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要崩溃了,要我老命。。。
怎么搞才行呢,我动起了歪心思:动动小手?直接把结果修改成显著?
太low了,有失我身份
好吧,其实是太明显了,万一露馅就废了,那么(干货预警!!!):
本帖仍以心理学论文《青少年生活事件与拖延行为的关系》为例进行讲析,从原始数据入手,涉及到①增加样本②相关分析调整③人口学差异检验调整。
接上,假设我们的数据是这个样子:被试样本过少,且结果毫不显著!
记得关注哦~
重复操作之后现在共有260份:
dan数据仍然是不显著的
根据以往经验,我主观上认为生活事件与拖延行为的关系应该是:“生活事件越多,个体的拖延行为越严重(本文生活事件特指负性事件)”。同时再去查阅文献,看看前辈们的研究结果是否确实如此。两者相互印证之后,我需要的数据结果是生活事件与拖延行为呈正相关。那么,我将:
①将生活事件部分的数据和拖延行为的部分数据先分开,可以分为两个文件;
②将生活事件总分、拖延行为分别进行升序排列;
③将两个分别升序后的数据再合并起来就行;
④为了避免过于显著(相关系数一般在0.2-0.4左右就行),你可以将其中的顺序在打乱一下调整调整,避免看起来太假。这个步骤需要反复调整多次。
(小目标已达成)
此时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事件总分及六个因子皆与拖延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124——0.381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生活事件与拖延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已经调整完毕,此时两者数据的对应位置最好不要再进行调整。下面我们继续看一下生活事件和拖延行为在人口学变量(性别、生源地、专业、年级等等)上的差异检验,以性别为例:
偷个懒,就不给大家整理三线表了有需要私我
关于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我个人认为数据只要不太离谱就行,因为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并不完全相同,能够自圆其说就可。如上图中拖延行为和生活事件的性别差异并没有太离谱,我个人认为可以接受(并不一定非得差异显著)。
但如果数据偏差较大时,我们便需要做出适当的修改(切记不要再动生活事件和拖延行为数据顺序了,此时我们只能调整人口学数据的顺序):
此时需要减少男增加女,我们将约40个男生性别改为女生(数量没有强制要求,大概均衡即可),但此时需要注意改动的这40个左右的男生不是任意的,这40人性别虽然变化了,但是不能对数据造成过大的波动。
观察数据发现拖延行为中男性均值50.88,女性均值47.37,那么从拖延行为得分在47.37——50.88之间的男性中选取40个变为女性即可(男性的均分变高了,女性的均分也变高了,两者增幅均不大),如果47.37——50.88之间的男性数量太少,那么就找点高分的,再找点低分的。这个调整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次试验,最终数据不离谱说得过去就可以:
本帖子是一两个变量为范例,如果你的研究为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本贴仍然适用),顺序仍然是①增样本②调整变量之间的关系②调整人口学差异。好了好了,就不多说了,大家一定要知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肯定还是要真实调研的。数据造假的东西毕竟还是上不了台面的。
点关注不迷路
写完记得调整格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