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念” “統計量”
在做管理學研究時,因為要觀察的現象太復雜,研究者往往要用一些“構念”來描述商業現象。所謂構念,就是我們構想出來的概念。為什麼要構想概念出來呢?構念是用來建構理論的。因為理論是抽象的。表達理論的變量和觀念也是抽象的。例如,人類本來就沒有所謂“自我(self)”這個東西。但是為瞭探究人是如何思考“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研究人員就建構瞭“自我”這個概念。有瞭自我的概念,研究者就可以研究人們如何認識自己瞭。後來研究者又發現人周圍的社會環境對人們自我概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於是研究者進而發展瞭認同理論來回答人們在社會情境中是如何回答“我是誰”。同樣,本來是沒有“能力”這個概念的,但我們希望解釋為何有些員工總是學新東西比其他人快,工作表現也比其他人好。我們就假設這些人有較強的“能力”瞭。
但構念本身隻是對現象或特征的抽象概括,並不能反映其程度。隻有當我們用適當的測量方法把構念與具體的強弱、大小,高低等數量聯系在一起時,構念才能夠用來描述不同個體和群體的特征。例如,“團隊凝聚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如果有一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給一個團隊的凝聚力打分,取1~10分的任何一點,那麼理論上我們就可以得到關於任何一個團隊的凝聚力的數值信息瞭。現在我們先假設,對於所有我們有興趣的構念,我們都有絕對準確和客觀的測量方法。在這一部分裡面,我們有興趣的是,如果能夠得到關於不同個體和不同構念的群體的特征數值,我們如何從這些數值中找出有意義的信息特征和關系呢?“構念的群體特征”是什麼意思呢?讓我們舉兩個例子來解釋一下。
例如,我們的理論可能會說,美國的文化跟中國的文化不一樣,美國人比較個人主義(individualistic),中國人比較集體主義 (collective)。當我們這樣講的時候,我們是用瞭“個人化( individualism)”這個構念來表現瞭“文化”的一部分。而我們用的是“個人化”這個構念的平均數來表現中美文化的差異。因此,比較精確說法應該是:“美國人的平均‘個人化’指數比中國人高”。“平均值”這個特性,在統計上我們稱為一個“統計量( statistic)”。“均值”在這裡也就是個人化這個構念的一個“群體特征”。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可能觀察到一個管理現象,就是在一個新興的市場中,采用“產品多元化( product differentiation)”戰略的企業的表現會更好。相對來說,在一個已經成熟的市場中,采用“成本最低化( cost minimization)”戰略的企業的表現會更好。在這裡,我們用瞭“企業的戰略”和“市場的成熟度”這兩個構念來解釋企業的表現。如果用嚴格些的表述,我們可以說:“在新興的市場中,越是采用產品多元化的企業的表現會越好,也就是說產品多元化與企業表現有一個正的關系”。在這裡我們用瞭關系,或是“相關系數( correlation coefficient)”作為一個“統計量”來表現企業戰略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相關系數”在這裡就是“企業的戰略”和“市場的成熟度”這兩個構念的一個“群體特征”。因為分析這些群體特征的方法,一般都是用統計學。因此,我們就簡單地稱這些群體特征為“統計量( statistic)”(有異於統計學這門學科,英文稱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