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劭《人物志》

刘劭比曹操要小十几岁,年轻时在曹操的大谋士荀彧门下任职,可以说非常了解曹操的执政思想。

后来,刘劭成为魏国的重臣。

魏明帝曹叡曾委任他制定全国官吏考察标准。

刘劭精通经学、法学、文学、天文、音乐和人才考察等等学问,主持编篡过五经群书,是当时有名的通才学者。

他撰写过一百多部政治、法律著作和词赋,可惜,流传后世的,只有这本《人物志》和一些残篇。

《人物志》一共十二章,分三卷:上卷讲考察人才的理论,中卷讲使用人才的理论,下卷讲在考察使用的过程里,容易出现的各类问题。

篇目之间的论证相当严谨周密,有很多精辟的警句,所以,这本书经常被划归到讲求实用和逻辑的名家著作里。

刘劭的官职,虽然就和选拔人才有关,但《人物志》并不是奉命之作,而是他对以往哲学思想的综合思考。

在汉代政治中,道家的黄老思想、由董仲舒加工的儒家思想,曾经先后占支配地位。

在东汉时期,衡量察举的尺度是儒家名教。

核心是遵从君臣的政治秩序,遵守父子的家族秩序。

是否忠孝,是衡量人才的首要原则,绝对不能动摇。

想象,身为汉丞相的曹操,居然宣称“不要儒家道德”的人才理论,有多么惊世骇俗——这当然也是有前提的。

在政治动荡的三国时期,思想文化已经很活跃了,各家学说都得到了复兴。

一大批开明的士大夫,已经在采用一种融合儒家道家思想的“名理之学”了,名就是名教的名,理是道理的理。

用这派学说评论政治人物时,把原来作为首要原则的道德修养,解读成了外在装饰,往往一带而过。

具体的才能、气度,才是主要讨论对象。

早期儒家的天道,和黄老思想里的道,在对物质本源的理解上,本来就有相通之处。

到了董仲舒时期,又把早期儒家思想引申为天人感应。

这在《人物志》里,就形成了一套融合理论,简单地说,就是每个人的才能,来自五行的比重分布,而五行衍生自阴阳先天格局。

这套说法,并不在今天的科学常识系统里,会略去。但有一个逻辑要明确一下,这关系到《人物志》的立论基础。

按照这个说法推导下来,阴阳五行的先天格局是不可改变的,而人的本质来自阴阳五行,所以,人的本质也不可改变。

刘劭强调后天的学习修养,但先天的禀赋资质,是对人才的属性起决定作用的。

关于“人才是天生的”这一点,有时是决定一个人格局和位置的,确实不是具体的才能,而是天性和气质。

举三国例子:刘备从来不放弃做皇帝的志向,而诸葛亮就算有能力,有托孤的政治资本,也不会有那种想法。

在语言习惯里,前者称之为帝王之相,英雄之志。

对于阴阳五行最简单,但也可能是最接近现实的一种理解,是把它看成早期文明对世界万物的分类方法。

理解三国时的人才学,可做类似的简化,因为人的天赋来源不同,所以可以对人才进行观察和分类。

怎么给人才分类,怎么发现人才,该如何使用人才?

被使用的一方,就换个角度来关注这些问题:会怎样被观察,如何被使用,该注意些什么呢?

人才的分类,得先用排除法。

首先不在讨论范围的是君主

君主的职责是驾驭和知晓各类人才的用处。

是观察者和仲裁者。

刘劭:臣子的能力,在于执行,而君主的能力在于赏罚;

臣子的能力在于说,君主的能力在于听。

这种描述,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法家思想,就是说,君主至高无上,要保持神秘,让臣下觉得莫测高深。

他不能被观察,也不能被比较,更不能被赏罚。君主当然很喜欢这个说法了。

第二个被排除的对象,是圣人。

《人物志》对圣人的定义,是内在道德修养和政治能力都达到了极致的人。

圣人,肯定是独行特立、光彩照人的人。

刘劭:圣人和天地同构,完全调和阴阳二气,所以表现出来的气质是中庸平淡的,普通人完全无法理解,所以也就不能辨认谁是圣人。

张良、韩信在没有被提拔到相当的岗位之前,很少有人能发现他们潜在的能力。

更别说远在张、韩之上的圣人了。

这个玄虚说法,有点儿类似道家。

圣人是碰不到的!碰到也不认识。

背后的逻辑很聪明:君主要是碰到了活的圣人,那该由谁来坐宝座啊?

当然还是碰不到的好。

君主和圣人之外的人才,才是本书要讨论的。

这部分人是能够被识别,可当臣子的。

照五行理论:圣人是五行技能点全都加满了的人,但不在讨论范围。

而一般人才,是五行中一两方面突出,所以才显得头角峥嵘,能被发现。

按照能力分,可具体分成8类;按照适合的职业分,可以分12类。

两者之间有很大重叠,主要说这12类的分法。

其中,拥有1项才能的,叫偏才,有偏向特长的;拥有两项以上的叫兼才,就是兼容的意思。

政治人才里,主流人才分三种:

第一种叫清节家。

清就是清高的清,节是节操的节。

就是道德高尚,适合为人师表,应该从事礼法教育工作的人。

第二种叫法家,像商鞅、管仲,能建立法律和制度,推动各种政治经济改革的人。

第三种叫术家,法术的术,就是谋士。

兼备这三种能力的兼才,就是最好的丞相人选

姜子牙属于兼才,但不够完善叫器能,就是器材的器,能力的能。

他不足以统筹全局,但能独当一面,适合负责治理地方政治。

由于人才的性格差异,清节家、法家和术家这三类人才还有低配版的。

类似清节家的,一种叫臧否,就是我们中学背诵《出师表》里“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臧否

引申意是能明辨是非。品行高尚,但是气量不足,不能宽恕别人。

不适合做一把手。

类似法家,没有宏观视野的,叫伎俩。

本意是单纯的技能。适合担任主管技术工程的职务。

类似术家,不能高瞻远瞩,只能随机应变,叫智意,智力的智,意义的意。

标配版术家代表是张良,而低配版术家、也就是智意的代表是陈平。

《史记》张良是善于做预判的,所以能从容地躲过政治风险;而陈平却总是深陷其中,要靠参与阴谋才能过关,但没法保全自己的名声。

身为谋士,这不是品德差距,而是水平差距。

《人物志》给他们的定位,确实很准。

四类专长人才

第一类叫文章,就是善于公文写作的。

建安七子里,陈琳替袁绍写了骂曹操的檄文,惊得曹操一身冷汗。

打败袁绍以后,曹让陈琳为他写国书和檄文了。

曹操的文采,在建安七子之上。按《人物志》的理念,曹的特长这样突出,并不适合做君主。

另外三种人才,分别是善于研究学术的儒学之才,善于辩论之才和军事人才。

《人物志》对人才的划分方法,比今天的行政人才理论还要精细。

但古代的政治范畴比今天要简单,该借鉴的主要是它的逻辑方法。

有了分类标准,就可以按图索骥地对人才进行观察比较了。

切入点就在“偏才”的偏字上。

绝大多数的人才,都属于偏才,这些能把一种能力发挥到极致的人,通常就有另一种非常明显的弱点。

通过一强一弱的比对,就能锁定人物属性了。

现代企业录用员工,常见环节是面试、背景审查、心理性向测试。

公务员的招考和遴选,是笔试加面试。

这些流程的目的,都是量化候选人的能力、性格和行为。

要论考察的深入和周全,《人物志》是一点儿也不落后的。

对人才的考察方法,叫作八观:具体分八个步骤,对心理动机、情感表现到行为,一层层地加以分析。

观察人的思想时,要知道人的情感是很复杂很矛盾的。

分析的重点,是看他的本来意愿,是在什么情况下遇到阻力的,他又做了什么样的选择。

一个有慈爱和同情心的人,为什么最后没有救助弱者?

是由于吝啬,还是因为恐惧?

不同的原因,代表不同的性格类型。

《人物志》对情绪的观察方法,很多实用经验。

人的情绪是由自身意愿是否顺利而变化的。

愿望得到满足时就会欢悦。

才能无法发挥,就会怨恨不平。

这时就能发现他究竟是哪一类人才了:如果为社会道德堕落不平,那就属于正直高尚的清节家;

如为混乱得不到治理,那就属于法家;

要是为自己没有权柄和势力,那就是只是善于取悦君主的小人了。

观察情绪变化的苗头,最能看出一个人性格本质。

需要注意的是,各种不同人才,只要不是所谓圣人,都有典型性格,无所谓优缺点。

正直的人,常常被指责太严厉无情,但要是不能直接攻击别人的道德缺陷,就不能称为刚强不屈了。

同样,温顺和蔼的人会怯懦,清高耿直的人会固执保守。

如果要使用人才的性格长处,就要接受他相应的缺陷。

除了大多数的偏才,还有适合总揽全局的兼才。

这类人该怎么观察判断呢?

刘劭介绍了一个现在搞面试和考察用得着的经验:

想知道一个人的专长,有半天谈话时间就够了。

想全面了解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至少需要三天。

第一天谈道德

第二天谈国家法律制度

第三天谈谋略和权术,才能准确地判断他是否属于兼才。

之后就可“举之不疑”了,就是毫不怀疑地向上推荐。

兼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还是在于兼容。但不是几种才能的兼容,而是和其他人才的兼容。大部分情况下,偏才只能与自己同类型的人相处,他们大多只承认自己擅长的领域,只认可自己崇尚的学问,对其他类型人才的评价比较低。

道德之士和权谋之士,往往互相看不上。

而兼才是能中肯地赞扬各种类型的人才。

原因是,兼才有更宽阔的视野,愿意了解别人,乐于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

除了这些深入观察的方法,还经常能听到许多古代故事,就是只看一眼,就分辨出人才甚至前途命运来。

东晋名臣褚季野,就以善于观察人物著名。

他拜会太尉庾亮时,想和庾亮手下的名士孟嘉见一面。庾亮就指著满座文武说:他就在座,你试着找找看吧。

褚季野观察了一会儿,就指著孟嘉说:“这一位稍有不同,应该是他吧?”

这个故事,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古人,尤其是在魏晋时期,会那么重视人物的外形气质,简直达到了“外貌协会”的程度?

《人物志》的基础理论是,人的禀赋是由先天决定的。

人的精神活动寄托在形体中,一定会表现出来,投射到容貌和性情上。

外在标准称为九征,是由五行表现出来的九类生理素质。

不同的时代,人类按照对世界的理解来解释世界,形成观念。

以貌取人的用人原则,在当时可以说是“科学用人”

发生在东晋,当时有个权臣王敦,大约比刘劭晚两代人。王敦少年时,就有人对他说:“你的眼神像胡蜂,只是现在没有发出豺狼一样的声音。

你将来一定会吃人,但也被别人吃掉。”果然,王敦后来发动了叛乱。

《人物志》对人才划分里,能得到一个结论:多数人都有某种才能,只是强弱不同,即便不是兼才,也能算偏才,都是可以使用的。

问题就在使用者☞用错了人!是用了错的人,其实完全是用人的错。

总不能指望他自己跑到上级面前承认配不上这个岗位吧?

三国的三位君主,都是罕见的高手。

曹操擅长权术,孙权擅长恩义手段,刘备人格魅力特别高。

他在平原县当县令时,居然连派来的刺客都能感化。

三个人识人用人,都是既准确又大胆的。

刘备可以把一大批敌对过自己的人,放到险要的岗位上。

孙权总能找到不同类型的军事统帅,既能从普通阶层里提拔鲁肃,也能从一般士兵里提拔吕蒙。

曹丕隔江感叹:“长江那边有能人把守,不可谋取!”

有人说能做大事的人才,是做不了小事的。

刘劭:不是这样!能治理天下的大才,同样能做好小事。

问题在于,不能浪费才智超群的人才去做小事。大才大用,小才小用,是充分使用人才的首要原则。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具体到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所需要的人才和组合也不同。

相应的,选任的原则也就要调整。

协调:处理下属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是君主或者决策者的主要任务。

一般的人才都是偏才,他们很难认同其他类型人才的意义,相处起来不见得愉快。

需要来自上层的调和。

总是说君主不该有个性呢?

这里就有意义了:有个性就会有偏向,就给了别人投其所好的机会。

君主看上去平淡无味,才能公正裁决。

人才之间的分歧,作为被调解者、被使用者的注意事项。

刘劭:不管是为了培养美德,还是出于官场的自保,最好的办法是不自夸、懂得退让。

居功自傲的人,喜欢到处夸耀自己的才能,处处压别人一头。

他们的位置,会被别人觊觎;有了功劳,会引来诽谤;遭到挫折,会有人落井下石。

他们和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竞争一个位置,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双方筋疲力尽,那个位置却被后面的人拿走了。

懂得谦恭退让,能甘心降低站位的人,反倒常常会因此获得顺利提拔的机会。

这个道理,在一千八百年后的中国,应该也是好用的。

三国时期,魏蜀吴的人才竞争,产生了《人物志》的政治经验。

从哲学上《人物志》对儒道思想、各派学说进行了兼容并包。为曹魏政权提供了统治术,也提供了政治合法性。

在人才分类上,君主和圣人是不在讨论范围的。

君主是用人者,圣人是无法发现的。

能够使用的人才,按照政治特长,主要划分为道德卓越的清节家,善于制度革新的法家和擅长谋略的术家这三大类,在职业划分上,具体有12种。

有1项特长的叫偏才,有2项以上的叫兼才。

具体才能的观察方法叫八观,从思想动机、性格构成,一直观察到外在体貌、言谈表现。

君主使用人才的诀窍,是根据形势需要,安排适当的位置,协调彼此的关系。

懂得合理退让,是回避矛盾、以退为进的好策略。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國產“18禁”動畫《幻鏡諾德琳》無限期停更!

沒想到,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瞭—6月20日上午9時左右,《幻鏡諾德琳》官方微博藝畫開天宣佈全系產品無限期停更。文丨郭嘉掉線...

· 57分钟前

電磁場中的幾種阻抗

電路阻抗電路阻抗指集總參數電路中的電阻、電感和電容通過串聯和並聯所形成的阻抗,電阻形成阻抗的實部,電感和電容形成阻抗...

· 57分钟前

樣本標準差STDEV和總體標準差STDEV.P的區別和粗暴理解

記錄一下如何簡單粗暴的理解STDEV和STDEV.PSTDEV:樣本標準差的函數STDEV.P:總體標準差的函數一般沒學過統計的不知道 啥是樣...

· 1小时前

談談我的閱讀心得

近期一直在想年後第一篇原創寫什麼題材,思來想去,決定寫寫自己的閱讀心得。選這個題材的原因有三點:1、很多人在新年伊始立...

· 1小时前

孝管傢:傳統葬禮的全部流程及順序

我國傳統的葬禮主色調為黃色和白色,所以殯葬又有白事之稱,亦與紅事相對。根據逝者的信仰不同,殯葬服務的過程中經常伴有佛...

· 1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