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人團圓、共賞明月的中秋節,又快到瞭。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在孩子們的世界裡,中秋節是什麼?是一個悠長假期,是嫦娥和小白兔的傳說,是吃月餅、做月餅。
在愛文老師的課堂上,中秋節,是小朋友們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佳入口。
連接·一端是傳統,一端是生活
“建立連接”是愛文深圳校區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的一個重要體驗,通過與孩子自己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建立連接,讓他們更自然而然地感受傳統文化。這其實不是一個簡單的傳統文化學習的過程,而是一個讓傳統文化潛移默化滲進孩子骨子裡的過程。
讓我們來看看中班中文班主任Daphne老師的課堂。
Daphne 張迪老師
愛文深圳中文班主任
在Daphne老師看來,對於這些四五歲的孩子,瞭解“中秋節”,先要讓他們瞭解中秋節的由來、按照中國傳統習俗會如何進行慶祝,而在現代社會,人們又會如何慶祝,通過對過去與現在的瞭解,孩子們可以發現,傳統其實是與自己的日常生活相關的,中秋節傢人會團聚在一起,並有一系列的慶祝儀式,現代生活與傳統文化有真正意義上的連接。這樣的方式,有助於讓孩子們更容易也更深刻地理解文化。
首先,孩子們照例會從繪本開始瞭解這個中國傳統節日以及其由來,還有傳統的神話傳說、嫦娥奔月的故事;
其次是分享中秋傳統和習俗,比如中秋節一傢人觀看中秋晚會的慶祝活動,孩子們觀賞瞭往年的中秋晚會,感知節日團圓的氛圍和美好的祝福;
再次,是兒歌欣賞,兒歌是孩子言語和語言學習最親切、自然的一種文學體裁,兒歌《月兒》便能讓孩子在童趣的兒歌中感知語言的美。
同時,月相變化、燈籠裝飾、月餅制作和小小燈迷會的活動設置則充分讓孩子們參與其中,深入感受傳統文化、表達對中秋節的喜慶感覺、發展藝術表現力。
9c9e91246ff6ecce38b111dc32d55518
月相,是天文學中對於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明部分的稱呼。孩子們分享自己的生活觀察和經驗,發現有時候月亮的形狀是不一樣的,有時候圓圓的像個太陽、有時候彎彎的像個香蕉。
在Daphne老師的課堂上,通過光線設計,用一大一小兩個球體模擬出月相變化,孩子們可以瞭解到上弦月、滿月、下弦月等不同形態。同時,中班的小朋友正在學習之前和之後的數學概念,通過找到月亮形狀變化規律,進而在月相變化中深入理解“之前”和“之後”。
f52efb8b5afa3428e0b5968713e9b064
燈籠裝飾,通過觀賞中秋時節不同的花燈展圖片、視頻,讓孩子觀察花燈的不同形狀、圖案,瞭解燈籠的材質,並自選顏色進行設計制作。
孩子們制作自己的月餅,通過揉、搓、貼、按發展小肌肉的靈活性,體驗簡單制作月餅的過程。
探究·多問“為什麼”,傾聽孩子的聲音
對於預備班的孩子,在瞭解中國傳統文化上,主要是讓他們進行更多分享與探究,多問“為什麼”,而老師則是更多地傾聽孩子的聲音,讓他們充分地表達自己、講述自己的經歷。
正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思慧老師在去年的大班課堂上曾播放給孩子們聽;在今年的預備班課堂上,同樣面對這群孩子,他們的理解力已經比去年提高瞭許多,思慧老師會先讓他們分享關於中秋節的知識與經歷,比如說在中秋節與父母做過哪些事情,自己又會做什麼;然後,再嘗試為他們講解這首詞背後的故事,蘇軾在中秋寫下瞭這首詞,可能是想到瞭在這中秋月圓之夜,弟弟蘇轍與自己分別兩地,同在異鄉為異客無法團圓,思緒萬千,感慨月有陰晴圓缺,人生路亦不可能十全十美。
在此基礎上,思慧老師亦向小朋友們解釋,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困難與坎坷,就像月亮一樣有陰晴圓缺,有時候是彎彎的形狀,有時候又是圓形——這些六、七歲的孩子不一定能完全聽懂,但老師在他們心裡種下瞭種子,讓他們知道很多詩詞的背後都是“寄情於詩”,不同的場景與情感催生瞭不同的文學創作,相信在不久的以後,孩子們也可以創造自己的詩,他們知道自己為什麼寫詩,那是抒發表達心中情感的一種方式。
f2561422a81befd59099d63ee3eea586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