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pianofanie,本期有我弹奏的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首前奏曲》,顶图为巴赫曾经使用过的管风琴,由我拍摄于莱比锡巴赫博物馆。
上一课:【趣味乐理第二课(纯律) – 知乎专栏】
进入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大量发展,对乐曲的转调要求也越来越高,五度相生律和纯律由于不便于转调,所以作曲家开始尝试更优化的律法。
巴赫开始使用的一种新律法,用这种律法调制的钢琴叫做The Well-Tempered Clavier(德文Das Wohltemperirte Klavier),现在很多书翻译为“平均律”,其实直译过来应该叫做“好律”。
https://www.zhihu.com/video/1104501617436717056
因为这个律法通过把每一个音都调制得有一些“走音”而消除了各音之间差距,比如在上一课纯律中我们发现了“大全音”和“小全音”,“纯五度”和“狭五度”这样的区别。
巴赫的“好律”是一种巧妙的折中之道,虽然每一个音听起来都有“缺陷”,但是每个音的缺陷听起来都一样“坏”,因此在转调的过程中每个调听起来不会有太大变化。
西方音乐界逐渐从“好律”又发展到“十二平均律”,这是一种以2的根号12次方为等比的律法,将八度内的音平均分为十二份。
其实早在16世纪(1581年左右)我国明朝的朱载堉就计算出了十二平均律,称为新法密率,然并卵,没有中国的音乐家使用它。
十二平均律的计算方法很简单,以某音为基础,只需要不断乘以2的根号12次方即可得到下一个音的频率,如下表:
而且在十二平均律里黑键上的音不管是用升号还是降号表示,他们的频率是一样的(要注意到在五度相生律和纯律中都是不一样的)。
在十二平均律中,根据标准音定义为a1=440Hz(第一国际高度),计算c1(中央C)的频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这就是十二平均律推导出的中央C的频率。
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律法的差异到底有多大呢?
注:最小比值是按照五度相生律和纯律的最小数字计算,其中三全音按照特殊最小值计算。
从这个表可以看出,差异是非常小的。从此开始,以十二音为基础的音乐开始普及,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印象时期、现代时期,古典音乐蓬勃发展,这些时代的作曲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换句话说,没有十二平均律,就没有今天我们听到的这么多音乐。
十二平均律算得上是音乐与数学中的一个巧合,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律法,比如我国汉代划分为60个部分、宋朝划分18部分、印度划分22部分、阿拉伯划分24部分等等,这些律法始终都只在小范围内传播,也是因为在数学上受到了限制。
我曾经在这个回答里讲过这样一个巧合:
数学中有哪些巧合让人眼前一亮? – 知乎
最后解答一下大家常见的疑问:
1. 十二平均律里的“协和”与“不协和”是怎样区分的?
答:在十二平均律里,如果以听觉(频率比)来判断,除了八度以外都是不协和的,所以“纯五度”、“纯四度”听起来都不协和。但是通常我们在音程里说“协和”与“不协和”并不是来自于平均律,而是来自于纯律,并且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乐理,所以可以理解为音程上的“协和”与律法无关,只和音程本身有关。
2. 学习弹奏钢琴一定要学调律吗?
答:不需要。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调律知识,有小问题时可以自己修整,但是调律这件事最好还是让专业的调律师来处理,演奏者只需要在一台调好的琴上演奏即可。
3. 既然弹钢琴不需要懂律法,那我学这些知识有何用?
答:技多不压身,律法的变化不仅反映了音乐史,而且和作曲家选择调性也有一定的关系,很多弹钢琴的朋友觉得升C就是降D,因为它们是一个黑键,于是在读谱或写谱的过程中就很随意,这就是不懂律法造成的,实际上为了更深入了学习作曲家的作品,一定要学习律法,这样能进一步明白作曲家的意图。
**********正式课程结束***********
【下期预告】律法的知识就告一段落了,后面的课程我将对其他的乐理知识做进一步的探索。
欢迎阅读我写的《简明乐理知识》【新书推荐】简明乐理知识 – 知乎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報告出品方/作者:開源證券,諸海濱,趙昊)1、公司情況:深耕智能終端產品,2021年營收上漲39%1.1、發展歷程:成立於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