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裡有一篇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課文用瞭擬人的方式告訴孩子們,三種植物的種子傳播方法。在我看來,學這篇課文不是僅僅瞭解三種傳播種子的方法,它更像一把勾子或者誘餌,勾起瞭孩子們強烈的好奇心:種子傳播還有哪些方式呢?
此時,如果能推薦合適的課外讀物,剛好可以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建立起課內與課外的聯系,同時也是擴大閱讀量的好機會。《一粒種子的旅行》就是能夠滿足孩子們這些需求的一本書。裡面的文字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可能略有些多,不過,親子閱讀,或者師生共讀,就可以解決文字多的問題瞭,更何況書裡擬人化的表達,生動有趣,易於理解,文字多也許根本不是個事兒,孩子們沒準兒嫌太短瞭呢。
課堂的真實情況驗證瞭我的想法,授課老師課後對我說,孩子們可喜歡這本書瞭。我知道最為主要的原因:書裡一以貫之地用瞭擬人的表達方式。
開頭作者就說:人類很幸運,我們不管是做長途旅行,還是短途旅行,我們有各種交通工具,有的幹脆走過去也可以。但是,這些手段,植物都沒有,可是,我們卻經常在一些不可思議的地方發現它們,比如,石頭縫裡或是高高的房頂上,它們是怎麼到達這些地方呢? 這個問題激發瞭孩子們強烈的好奇心。
作者依次介紹瞭在空中旅行的種子,還有喜歡坐“出租車”的種子,這種擬人化的方式,孩子們很容易理解種子的傳播方式。借用這種表達方式,我把擬人化做得更進一步,把裡面具體的傳播方式一一用擬人化的方式概括出來,也可以引導孩子們用擬人化的方式來表達。由於擬人的表達方式不是我這節課的主要目標,我們暫且不展開。
如果你和孩子們在課堂上共讀這本書,隻是以這樣介紹的方式讓孩子們去瞭解種子的傳播方式,顯然,教學的重點放在瞭對種子傳播方式的知識上,知識固然也重要,但是,僅停留在知識的層面是不夠的,這本書除瞭瞭解種子的傳播方式等相關知識,我們還可以讓孩子們學到什麼呢?——嘗試用思維導圖對書裡的內容進行歸類和概括。聽上去好像對於二年級的孩子們來說太難瞭,其實不然,要看程度定的是否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
《一粒種子的旅行》這本書裡主要將種子的傳播方式歸為兩類:一類是在空中旅行的種子,另一類是喜歡“坐出租車”的種子。但是,書裡涉及的種子種類繁多,有些植物對於孩子們來說也並不常見,幾頁看下來,容易看瞭後面忘記瞭前面,當然記住不是目的,有沒有更好的方式能夠讓孩子們對這些繁雜的知識瞭然於胸呢?一個很好的工具就是思維導圖。不要把思維導圖想像得很復雜,做簡單的分類歸納,用圈圈、線條或者大括號表達出來就可以。有人說,二年級也不會寫幾個字,對,不會寫,可以畫,表達出意思就可以瞭。老師也可以設立支架。起初,隻讓學生填寫部分內容,然後慢慢撤掉支架。學習任何的東西,都嘗試著去學到裡面的方法和工具,練熟瞭,就可以撇開老師瞭,老師說到底就是拐杖啊,當學生能夠“ 獨立行走”的時候,就可以撇開拐杖瞭。
就拿這本書來說,完全可以分兩個部分來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或者括號圖)進行簡單的歸納,我故意沒在方式後面加上植物的名稱,我讓孩子們自己來說,主動提取很重要。
64c2095a290fdcef8634e324f9ffeb48
三、四頁的內容就這樣歸到一張簡單的圖裡,一目瞭然。靠動物傳播的種子有些復雜,老師和孩子們畫瞭下面的這張圖:
a2b0d02dadfa36c40f54e25a7274ee84
思維導圖的中間一列擬人化的表達方式是我歸納總結出來的,孩子們一聽就明白,同時對這種傳播方式印象深刻。
這本書的知識量有點兒多,又加入瞭思維導圖這個工具,在有限的課時裡不可能達到很多教學目標,不過,可以分步驟進行,思維導圖這個工具也不是幾節課就掌握的,在這本書裡隻是帶領孩子們初體驗,開始時並不要求孩子們能畫出來,後面還可以分階段再練習。我們通過作業單的形式,做瞭小小的總結,空出瞭部分內容,讓孩子們主動提取,其實,能不能寫出來不重要,但主動提取的思維習慣要慢慢養成。這是我如此設計作業單的用意之一。
當然,這本書除瞭瞭解知識,也可以落在擬人化的修辭方法上。這樣的話,可以選擇擬人化表達突出的幾個繪本做個“群書閱讀”,集中感受和學習一下擬人化的修辭手法,如果和二年級上學期的課本建立聯系,也有太多可以選擇的瞭:比如,《風喜歡和我玩》,這是另一個教學的角度,今天我們就暫且不討論瞭。
可見,對於一本書來說,學知識並不是唯一的目的,學方法、學工具、學思維……就看老師將目標定在哪個方面,確定瞭目標,書本隻不過是個工具而已。
前往理由 (Reason to go):1. 死亡谷國傢公園是除阿拉斯加外最大的國傢公園,幾近深不可測。公園占地面積 330萬英畝/134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