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群裡解答傢長問題時,我最頭痛的問題就是傢長問:“孟老師,如何訓練孩子的認知啊?”、“孟老師,我傢孩子認知特別差,怎麼提升啊?”......這個問題的出現頻率而且是非常高!
在解答傢長這方面的問題之前,作為傢長首先要瞭解什麼是認知?認知包括哪些方面?目前影響孩子認知的因素有哪些?特殊孩子的認知發展特點是什麼?.....接下來就以上的問題,我給傢長簡單梳理一下。
一.認知概念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加工、存儲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們一般所講的智力,如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等。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獲得各種各樣的知識,主要依賴於人的認知能力。
認知包括認知能力與認知內容兩大部分,兒童認知的內容在兒童認知能力發展的基礎上和過程中逐步相互交織與作用,並且在逐步的發展與完善,它們之間是互相聯系、密不可分的。
兒童認知能力包括:
1. 感知覺
2. 註意
3. 記憶
4. 想象
5. 思維
兒童認知內容包括:
1.感知覺
2.物品命名概念
3.形狀概念
4.顏色概念
5.數與量概念
6.空間感概念
7.因果概念
8.語言
具體可以閱讀孟老師寫的《兒童認知發展》。
二.認知障礙簡介
認知是機體認識和獲取知識的智能加工過程,涉及學習、記憶、語言、思維、精神、情感等一系列隨意、心理和社會行為。認知障礙指與上述學習記憶以及思維判斷有關的大腦高級智能加工過程出現異常,從而引起嚴重學習、記憶障礙,同時伴有失語或失用或失認或失行等改變的病理過程。
認知的基礎是大腦皮層的正常功能,任何引起大腦皮層功能和結構異常的因素均可導致認知障礙。由於大腦的功能復雜,且認知障礙的不同類型互相關聯,即某一方面的認知問題可以引起另一方面或多個方面的認知異常。
三.特殊孩子的認知發展特征
瞭解特殊兒童的認知特點,是進行認知訓練的基本要求。特殊兒童認知特點:
1.感知覺遲鈍或高敏;
2.感受性慢或不適;
3.認知內容范圍狹窄;
4.註意力的缺陷;
5.缺乏辨認與統整能力;
6.記憶拙劣或機械;
7.後設認知與抽象思維障礙等。
以上這些都是影響特殊兒童認知發展的原因,也是特殊兒童認知發展的主要特征。
普通孩子認知是通過動作和語言活動及行為來表現的,認知的外在表現必須采取動作或語言輸出的形式,所以特殊孩子的認知訓練大部分時候也要通過動作操作來完成的。同時認知活動最初的獲得是通過感官知覺而獲得的,所以豐富孩子的感官是認知活動的主要方法。
我們對孩子進行認知訓練的目的是為瞭讓孩子更好的認識世界,獲得基本生活技能,進而更好的融入社會,所以對特殊孩子的認知訓練也應圍繞孩子的實際生活而展開。
如能盡早進行訓練,促使孩子對人、物的有意註意和對周圍環境的關心、手眼協調、手腦協調、手部動作的協調等多方面的訓練,不管孩子的能力起點多麼低,都應該尊重孩子現有的水平。從現有水平開始訓練,拓展孩子興趣發展,讓興趣成為孩子學習的動機,使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想學,同時多給予孩子表揚和鼓勵。
四.特殊兒童認知訓練的內容
兒童認知發展包括兩個方面:基礎認知,綜合認知。基礎認知是奠定孩子對事物的基本認識,綜合認知就是孩子對事物的思維反映和理解。
提高特殊兒童的知覺、記憶、表象、思維等各方面能力,達到全面發展的康復目標。所以在傢庭康復中,主要是從基礎認知訓練開始。基礎認知主要包括註意訓練、圖形認知、顏色認知、數字認知、同類匹配、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比較排序等等。
1.模仿與指令
這是幼兒學習的基礎,也是幼兒學習與自我發展的一種方式。幼兒的動作、語言、技能以及行為習慣、品質等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模仿,孩子早期通過模仿學習並獲得能力。
目的:視聽知覺的發展、註意力的訓練、配合能力、協調能力。
內容:粗大動作模仿—精細動作模仿—簡單操作模仿—復雜操作模仿。
具體:
模仿
(1)大動作模仿:拍手,舉手,拍腿,拍肚子等。
(2)精細動作模仿:伸食指、碰兩個手指(食指)、指五官等。
(3)聲音模仿:啊,窩,額等。
(4)仿搭積木:A.一次一塊、 B一次2塊、 C一次搭完等等。
指令
坐下、站起來、來、手放下、揮手、抱我、握拳、拍手、轉身、跳、親親我、 扔掉關門、吹、拿紙、開開燈、踏步、放在桌子上等等。
2.配對與分類
區別物體的異同是學習能力的基礎,而孩子進行配對能力的訓練,目的就在於提高他們區別物體異同的能力和對事物進行分類的能力。
目的:視覺辨別、感知范圍、集中註意、歸納能力、思維能力。
內容:(1)物物配對—物圖配對—圖圖配對—書面泛化—生活泛化。
(2)形狀分類—顏色分類—大小分類—屬性分類。
具體:(一定要從最基礎的開始)
(1)一樣的形狀,一樣的顏色等等。
(2)實物與實物配對(經常做的)。
(3)實物與卡片配對(經常做的)。
(4)卡片與卡片配對(經常做的)。
3.區分和比較
孩子通過對物品的觀察從而進行區分和比較,促進其感知能力、概括能力和思維推理能力的發展,對數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為學習數學奠定基礎。
目的:感知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
內容:大小、多少、高矮、長短等。
具體:大—小,多—少,長—短,高—矮,厚—薄等。
(1)理解:用相同的東西(讓孩子抓住你所給的事物的主要特征,排除幹擾)。
(2)表達:哪個是高的?哪個是矮的?
(3)泛化:例如:我們拿出2個不同的物品,提問孩子:哪個大?哪個小?
4.順序和排列
依照順序來操作,或通過操作來完成根據某一標準進行的排列活動。
目的:感知能力、區分比較、順序工作、推理能力、邏輯思維。
內容:左右上下的順序、大小高矮長短等的排列、事物發展順序的排列等。
具體:
(1)從大到小排列或者從小到大排列。
(2)從1排到10或者從10排到1。
(3)從上到下排列、從左到右排列、從第1排到第5排排列,等等。
(4)穿衣服的順序、吃飯的順序、打開冰箱取物的順序,等等。
5.物品和功用
我們首先要讓孩子瞭解的就是孩子經常使用或者經常見到的物品,在明白“是什麼”之後,我們要知道“做什麼用”、“怎麼用”,為進一步發展生活技能奠定基礎。
目的:物品識別、記憶再現、經驗反饋。
內容:認識—模仿使用—生活應用(衣、食、住、行類物品)。
具體:
(1)例如:杯子是幹什麼用的?喝水!
(2)用什麼喝水?用杯子喝水。
(3)寫字/鉛筆、喝水/杯子、吃飯/筷子、剪紙/剪刀、睡覺/枕頭、坐/椅子、
畫畫/蠟筆、洗手/肥皂、梳頭/梳子,等等。
6.物品歸類
類別概念是孩子邏輯思維和概括能力的集中體現,分類操作是孩子思維發展的重要促進手段。特別要註意的是孩子的分類訓練必須從兒童所熟知的物品開始。
目的:概括能力、邏輯思維、推理泛化。
內容:食品類、服裝類、動物類、日常用品類、交通工具類等。
具體:(一定要從最基礎的開始)
(1)顏色(形狀)一樣的放在一起。
(2)大的(小的)一樣的放在一起。
(3)長的(短的)一樣的放在一起。
(5)能吃的和不能吃的、能穿的和不能穿的等等。
(6)水果(動物、蔬菜、交通工具等等)一樣的放在一起。一定要切記:水果和蔬菜不能一起教給孩子。水果一定要選擇顏色鮮艷的常見的,蔬菜一定要選擇綠色常見的。
(7)等等。
7.命名
進行理解物體名稱的訓練,有助於他們懂得關於物體和動作的名稱,並進而為進行表達物體名稱的訓練打下基礎。在理解物體名稱的訓練中,應該首先選擇孩子熟悉的物體來開始訓練。
目的:動作與詞語理解、語言的表達、認知拓展。
內容:常見物品的指認—名稱仿說—命名表達(水果蔬菜、日常用品、動物、交通工具等)。
具體:為瞭滿足孩子的發展需求,我們一般要求孩子掌握150種的命名量,主要從身邊常見的事物作為切入點。例如:蔬菜,水果,動物,傢用電器,交通工具等等。
8.認識顏色
大部分時候孩子是通過顏色、形狀、大小來區分周圍的物品的,顏色是三種屬性中最容易辨認的一種,孩子很容易就能學會利用顏色來對物體進行分類。
通常我們讓學前的孩子首先認識2-3原色,其對視覺刺激強度較大。在進行顏色認知訓練是一般是從配對歸類的方式開始的,因為孩子的視覺感受和分辨顏色的能力早於聽懂和說出顏色名稱的能力。
目的:視覺敏銳、視覺辨別、概念的理解、再認與遷移。
內容:紅、黃、藍、綠、黑、白等。
具體:在教授孩子顏色時一定要切記:紅色與黃色要分開,綠色與藍色要分開。
例如:我們一般先教給孩子紅色,藍色,白色三種顏色,有利於孩子掌握。因為這三種顏色的色差比較大,利於孩子在視覺上分辨。
9.認識形狀
形狀知覺是視覺、動覺(本體覺)和觸覺協同活動的結果,在形狀知覺方面,特殊孩子的視覺經驗和視覺辨別能力不足是其不能準確認知形狀的關鍵,在進行形狀認識訓練時要通過多種感官共同完成。
目的:觸覺感知、視覺辨別、觀察能力、手眼協調。
內容:圓形、方形、三角形等。
具體:
(1)理解(知道)例如:我們拿出2個形狀,問:哪個是圓形,哪個是三角形?
(2)表達:這是什麼形狀的?
(3)泛化:例如:桌子是什麼形狀的?長方形。餅幹是什麼形狀的?正方形。
10.對人物的認識
認識“我”、認識傢人、認識身邊的人、認識職業人物,擴展對人物的認識,瞭解生活環境,豐富社會經驗。
內容:認識五官、自我認知、物品所屬、職業人物與職業物品的認識。
具體:
(1)基本人物: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哥哥,弟弟,姐姐等等.
(2)職業人物:醫生,警察,老師,司機,廚師等等。
(3)讓孩子知道這些職業人物的基本工作性質。例如:廚師是幹什麼的?做飯的。
11.對地點的認識
認識傢庭、認識學校、認識社區,瞭解生活環境,培養社會技能。
內容:我的傢、我的學校、我的小區。
具體:
(1)命名(對地點的命名)例如:超市,醫院,學校等等。
(2)對地點的應用:例如:生病瞭去哪?去醫院。上學去哪?去學校。
12.數學
孩子處在邏輯思維和數概念初步形成和發展的時期。數學知識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對發展孩子的抽象邏輯思維具有特殊的作用。
目的:比較、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判斷和推理。
內容:口頭數數、給物說數、按數取物、掌握數概念、數的簡單運算。
具體:
(1)認識數字:1—10,認識並會寫。
(2)唱數與點數:
A 唱數:1—3,2—5,4—10、1—100,等等。
B 點數:擺成一條直線、擺成2列、拿出一堆數,等等。
(3)按數取物(按物取數):給孩子一個數字,讓孩子拿出相應的量,等等。
孟老師提醒傢長: 1.認知訓練不是一個領域的開發,不是一個概念的瞭解,認知的學習是一個綜合的學習過程;認知訓練不是一朝一暮的發展,更不是一招一式的學習,對我們這些特殊孩子的認知訓練需要長久地堅持。
2.傢長給孩子進行訓練,目的是為瞭使孩子的潛力發揮到最大限度,而不是一定要把孩子能力訓練到普通孩子的水平,雖然這也是我們最希望達到的目標。但是作為訓練者,尤其是傢長,這個心態一定要放平衡!以孩子的生命狀態為準,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