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是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疾病的形態結構、代謝和功能等方面的改變,從而揭示疾 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和轉歸的醫學基礎學科。
適應:機體內外環境發生變化時,細胞,組織,器官通過改變自身代謝,功能和結構加以調 整的應答反應過程,稱
萎縮:是已發育正常的細胞,組織,器官的體積縮小。
肥大:細胞,組織,器官的體積增大。
增生:組織,器官的實質細胞數量增多,常導致組織或器官的體積增大。
化生:一種分化成熟的細胞轉化為另一種分化成熟的細胞的過程。
腸上皮化生:炎癥或其他因素的刺激,使胃黏膜或胃腺上皮轉化為腸上皮,稱*,常 見於慢性萎縮性胃炎。
損傷:當機體內外環境的變化超過瞭組織和細胞的適應能力。科引起細胞和細胞間質發生物 質代謝,組織化學,超微結構,光鏡和肉眼可見的異常變化,稱*
變性:是細胞物質代謝障礙引起的一類形態學變化,表現為細胞或細胞間質內出現異常物質 或正常物質含量異常增多的現象。
氣球樣變:水腫細胞體積增大,胞質內出現許多紅染細顆粒(為腫脹的內質網和線粒體); 水鈉進一步聚集,細胞腫大明顯,胞質疏松成空泡狀;至極期細胞腫脹如氣球,稱*
脂肪變性:中性脂肪蓄積於非脂肪細胞,稱*,常見於,心肝腎。
心肌脂肪浸潤: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細胞沿間質深入到心肌細胞間,並非心肌脂肪變性,嚴重者可致心臟破裂,引起心臟壓塞而猝死。
玻璃樣變:細胞內或間質中出現半透明狀的蛋白質蓄積,稱*又稱透明變性。
含鐵血黃素:是巨噬細胞吞噬,降解紅細胞血紅蛋白所產生的Fe與蛋白質結合,形成的一種金黃色或棕褐色的粗大顆粒,可悲普魯士藍染成藍色。
脂褐素:是細胞自噬溶酶體內未被消化的細胞器碎片殘體,呈黃褐色細微顆粒狀,主見於老年人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心肌細胞,肝細胞胞質內,固有消耗性色素之稱。
膽紅素:是巨噬細胞吞噬衰老的紅細胞所形成的血紅蛋白衍生物,為棕黃色或黃綠色,不含鐵的可溶性蛋白質,並在肝內經代謝形成膽汁的有色成分。
病理性鈣化:在骨和牙齒以外的組織內有固體性鈣鹽沉積,稱*
營養不良性鈣化:鈣鹽沉積於局部變形,壞死組織或異物中,此時鈣磷代謝正常。
轉移性鈣化:因全身鈣磷代謝失調,血鈣升高,引起該鹽沉積在正常組織內。常見甲狀旁腺功能亢進。
壞死:活體內局部組織,細胞的死亡,稱*
凝固性壞死:組織,細胞壞死後,蛋白質變性凝固且酶性分解作用較弱時,壞死區形成灰黃幹燥,質實的狀態,稱
幹酪樣壞死:是一種壞死更為徹底的特殊類型的凝固性壞死,主見於肺結核,因壞死灶中含脂質較多,外觀為黃,質軟細膩,狀似幹酪而得名。
液化性壞死:由於壞死組織中可凝固的蛋白質少,或壞死細胞自身及浸潤的中性粒細胞釋放大量水解酶,或組織富含水分和磷脂,組織壞死後易發生溶解液化,稱*
纖維素樣壞死:是結締組織和小血管壁的常見壞死形式,在並病變部位形成細絲狀,顆粒狀或小條狀物質,其染色性質類似纖維素,稱*
壞疽:大塊組織壞死繼發腐敗菌感染
皮膚黏膜的壞死組織被分離,可形成組織缺損,淺者稱為糜爛,深者成為潰瘍:組織壞死後形成的隻開口於皮膚表面的深在性盲管,稱為竇道:連接兩個內臟器官或從內臟器官通向體表的具有兩端開口的通道樣缺損,稱為瘺管:腎肺等內臟的壞死組織液化後可破入支氣管或輸尿管而排出,局部殘留的空腔,稱空洞
包裹:若壞死灶太大或肉芽組織難以長入,如幹酪樣壞死,肉芽組織則在壞死灶周圍增生,形成纖維組織將壞死灶包繞,稱
凋亡:是活體內單個細胞的程序性死亡。是由體內外因素出發細胞的死亡程序而導致的細胞主動性死亡方式
肉芽組織:由新生的成纖維細胞和毛細血管組成,是一種幼稚的纖維結締組織,常伴有炎細胞。
瘢痕組織:由肉芽組織改建成熟所形成的纖維結締組織。
虎斑心:嚴重貧血時,可見心內膜下尤其是乳頭肌處出現成排的黃色脂質條紋,與正常心肌的暗紅色相間排列,狀若虎皮斑紋,稱*
病理第二章
出血:血液(主要為紅細胞)自心臟、血管腔逸出的過程。
淤血:由於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引起局部組織、器官的血管內血液含量增多的狀態。
充血:因動脈血量流入過多,引起局部組織或器官的血管內血液含量增多的狀態。
瘀點:皮膚、黏膜、漿膜的出血灶,可以看到散在的小出血點稱為瘀點。
瘀斑:出血灶直徑超過1CM
紫癜:出血灶的大小介於瘀點和瘀斑之間,而且多發者稱為紫癜。
咯血:呼吸道出血經口咯出到體外者稱咯血
嘔血:上消化道出血,經口吐出到體外者。稱為嘔血
血尿:泌尿系統出血隨尿液排出者
便血:消化道出血隨糞便排出體外者
檳榔肝:慢性右心衰竭引起慢性肝淤血時,肝臟體積增大,暗紅色,重量增加,切面呈紅(淤血區)黃(脂肪變性區)相間的花紋狀結構,似檳榔的切面稱為檳榔肝。
肺褐色硬化:長期肺淤血由於肺間質纖維組織增生及網狀纖維膠原化,可使肺泡壁增厚、纖維化,使肺質地變硬,加之含鐵血黃素沉積,稱為肺褐色硬化。
淤血性肝硬化:長期肝淤血 由於肝細胞廣泛損傷和纖維組織增生和網狀纖維膠原化,使肝臟質地變硬稱*
血栓形成:在活體的心臟和血管內,血液發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體質塊的過程。所形成的固體質塊稱為血栓。
再通:血栓激化過程中因血栓逐漸幹燥收縮,其內部或與血管壁間出現裂隙,新生的內皮細胞脹如並被覆其表面,使被阻塞的血管得以部分恢復血流通過,這種現象稱為再通。
栓塞:在循環血液中出現不溶於血液的異常物質,隨血流運行阻塞心血管腔的現象。
氣體栓塞:大量氣體進入血液,或原已溶解於血液中的氣體迅速遊離出來,形成氣泡病阻塞心血管腔。
氮氣栓塞:當人從高氣壓環境急速進入常氣壓或者低氣壓環境時,原已溶解於血液中的氣體(主要是氮氣)並形成氣泡,所引起的氣體栓塞成為氮氣栓塞。
梗死:器官或組織由於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導致缺氧而發生的壞死。
白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和少量纖維素構成,肉眼觀體積較小、灰白色,多發生於血流較快的心瓣膜,心腔內,動脈或延續性血栓的頭部。
混合血栓:由血小板凝集成小梁構成的白色血栓,和小梁間血液凝固形成的紅色血栓相間排列構成,肉眼觀呈灰白與褐色相間的條紋狀結構。常見於延續性血栓體部、動脈瘤和室壁瘤的附壁血栓以及左心房內的球形血栓。
透明血栓:主要有纖維素構成,發生於微循環血管內的血栓,常見於DIC。
靜脈石:如果血栓未能被溶解吸收或完全機化時,鈣鹽則在血栓內沉積,使血栓部分或全部鈣化成堅硬的質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