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荒诞”的讲述可以头身分离的怪物传说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一些南方“原住民”唯一留存的的“存在线索”——题记
21世纪中国网络中,曾经出现了无数的“怪物类”传说,其中最“荒诞”也是最“耳熟能详”的一个叫做“飞头蛮”,讲的是一个头可以与身体分离的怪物,白天如常人,晚上头则“飞出去”为非作歹,事情自然是子虚乌有的,但是故事背后的原型倒是比较有趣。
首先,按照惯例,我们先介绍一下这个传说的概况以及发展源流再说故事的源头,而实际上真正原型其实来源于中国的古书。“落头民”和“飞头蛮”主要是指目前流传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关于一种可以头身分离的怪物,现在最有名的是日本传说“飞头蛮”,被编入《百鬼夜行》而被人熟知,讲述一个夜间头出去作恶,而白天正常的美女:
除了这则传说本体之外,在传播过程中还有两个“衍生物”,一个是东南亚的“飞头降”传说,一个是日本的“轱辘首”,内容上面有所区别,但是源头是一致的。
东南亚“飞头降”传说原型最早来自于马来西亚的“Penanggalan”(并不会读)传说,彼时已经是明朝永乐时期了,后来流传到菲律宾变为“Mananaggl”,与“降头”传说融合,衍生出“飞头降”传说。
日本的“轱辘首”则是在“飞头蛮”基础上的“二次创作”,设定有所修改,变成了并非头身分离而是脖子比较长,算是一种“长颈妖怪”,后由于日本小泉八云创作的《色情鬼》等故事而名声大噪:
这是日本画家葛饰北斋(求北斋在几天后的FGO中一定来我的迦勒底)当年绘画的“轱辘首”。大致是这么一个形象。随着日本ACG文化兴起,这些“飞头蛮”形象,进入各种各样的游戏、动画之中,成为日本妖怪在ACG界文化符号之一:(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玩《东方project》)
虽然这几个怪谈,内容和设定上面略有不同,但是这几个怪谈是“同源”的,源头就是中国古代著名志怪小说——《搜神记》中对于“落头民”的记载:
以下为晋代《搜神记》原文:
实际上,《搜神记》并非唯一源头,魏晋时期是“落头民”传说的“爆发期”,同时代很多书都有记载,比如《博物志》:
后来的《拾遗计》有这样的记载:
这些记录都被收录在宋太宗时期的《太平广记》之中,但是魏晋之后,故事逐渐“消失”,直到唐宋时期才有新的、零星的记录,比如《酉阳杂俎》:
唯一一次非志怪小说的正式记录出自《新唐书 南平獠》:
唯一一次正史记载这个部落,而非志怪小说,此时的地点是在今重庆南部以及四川、云南、贵州交界的地方,这次真的是被大唐赶到不毛之地了。
唐宋之后,中国不再有这个传说,但是出海的人开始流传这个传说了:
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记载了陈孚在元世祖(忽必烈汗)出访安南(越南)时期的见闻:
我提醒一下,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版图包含云贵,但是再也没有这个传说了,这个传说元明之后基本只出现在海外了。
《岛夷志略》:
明代之后,这则传说基本只有东南亚在流传了,在明人费信所著《星槎胜览》中,出现了类似的记载:
从最初“吃人”到“蚯蟹”再到“粪便”,这怪物待遇从魏晋到明朝,可以说是越来越差,伙食简直不堪入目。
作者费信是永乐时期人物,4次配合郑和下西洋,充当翻译的同时还在郑和使团中担任通事教谕。这些记载的地区大致是在马来西亚和马六甲等地区,部分故事来自于现在的印度尼西亚。
我们即使假设记载为真,也可以总结以上记载有以下几个规律:
1.“虫落”或者说“落头民”这个部族能力虽然异常强悍,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似乎却一直在“南迁”,不仅无力逐鹿中原,而且被人“赶”到不毛之地,从一开始的江苏南部以及浙江地区,到后来的云南、贵州、福建,最后到广西以致于最后在中国无法立足,不得不迁徙到东南亚。即使在汉族最怂的东晋、宋朝时期,也无力重返故土。
2.关于“虫落”或者“落头民”记载在西晋最多,故事发生的时间都在三国时期的吴国,丹阳、会稽地区附近,几乎是集中爆发,在后面朝代却“销声匿迹”。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点,关键的记录大多在西晋,描述吴国时期等故事,以朱桓的故事为最优先。
3.“落头民”唐宋之后基本就只见于东南亚地区。《太平御览》中,还有“岭南”(广西东部)的记载,然而之后基本都是“爪哇”(相当于今天的印尼)以及“安南”(相当于今天的越南)。似乎这个部落在中国消失了一样。
4.“落头民”记录以女性为绝对主导,对男性记载很少。无论是最初记载的婢女还是流传到日本的美女说,都是以女性为“落头民”绝对主导(男性记载很少),大多数“落头民”似乎之以女儿身登场,而“虫落”部落中绝大多数男性,无人知晓。
而同时故事中也有几点“疑惑”:
1.“落头民”能力强悍,却在给东吴的将军担任“婢女”。“落头民”或者说“虫落”可以头身分离,然而地位却很低微,如奴仆一般,最终如果不是朱桓“大发善心”,这位女子还是府中下人。
2.东吴诸将,似乎视“落头民”这种恐怖生物为“玩物”进行各种现在看来不人道的实验,最后一不小心还把人家给弄死了。比如上文记载中,用铜盘卡主头和身体,结果是“遂死”,简直是活体实验,令人发指。
3.“落头民”或者说“虫落”的“伙食”越来越差,从一开始吃人吃兽,后来变成吃屎(字面意义)。看着这些史书记载,简直令人心痛,从吃人怪物沦为吃蚯蚓螃蟹再到吃粪便,简直从“怪物”沦为了“犬羊”。
如果怀着科学的心态来看,那么这些“规律”背后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首先,需要回答的是为什么故事中“时南征大将,亦往往得之”、“吴时往往得此人也”,以及故事为什么集中发生在三国时期的吴国,吴国这个时候“南征”是要做什么?答案很简单,去翻一下《三国志》就明白了,东吴一众将帅“发家”都始于“南攻山越”:
我们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参与了:
《三国志 吴书 朱桓传》:后丹杨、鄱阳山贼蜂起,攻没城郭,杀略长吏,处处屯聚。桓督领诸将,周旋赴讨,应皆平定。稍迁裨将军,封新城亭侯。
《三国志 吴书 陆逊传》: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军屯利浦。
《三国志 吴书 凌统传》:守永平长,平治山越,奸猾敛手,迁破贼校尉……后从击山贼……统以山中人尚多壮悍,可以威恩诱也,权令东占且讨之,命勑属城,凡统所求,皆先给后闻。
《三国志 吴书 程普传》:后徙丹杨都尉,居石城。复讨宣城、泾、安吴、陵阳、春谷诸贼,皆破之。
《三国志 吴书 徐盛传》:复讨临城南阿山贼有功,徙中郎将,督校兵。
《三国志 吴书 贺齐传》:吴郡馀杭民郎稚合宗起贼,复数千人,齐出讨之,即复破稚,表言分馀杭为临水县……讨丹阳黟、歙……大军因是得上,大破仆等,其馀皆降,凡斩首七千……鄱阳民尤突受曹公印绶,化民为贼,陵阳、始安、泾县皆与突相应。齐与陆逊讨破突,斩首数千,馀党震服,丹杨三县皆降,料得精兵八千人。
《三国志 吴书 诸葛恪传》: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候其谷稼将熟,辄纵兵芟刈,使无遗种。
“南攻山越”是东吴立国之后国策,你能看的武将们,大半都参与了对山越的战争。从直接军事打击到割麦这种经济制裁,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结果是数万人充作壮丁,数万人改为屯田纳税的领民。
这样,另外一个问题就不难回答了,为什么落头民成为了“婢女”,大概率就是原住民在战争中的俘虏,因为故事主角朱桓在故事发生的前后,有以下“作为”:
《三国志 吴书 朱桓传》:后丹杨、鄱阳山贼蜂起,攻没城郭,杀略长吏,处处屯聚。桓督领诸将,周旋赴讨,应皆平定。稍迁裨将军,封新城亭侯。
这同时回答了为什么魏晋之后很少再有类似记载了,以及唐宋之后为什么一路南迁了,这些原住民恐怕并非出于本意。
如果这是汉人叙事的时候,对于某些原住民身体特征(部分山越本身应该和汉族已经差别不大)进行的“丑化”或者“妖魔化”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我们知道的是《搜神记》中这部书对所有神话传说中,涉及到少数民族的内容,大多都有“丑化”、“贬低”以及“妖魔化”的成分,比如著名篇章《盘瓠》:本篇记载少数民族的起源是帝喾女儿和狗的后代,外表愚钝,内心奸诈,喜爱山林,不爱城市,而且有尾巴,成为“蛮夷”的祖先。
干宝是魏晋时期出生的人,书香门第,祖父是东吴将军,自己是在永嘉元年做官的,随后不久就出现了“永嘉之变”以及之后的“衣冠南渡”,算是彻底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他自己也亲身参与了在四川平乱,即使他真的对于少数民族怀有一些“偏见”,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我们简单地“顺藤摸瓜”的话,根据史书中记载的“南迁”路线,去寻找在今天的东南亚是否有类似习俗,或者外表相似的民族呢?实际上是有的:
缅甸克伦族的一个分支克耶族有类似的习惯,克耶族至今相信“男是龙,女是凤”,坚持在山区屯田,同时5岁开始在脖子上面“套环”,脖子本身没欧拉长,但是肩膀被压碎,所以显得脖子很长而已。
但是,具体原型是哪个族群尚有争议。克耶族本身是南迁来缅甸的,现在另有一旁支活跃在泰国北部,但似乎与史书中的骠国更为接近,具体起源存在争论,另有人认为他们是西北羌人等。另有越南学者,对上述记载进行考证,认为越南北部的“康族”才是原型,除了文化习俗相似之外,部族依然存在上文中提到的“鼻饮”的习俗,在越南文献中“康族”就是当年的“獠人”(史书中对少数民族的一种蔑称)。
这种习俗来自于女人掌家政(铜环为财富象征)和山林里面对于老虎咬伤的保护。如果目前残存的少数民族并非古代“飞头蛮”的后裔,我们也可以推测,早期中国地区的南方原住民也可能有类似的习俗,但是因为实在记录太少,不得而知。
至于他们为何在中华大地上面消失。。。就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了。。。。。。。。
现在知乎上还有人在鼓吹,只要练成了这种“飞头降”,可以一人干翻百万精兵,恐怕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这种说法的就是《新唐书》中真的练成所谓“飞头”的南平獠部族了:
《新唐书 南平獠》中确实记载了“飞头獠”(正史很少见)的传说,但是同时也记载了南平獠和大唐之间的所有战争,我们可以把他们之间交手记录列举一下,尤其是武德(唐高祖年号)、贞观(唐太宗年号)两朝,几乎是被打得满地找“头”:
大抵剑南诸獠,武德、贞观间数寇暴州县者不一。巴州山獠王多馨叛,梁州都督庞玉枭其首,又破余党符阳、白石二县獠。
其后眉州獠反,益州行台郭行方大破之。未几,又破洪、雅二州獠,俘男女五千口。
贞观七年,东、西玉洞獠反,以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为龚州道行军总管平之。
十二年,巫州獠叛,夔州都督齐善行击破之,俘男女三千余口。钧州獠叛,桂州都督张宝德讨平之。
明州山獠又叛,交州都督李道彦击走之。是岁,巴、洋、集、壁四州山獠叛,攻巴州,遣右武候将军上官怀仁破之于壁州,虏男女万余,明年遂平。
十四年,罗、窦诸獠叛,以广州都督党仁弘为窦州道行军总管击之,虏男女七千余人。
这部族实在是太惨了,连一贯好战的太宗,都看不下去了,太宗报曰:「獠依山险,当附以恩信。胁之以兵威,岂为人父母意耶?」。我们为人父母,就不要动不动打人家了。唐太宗嘴上这么说,但是身体很诚实,直接课以极重的赋役(东征高句丽主要经济人力来源),少数民族受不了再次起兵,然后再次被迅速扑灭:
太宗再伐高丽,为舡剑南,诸獠皆半役,雅、邛、眉三州獠不堪其扰,相率叛,诏发陇右、峡兵二万,以茂州都督张士贵为雅州道行军总管,与右卫将军梁建方平之。
剩下的不忍再罗列了,高宗一朝继续扑灭南平獠,直到后者彻底臣服。
如果南平獠真的看到今天网络上“飞头降”可敌百万雄兵的笑话,恐怕是第一个出来反对的。南平獠表示我们是真的练成了所谓的“飞头降”,连唐史都承认,结果连2万唐军都打不过,灭族亡国。唐太宗表示管你会不会飞头,老子打的就是飞头蛮族。唐太宗可能不懂近代科学,但是这个邪他还是不会信的。
(网络吹嘘所谓“飞头降”确实很可笑,但是客观来讲,南平獠败给武德、贞观时期的唐军本身并不丢人,民风剽悍中选用精兵强将,那个时代没有一个少数民族正面肛唐军能占得到一点便宜的)
在现在网民眼中,“落头民”是个恐怖的部落、部族,而在真正历史上的“落头民”部落眼中,孙策兄弟、诸葛恪、陆逊以及“江东十二虎臣”恐怕才是真正的“魔鬼”,当年地平线上出现的唐军旗帜才是落头民真正挥之不去的梦魇。
最为讽刺的倒是现在有些人因为对于这种怪物“信以为真”而感到害怕:
近千年之前,我们的先祖是史书上“以勇烈着闻”的豪杰,各种怪力乱神的部落,俯首称臣,或同化,或迁徙,从史书中淡出,他们的儿子成为丁壮,他们的女儿成为“婢女”,他们的习俗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的形象被志怪小说“妖魔化”,成为古人消遣之一。
近千年之后,我们的部分子孙被史书上“异闻”吓傻,信以为真,惶惶不可终日。这些历史上消逝的部落民族,曾经对我们的祖先怀有深刻的畏惧,然而作为子孙,很多人竟然对这些怪物感到恐怖。
中国历史上面恐怕类似的民族有许许多多,只是他们最终连记录自己历史的权力都没有。“飞头蛮”也好,“落头民”也好,他们的后裔或许被同化,或许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但是他们的民俗、文化除了史书上50字不到,而且明显带有倾向性的描述之外,什么都没有。而这则传说恐怕是当年留存下来,少数我们可以窥见民族走向和民族习俗的内容了。
故事荒诞不羁,但是在故事传播中,我们至少知道这个秦代叫“虫落”,怎么一步一步地迁徙,可能有长脖子和类似克耶族的习俗,东吴时期最为繁盛,唐宋之后来到东南亚,现在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传说本身子虚乌有,但是我们知道是有这么一只体态特征明显的部族,三国时期开始和中华文明接触,被东吴打击、虏获女子,魏晋时期销声匿迹,唐宋时期已经在更南部的广西重庆南部活动,忍受不了李世民东征高句丽的负担又打不过唐朝军队,元明之后,远走东南亚各个岛屿,直到今日不知所踪。
传说本身不值得一驳,原型目前还有争论,但是传播的过程却是更为有趣的,一个部落的命运,兴衰起落的血泪史包含在这样一则荒诞传说中,也是中国大地上各个民族悲欢离合中一个有趣的插曲。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
欢迎专注本专栏——都市传说研究:
只谈学术研究,只谈民俗学社会学含义,不谈怪力乱神,不谈封建迷信。
包装盒在经过陷印、油墨处理等初期工作后,需要经过拼版处理来将各个盒型拼在合适的大版上,以便于后续印刷工作的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