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壁为幸
——读吴承学《明代八股文》
骂八股文的,古已有之。今人自读了《反对dang八股》,从此彻底不必读八股,只需会拿八股骂人即可。因为,上述文章教导我们,八股文意味着僵化、教条、死板、保守、顽固、无用、无聊。
周作人说,不知八股,不能通旧,亦不能知新。张中行先生认为,八股文是中国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称之为“国粹”,一点儿也不夸张。
我们对八股文误解太多,乃至于无知。
吴承学先生《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十三章《明代八股文》一文,澄清了许多误解。
一、八股文的名称
明清八股文别名繁多,比如八比、时文、时艺、时义、制艺、经义、制义、四书文等,其中经义、制义、四书文比较正式。我们最熟悉的名字是八股文。
吴承学在《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十三章《明代八股文》中,列举了八股文起源九说。其中,学术界比较普遍接受的看法是,八股文源自王安石。郑灏若、侯康、杨懋建、刘熙载都对此有记载。北宋熙宁四年,王安石创立制义,以经义取士代替了唐朝的诗赋取士。但这毕竟只是源头,是先导,还不是八股文成熟的形态,尚且没有固定格式,不严格要求对仗,尚可以阐发自己的见解,没要求必须代圣贤立言和守经遵注。
到了明初,科举考试虽然官方指定用书,比如朱熹《四书集注》等等,但尚无八股之法。学界普遍认为,八股文格式正式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八股就是固定的“八个”“股”。
那么,八股文的确切内涵是什么呢?吴先生经过考证后发现,其实明清官方文献从未有明确规定。《明史选举志》记载,制义内容上讲究“代古人语气为之”,也就是为古圣贤立言,形式上讲究“体用排偶”。
吴先生认为,八股文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经义、四书文才是八股文最恰当的名称。
被普遍称作八股,是因为结构上的特点。股,就是对偶的意思。八股,大致包括破题、承题、原起、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几部分。要知道,不是每篇八股文都有“八股”,实际写起来其结构多样,八股是正格,六股也是正格,如果有需要,十股、十二股乃至十八股都是允许的,绝不是死板的八股能概括的。其中的破题、承题、起讲和大结等基本格局不变。
只是,八股的名字流传太广,以致让人顾名思义误认为八股文一定且必须有八股,形式不能变、死板僵化。这全是误解,源自于无知,源自于轻信道听途说的话。让人觉得不解渴的是,吴先生并没有继续论述,为什么八股的名字最流行。
二、八股文的题目
八股文是考试时写的文章,大作文,也就是答案。那么题目是啥,怎么出?
八股文的题目一般出于《四书》,但不会完整给出一句话,而是只给出某一句开头数字或一句,剩下的由考生自己补齐。所以,参加科举考试首先要求熟背四书。这一点,当今的考试完美继承传统,一点没丢,有过之而无不及。
《钦定四书文》有例子,如“管仲之器小哉一章”,就是指《论语八佾》第二十二章全章。“有尧舜至于汤三节”,就是指《孟子尽心下》第三十八章中的三节。
这些题目可再分为长题、短题;大题、小题;连章题、全章题、数节题、一节题、数句题、单句题等等。
这些题目中最被人批评的是“截搭题”,也就是从《春秋》中割袭字句综合出题,罗列一些事件或人物,一般会有一定共性,主要考察考生对所列举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具体例子不在这里列举了。这种题目的流弊是,颠倒出新、割裂求异,刁鉆古怪,甚至成为智力测试或文字游戏。
还有一种简缩题,只写出四书某个长段落中的前面几个字和后面几个字,比如《武王瓒大王及士庶人》《不行而有疾景丑氏宿焉》等,测验考生对于经典的熟悉程度与概括能力,增加考试难度。
看这题目,今人要是穿越回明代参加科举考试,连题目都看不懂,进体制就是妄想。要是当代的公务员考试也这么考,从XX讲话中抽出前后两个半句话一拼,百分之百的考生都得懵圈。
三、八股文的例文
说了半天八股文,今人真正见过读过八股文的却几乎为零。吴承学先生够体贴,举了几个例子给读者,比如最典型的八股文,王鏊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水平就很高,有人把王鏊的八股文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甫的诗相提并论。还有陈献章的《古之为关也》,唐顺之的《君子喻于义》,李东阳的《由尧舜至于汤》,岳正的《今夫天》。
我读了一下,这些文章其实并非死板的要命,只是格式化稍强,通常有两个对仗的长段落,当中加几个过渡句。好的八股文,很能显示作者的学问、见识、才情、志趣、格局,不乏佳作。其实,应考文章、公文等官方文章,因其本身本就不是个人化的抒情散文,免不掉要格式化一些。
话说得再远一些,文章的定位,压根就是“经国大业”。文,章,其本意就是花纹,修饰。与文相对的是诗,诗本言志。文,本来就不纯粹是私人性情的载体,更何况官方文章呢?现代高考、公务员考试,写大作文时,也一般规定,不能写诗歌。想要书法真性情,别写文章,写诗去。
因此,必须要理解,从古至今的文章,尤其是官方文章,必须有格式,有套路,有文体,有要素,有标准。书同文,语同音,如此方能通行全国,昭告天下,天子才能凭借规范化的文章,发布政令,传递信息,统一思想,治理天下。
四、八股文的内容限制
八股文的思想,有两方面限制,第一是代人立言,第二是守经遵注。写八股文几乎不允许表达个人思想,全是四书五经,儒家思想,圣人言论,经典观点。
代人立言,就是行文时以圣贤口气说话,设身处地地模拟圣贤语气。但是,代人立言并非八股文独有,也非明朝首创。宋人经义就有代古人语气,比如陈子直模仿曾点语气说道:“沂,鲁水也;吾鲁人也。上得圣人以为依归,下与父母之邦之民共桑梓之乐。澡吾冠,濯吾缨,身而华裾,以徜徉于雩坛清旷之下,体舒气适。然后歌咏圣人之道,浩然而归……”这就是典型的“以心会道”。八股文作者以后人之心去体会圣人之道,进而与圣人融为一体,而出以圣人口气,这就是代圣人立言了。现今的公务员考试几乎没有这种要求了,但也得站在官方立场,宣扬核心价值观、主旋律才行,是不是设身处地模仿圣贤口气,则不必要了。
钱基博先生研究的更深,他说有些作者可以“借题发挥,独抒伟抱”,举了赵南星《胁肩谄笑二句》一文。此处不赘。
守经遵注,就是八股文的观点要遵从经典和权威注解。明代官方要求,八股文要“醇正典雅,明白通畅,合于程式”,“如有离经叛道,诡辞邪说,将监临考试等官罪黜,中举人革退为民”。吴承学先生研究发现,实际上八股文在守经和遵注两方面经常难以兼得。因为朱熹注解常与经典本意有出入,考生必须有所取舍。吴先生举了唐顺之《尽信书一章》一文,明显可见,唐顺之守经而不遵注。据此,不能以束缚思想一句话对八股文概而论之。
说到当今,守经遵注依然存在。我们经常从某个公认的来源,去“找遵循、找依据”,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敢越雷池半步。至少书面上是这么说的,至于实际是不是遵循了,不知道。
五、八股文的语体文风
八股文的语言特点是综合了骈散两种语体。八比是骈,其他是散。但八股文的骈与四六文不同,八股文的对偶很灵活,不讲藻采,不讲用典,也不拘四六句,对仗非常随便,甚至可以超出两两相对的范围,可以称之为散文化的对偶。吴承学先生说,八股文似骈非骈、似散非散的文体,是骈散两种语体的杂交。
下面引用一段典型的八股腔:
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实中怀之在抱,久矣夫,千百年来已非一日矣,溯往事以追维,曷勿考记载而诵诗书之典要;
元后即帝王之天子,苍生乃百姓之黎元,庶矣哉,亿兆民中已非一人矣,思入时而用世,曷弗瞻黼座而登廊庙之朝廷。
吴先生说,把文字写到这个水平,囉嗦的如此精致,重复的如此艺术,读起来音调铿锵、金声玉振也不是易事!
近人张中行《闲话八股文》提到:八股文即便是废话,空洞无物,毫无内容,一旦配以八股强调,就变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至少听起来不那么让人憎恶。
看来,八股文的语言风格有其存在价值。当今的领导讲话,其实也需要这种“精致的囉嗦”“艺术的重复”。毕竟,形式本身也具有意义。在很多公众场合,恰到好处的烘托气氛,很有必要。
吴承学先生还对八股文语言风格的来源穷究了一下,他认为,这种风格的较远渊源正是《四书》文体,也就是先秦时代的古朴自然的对偶句式,《四书》中很多段落都有这个特色。而较近的渊源,则是宋人风气的影响。
其实,骈体从来都是香的。我们离不开这种整饬对称的美感。就好像楷书,乃至馆阁体。整饬、规整、统一、对称,虽然性情差了些,但其本身就是价值,不能一棍子打死。
六、八股文的写作技巧
八股文不好写。
八股文的内容形式粗看起来,似乎都是规定好的,甚至考官的标准答案都有了,应该是千人一面吧。其实不然。
吴承学先生打了个比方,八股文就像体育比赛里的规定动作体操,比赛场地、规定动作都是一样的,但动作难度、技巧、编排乃至完成的质量会有很大差异,高级裁判们一打眼就能判别高下。
八股文作者怎么理解题目,怎么修饰文字,怎么起承转合,包含了“学问和纯艺术技巧”,概言之就是一般中求特殊,简单中求复杂,死板中求灵通,单调中求变化。高手往往能别出心裁而又不离经叛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周作人说:八股文不但是集合古今骈散的菁华,凡是从汉字的特别性质演出的一切微妙的游艺也都包括在内,所以我们说它是中国文学的结晶。
七、八股文对明代文人的影响
明代文人对八股文真是又爱又恨。
八股文以程朱理学为基调、严重束缚个性,同时,又是考科举的必考项目,要想得到荣华富贵,就必须写好八股文,谁也绕不开,躲不过。无拘无束地思考、自由自在地抒发真情实感与现实生活中的名缰利锁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面对这种矛盾,文人有清醒的认识,又无力摆脱其魔力。他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顺从,那样能换来安全与适然,却失去了精神上的自由和人格上的独立;要么反抗,冲出樊笼,去追求个性的高扬,但那样又绝对不可能成功。
绝大多数文人都明白八股文百无一用,但又是他们获取功名利禄的工具。他们通常做法是,暂时深入研究八股文,一旦取得功名,就过河拆桥,大骂八股。这方面的典型是归有光,他多次表示对八股文的厌恶,可是,他又编过八股文范本教材,供举子学习。可见文人对八股文的复杂感情。
的确,干一行伤一行。很多行家里手,一辈子成就在某件工作上,伤痛和厌恶也在此。等到他们总结人生的时候,发现自己只有这件工作可以拿出来说说,其余一无是处。
八、八股文的评价
明清时代对八股文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评价高的,认为八股文是一种新鲜事物,是明代的代表文体。持这类评价的有李贽、袁宏道、王思任,清代的焦循等。
但是,更多的是批评和鄙视。明朝吴宽的评价较为中肯:时文拘之以格律,限之以对偶,率腐烂浅陋可厌之言。指摘一字一句以立说,谓之主意。其说穿凿牵缀,若隐语然,使人殆不可测试。文之敝既极,极必变,变必自上之人始。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甚于咸阳坑儒。
吴承学先生分析了八股的流弊。他说,中国的科举发展到明朝,用八股取士,是有其必然性的,八股是中国古代便于检测标准化文章写作形式,同时也是封建管理必需的职业训练手段。考试总要有个范围,《四书》就是范围,考试总要有个评价标准,那就是朱熹的《四书集注》。这种客观性和标准化提供了公平选拔人才的可能性,但往往会扼杀个性和创造力。
纵观历史,每种考试都会产生这种流弊,但为什么八股文被骂的这么厉害?吴先生分析说,因为八股文大体伴随专制帝制覆灭而终结,所以八股文的弊端显得特别严重。但是,吴先生又说,把明代灭亡归之于八股,未免夸大八股文的作用了。
在八股考试面前,士的自由精神和独立思想难以出现,除非他不求功名,可是历史上又有几个不求功名的士人呢?
程颐说,科举之事,不患妨功,惟患夺志。夺志的结果,就是让文人产生奴性。
周作人在《论八股文》中说:“几千年的专制养成顽固的服从与模仿根性,结果是弄得自己没有思想,没有话说,非等候上头的吩咐不能有所行动,八股文就是这个现象的代表”,“中国做官处世的妙诀,体现在文章上叫做‘代圣贤立言’,又可称作‘赋得’,换句话说就是奉命说话”,“做‘制艺’的人奉到题目,遵守‘功令’,在应该说什么与怎样说的范围之内,尽力地显出本领来,显得好时便是‘中式’,就是新贵人的举人进士了”。
九、后记
这是我第一次写这么长篇的读书笔记。也许是因为吴承学先生的文章太好看了,也许是因为吴先生的文章触动了我,在书上批注之余,还想把感想系统写下来。
八股文,自产生之日起,就交织著文人士子的爱恨情仇。我却认为,这是彻彻底底的中国产物。治理这么一个超大型帝国,这是不二法门。你没法拒绝,没法回避。即使皇帝没了,科举没了,可是考试还在,选官的制度还在,只不过换了名字,换了内容,换了形式,其底层逻辑没变。
明朝付占衡《吴陈二子选文糊壁记》深切沉痛而又鞭辟入里地刻画了八股文:“上不能当一城一堡之冲,次不足备一箭一炮之用,最下不可言。由此论之,糊壁为幸!”
企管知識-開始閱讀車間管理(Workshop management)是指對車間所從事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