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直译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直 译 :和大怨,(和解大的怨恨,)必有余怨,(必定还有余怨存在,)安可以为善﹖(又怎么可以成为好的办法呢?)
是以圣人执左契,(因此,有道的圣人拿着对方的借据,)而不责于人。(也不去责怪欠债的人。)有德司契,(有德行的做法就像在掌管他人的借据,)无德司彻。(没有德行的行为就像在执行官府的税法。)
天道无亲,(天道与任何人都没有亲疏关系,)
常与善人。(它常常给与的都是善良的人们。)
因此,有道的圣人拿着对方的借据,也不去责怪欠债的人。有德行的做法就像在保管他人的借据,没有德行的行为就像在执行官府的税法。
左契,古时候的借贷合约,用木刻制成契,分左右两半,放债人执左契,借债人执右契,相合为信。彻,周朝时期的税法。
圣人拿着对方的借条,攥著有力的证据,也不向人索债。他们不会苛责对方,更不存在与对方撕破面子,对簿公堂。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对方欠下了自己的债,债权债务关系明确,所以,才有借据掌握在圣人手里。而对方或许根本就没有偿还能力,也或许有能力也不愿意去还,这两者都是令人伤神和愤慨的事情。然而,不讨债不问账,这就是一个圣者的处事方法。当对方拖欠财物而不肯偿还,甚至还百般耍赖时,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心态和气量,也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仁慈和德行。
不论历史发展到什么时候,财物永远都是人们纷争的焦点,而债权和债务就成了不可避免的核心问题。人以及一切众生,生活在这个世上最可怕的一个字,就是“债”!众生之间都是围绕着讨债或还债在你来我往,变换角色。债,分情感债和财物债两种情况,其中又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别,或者叫善缘与恶缘的不同。无论善恶,只要是债都一样可畏,人的生活过程大部分都是被迫还债的行为。不是欠各种人的债,就是欠这个世间、国家或天地鬼神的债,这正是人不得自在、沦落生死的主要原因。
人原本就是来还债的,不曾想旧债还未了清,新的债台又高高筑起,久无脱困之期。在自然的平等法中,是债就不怕你不还,说到天边地边,哪怕来生多劫,到任何时候都不存在一笔勾销的道理。即便是无条件的馈赠,不图回报的捐助,包括对财产的继承行为等等,都不离外,只能说偿还的方式大有讲究。因此,每个人都必需做到洁身自好,切记不可随便承揽和接受任何形式的债务。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给与是唯一有赚头的买卖,其它索取没有一样是幸事。有些特殊的债项,甚至比高利贷的利率还要高出许多,正反都是亦然。怎奈,这就法界被公众认同的固定法性。
有德行的人,在别人需要时,当助人为乐作己任。没有德行的人,就是在他人真的遇到困境,也仍然会强人所难。就像中国古代那些掌管税收的官吏,逼得人民没有活路,不能安身。是人就要记住,到任何时候,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天地之间恒古不变的神圣法理。观察一个人有没有德行,鉴别一个朝政有没有道义,在这一点上可以表现得一目了然。
实在讲,债完全没有必要去追,账也不用操心劳力去讨,到了一定时候,自然连本带利一并奉还,没有半点值得担忧的地方。大凡,要么是过去我欠人的,要么是现在人欠我的,不想还不等于不要还,还的时间跟方式各式各样,性质高度精确,数量分毫不差。因为,这是道统之中谁也不无法更改的强性原则。
圣人之所以能做到执左契而不责人,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做法全都是真诚的善施行为,他们的心原本就是纯粹的利人之心。这是时刻都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凡夫俗子永远无法比拟的,也是一直难以开窍的。
天道与任何人都没有亲疏关系,它常常给与的是善良的人。
天道的特性,第一来源于众等纯善的本性;第二符合万物自然发展的规律;第三超越人道的思想理论;第四是不容更改的强制定律。
天道执法严明,秉公办事,没有亲眷,只有原则。
天道之所以时常给与和帮助善良的人,正是因为善人的善行,符合天道的根本法则。天道既保护和保证万事万物的正常运转,也对顺逆天道的相反行为扬善惩恶。说得更简单一点,只要是善良的就符合天道,只要是罪恶的就违背天理。合乎天道就能保证兴旺、长久,违背天理就会走向衰败、灭亡。
本章总结
本章主要讲的是关于怨恨与冤结的问题,这也是人道中最常见最敏感的问题,说明了只要是发生矛盾,皆非善为的重要道理。老子用生活中最普通的债权关系和执掌税法的例子,对有德与无德的行为进行了亮牌,从而进一步补充了天道公正和理、支持善者的总体原则。
由矛盾产生怨恨心理,这是人们生活中极其频繁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而且有可能随时撞见。怨恨会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让人与人的关系产生隔阂,使人们的心头蒙上久久散不去的阴霾。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的怨恨情节却在日益增长,没有多少人去认真思考怨恨的心理压抑和长期隐患,也没有多少人在警惕和防范怨恨的突然暴发。正因为人们令自我骄横,使习气放纵,忽视了损伤他人的危害,不知从自身开始反观,所以才造成了怨恨的四处蔓延。怨恨是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破坏和谐环境的第一要素。
等到怨恨出现以后再来和解,这只能算是下策中的上策。矛盾造成的创伤已经在人的内心烙下了深深的伤痕,等羊亡了再来补牢,为时已晚。
造成怨恨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在于人们德行的修养不够!通常,矛盾的双方都会认为各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尤其是占据主动地位的那一方,他们会利用自己强大的优势来压倒敌手,逼使对方仅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只要拿到了有利的证据,捏到了对方的痛处,就可以借此不断发飙,这是丧失道义的非善行为。值得一提的是,老子用执行税法的典型事例来旁敲侧击地说明现实社会中,一部分官吏的残暴无情,斥责某些执法者对人民的强横压榨。不少时候,正是某些来自于上等阶层的丑恶行径,激起了人民的怨愤,践踏了稳定的民情,给一个国家的政权埋下了动乱的隐患。
天道的旨意清晰明了,守常不变,从来就没听说过天道与任何人有亲疏牵连。它不会因为谁抓住了道理就允许他去强迫人、伤害人,也不会因为谁手执王法就会任由他去为所欲为、欺压百姓。这些看似得理的行为,恰恰促成了有些人和事变有理为无理,转主动为被动的反面局势。天道所主张和推崇的是善良,不管在什么时候,以一颗善良的心为出发点去待人处事,都不失为一种最好的办法。因为这样不但可以接受天道的嘉许和庇佑,一样能获得来自于人道多层面的援助和认同。
圣人的处事原则就是人们学习的最好典范。也只有按照圣人所教的这些方法去做,才能确保人的行为不出偏差,才符合大道对德行的要求。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长久平安顺利,就必须踩准天道的节奏,把稳自己的心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