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產。
歌聲中,一座宋元刺桐城穿越千年,栩栩浮現。22處遺產點如22顆明珠,串聯出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璀璨王冠,讓後世的人們窺見瞭盛世一隅。
f6dc911d5e7a5c21dc7fa38f11e92f92
十到十四世紀,即中國宋元時期,泉州在繁榮的國際海洋貿易中蓬勃發展,曾與100多個國傢和地區通商往來,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中世紀的兩位旅行傢馬可.波羅和伊本.白圖泰將泉州港稱為刺桐。在滿城刺桐花紅似火的東方第一大港,停泊的商船成千上萬,可謂“風帆遮天蔽日,貨物堆積如山”。
泉州有得天獨厚的航海條件,是一個天然的良港,它處在河海交匯的地方,泉州人有著梯航萬國的航海基因,他們自古以來就面向海洋發展,它的生業就是朝向海洋的。十到十四世紀,泉州應該說是聞名於海內外的一個東方貿易大港,在中外旅行傢的記述裡都有表述,所以泉州真的是一個刺桐傳奇。
這是一艘發掘於泉州灣後渚港的古代木帆船,是泉州海交館的鎮館之寶,1974年它曾在考古界引發過轟動。沉船出土物和科學考證表明,它是13世紀泉州造的三桅遠洋商船,運載著大量香料、藥物等商品從東南亞歸來。由於年代久遠,古船易出現糟朽,粉化,遵循原有結構和制作工藝的修復,才能讓沉沒的古船重煥新生,繼續航行在歷史長河裡。
679ed52f7a1b4a408f31889038a3176f
船板之間的接縫,還有造船的時候打的鐵釘,為瞭防止鐵釘接觸海水腐蝕,它的表面用油灰來封閉,所以這次修復,也還是使用傳統的油灰材料。這艘船是一艘遠洋貿易船,有這個載體的話,才會有現在這些遺產的價值。
古樸的石湖碼頭曾是外國商船進入泉州港的第一站。唐開元年間,海商林鑾在這裡利用天然礁石修建渡口,歷盡艱辛開通瞭泉州直航浡泥(今加裡曼丹島北部文萊)一帶的航線。因此,石湖碼頭又被稱為林鑾渡。碼頭的礁石上,細細密密、層層疊疊落下無數商人、船工的足跡。如今,這些古老的石級階梯仍是當地漁民討海歸來的第一個落腳點。現在貨運碼頭已經移到北面六勝塔後面的西湖碼頭瞭。
郭景專17歲開始闖蕩大海,深耕在航運行業一線已有30多年。他出生的石湖村常住村民5000人,七成村民都姓郭,其中部分郭姓是阿拉伯人的後裔。千年前因貿易往來,不少國外商人留在泉州生產生活,繁衍後代。直到今天,從事航運與外貿依然是石湖及其周邊民眾重要的生產業態。
(郭景專):六勝塔是宋元時候建的,它起到一個航標的作用,我老爸改革開放後開始搞船瞭,現在還有我,我兒子也在接班,現在我知道的歷史,五代人都在搞航運。我們是阿拉伯後裔,漢人的墓碑都是方形的,唯獨我們的墓碑,是半月形的,這個跟泉州(伊斯蘭教)聖墓是一樣的,目前有歷史可以考證的就是墓碑。
數以萬記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商人、傳教士聚居在泉州城,世代居住,與當地的政府官員、皇族、精英、平民共同構成宋元泉州的多元社會群體。
這裡的水路聯運的交通網絡就是由一系列的橋梁、道路、碼頭、航標塔這些構成的,它形成瞭一個縱貫南北的沿海大通道,所以石湖碼頭是泉州外港碼頭一個非常珍惜的物證,實證瞭當時泉州非常優良的建港條件。
濤聲與海風輕聲描繪著當年的舳艫千裡,不遠處,為當時的潮聲帆影指引方向的六勝塔、萬壽塔傲然聳立,它們共同見證瞭古代泉州港最為繁盛輝煌的時刻。一箱箱洋溢著異域芬芳的貨物從遠航而來的“蕃舶”上被卸下來,而一艘艘滿載泉州產的絲綢、茶葉、陶瓷等貨品的商船也從這裡駛向遠洋。
安溪下草埔靜臥於青山綠水間,風拂過山谷,在盛夏之中也有涼意,讓人很難將這片茵茵綠毯與千年前紅火熾熱的冶鐵業聯系起來。2019年10月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隊在這裡開展瞭長達兩年的考古發掘,北大博士生李佳勝全程參與瞭冶鐵遺址發掘和遺址展示館的規劃、展陳設計。申遺成功後,下草埔考古發掘進入瞭第三期的收尾工作,宋元時期的人類活動面將完整呈現。
(李佳勝):第三期的發掘從2021年4月份開始,主要就是解決遺址裡取水和用水的問題,因為這個遺址裡面不光有冶煉,還有工人的居住生活,同處於一個區域內,在這個區域內一定要有用水的地方,可以讓他們更好的生產和生活。
北宋咸平二年,官方於安西青陽設置專職鐵場,青陽鐵場自此名載史冊。五郎山脈取之不盡的豐富的礦產資源,不遠處四通八達的水路能直抵晉江,這座得天獨厚的冶煉廠吸引瞭四面八方雲集而來的能工巧匠,熊熊爐火燃燒瞭500年。下草埔冶鐵遺址是中國第一個科學考古發掘的塊煉鐵和深鐵冶煉並存的遺址,其冶煉遺跡出土遺物,展現瞭宋元中國東南地區冶鐵手工業遺址的獨特面貌,是古代中國先進冶鐵技術的珍貴見證。
餘莊林是下草埔土生土長的村民,曾是考古隊的專職司機,在和專傢們的相處中,被傢鄉的這座千年寶藏深深震撼,他主動承擔起文物保護員的工作,開始跟著考古隊員學習田野考古發掘基本方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深度參與到保護傢鄉珍貴遺產的工作中。
宋代《敘資治通鑒長編》中記載,慶歷五年,青陽鐵冶大發即置鐵務於泉州。據《島夷志略》記載,泉州海船行商涉及海外地名200餘處,將鐵制品作為貿易商品的國傢或地區共有48個,一件件鐵器通過海洋商貿走向世界,與德化窯、磁灶窯產出的陶瓷制品共同成為瞭沿線百姓爭相搶購的搶手貨。
瓷器是古代中國海外貿易的重要輸出商品,在外銷的刺激下,為泉州西北山區的德化縣憑借豐富的原料成為外銷瓷的產地。尾林窯橫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作坊區、瓷土的加工區,是第一次全面的展示德化窯完備的(生產)體系,這裡有三條的瓷幫古道通往刺桐港,從赤桐港走向世界。
德化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瓷器生產技藝高超,造型豐富,生產出瞭大量帶有東方溫潤與細膩的美器,宋元時期的德化瓷器以白瓷、青白瓷為主,依靠泉州海商、瓷幫遠銷海外。從此,這一抹白讓世界為之沉醉。
德化窯以白瓷名揚世界,磁灶窯則以醬釉、綠釉獨具特色。在閩南沿海地區,大量的西式洋樓、番仔樓秉持著紅磚配綠釉的審美。綠釉瓶式欄桿、花窗等與千年前遠銷海外的瓷器在工藝上一脈相承,都出自於晉江磁灶窯。同時在出土的大量外銷瓷中,專門為銷往東南亞國傢而特制的產品——軍持,也顯得特別引人註目,這種專為穆斯林打造的貯水用具,在器型紋飾上反映出適應海外市場需求的風格,是宋元時期海上貿易典型物證。
在商品產地有兩個窯址,其中一個是晉江磁灶窯址,就是金交椅山窯址以及德化窯址,在德化窯,它這種白瓷主要占領的是海外中高端市場;磁灶窯生產的產品是以中低端商品為主,磁灶擁有26處古窯址,其中金交椅山窯址是磁灶窯揭露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出土遺物最多的一處。窯場選址精妙,地處丘陵地帶,瓷土豐富、植被茂密,境內梅溪穿境而過,水上交通便捷,而古人的智慧遠不止於此。為占領市場,工匠們在技術革新上下瞭大功夫,調制出青、綠、黃、醬等不同釉色,且外銷商品在器型紋飾上分出適應海外市場需求的風格,使磁灶窯在市場有瞭一席之地。
吳炳峰出身陶藝世傢,在經過瞭60餘年與陶瓷的相互打磨之後,退休的吳炳峰依舊不舍得放下手中的刻刀,每周三下午,他都會來到磁灶縣嶺畔小學,義務給孩子們教授陶藝課程。
(吳炳峰):主要是傳承的問題,磁灶如果沒人學習,那就傳承不下去瞭,我十幾歲就在傢,上一輩的人都在做這個,他們做的時候,我就邊看邊學。層層疊疊的厚重瓷土,被窯工們以巧手畫成各種日用器皿,成為瞭馳名中外的外銷陶瓷品牌。
海風悠悠蕩起,磁灶窯不熄的爐火,照亮瞭洛陽橋南來北往客商的笑臉。泉州橋梁中名氣最大的就是洛陽橋,這座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以首創的“筏型基礎”和“種蠣固基法”名垂建築史,它開創瞭中國在自然條件惡劣的江海交界處修建巨型橋梁的先河。
千年前洛陽橋建造的時候,人們從海蠣子受到啟發,海蠣子養殖到橋洞上就密密麻麻的長起來,起到黏合的作用,比水泥更牢固,是瞭不起的科技創造。成為遺產點後,洛陽橋也迎來瞭更多慕名而來的人。78歲的陳德衫已經當瞭30年的洛陽橋講解員,但隻要說起洛陽橋的故事,他依然興致勃勃,滔滔不絕。從前洛陽橋下的潮水不似如今的沉靜,當時江口兩岸的百姓隻能通過“萬安渡”渡船來往,由於臺風和大浪肆虐,這裡時常陷入半癱瘓狀態。商旅“往來畏其險”,於是,北宋皇佑五年,時任泉州知府的蔡襄開始主持洛陽橋修建工程。
如果說洛陽橋是由官方主持建造的歷史奇跡,那麼安平橋就是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參與的一項浩蕩工程,它是世界現存最長的中古時代梁式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
22個遺產點的價值體系裡面的交通網絡是由兩個航標塔、三座橋、兩個碼頭所構成的,橋的分佈是從北往南的,洛陽江上的洛陽橋,晉江上順濟橋遺址,以及石井江上的安平橋,還有扼守外港的石湖碼頭,城市南郊的江口碼頭。
世界遺產名錄本身是想要通過這些代表性的遺產反映全球的人類文明發展歷程,遺產點本身是具有代表性的,它代表瞭某一個時期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階段,遺產體現出來對重要發展階段的貢獻。泉州遺產講述的海洋貿易故事,是從海洋的視角對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一次深度解讀,有助於向國際社會全面展示農業與海洋文明交相輝映的中華文明發展進程。都說古代航海傳統有地中海航海傳統、印度洋的航海傳統,那麼泉州應該是古代東方或者中國人的航海的傳統,這是大傢的一個共識。
泉州先民征程向大海,弄潮於波峰浪尖,把愛拼敢贏滲入血液。他們虔誠焚香,向萬神祝禱,而後揚帆遠航,搏擊商海,用勤勞、智慧和無畏照亮瞭海上絲綢之路。
這座城市的多元與包容,時至今日仍然令世界贊嘆。在潮起潮落,滄海桑田中,刺桐城萬眾矚目,星光披身,它驕傲的為彼時的世界率先做出瞭一次示范,哪怕相隔重洋,我們的手也終究難緊緊交握。
泉州城建於沿海平原,東南臨海,西北部為山區腹地。這樣的地理單元,天然的賦予泉州向海而生的氣質。站在九日山頂,可以看見晉江蜿蜒而來,在幾公裡外匯入泉州灣,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江面會出現眾多的高大帆影。
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海外貿易最發達的年代,此時泉州港是世界著名的貿易港口。據南宋趙汝適《諸蕃志》所列,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與泉州有貿易聯系的國傢與地區共有50個。到元至正九年(1349年),汪大淵的《島夷志略》中則增加到99個。當時泉州與海外諸國的航線主要有五條,對東亞和東南亞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瞭巨大貢獻。
(原九日山文管所所長胡傢其):給大傢介紹一下什麼叫祈風:祈就是求的意思,閩東南這個季節刮的是東北風,來年的的4~6月間掛的是東南風,所以我們的先民就利用航向,冬天出去夏天回,叫做冬遣舶,夏回舶,從德化安西兩批(貨物經過)兩江到九日山梁安港匯合,所以古梁安港可以解讀為現在的物資集散地。
商船出海前夕,泉州太守和市舶司官員會來到九日山,為那些被稱作“蕃舶”的遠洋商船祈禱一路順風。泉州港幾百年的繁華光陰就留在瞭這一方方石刻上。(胡傢其):我小時候,1958年以前,還是白帆點點的,沒有半座房子,全部一片平川,現在依稀可見,我身邊還有很多資料可以對比,當時我來的時候呢,滿山光禿禿的。
1989年,泉州被正式列入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點,胡傢其來到瞭九日山考察點,成為第一個管理員。他踏實做好修葺整治工作,一方方親自描紅石刻,一遍遍講述九日山的故事,30多年的悉心守護,這份事業傾註瞭他所有的熱情和努力。
(胡傢其):這些樹都是我親手栽的,現在這麼大瞭,所以我很感慨,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個地方花費瞭我將近半輩子的心血。我們集集體之力,7月25號,沒有爭議的全票通過瞭世界文化遺產,讓我的人生在九日山的32年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所以我無悔這30年,無悔此生,這是我個人的感悟。
季風和洋流將中國商船帶往全世界。船員和商人就將自己的命運交給瞭深不可測的大海。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年代。求得心靈安定,無疑能給他們信心和勇氣去面對茫茫未知的旅程。這些神祇構成瞭古代泉州海洋文明的一環,天後宮、真武廟、九日山祈風石刻等,共同體現瞭民間信仰與國傢意志相結合,對海洋貿易發展的共同推動。
泉州文廟及學宮地處古城中軸線的中心位置,在泉州地位之高無與倫比,又是一年的開學季,從2005年開始,每年的八月底九月初,泉州府文廟都會舉辦“拜孔子,行開筆禮”的活動,讓前來祈願的新生和傢長在開筆石上鄭重寫下文字,以朱砂開啟讀書智,祈願學業有成。
泉州府文廟是嚴格按照中國古代種廟學合一的規制進行建造的,所以泉州府文廟也被稱為泉州學宮,是古代紀念和祭祀孔子的重要場所,是泉州這座城市最重要的城市文脈。由於氣候等因素影響,大成殿一度出現屋面滲漏、屋脊年久失修、斷裂等問題。2014年,泉州府文廟大成殿保護性修繕工程啟動,堅持最小幹預原則,整個工程從立項開始,歷經七年,洗盡鉛塵,方現風華。2020年,中國古跡遺址堡協會發佈瞭年度優秀古跡保護推介項目,泉州府文廟大成殿修繕項目為列入推薦名單,成為向全行業推介的四個優秀項目之一。
月臺的須彌座,是南宋咸淳年間文廟重修時保存下來的,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構建。(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傳承人劉大山):文物維修最主要還是采用傳統工藝、原材料,所以這次維修的時候用復寫紙,把殘缺的輪廓復制下來,找瞭同樣的輝綠巖,按復寫紙復寫下來的輪廓加工,紋理部分參照相鄰的構件紋理,進行手工雕琢,就是四原原則:原材料,原工藝,原做法,原形制。最大程度的保留文物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完美精湛的修繕工程依托的是《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規劃》,這部醞釀八年產生的規劃,如同一個量身定制的緊箍咒,規定在13.54公頃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周邊建築風貌必須與文廟相協調。
文物保護工作是個系統工程,科學規劃要先行。比如文廟,因為歷史的原因,在它的西側(上世紀80年代)建造瞭兩棟(目前)已經被列為危房的單位宿舍樓,《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規劃》2013年公佈實施以後,就發揮瞭重要的作用,用兩個月時間進行整體的拆遷,恢復瞭一個城市的小廣場綠地,更為重要的是它恢復瞭文廟的建築群的歷史風貌,把它的天際線打開瞭。
後申遺時代,健全長效保護機制,加強歷史文化的傳承和世界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是泉州對世界做出的莊嚴承諾。為瞭讓遺產保護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有效的保護辦法和管理規章必須盡快敲定下來。2022年2月1日,由何振良參與起草的《泉州世界遺產保護管理辦法》正式實行。
泉州府文廟所佇立的塗門街是泉州文化遺產最豐富的一條街,從西往東分別坐落著代表儒傢文化的泉州府文廟及學宮,代表伊斯蘭文化的清凈寺,還有錫蘭僑民舊居、關帝廟。一千年前,泉州是東方第一大港,遠道而來的各國商人見證瞭這裡商賈雲集、千帆競發的場景,也留下瞭信仰的種子。
由於它是東方國際貿易大港,不同膚色、族群、語言和宗教的人富集於泉州,所以泉州形成瞭一種與眾不同的文化多樣性的遺產景觀。在這裡,你可以看到中國人、印度人、馬來人、波斯阿拉伯人,甚至地中海世界過來的人群,這些人都帶著自己的信仰過來。諸神共佑,煙火半城。通過商業,異域文明與華夏文明有機交織在一起。當季風吹來,清凈寺的誦經、開元寺的鐘聲和文廟裡的瑯瑯讀書聲交織和鳴,這首比鄰並肩、和睦共處的協奏曲,唱頌著這座城市如大海般兼容並蓄的胸懷。
2021年5月,考古發掘工作再次啟動。此前,這裡揭露出鋪磚地面和石墻石構等宋元時期建築基址,一塊帶有“監造市舶亭蒲”字樣的磚確認瞭這裡就是泉州市舶司遺址。這是北宋元祐二年,也就是1087年,朝廷在泉州設置的管理海洋貿易事務的行政機構。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副館長林瀚)市舶司制度對於泉州的發展有很好的促進,很好的維護瞭海外貿易關系,很多蕃商來到泉州貿易並在泉州紮根,所以才需要建立一些相對應的場所,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宋元時期,泉州其實是很繁華的。2019年、2020年進行的考古發掘,發現瞭三個臺基以及水池的東岸線,此外,也發現瞭相對應的一些高等級的建築構件,是高等級建築才會使用的,所以南外宗正司遺址,也是多元社群裡重要的一個點。
位於泉州古榕巷的南外宗正司遺址曾是南宋時期趙氏皇族的聚居之地,宋徽宗時期,為瞭管理散處各地的宗室,宋廷在西京(今河南洛陽)和南京(今河南商丘)分別設立外宗正司,即西外宗正司、南外正政司,掌外居宗室。靖康之變後,西外、南外宗室幸運的逃過金兵劫掠,被迫南遷避難。泉州的經濟實力和蒸蒸日上的海外貿易使其成為南外宗正司的駐地。因為南外宗正司的遷入,朝廷對泉州青睞有加,投入更多的金錢提供各種優惠政策,推動泉州海外貿易的快速發展。
(山東大學教授薑波):泉州形成瞭一個特別適合於海洋貿易的城市形態,跟中原腹地建造的長安、洛陽這種政治經濟形態的城市不一樣,以碼頭港口為中心,有各種適合於海洋貿易的設施,市舶司、市場、倉儲設施、航運設施等等,所以它是一種特別生動的海洋貿易城市。有人銷售,有人購買,有人運輸,有人管理,“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盛況背後是國傢和地方對海洋貿易發展的重視,是強大的制度保障、生產基地、運輸網絡與多元社群共同作用的結果。官方制度和民間制度相互作用,也是共同繁榮主題,所以這裡成為瞭當時的一個海洋貿易中心,一個非常重大的東方支點。
宋元泉州的多元文化令人驚訝的延續至今,而千年以後,在申報世界遺產過程中,泉州又一次見證瞭中西文化的碰撞與交流。(林瀚):在申報過程中,我們更多的聚焦泉州體現的屬性,我們提出泉州在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概念,我們也提到泉州有中國,有世界,我們是從全球視野來看泉州的,從這個角度怎麼認識泉州,同時我們的時間聚焦在宋元,也就十到十四世紀,最後一個落腳點是海洋商貿中心。
如何建構起一個國際認可的敘事,在申遺過程中尤為重要。為此,泉州從世界貨艙開始進行敘事。泉州整個的系列遺產本身是講述瞭一個整體的故事,十到十四世紀的時候,整個世界海洋貿易怎樣把世界、中國、泉州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泉州申遺的時候,對泉州的遺產做瞭全面的研究,力圖完整的闡釋泉州作為航海遺產的價值,文本更加關註泉州是作為東方,尤其是中國人的航海傳統遺產,從中國人的航海遺產角度來闡釋文本。(泉州申遺文本編制團隊負責人傅晶):對於申遺本身,我覺得它是從稍微專業一點的視角去對歷史的梳理,把這些信息傳遞給現代的泉州人,世世代代守護下去,這是它的意義。我是土生土長在這裡從小長大的,能夠在自己專業的領域裡為傢鄉做貢獻,是非常驕傲和榮幸的。
泉州古城具有活態傳承的顯著特征。申遺成功後,泉州不僅要保護好22處遺產點,還要延續宋元時代留下的城市空間肌理和文化傳統。
e6f97c714632387bdfaf3a33b8a65316
泉州古城裡,中式古厝與南洋騎樓交錯林立,充滿瞭濃鬱的閩南風情,這裡也是泉州遺產點分佈最為密集的區域,泉州自我加碼,把整個古城6.41平方公裡都納入到世界文化遺產緩沖區,也就杜絕瞭在古城內大拆大建的可能。金魚巷因宋代福建轉運時謝仲規在此建宅,後人修建的祠堂掛著“金魚世第”的匾額得名,是泉州人心中的古城記憶。
2017年底,泉州以金魚巷為試點,開始試行背街小巷的微改造,在不影響居民生活的前提下,留住古巷韻味,煥發古巷生機。全長隻有270米的金魚巷,竟囊括瞭十幾種閩南古建築傳統工藝,成為泉州古城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模式實踐的一個縮影。
繡花針式的改造對城市建設者來說是一種挑戰,但卻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城市文脈的活態傳承。還原各個時代的歷史細節,保留原生態生活場景,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從古城核心區延伸至末梢,微改造仍在持續進行著。在一條條縱深交錯的巷子中,閩南的市井風情也便如此歷久彌新的存在著,這是一座世界的古城,也是一座活著的古城。
(薑波):在泉州申遺的時候,我曾經提出過“刺桐精神”,特別契合於現在我們中國人的理念,第一是寬容,對各種文化進來都采取一種包容的態度;第二是開創,面向海洋,遠涉重洋而謀得自己的發展,是一種開放和寬容兼具的民族的心態,特別適合於我們今天所講的一帶一路,海洋強國和與世界和諧發展的理念。
(傅晶):泉州有一個很開放的視角,又有一個拼搏奮進的態度,最後成為瞭當時海洋貿易的一個中心,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跟現在全球化的發展需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需求都是息息相關的。
千年前,來自不同國度、不同宗教、不同族群的人們,穿越時空阻隔,在刺桐城裡繪就瞭一軸璀璨的歷史畫卷。千年時光流轉,繁華從未退去。這是一條商路,也是一篇史詩。它的一磚一石,一詞一句,已劃入古城澎湃的脈搏中,時至今日,仍真實的跳動在泉州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重合進呢喃著閩南鄉音的市井煙火中。
上一篇
最近諾安成長混合這隻基金儼然已經成為瞭一隻“網紅基金”瞭,熱度持續很久依舊絲毫未減。這支曾經凈值一度暴漲超過200%,出現...
夏日和煦,生机勃勃。为进一步优化网点硬件设施,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改善客户体验,6月2日,平安银行深圳梅林支行重装开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