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冷戰時期的產物:
傳統得到電路交換生存性差,容錯性低。正在通信的電路中有一個交換機或有一條鏈路被炸毀,則整個通信電路就要中斷;如要改用其他迂回電路,必須重新撥號建立連接。
而新型網絡則需要:
設想簡單的直連交換網絡:
很明顯,線的數量隨設備的平方增長。於是引入中介:
這就是交換機switch,主要負擔轉接和分配。
顯然,電路交換是面向連接為主的,必須要建立連接,通話占用,釋放。可能建立連接後,就有的沒的聊幾句天,但中間的沉默都是需要占用帶寬的。
而回顧計算機,計算機數據具有突發性,傳輸數據的時間不到10%,這對占用的線路是極大的浪費。
於是就有瞭分組交換:
一個分組經歷的一系列分組交換機和通信鏈路稱為通過該網絡的路徑。受到後,按照添加頭的順序反過來即可解碼得到信息。
但是還是有很多問題:丟失、亂序、重復、篡改、冒充…….
這些就待以後討論瞭。
接下來介紹計算機網絡的相關概念:
0a9aab8c8d8e94ad7fc084afcb15a978
發展第一階段:從專用網絡向互聯網發展
第二階段:建成三級結構的Internet(有序)
第三階段:逐漸形成多層次ISP結構的Internet(無序)
dbf60fefb7319b6037b45469099a4bb9
傳統上認為由網絡邊緣和網絡核心組成:
如今為“端·網·雲”體系。
端系統(end system)為連接在因特網上的所有運行著某些應用程序的主機。端系統之間的通信實際上是以進程通信為基礎的。
端系統間的通信有多種:
接入網(access network)將端系統連接到邊緣路由器(edge router)的物理鏈路,邊緣路由器是端系統到任何其它遠程系統的路徑上的第一臺路由器。
一般為傢庭或者企業接入。
6fe46e1ce438a81c55fc3faf3480943a
主要衡量因素有:速率 (data rate),帶寬 (bandwidth),吞吐量 (throughput),時延/延遲 (latency/delay),時延帶寬積 (delay*bandwidth product),利用率。
網絡的帶寬:在一段特定的時間內網絡所能傳送的比特數
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絡(或信道、接口)的數據量。
吞吐量表示系統的測量性能,即每秒實際傳輸的比特數。例如:一段帶寬為10Mbps的鏈路連接的一對節點可能隻達到2Mbps的吞吐量
發送時延:發送數據時,數據塊從結點進入到傳輸介質所需要的時間,即從發送第一個比特起,到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
傳播時延:電磁波在信道中需要傳播一定的距離而花費的時間
處理時延:主機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組時進行一些必要的處理所花費的時間,比如分析分組首部、差錯檢驗、查找路由等。
排隊時延:結點緩存隊列中分組排隊所經歷的時延,排隊時延的長短往往取決於網絡中當時的通信量
此外,還有一些非性能特征。
比如:費用、標準化、可擴展性和可升級性等等。
協議是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組成成分,RFC協議規范文檔在2021年已經達到9000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