30後的人數將更少,下降至2.4億人,從這個角度看,00後和10後養老也好不到哪去。
不過實際的老年人撫養比沒那麼高,因為年齡越大死亡率越高。現實中養老主要是通過養老金制度,也就是從年輕人的工資裡面扣除養老金,用於給當期的老年人發放養老金。通常年輕人的實際工資要比名義工資高一些,高出的部分是五險一金,比如小王的月薪為10000元,那麼實際工資就是10000×(100%的名義工資+28%的養老保險+10%的醫療保險+3%的工傷、生育、失業保險+24%的公積金)=15500元,這些社會福利隻有在退休、生病、生育、買房後才會發生作用,但它體現在企業支出成本上,屬於企業真實為員工支付的工資。也就是說小王表面上稅前月收入1萬元,實際上的月收入應該是1.55萬元。
但小王的1.55萬月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要拿來給老年人養老,最直接的就是養老保險,我國養老金制度采用現收現付、隔代養老的模式。也就是說現在發放給老年人的養老金,主要來自於年輕人繳納的養老保險;等這一代年輕人老瞭後,再用下一代年輕人繳納的養老保險來支付養老金。這種模式在過去我國老齡化不嚴重的時候能夠平穩運行,不但如此由於當時老年人人數較少,養老保險收入>養老金支出,養老金每年還能有大量盈餘。但一旦未來老齡化加重,老年人變多,那養老金支出很可能會大於養老保險收入,屆時養老將成為一大問題。
小王10000元的名義月工資有28%的養老保險要拿來給當期的老年人養老,除此之外,那10%的醫療保險也要80%是給老年人看病用的,因為相比年輕人老年人更容易生病。因此實際算下來,小王有10000×(28%+10%×80%)=3600元要用於給老年人養老,這占他實際月收入(1.55萬)的23%左右。也就是說,對於大部分上班族來說,每個月月收入的23%要拿來給老年人養老。
2019年我國人均工資大概7000元左右,人均養老金大概3300元左右,再考慮到醫保的因素,老年人的養老金收入大概是年輕人工資收入的一半。這個比例相對合理,因為老年人基本不需要支付房租,購物需求也少,如果說北京的年輕人月收入1萬差不多能滿足生活開支,北京的老年人差不多5000就可以夠用瞭。
而我們知道年輕人每個月收入的23%要拿來給老年人養老,而老年人養老金月收入是年輕人的50%,也就相當於2.2個年輕人能養一個老年人(50%÷23%≈2.2)。
也就是說,取λ=年輕人數量/老年人數量,當λ>2.2時,養老保險收入>養老金支出,此時養老金出現盈餘;當λ<2.2時,養老保險收入<養老金支出,此時養老金出現虧損。
過去我國年輕人數量遠多於老年人數量,養老壓力不大:
過去我國年輕人數量/老年人數量遠高於2.2倍(定義20-59歲算年輕人,60歲以上算老年人),養老金每年都能有大量盈餘,養老壓力非常小。60年代甚至高達10倍,也就是說10個年輕人養1個老年人,養老幾乎不存在壓力。但隨著近十年來我國老齡化加速,養老形勢越來越不容樂觀。從十年前的5.5倍快速下降至2019年的3.8倍,而且隨著未來10年我國老齡化進一步加深,這一比值會繼續快速下降。
未來30年我國年輕人口/老年人口比值將迅速下降:
我們假定未來男女均在60歲退休,且假定未來隨著內卷化加深,考研成為類似高考那樣的主流趨勢,大多數人24歲畢業以後才開始工作。未來幾十年我國年輕人口/老年人口的比值(25-59歲的人口/60歲以上的人口)會迅速下降,從2019年的3.8跌到2035年的1.6,再跌到2060年的1.1。2035年我國最後一批75前出生的人變老,第一波老齡化加速期結束。這一時期對應的老年人撫養比是1.6,意味著1.6個年輕人養一個老年人,基本養不動。2060年最後一批90後變老,到這個時候80後和90後都已經邁入60歲大關,成為老頭老太。這一時期對應的老年人撫養比是1.1,意味著1.1個年輕人養一個老年人,這根本不可能養得起。
事實上由於未來10年老齡化加速,2031年λ<2.2,養老金就已經入不敷出。也就是說10年後就得改變退休政策瞭,否則養老金很難發出來。東北就是一個先行例子,由於東北老齡化很重,東北一些城市已經出現養老金缺口,需要挪用南方省市的養老金資源。
那麼有沒有可能在不推遲退休的情況下,解決老齡化問題呢?有的。
有五種典型的辦法來解決養老難題:
1、羅馬尼亞式,強制生育政策
上世紀60年代,羅馬尼亞為瞭促進本國人口增長,出臺過強制生育的政策。要求一對夫妻至少生四個孩子,否則就要面臨懲罰,羅馬尼亞甚至禁止夫妻離婚,以確保婦女充當生育機器。這一政策一度取得過很好的效果,羅馬尼亞人口大幅增長。但強制生育的代價卻是羅馬尼亞人均受教育水平下降、人口素質降低,以及人均壽命下降,到瞭90年代之後羅馬尼亞人口反而出現瞭下滑。這一政策宣告失敗。
因此什麼丁克稅、強制生育這樣的政策,是不可取的,人口素質比人口數量更加重要。
2、日本式,借債養老
日本老年人占總人口1/3。由於日本是民主國傢,老年人有大量選票,政府不敢得罪老年人。為瞭討好老年人的選票日本政府大力舉債來發養老金,政府債務占GDP比重超過200%,居世界第一。舉債不是沒有代價的,因為償債的主體是未來的年輕人,日本舉債發養老金的做法相當於將償債壓力轉移給瞭子孫後代。
日本舉債養老的政策也不可取,這和飲鴆止渴差不多,將負擔轉移給未來的年輕人。
3、美國式,引進移民,靠移民來養老
美國老年人占比也很高,但卻不存在老齡化危機,根源就在於美國是個移民國傢,有源源不斷地年輕勞動力流入。移民既可以為美國帶去高科技人才,也能為美國帶來壯年勞動力。可謂是性價比最高的方式。不過其他國傢想學美國這套很難,比如德國也想學美國搞移民引進來解決老齡化,但德國引進的伊斯蘭難民卻跟本國居民產生很大的文化沖突,也帶來瞭一些治安問題。
移民是解決老齡化的很高效的辦法,但對中國來說很難采用。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對移民不是很接受,很難想象未來中國會接受大量白人或黑人移民。不過引進東南亞移民卻是可能的路徑之一,東南亞移民在人種和文化上與中國比較接近,文化沖突較少,未來可提供勞務派遣為中國補充壯年勞動力。但總體來看東南亞移民對解決中國老齡化問題杯水車薪,因為東南亞未來也會面臨老齡化,無法持續輸出壯年移民。
3、南歐式,削減養老金
前幾年為瞭應對歐債危機,南歐一些國傢采取過削減公共開支的政策,養老金就是其中之一。削減養老金可以直接降低養老壓力,立竿見影。但削減養老金勢必會影響老年人利益。
如果未來中國養老壓力非常大,那或許會考慮將養老金開支占/年輕人工資收入的比重下調,從當前的50%左右下調至40%左右。
4、北歐式,提高養老保險占工資比例
北歐是福利性社會,年輕人要繳納的養老保險占工資比重比較高,這樣一來老年人的養老金就有瞭著落。但問題在於,這樣做會加重年輕人負擔,削弱經濟效率。
中國輿論界年輕人歷來都有很大話語權,因此未來不太可能采取提高養老保險繳納比例的政策,以避免加重年輕人負擔。
5、古典式,養老問題傢庭自負
在古代,通常都是兒女來負責養老。但古代的人通常都會生很多孩子,而且古代人均壽命不長,基本不存在老齡化問題。
未來我國也不太可能將養老責任推給傢庭,畢竟未來傢庭規模可能會越來越小,而且啃老的也不少。不過未來以房養老或以資產養老的人可能會變多。
6、德國式,延遲退休年齡
為瞭應對養老難題,德國一直嘗試將退休年齡延遲,目前德國是66.5歲退休,未來可能會逐漸過渡到70歲退休。
目前看來延遲退休應該是可行性最高的選項,對我國來說延遲退休可能是必然趨勢。成本最低,效力最好。
因此問題在於:延遲退休到底要延遲到幾歲呢?
場景1,65歲退休:假設未來年輕人普遍在24歲之後工作,且延遲退休到65歲,看看會發生什麼?
根據測算,如果將25-64歲定義為勞動人口,65歲以上定義為老年人口,λ=勞動人口/老年人口,那麼到2035年λ將下降至2.56,2040年λ將下降至2.15。也就是說,到2040年才會面臨養老金缺口,需要重新調整退休政策。
場景2,70歲退休:假設未來年輕人普遍在24歲之後工作,且延遲退休至70歲。
根據測算,這次會在2065年左右λ才會降至2.2之下,在此之前養老金體系都能持續維持。之後可能會重新修改政策,此時80後和95前已經集體邁入70歲退休年齡大關,屆時95後和00後是否要延遲到75歲退休就不知道瞭。
不過考慮70多歲的人工作效率已經大幅降低,繼續工作反而可能會導致邊際產出<邊際收益,因此屆時可能不會延遲退休年齡,而是延遲領退休金的年齡。比如70歲退休,75歲領退休金,這樣也可以使養老金收支平衡。
甚至不排除未來出臺彈性退休金制度,比如允許65歲退休,但延遲至70歲才能領退休金。這樣的話,退休金政策可以維持至2056年,這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隻不過2056年之後又得重新調整政策。
基於此數據可以做一個場景預測:
1、預計未來我國將在2030年左右修改退休政策,將退休年齡逐步過渡到65歲,主要影響人群是70後。
2、在2040年左右再次修改退休政策,將退休年齡維持65歲不變,但退休金領取時間推遲到70歲,主要影響人群是80後。
3、在2055年左右進一步修改退休政策,將退休年齡推遲至70歲,主要影響人群是90後。
4、在2065年左右繼續修改退休政策,將退休年齡推維持不變,退休金領取時間推遲至75歲/降低養老金支出標準,主要影響人群是00後。
在此之後,隨著人口結構曲線逐步走平,我國老齡化問題將慢慢得到緩解。退休年齡理論上也不需要進一步延遲。假如未來我國能將每年新出生人口壓平到常態水平(1000萬或1200萬)的話,到22世紀初我國老齡化問題將得到解決,人口總量也將下降至8-9億人的合理區間。
不過這樣一來80後和90後的負擔可能會加重,年輕的時候遇上內卷,老瞭又遇上養老難題。因此長遠來看對80後和90後來說最好的辦法還是趁年輕多攢點資產,靠資產增值的收益而不是靠養老金來養老。
閱讀 1280
分享收藏
贊34在看17
1. Device Tree简介 Linus Torvalds在2011年3月17日的ARM Linux邮件列表宣称“this whole ARM thing is a fucking pain in th ...
现在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兴和千户所的问题。 这是一件典型的,可以验证清代史料演绎层累之后,造成一个事件失真的案例。同时可 ...
《像魚》 -王貳浪mp3 http://www.icpchaxun.com/video/1497639211067322368《像魚》是由周有才作詞、作曲,王貳浪演唱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