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五千五百字
提起《水滸傳》,大傢最先想到的詞匯大約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而整部《水滸傳》中最符合逼上梁山的設定的,就是豹子頭林沖瞭。他從頭到尾,步步後退,在尚有選擇餘地的情況下,從來不會主動犯罪。隻有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會起來反抗,這使得他的行為具有正當防衛的性質,從而讓整個梁山的行為具有瞭合法性,正當性。
同時,這樣的守法公民最後被逼落草成為危害社會的法外之徒,深刻地揭示瞭“亂自上起”的社會根由,在《水滸傳》的開篇為全文定下瞭名著才有的思想性,批判性。詳見我的另一個答案:
同時,在所有人物中,最有帶入感的也是林沖。這不僅因為林沖的遭遇令人同情,也因為林沖隱藏的上班族/讀書人的身份。在林沖落草之前,是一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看不到他有什麼高超的武藝以及英雄事跡,是一個普通百姓,所以我們通常讀著讀著,就把自己當成林沖瞭。
林沖的遭遇令人同情,但也有很多人認為林沖過於懦弱,委曲求全,正所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甚至有人認為林沖德行有虧,為瞭自保,休掉娘子張氏,在言談中泄露瞭魯智深的身份;還有人看出林沖前後的人物設定有沖突:他的原型是豹頭環眼的三國猛將張飛,然而給我們的感覺根本就是個讀書人,等等等等。
那麼林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形象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上文那些看似矛盾之處是否有合理解釋?抽絲剝繭,本文為您詳解林沖。
要弄清林沖形象的由來,首先要弄清《水滸傳》的源流。這是因為不同時期,不同創作者的不同創作需要賦予瞭林沖不同的面貌。《水滸傳》各版本的流變請參考拙作:
簡而言之,水滸傳的各版本順序為:
前水滸故事——聚義本——天才文人本——招安本——百二十回足本
所謂前水滸故事,就是在《水滸傳》聚義本湊齊一百零八人之數以前,已經在社會上流傳的梁山好漢故事。一般而言包括《水滸傳》藍本《大宋宣和遺事》,龔開為水滸葉子的配詩《宋江三十六人贊》,各話本雜劇,例如《武行者》《花和尚》《石頭孫立》《梁山七虎鬧銅臺》等等。前水滸故事有的被聚義本采用,流傳至今,有的失佚,我們永遠不知道其真實面貌瞭。
在《大宋宣和遺事》裡,林沖隻是押運花石綱的十二個制使之一,沒有任何具體情節;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裡面,壓根就沒有林沖。以至於在餘嘉錫的《宋江三十六人考實》一書裡,壓根就沒寫林沖——史料太少,沒有原型,如果硬要找原型,那就是同樣豹頭環眼,身高八尺的張飛張翼德瞭。同樣情形的,還有入雲龍公孫勝。兩個在繁本水滸裡舉足輕重的人物,在前水滸故事流傳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無足輕重,隻是個湊數的(這同時也是他們人物後起的一個證據)。
那麼,在聚義本裡,林沖的形象是怎麼樣的呢?
林沖的贊詩在百回繁本第四十八回首次登場:
如果按贊詩為首次出場的設定,那麼聚義本裡的林沖直到三打祝傢莊時才首次登場,並未被逼上梁山,他甚至沒主導火並王倫,他不一定是梁山元老,而更像一個武力高強的馬軍統領。這個設定,是符合他豹子頭的綽號的,符合他豹頭環眼,身高八尺的人物形象,全無違和之處。
然而,真正讓林沖成為《水滸傳》裡舉足輕重的角色,是前十三回的天才本。這個版本講述瞭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五嶽樓——白虎節堂——刺配滄州——夜奔的故事,甚至可能包括後來的火並王倫。林沖最終被逼上梁山,並成為梁山的元老
天才文人為什麼選擇林沖做為重點加工的對象呢?如前文所述,林沖在前水滸故事裡是個無足輕重的小角色,除瞭湊數的作用以外,林沖這個角色是一片空白,這給瞭天才文人巨大的發揮空間。
在天才文人本裡,林沖被設定成一個勤懇工作,但懷才不遇,被上司迫害的忠厚老實人。這個設定與其他好漢的英雄行徑很不相同,甚至與聚義本裡林沖的本來設定——武力高強的馬軍統領形象——存在沖突,造成瞭前後不一致的現象。我們需要明白,這是不同作者的不同創作需要導致的。
在後來的招安本裡,由於林沖增加瞭梁山元老以及懷才不遇的設定,因此他不僅僅展示武力,也展示瞭高超的政治智慧:
以上兩個事例可以看到,林沖雖然是員武將,但是胸中有韜略,不是有勇無謀之輩,甚至有高超的政治智慧,至此,聚義本以及天才文人本結合,林沖終於定型為儒將。
最後,在百二十回足本裡,林沖的結局是在六合寺風癱,半載而亡,並未接受朝廷封賞,是個悲情英雄。在百十五回的簡本裡,林沖在杭州得病直接死掉,但在繁本裡,成書作者讓他拖瞭半年才死,而且是癱瘓這種折磨人的疾病。參考柴進,李應,朱仝,關勝的圓滿結局,我們可以知道,在創作需求允許的前提下,成書作者願意給自己喜歡的角色一個更好的結局,換句話說,梁山好漢的結局從一定程度上反映瞭《水滸傳》成書作者本身的喜好。
成書作者不喜歡林沖,不認同他的做法,這與稍後嘉靖朝的李開先的看法是一致的。李開先重寫林沖章節,把林沖的性格,結局都改得與原來不同,這在下文有更詳細的描述。
關於林沖結局的詳細分析,請移步我的答案:
綜上,林沖的人物形象大致經歷瞭如下階段:
無足輕重的頭領——武力高強的馬軍虎將——梁山元老——儒將——悲情英雄
這個過程分別對應瞭水滸傳成書的不同階段,不同作者,不同需要,清晰易懂。
下面就其最為重要的階段,前十三回,也就是林沖這個人物如何牢牢地立在《水滸傳》裡,甚至立在中國文學史裡,做詳細分析。
首先,在簡本百十五回《水滸傳》中,四寇之一的王慶,是前十三回創作的重要參考資料
在第九十五回 高俅恩報柳世雄 王慶被陷配淮西中,八十萬禁軍教頭王慶因為得罪高俅,因病未參加點卯,被陷害刺配淮西,臨行前給妻子寫瞭休書,流放途中被財主龔正收留,棒打保甲獲得賞錢。
可以看出,前十三回中的林沖以及史進的師傅王進,都從簡本王慶的章節裡取材,取材以後,王慶這個情節就被百二十回繁本棄用瞭——如不棄用,那麼繁本中就會有雷同的故事情節,是成書的硬傷,不得不棄用。
除瞭這條故事主線,《水滸傳》為瞭增加故事的藝術性,在林沖寫休書上路之後,棒打洪教頭之前,增加瞭野豬林魯智深搭救林沖的情節。文章在這裡的結構縫隙非常明顯:
魯智深居然沒把林沖送到滄州,這與他“救人需救徹”的原則相悖。這是因為如果有他在場,棒打洪教頭的情節就會不自然,會拖沓,所以魯智深必須提前離開。有的學者認為,棒打洪教頭是後插入的情節,但根據上面的分析,其實大鬧野豬林才是後插進來的情節。
林沖發配的環節與盧俊義發配的環節非常類似,都是董超薛霸,都是燙腳,這個問題我曾經回答過,但目前來看,應該是盧俊義的章節在前(屬於聚義本內容)林沖章節在後(屬於天才文人本內容)所以,應該是林沖的章節仿照盧俊義的章節來寫。
我把原來的答案放在這裡,大傢可以看到一個人在讀書過程中,隨著知識的積累,觀點也在逐漸變化的實例:
其餘的情節,衙內殺人奪妻的橋段在當時的《揮塵錄》《夷堅志》等筆記小說裡俯仰皆是。
那麼,天才文人本的獨創情節即為夜奔一出,而夜奔毫無疑問是《水滸傳》藝術水準最高的章節之一,是唯二入選中學課本的水滸故事。
綜上,天才文人在參考瞭當時筆記小說的衙內殺人奪妻橋段,王慶故事主線,借鑒瞭聚義本水滸盧俊義章節,獨創瞭夜奔一出大戲。這大概能夠涵蓋林沖最終人物形象的所有源頭。
以上分析瞭林沖形象的形成過程,重點剖析瞭其中林沖做為悲情英雄的塑造過程。有瞭這些信息做為基礎,我們就可以解答一些關於林沖的謎題。
林沖是個懦夫嗎?
我們不能因為最後林沖風癱未得善終,就倒推林沖的委曲求全是懦弱而不必要的。這是事後諸葛亮,並不高明。林沖有幾次都差點死掉,但如果不是他一味忍讓,他是一定會死的。
可見,林沖能活下來,一來是他運氣太好瞭:要不是碰巧遇到這個孫孔目,要不是因為高俅以往利用開封府尹殺的人太多,林沖這次一定是死罪。二來是因為在五嶽樓的時候,他收住拳頭沒打高衙內,給沖突雙方留有餘地。可以想象,如果林沖當時真的打瞭高衙內,那麼府尹以及高俅,都沒有放林沖一馬的立場,所以林沖沒打高衙內,是先救瞭自己一命。
有的人覺得林沖在董超薛霸面前太懦弱,跟大英雄魯智深還有武松比起來差的太遠:
讀者總是會把這個環節與武松比較:
可以看到,武松瀟灑痛快,林沖軟弱窩囊。這雖然與他們各自性格有關,但卻並不完全是他們性格使然——林沖當時一門心思要繼續過他守法公民的日子,武松當時已經對朝廷法度徹底失望,一門心思隻要殺人——立場不同,態度自然不同。
有人沒意識到林沖在當時其實可以繼續過守法公民的安生日子的,不是說刺配瞭就一輩子都完瞭:
宋朝沿襲唐律,用紋面,臀杖,配州的方法做為僅次於死刑的刑法,有效懲戒瞭降死一等的重罪。按照罪行的嚴重程度來計算發配的距離,例如五百裡,兩千五百裡等等,並把配役的期限以及治所都紋在罪犯的臉上,一般三年居多(王慶就是跟他老婆達成協議,三年不回來任從她改嫁)。
但這裡面有很多問題比較復雜。一個是罪犯不願意再回原籍,因為被紋面瞭,沒法重新開始;再一個,流放距離長的,由於是戴枷流放,死在路上是常事,押送的人不需要跟誰解釋,也沒辦法攜帶屍體。最後一個,有宋一代,可能因為皇帝不著調,大赦的時候非常多。皇帝的媽媽過生日,大赦,皇帝冊立太子,大赦,有人統計過,宋朝一共有三百多次大赦,平均一年半就有一次大赦。隻要不在十惡之列的,罪減一等。
所以林沖的算盤是,隻要平安到達滄州,最多挨個三五年,他就自由瞭。為此,他忍氣吞聲,不得罪董超薛霸是非常合理的,算不上懦弱。
所以我的觀點是,林沖忍氣吞聲是為瞭能夠活下來,相比壯烈地死去或者義無反顧地做個法外之徒,林沖的做法更值得我們借鑒:
林沖休掉張氏是為瞭自保嗎?
這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公案,我的看法是,一半一半——既有自保的考量,也有為張氏的考量。
對於林沖刺配前寫休書的過程,容與堂繁本與袁無涯繁本基本一致:
可見,林沖對丈人說的話裡,更多的意思是自保——免得高衙內陷害。
而隨後林沖對他娘子說的,還有勸她找個好人改嫁的意思。這是因為一來林沖對於自己能否活著回來沒有信心,二來,如果他娘子真的能再找一個”好頭腦“的話,這個”好頭腦“在張氏的身邊,總比林沖遠在滄州,更能保護張氏。
需要指出的是,貫華堂本金聖嘆在此處對”好頭腦“的批註是:
我們必須批判金聖嘆這種陰暗的心理,因為這根本不是林沖的原義。
第一,招嫁的意思是要男方入贅,第二,高衙內專事淫人妻女,是根本不可能結婚的。所以這裡的“好頭腦”壓根就不可能是高衙內。在此我們還可以看出金聖嘆其人,心理的確陰暗,他首創水滸陰謀論,並非偶然。
這個解讀,在百十五回簡本裡得到瞭驗證:
我們從簡本裡還可以看到,原始情節是張氏這個烈女子,丈夫休瞭自己後當即回傢自殺,一分鐘都沒耽誤。這個情節雖然很有戲劇性,但是不夠合理——哪有一群人在原地等著張氏回傢自殺,錦兒都能跑一個來回瞭。所以後來的繁本裡,張氏的自殺改成是後來的事瞭,而成書作者為瞭圓這個情節,還特地安排魯智深在上山後詢問林沖,借林沖之口把這事最終畫上句號。
然而有的讀者卻認為魯智深當面問林沖老婆的近況是很失禮的,所以後來林沖與魯智深疏遠瞭,再無一句對白。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梁山好漢聚義後,都隻有共性,沒有個性,成瞭臉譜化的人物,這隻是長篇小說的創作需要,林魯並無特別的不合。
請參考我的另一個答案:
如何評價林沖章節的同文《寶劍記》?
明朝李開先曾基於林沖故事,創造瞭一個三十三出的戲劇,《寶劍記》。可以說,這是水滸同人作品裡面,藝術水準最高的瞭。
在《寶劍記》裡,林沖不再是中下級軍官,他父親是成都太守,自己是征西統制,是高級軍官兼官二代。他主動上書彈劾高俅還有童貫,被陷害入獄。他入獄後,才有高朋調戲林沖娘子,錦兒代替林沖娘子拖住高朋,林沖娘子潛逃,錦兒自殺。林沖被逼上山之後,率領梁山軍來復仇,並在招安後,將高俅拿送軍司,問成死罪。逃亡在外的林沖娘子,最後通過寶劍這一線索物品與林沖重新團聚。
結合李開先的仕途經歷,我們完全可以理解李開先就是把高俅當成瞭夏言,把自己當成瞭林沖。把自己對夏言的怨言,通過林沖的嘴巴說瞭出來。而且《寶劍記》最後,林沖得到瞭團圓的完滿結局,與《水滸傳》的悲劇結局截然相反。
這種改寫如何評價呢?我個人認為,這種團圓式的結局降低瞭《水滸傳》原書的思想高度以及批判力度。誠然,悲劇的結局是不好接受的,尤其是對林沖這個代入感很強的角色而言。然而恰恰是因為《水滸傳》的悲劇結局,更加有批判力:
林沖處處委曲求全,但最終不得圓滿;魯智深處處行事通達,終得正果。
同時,梁山隻反貪官不反皇帝,這註定是要失敗的。
因此,原悲劇結局給我們讀者以深刻的警醒,比起人為設置一個團圓結局,更令人反省,深思。
有人短暫地懷疑過水滸章節是仿照《寶劍記》,這是錯誤的,一來,有歷史資料表明,李開先與朋友們已經在讀《水滸傳》瞭,隻是當時水滸傳的影響力還不大,二來,很明顯,水滸傳的各階段作者,其小說水平是要高過李開先的。
金聖嘆如何評價林沖?
以上評價,隻認同“熬得住”一項。其餘批註幾乎南轅北轍,讓人無法理解——如此人畜無害的林沖有啥“可怕”的。金聖嘆先生怕的人也還有,例如石秀,可能在他眼裡,反正自己做不到的事,都有可怕的地方吧。關於金聖嘆批註水滸的評價,請見拙作:
林沖搶奪酒食是敗筆嗎?
林沖在殺瞭陸虞候,燒瞭草料場後,信步投東。由於天氣太冷,去到一間草屋烤火,並與一同烤火的莊客發生爭執:
以上情節,讓讀者大跌眼鏡,這與之前善良軟弱的林沖簡直天壤之別。如果隱去林沖的名字,這一定是武松——霸道,愛喝酒,不講理
有的學者認為這是一處敗筆,但在我看來,恰恰相反,這是一處妙筆,一處體現心理學考量的妙筆——一個壓抑許久的人,會突然做出突破道德甚至法律底線的瘋狂的事,並且在做出這種滔天大事之後,處於應激狀態中,此刻,他的道德閾值是很低的,能做出不少突破原來底線的事。一般而言,過瞭應急狀態後,他原來的道德還是會重新占據主導地位。所以林沖搶奪酒食,是他在剛剛犯下死罪後的應激反應——人都殺瞭,搶東西算什麼!
後記:斷斷續續,我已經寫瞭很多《水滸傳》方面的答案。慢慢地,我的參考書目變成瞭自己的各個答案,交叉互證,彼此引用,這可能就是做學問的過程吧。
2019.1.7
2019.1.8
於深雲
本文謝絕一切形式的轉載
下一篇
6月10日,是我國香港樂壇傑出的音樂人黃傢駒的生日,為瞭紀念這位天才,我在這裡將我的油畫連環畫代表作《光輝歲月—beyond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