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了研究转子,没钱了卖车赚钱研究转子。马自达以极大的热情一直在研究转子发动机。如果还有比马自达更鉆牛角尖的,那一定是前仆后继研究永动机的人。
永动机:完全不依靠外力,却能保持“永恒运动”。正统物理学家一再用“能量守恒定律”警告,永动机是一种不可能研制成功的机械。但这也不能阻挡民间科学家的热情。
下面是中世纪人们对永动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设想。从这个原型出发,后来人们设计了多款类似的装置,直到今天,仍然有人尝试对此复制和改进。
原理:右边的球比左边的球离轴远些,因此,右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要比左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大。这样轮子就会永无休止地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转动下去,并且带动机器转动。
为何失败:右边的圆球离轮子中心距离较远,每个球产生的力矩大;左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虽小,但是球的个数多。这样,轮子不会持续转动下去而对外做功,只会摆动几下。而且,机器部件间会有摩擦,还有右边的杆撞下去会损失能量。
后来出现了很多款以此为模型的永动机,无不以失败告终。
三棱体上的永动
还有有一种永动机在历史上(16-17世纪)被广泛谈论。有14个能滚动的很重的铁球用链子连起来放在一个三 棱体上。三棱体的一边比较斜,一边比较陡,且斜的一边比陡的一边长些。
原理:永动机的制造者们相信,斜的一边上有4个重铁球,陡的一边只有两个重铁球,4个铁球的下滑力自然比两个铁球大,整个装置就会如箭头所指示的方向滑下来。一旦左边滑下去一个重球,右边一定同时补充上一个重球,左边的斜面上依然是4个重球,右边的斜面上仍只有两个重球,永远是左边的下滑力大于右边的下滑力,球链就会永远不断地运动下去。
为何失败:左边球虽多,但斜面缓,每个球产生的向下拉力小,右边球虽少,但斜面陡,每个球产生的向下拉力大,结果两边斜面向下的拉力一样大。
荷兰科学家斯台文不但分析了这款永动机不可能成功的原因,还顺带发现了著名的“斜面上的力量平衡定律”:要使两个斜面上相连的两个物体保持平衡,只要让两边物体重量的比值与两个斜面长度的比值相等。这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研究永动机的人各有动机,有的纯属书呆子技术宅,也有的是为了经营一场骗局赚钱。
德国人奥尔菲列斯便是靠经营永动机骗局,赚得盆满钵满的一位。他从事过神学、医学、绘画工作,为了赶时髦也去搞永动机,后来他的财富全部靠他那台从古籍资料里复制出来的永动机。并且还吸引到了彼得大帝的注意,愿意高价购买,只不过后来彼得大帝去世,奥尔菲列斯计划落空。
奥尔菲列斯发明的永动机不但能自转,还能提起重物。德国一位伯爵看重了他的发明,并提供了城堡一个房间供他研究。机器被置于密闭的房间,伯爵派人严加看守,40天后打开房间,发现机器仍然高速运转。这台机器转速为50转/分钟,可以提起16千克的重物到1.5米的高处。
奥尔菲列斯从此获得了欧洲通行证,名利双收。
奥尔菲列斯将永动机的秘密告诉过老婆:那就是在机器的背后,早就安排了一个人在那里拉绳,绳子拴在轮子的轴上。因为绳与人都藏得很巧妙,一直都没被人发现。后来奥尔菲列斯跟老婆一次吵架后,老婆将秘密捅了出去。从此骗局被揭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和老婆随便吵架。
17世纪,英国赛斯特城的主教约翰•维尔金斯设计了一种磁力“永动机”,其结构如图所示:在斜面顶端放一块强磁铁A,斜面上、下端各有一个小孔E、D,斜面下有一个连接两小孔的弯曲轨道.维尔金斯认为:如果在斜坡底放一个铁球,那么在磁铁的引力作用下,铁球会沿斜面向上运动,当球运动到E孔时,它会漏下,再沿着弯曲轨道返回到D,由于这时球具有速度可以对外做功.然后又被磁铁吸引回到上端,到E处又漏下…
为何失败:如果小球只在重力作用下在弯曲轨道下滑,小球是能返回到D的。可事实上小球还受到磁力作用,为了克服引力,小球下滑速度是变慢的。
可就是这样的设计,在1878年,另外一个德国人做了改进,居然还获得了磁力永动机专利。不过这哥们太穷,两年后断缴专利税,专利也失去了法律效力。
王洪成骗局: 哈尔滨一个只上过小学的公交司机王洪成曾在1984年提出一个永动机方案,他利用他设计的永动机驱动自家的洗衣机、电扇等装置运转,不久骗局被揭穿,他制作的永动机模型是用隐藏的钮扣电池驱动的一个电动马达,而供应洗衣机、电扇运转的则是暗藏在地下的电线。
另一个骗局“水变油”也被揭穿,此人也因此入狱。
宇宙能源超磁能机车: 台湾人陈锦文以自发电机为号召,利用多层次传销手法(老鼠会)来进行集资,并假称与台湾三阳工业合作开发的新型电动机车,内容于产品发表会中号称无须加油、加水、充电即可骑乘,但经媒体记者查证后坦承该车仍需更换电池。
我个人认为最骚的是这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