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西欧社会是古典奴隶时代向中世纪封建时代的转变,也是罗马文化向基督教文化演变的过程,基督教文化逐渐成为西欧的文化核心。
从修道院到城市教堂
西欧中世纪的文明史,包括建筑史在内,从西罗马帝国末年到10世纪,史称早期基督教时期(Early Christian Period)。以后,大致以12世纪为界,前后分为两个大时期。12世纪之前,史称罗曼时期(Romanesque),下延可到12世纪。之后称哥特时期(Gothic),在个别国家下延可到15世纪。
图|中世纪西欧和中欧地图
早期基督教时期
社会背景:早在罗马帝国的末期,西欧的经济已经十分破败衰落。5世纪,大举涌来的落后民族,于479年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在一片荒芜之中,形成了封建制度。人民深深的苦难,使宣传禁欲主义、博爱和自律的基督教发展起来。建筑概况:因此,5~10世纪,西欧的建筑极不发达。在小小的、闭关自守的封建领地里,古罗马的那种大型的公共建筑物或者宗教建筑物,都是不需要的,相应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也都失传了。封建主的庄园寨堡也很粗糙,只有教堂和修道院是当时唯一质量比较好的建筑物。
拉丁十字式巴西利卡
古罗马晚期,4世纪,基督教公开以后,信众和教会依照传统的巴西利卡的样子建造教堂。
图|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剖面
巴西利卡是长方形的大厅,纵向的几排柱子把它分为几长条空间,中央的比较宽,是中厅,两侧的窄一点,是侧廊。中厅比侧廊高很多,可以利用高差在两侧开高窗。大多数的巴西利卡结构简单,用木屋架,屋盖轻,所以支柱比较细,一般用的是柱式柱子。
图|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平面形制
拉丁十字形的演变:在举行仪式的时候,信徒要面对耶路撒冷的圣墓,所以教堂的圣坛必须在东端。大门因而朝西。圣坛是半圆形的,用半个穹顶半个伞形屋顶覆蓋。圣坛之前是祭坛,祭坛之前又是唱诗班的席位,叫歌坛。随着信徒的增多,在巴西利卡之前造了一所内柱廓式的院子,中央有洗礼池。巴西利卡前的柱廊特别宽,给半信半疑的望道者使用。由于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圣品人增多、后来就在祭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的空间,给圣品人专用,大一点的也分中厅和侧廊,高度和宽度都同正厅的对应相等。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十字形的平面,纵横两个中厅高出,从上面俯视,更像一个平放的十字架,竖道比横道长得多,信徒们所在的大厅比圣坛、祭坛又长得多,叫做拉丁十字式。拉丁十字和希腊十字的比较:
图|拉丁十字和希腊十字的比较
Eg.圣彼德老教堂
图|圣彼德老教堂轴测图
梵蒂冈,圣彼德老教堂(Basilican Churchof St.Peter,333年),教堂形制为巴西利卡式。早期基督教时期的典型教堂。
图|圣彼德老教堂剖面和平面图
原先的旧St. Peter’s Basilica即现今罗马城的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的前身,它是基督教初期最具影响力的教堂。修道院和它们的教堂基督教世界在中世纪盛行修道院制度,修道院一般远离城市。10世纪之后,法国经济复苏,最先受惠的是工于聚敛的天主教会。沿着朝圣的大道,教会设立了教堂和修道院,除了给僧侣们修行之外,还供香客们食宿和举行宗教仪式。于是,这类教堂和修道院就能突破地区限制,在更大的范围里敛取财富,而且它们的建筑规模也远远大过于当地和本修道院的需要。
图|瑞士圣迦尔残留平面图
罗曼时期
中世纪之初,除了意大利北部小小一个地区之外,西欧各地普遍失去了券拱技术,教堂都用木屋架。因为木屋架太容易失火了,10世纪起,券拱技术从意大利北部传到莱茵河流域先进的城市里,进而传遍西欧。教堂开始采用券拱结构。券拱技术在古罗马时代最发达,长期失传之后重新使用,人们便把10世纪之后的建筑称为罗曼建筑即“罗马式”的意思。
专业工匠推动教堂结构的发展
专业的建筑工匠从农民分离出来:专业的建筑工匠越来越多地参与了大型修道院教堂的建造。工匠们不同于农民和大多数修道士,他们在整个西欧四处流动,到各地参加工程。这更加有利于经验的交流、积累和传布。结构的发展:在意大利北部又首先使用了起源于古罗马时代的十字拱,然后传到各处。在法国东部还有一些教堂逐间覆蓋横向的筒形短拱。用这些结构方法来减轻外墙的负担,便于开窗。
图|上:筒形拱;下:十字拱
筒形拱的使用到10世纪末,有些大教堂在中厅也使用筒形拱了。为了平衡中央拱顶的侧推力,法国西部地区的教堂在侧廊上建造与中厅平行的顺向的简形拱,在中部以及其他地区,则大多在侧廊上造顺向的半个简形拱。这两种方法都要求侧廊上的拱顶抵住中厅拱顶的起脚。于是,中厅失去了使用木屋架时采用的侧高窗,过于阴暗了。而侧廊的空间高度却大大增加,因而设了楼层。
图|法国克勒芒–费杭(Clermont-Ferrand)圣母教堂剖面(1145年)
骨架券的使用拱顶使用不久,骨架券也使用了,首先是筒形拱被骨架券横分成段落。这种做法在古罗马晚期已经有了,这时又被重新使用。起初,它们主要用来构图,后来才利用它们作为结构构件,使拱顶的砌筑得以分段进行,节省了大量的模架。直到12世纪中叶,教堂的结构技术虽然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还很不成熟,还比较沉重。由拱顶带来的一些艺术形式上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但创造性的摸索在不断进行着。 意大利的中世纪建筑
意大利中世纪建筑的地方特色非常鲜明。但意大利是古罗马的中心,古代遗迹遍地,所以建筑中传统因素很强,又起了削弱地方特色的作用。常常用古典柱式,虽然不很严谨,但稳定、平展、简洁等古典建筑的性格却一直保留着。城市共和国主要从事地中海的贸易,同西欧的联系少,而且,教会的势力一度在意大利很弱,所以没有普遍流行法国式的哥特式建筑。南部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比较多,东北部受拜占庭的影响多。
比萨主教堂建筑群
比萨主教堂,它的钟塔和洗礼堂,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
图|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平面
主教堂(1063 ~1092年)是拉丁十字式的,全长95m,有4条侧廊、4排柱子。中厅用木桁架,侧廊用十字拱。正立面暴露山墙两坡,高约32m,有4层空券廊作装饰,是意大利罗曼风格的典型手法。
钟塔(1174年)在主教堂圣坛东南20多米,圆形,直径大约16m,高55m,分为8层。中间6层围着罗曼式的空券廊,底层只在墙上作浮雕式的连续券,顶上1层收缩,是结束部。楼梯藏在厚厚的墙砌体里。它在建造时便有倾斜,工匠们曾企图用砌体本身校正,没有成功。
洗礼堂(1153 ~ 1278年)主教堂前面大约60m处是洗礼堂,也是圆形的,直径35.4m。顶子本来是锥形的,总高54m。立面分3层,上两层围着空券廊。后来经过改造,添加了一些哥特式的细部,顶子用木构架改成了穹窿形的。
哥特时期
罗曼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主要以法国的城市主教堂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
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以结构方式为标志,初成于巴黎北区王室的圣德尼教堂(St.Denis,1132~1144年),在夏特尔主教堂(Cathedral Charter,12世纪中叶)配套成型,成熟的代表是巴黎圣母院(1166年),最繁荣时期的作品有韩斯主教堂(Reims,1179~1311年)、亚眠主教堂(Amiens,1225~1269年)等,到15世纪,各地、甚至西欧各国的哥特式教堂趋于一致,而且都被繁冗的装饰、花巧的结构和构造淹没。
01哥特式主教堂的结构
①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成了框架式的,其余的填充围护部分就减薄到25~30cm左右,材料省了,拱顶大为减轻,侧推力也小多了,连带着垂直承重的墩子也就细了一点。骨架券使各种形状复杂的平面都可以用拱顶覆蓋,祭坛外圈环廊和小礼拜室的拱顶的技术困难迎刃而解。巴黎的圣德尼教堂第一个用骨架券造成了这一部分,轰动一时,它的工匠被各处争相延聘,对新结构的推广起了重大的作用。
图|圣德尼教堂圣坛外圈礼拜室肋架券平面
②使用飞券抵抗侧推力骨架券把拱顶荷载集中到每间十字拱的4角,因而可以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4角的起脚抵住它的侧推力。飞券落脚在侧廊外侧一片片横向的墙垛上。从此,侧廊的拱顶不必负担中厅拱顶的侧推力,可以大大降低高度,使中厅可以开很大的侧高窗,而且侧廊外墙也因为卸去了荷载而窗子大开。因而,结构进一步减轻,材料进一步节省。飞券较早使用在巴黎的圣母院(Notre Dame,1163~1235年),它和骨架券一起使整个教堂的结构近于框架式的。
图|哥特主教堂剖面
③全部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尖券和尖拱的侧推力比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而且不同跨度的两圆心券和拱可以一样高,因此,十字拱顶的对角线骨架券不必高于4边的,成排连续的十字拱不致逐间隆起。甚至,十字拱的间也不必是正方形的了。12世纪时,中厅还沿用正方形的间,每间中用骨架券横分一下,与侧廊的拱顶呼应,中厅与侧廊之间的柱墩因而大小相间。到13世纪,中厅的间就同侧廊的一样进深,不再横分,于是,中厅两侧大小柱墩交替和大小开间套叠的现象完全消失了。内部空间的形象因此整齐、单纯、统一。
图|尖十字拱
02哥特式主教堂的形式
哥特式主教堂的形制哥特式主教堂的形制基本是拉丁十字式的。法国东端的小礼拜室比较多,自从解决了结构困难之后,布局更加复杂,外轮廓是半圆的。西端有一对大塔。横厅尽端开门,有小塔做装饰。
图|上:亚眠主教堂平面
英国主教堂正厅很长,通常有两个横厅,钟塔只有一个,在偏东的纵横两个中厅的交点之上。西面如有双塔,也比中央的小,处于次要的地位。侧廊的楼层虽然也没有了,但保留着一条小小的走廊,它向中厅的一面,每间用一套轻巧的三联券敞开。东端很简单,大多是方的。
图|英国的索尔兹伯雷主教堂平面
德国有一些主教堂在西端只有一个塔,例如乌尔姆主教堂。有一些教堂侧廊同中厅一样高,形成广厅式的巴西利卡形制。
图|乌尔姆主教堂
意大利意大利北部仑巴底的哥特式主教堂,侧廊的高度接近于中厅的,也是广厅式。结构方法比较保守,常用木桁架。最大的米兰主教堂(Milan,1386 ~1485年),内部总长大约150m,宽59m,高达45m,有4道侧廊,因而有4排柱子。
图|米兰主教堂
03哥特式教堂的内部处理
中厅一般不宽,但它们很。两侧支柱的间距不大,因此,教堂内部导向祭坛的节奏紧凑,动势很强。由于技术的进步,中厅越来越高,12世纪下半叶之后,一般都在30m 以上。拱券骨架券从柱墩上散射出来,有很强的升腾的动势。从13世纪起,柱头渐渐消退,支柱与骨架券之间的界线很弱,仿佛是骨架券向下的延伸,又仿佛是一束骨架券下部的茎梗,垂直线统治著所有的部位。
图|巴黎圣母院内部
于是,发生了向上和向前两个动势的矛盾,削弱了祭坛作为艺术中心的地位。彩色玻璃窗
彩色玻璃窗的做法先用铁棂把窗子分成不大的格子,再用工字形截面的铅条在格子里盘成图画,彩色玻璃就镰在铅条之间。铅条柔软,便于把玻璃片嵌进工字形截面中去。彩色玻璃窗的发展13世纪中叶以前,由于只会生产小块玻璃,所以分格小,每格里的图画是情节性的,内容复杂,形象多,因而整个大窗子色彩特别浑厚丰富,并且便于色调的统一。13世纪之末,彩色玻璃窗发生了变化。能够生产大块玻璃了,窗上分格趋向疏阔,因而图画内容简略,以个别圣像代替了故事,且用着色弥补彩色玻璃的不足,大面积的色调统一就难维持了,同时也就削弱了装饰性,削弱了同建筑的协调。14世纪,玻璃的色彩更多样,也更透明,因此窗上图画就失去了浓重之感。由于常用几层不同颜色的玻璃重叠,色调的变化更多,统一性就难维持了。到15世纪,玻璃片更大了,不再作镶嵌,而在玻璃上绘画,装饰性就更差了。
图|巴黎圣母院彩色玻璃窗
04哥特式教堂的外部处理
哥特教堂的外部处理法国哥特式教堂的外貌往往不及内部完整。由于工期常常长达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有些教堂各部分属于不同时期,形式和风格很不一致,如夏特尔的主教堂,两个钟塔的形式差别很大。
夏特尔的主教堂
夏特大教堂是早期法国哥特式建筑的典范。两座塔楼兴建的时间相隔几百年,简单的八角形南尖搭建于13世纪初,较精致的北尖塔兴建于1507年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两座塔楼本来就要建得不一样的。
图|夏特尔主教堂的塔楼
西面的典型构图是,一对塔夹着中厅的山墙,垂直地分为三部分。山墙簷头上的栏杆、大门洞上一长列安置著犹太和以色列诸王的雕像的龛,把三部分横向联系起来。中央,栏杆和龛之间,是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圣母的纯洁。3座门洞,都有周圈的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
巴黎圣母院
西立面为巴黎圣母院主立面及正门,建造时采用了欧洲传统的“和谐立面”部分,即对称的三面立面,呈立方形,上下分为三层,宽43.5米,高45米,有塔楼高69米。
图|巴黎圣母院西立面
# 重点①罗曼式建筑②哥特式建筑③巴黎圣母院④比萨主教堂建筑群⑤拉丁十字式巴西利卡#章节思考中世纪的主导艺术是教堂建筑,教堂建筑在中世纪盛期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因而这一时期也成为西方建筑史上最伟大的时代之一。“中世纪盛期是西方建筑史上的伟大时代之一,大小石砌教堂建筑数字惊人。在这一章节里,罗曼式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哥特建筑的主要特点及成就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并且,哥特式的结构体系相较于罗曼式结构是有进步的。罗马风建筑和哥特建筑结构的体系的区别也是需要整理清楚的。
新浪微博:观内外腾讯课堂:观内外教育哔哩哔哩:广美考研联盟/观内外考研微信公众号:观内外/观内外考研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东莞庄一横路133号(广信观内外教育中心)广州市天河区珠吉路660号(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