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老了。
这是人家告诉我的。
只要你有朋友圈这个东西,这几天多半都能看到一系列标题以“第一批90后”开头的文章。
在他们的文章里,我发现90后似乎和60后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秃了、油腻了、胃垮了、卵巢衰退了、阳痿了……
秃了不要紧,阳痿了就麻烦了。
吓得我赶紧拿起了手中的搪瓷缸子(哼,保温杯算什么),泡上几粒枸杞,坐在办公椅上还不忘做了几下凯格尔运动。
这还是身体层面的。
毛主席讲(这话是不是听着倍儿60后):“人活着总需要一点儿精神!”
按这些爆文写作者的思路,90后的精神世界也是一片荒芜。
出家的出家,离婚的离婚,有的大文豪干脆大笔一挥:
已经凉了。
吓得我赶紧再拿起搪瓷缸子。
知道我为什么不用保温杯吗?保温杯不发热,我怕凉。
我一向是乐于吸收各方各面的观点的。
对于“第一批90后”系列观点,我听进去了,还对自己仔细地进行了分析。
秃了?还好,头发茂密,烫一烫还能冒充路易十四。
油腻吧,看怎么说。如果长得不好看就是油腻,那我肯定是比不上十八岁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但我天天早晚洗脸,而且是用控油洗面奶的。要是说我油腻,我只怕得投诉洗面奶厂商。
胃垮没垮我不清楚,这几年酒喝得不少,倒是经常胃痛,但吃猪头肉尚可日啖三斤,一顿两个羊腿也不会引起生命症状出现异常。
你别问我关于阳痿的事情。
这种事儿我不喜欢做口头文章。
似乎我是在反驳。
用个体来反驳群体,显然势单力薄。
也许隔壁小我一岁的小王已经凉了,我只是身体比较健康的特例。
但已经凉了的小王,不也是个例吗?
我们太喜欢用某些词来概括某些群体了。
事实上,群体的共性是极难找的。
上中学时遇到过一个历史老师,喜欢说:
“你们年轻人就是不爱读书。”
很遗憾,年轻人里确实有不爱读书的,但爱读书的人也不在少数。
当我们试图给某个群体贴标签的时候,难免就会犯错误。
这时候不妨聪明一点。
给“第一批90后”的后面加上“有人”这两个字,就再没人挑的出毛病。
我便再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没有阳痿没有秃,你只需要说一句“我说的是有人又不是你”就好了。
天下太平。
十万加有了,90后的愤怒也没了。
比如,我今天要说:
“第一批60后有人已经成了老混蛋”
父辈不会打我,我说的是“有人”。
这说的是前几天上映的电影:
《老兽》
“老兽”在方言里是“老混蛋”的意思,这部电影讲的也是一个老混蛋的故事。
老混蛋叫老杨,曾经是鄂尔多斯的暴富阶层。
后来城市的经济垮了,他也破产了。
在电影里,我看到了四个老杨。
老杨有两个特质,有两种状态。
老杨的特质就是“混蛋”。
妻子瘫在床上,他不照顾,却在外面包养了一个洗浴中心的小姐。
朋友托他照看骆驼,他却把骆驼卖了,给情人买衣服买肉。
这还不算过分。
妻子亟待手术,儿女们凑了三万块钱救命钱,却被老杨拿走了。
别说是儿女,观众们看着也来气。
但同时,老杨还有一种特质,那就是“有原则”。
他有自己的原则。
他卖了朋友的骆驼,却在朋友找骆驼的时候给朋友还了奶牛。
他挪走了妻子的救命钱,就死乞白赖地去找三女儿要钱。
他是混蛋,但也知道有些事儿绝不能做。
他有两种状态。
分别是“阳痿”和“甲亢”。
影片里有一段很“快”的床戏,说明老杨生理上确实是廉颇老矣。这生理上的问题,正反映出了他整个人生活状态上的“阳痿”。
从暴富到破产,老杨见证了鄂尔多斯从繁华到萧条的变迁。
他就像高耸却空荡的大楼一样,迷茫无助,毫无存在感。
在儿女面前,他不再是那个可以随时施以援手的富豪父亲,而变成了十足的老兽。
在城市里,他再没有自己的生意,只能骑着电动摩托迎风而行。
也只有在自己包养的小姐面前,他依然能体会到尊严的存在。但讽刺的是,在精神不萎的时候,他的身体却萎了。
他的另一种状态是“甲亢”。
在儿女面前,他虽然已经失去了尊严,却努力地想要维持家长的身份。
他会说这样的话:
“就凭我是你们的爹。”
在儿女们气得把他绑起来后,他选择了报警,是因为他要让儿女们看到他的存在。
一个老混蛋最大的诉求,莫过于让和他作对的人感到不舒服。
自始至终,老杨在“阳痿”和“甲亢”两种状态之间切换,他的两种特质,又恰恰让他不管是处于哪种状态,都显得是那样拧巴和无奈。
《老兽》不是部出色的电影。
虽然摄影偶有出彩之处,影片的整体质感却算不上优秀。很多镜头的处理都会给人刻意之感,在剧本上,更是有太多瑕疵。
同样是家庭题材的电影,对比《相爱相亲》,就能知道导演的功力实在是差得太远。
但《老兽》又是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不只是因为金马新科影帝涂们老师精湛到无可挑剔的表演,更是因为这部电影拍出了个体的无奈。
老兽不是一个群体,而是个体。
老杨这样的人肯定不只他一个,但我们不能说这是一群人。
有点绕是不是?
这就回到了我一开始说的话题。
我们太喜欢去概括群体的特点了。
比如看到《老兽》里的鄂尔多斯,我们就会去想:
在鄂尔多斯,一定有一群老兽。
或者进而产生联想:
中国的第一批60后,是不是都是老杨这个样子?
或者说:
是不是有很多60后已经变成了老杨这个样子?
这样的思维模式很多人都有。
事实上,老杨这样的人,不专属于鄂尔多斯,也不专属于60后。
拉斯维加斯也会有一个类似的老杰克,40后里也可能有老老杨。
《老兽》这部电影,其实拍的很小。
它讲的就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讲的就是一个中老年失败者的无奈。
我最喜欢本片两场戏。
一处是老杨被东北房产销售殴打,一处是老杨站在派出所门口从远处注视自己的儿女。
这两场戏很真。
真到让我这个和老杨几乎完全没有共性的个体能理解他的内心。
这样的理解,是超越年代超越人群的。
个体,要比群体有意思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