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安徽宣城,績溪。
南朝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建縣,至今已有近1500年歷史,自唐以來以績溪命名設縣,超過1200多年,是安徽省五座國傢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據統計,境內1000年以上古村落有25個,500年以上古村落有30個。
在績溪,你信步走進一個山村,就會翻開一頁歷史;
你隨意踩到一塊石頭,就會觸動一個朝代。
一起來尋找那些在悠長歲月中,被時光之手雕刻而成的績溪古村落,來看看吧!
龍川村
位於績溪縣瀛洲鎮,始建年代於東晉。
全國歷史文化名村,這裡有千回百轉的古廊橋、有歷經千年的古祠堂,有一門三尚書的古牌坊,有千嬌百媚的水街、有三江匯流的園林水口。龍川村地形如靠岸之船,東聳龍須山,緊依登源河,南有龍川東流,西偎鳳冠秀峰,北峙崇山峻嶺,山環水繞,景色秀麗。村前有一大片油菜花田,油菜花季節到處金燦燦的,景色非常美麗。
胡氏宗祠,始建於明朝
胡宗憲少保府,始建於明朝
龍川水街,始建於明朝
仁裡村
位於績溪縣瀛洲鎮,始建年代南北朝。“仁裡”語出《論語•裡仁》“裡仁為美”。裡者,民之所居,居於仁者之裡,是為美。仁裡原是績溪耿姓的發源地。據《魚川耿氏宗譜》載,距今有1400多年歷史的仁裡村是南朝梁大同年間、工部尚書耿源進攜弟耿汝進遊歷徽州山水,他倆睹景怡然,流連忘返,認準此是“仁者之居”。
仁裡村依山傍水,文化積淀深厚,建村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歷史,全村人大多姓程,為理學大師程頤、程灝後人,是古徽州名副其實的“程朱闕裡”。
歷史上仁裡是徽商會集的水陸碼頭,聚財蓄氣,千丁萬灶,素有“小小績溪縣,大大仁裡村”之說,仁裡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績溪最大的河流登源河上。為徽杭古道上的重鎮。古村按龜形設計,目前仍完好地保留瞭明清時期的風貌。
全村有三街十八巷,有四座古代村門樓、三座明清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古書院、古碼頭、桃花古壩、古井隨處可見……依然可現當年歷史商業重鎮的繁華。
仁裡人以教育為本,自古以來人文氣息濃厚,名人輩出。元代就有程燧創辦翬陽書院,明清兩朝又建多所。清末村中還建有徽州第一所洋學堂———思誠學堂,還有績溪最早的女子學校———端本女校。明朝有進士程輅,官至兵部給事中;清代有翰林程秉釗,為翰林院庶吉士;近代名人,有程樂亭、程本海、程宗魯、程士范、“兩彈一星”元勛程開甲等等。
伏嶺村
位於績溪縣伏嶺鎮。伏嶺村又名紋川,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邵姓聚族而居,舊稱千灶萬丁,為全縣第一大自然村。
村中原有房屋均為典型徽派傳統建築,除多年來因自然損毀和人為破壞而改建外,現存徽派建築面積仍超過村莊建築面積總量一半以上,這些建築文化遺存,時間跨度長達數百處,磚木結構,粉墻黛瓦,飾以磚雕、木雕、石雕等構件或墻頭畫,既符合徽派建築黑白、對稱,自然、內秀四大審美特色,又體現瞭不同時代的歷史風貌。
徽派古建築群,始建於明清
古戲臺,始建於民國
樸齋公祠,始建於明清
尚村
位於績溪縣傢朋鄉,在“中國最美梯田”之稱的績溪縣梅幹嶺梯田西處,千年古村落。
古時它還有一個雅致的村名“硯瓦村”,這裡的人十分重視文化教育的普及,古時的尚村,基本上傢傢有硯瓦,戶戶有毛筆,文風鼎盛。
尚村古村落的形成大致可溯源千年,唐末中原戰亂,各士族大戶遷入皖南徽州,因尚村地處偏僻,且這裡景色旖旎迷人、環境幽雅、如秘境之地,是典型的世外桃園。
一些士族姓氏選擇此地,陸續進入,形成皖南罕見的多姓氏的千年古村,尚村也因此成為十姓九祠硯瓦村。
由於古時交通不便,尚村的手工技藝有近百種,在老徽州也是出名的。許多工匠走村串戶,用他們精湛的技藝掙得微薄的工錢,並換得一日四餐,如今村內仍延續有磚、竹、木、石匠,打鐵、彈棉花、箍桶、油漆等工藝約三十種。
這些匠人目前還有不少仍然穿行於各村之間,傳承老徽州的工匠技藝,並為鄉人帶來快捷方便的服務。
湖村
湖村距績溪縣城18公裡,是一個“獅象把門”、園林鎖口的古村落。這裡,會祭有萬丁之祠,奉先有千年之墓,宗祜有百年之譜,民居有門樓之最。
一條明代水街穿村而過,兩岸巧妙利用地勢而建的古民居,依山而築,逶迤伸展,宛如一幅立體的山水畫卷,它集徽州古村落之大全,專傢稱此為“徽州古文化的活化石”。
該村西頭有座章氏宗祠,巍峨典雅,氣勢不凡。祠堂中章氏譜牒、祖宗古訓、祖宗遺像和牌位等保留完整,代表瞭徽州宗法制度的基本水準。
村溪南端盡頭處,有一門樓巷,巷內連片的民宅門罩,皆以風格各異、制作精細的磚雕作飾。那一座座門樓,就是一件件玲瓏剔透的民間藝術品,常令觀瞻者嘆為觀止。這些雕刻精制門樓,取材十分廣泛,內容豐富多彩,有民間風俗、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可稱為磚雕之最,充分體現瞭徽州古建築中門樓文化的博大精深。
該村至今還保留著舊時民宅百餘幢,皆具有磚木結構、三間兩廂、明堂天井、粉墻黛瓦、馬頭山墻等徽派建築的基本特征。但其結構序列卻各不相同,有單進、前後進、有前後廳的,如有一曲徑通幽的組合房舍,以一條通道為主線,組合瞭十多間房屋,道路彎曲,屋屋溝通,宛若迷宮。進入大門有石階數十級,宅內有天然的水井,大旱不涸,久雨不溢。無怪乎有專傢說,該村真是一座徽州古建築的博物館。
上莊村
胡適故裡,上莊鎮上莊村。村落位於績溪縣的西部,西接黃山區(原太平縣),北與旌德縣交界,南與歙縣毗鄰,距黃山風景區的直線距離僅20多公裡;是一個一村鄰四縣的村莊。
它“萬峰回抱,一水環帶”,中間一片開闊的盆地,四周環列著十座千米以上的山峰,像手指一樣將上莊如明珠般托在手心。一條終年清澈見底的常溪河,從村邊緩緩流過,滋潤著上莊所在的蘆昆常盆地。
2dd92336470f7c6d26078cdcebaa4f08
胡適故居
上莊又稱八都,清時稱上川。上莊村名的由來是相對於附近同屬於“明經胡”的下莊(宅坦)而言。據說曾經有一位先輩從下莊外遷的胡姓後裔,回鄉尋根問祖最後在宅坦續上瞭傢譜。1941年因胡適而一度改名“適之村”,但是不久又恢復上莊原名。
胡開文故居
上莊是胡姓聚居之地,一姓一村。上莊除瞭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旗手胡適的故裡外,也是徽墨名傢胡開文創始人胡天註的故鄉。
據《上川明經胡氏宗譜》記載,現在居住於上莊的胡氏宗族,始祖不姓胡,而是姓李,是唐朝昭宗皇帝李曄的小兒子,中國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的弟弟。
霞水村
76f1081012d80b494fb9d56927dede96
績溪縣傢朋鄉霞水村,自古至今,名稱有雲川、下許村、下水村、霞川、霞光。
位於績溪縣東北部天目山餘脈雲山之麓,距縣城約40公裡。建村之後,隨著許姓、胡姓、唐姓、周姓、汪姓以及鄭姓等姓氏人口的陸續遷入,繁衍生息,也得人丁興旺。屬兩省(安徽、浙江)三縣(績溪、寧國、昌化)的交界地帶,古時隸屬十五都。村的東面是東戈溪源,西面為西戈溪源桐源河流域。霞水村就在桐源河的支流霞川河上。登源古道穿越西、東戈溪源,經霞水村(稱登源古道裡節段)然後進入浙江昌化縣界。在唐宋時,這條古道在進入東戈溪源後,沿線人煙稀少,沒有多少完整的村落,而霞水村是為數不多的村子之一。
宅坦村
宅坦,古稱龍井,它是在大學者胡適的祖居地,安徽省創辦最早的書院——桂枝書院的所在地和皖南人工水系的典范,位於上莊鎮。
宅坦村竹峰山逶迤東來,葫蘆嶺、長嶺北南環抱,整個村呈飛鳥型。它因保存從明代嘉靖以來連綿四百多年、共4000多冊(份)的宗族和村務文獻(實物)而被學界譽為中國村落文化的活化石;它還因有築塘提高水位引山水進村,以興飲用洗滌、農灌、消防及調節小氣候諸利的人工水系,成為皖南水系的一絕。
磡頭村
磡頭村位於績溪縣傢朋鄉,是個歷史悠久的古村落,從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等方面看,都算得上是極具特色的村莊。
該村海拔在1000米以上,山環水抱,村民沿溪谷兩岸依山築舍,就勢造房,石階奇多,甚至有的房屋從門口到床上也須拾級而上,所以村名俗稱“磡頭”。
磡頭村雲川溪兩岸是長長的水街,溪兩岸的兩條街道,名為“水街”,用花崗巖條石鋪成,是典型的徽州古道,沿街而上,即可看到六座山峰環峙著村落,民居沿溪谷兩岸依山而築,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兩邊的街道有許多巷弄,深邃幽長,行走其間真是三步一道坎,五步一石階,據說在有的居民傢中,即便上床也得拾階而至,俗語道:磡頭磡,上床三檔磡。將磡頭村跌宕起伏的地形地貌描繪得淋漓盡致。
磡頭村建村於明宣開二年(1369年),“新安許氏”如祖許儒(居歙縣許村)第二十二世孫許泰來相中瞭這塊“雲山拱秀,川水瀠洄”的“風水寶地”。
2ad53c32b3f077853b1d1e11624c34bb
村內古建築百分之九十以上為明、清和民初所建,鱗次櫛比的民宅均粉墻黛瓦,古貌依舊。老村區長一公裡多,寬約500米,兩頭小,中間大,形似金魚。沿溪岸的兩條街道名為水街,全部用花崗巖石條鋪就。水街有14古巷、10古橋、10古祠、5古廟、5古碾(即舊時舂米的水碓)、4古坊、2古第、1古樓。沿水街的溪中還築有28處取水石磡,進村但見道道跌水似淺瀑,滿耳但聞流水聲。
石傢村
石傢村位於績溪縣上莊鎮,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因全村居民皆姓石,故名石傢村,又因地處旺山麓,也稱旺山村。
村內道路分為三條經線、五條緯線,錯落有致,道道相通,整個村莊的佈局如一個棋盤,因此又被稱為棋盤村。
石傢村的民居大多是明清時期典型的徽派民宅。外觀為石庫門、小青瓦、白粉墻、馬頭墻等,石庫門的門蓋上置有門樓。
我們整理瞭《安徽景區周邊民宿、農傢樂、向導吃住行信息寶典》與《皖南旅行攻略大全》方便來皖南旅行朋友,內含大量電話,平臺不方便發佈,搜索公眾號“皖南自助遊”關註後就能領取。寶典在手,暢行無憂!
關註公眾號:皖南自助遊
最接地氣皖南旅行、自駕、攝影、親子、美食攻略分享
資深領隊為您解答皖南旅行問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