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缬(xié),现代也称夹染,是一种传统雕版镂空印花防染工艺,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印染工艺之一。夹缬,是使用夹版入染的一种工艺方法。通俗地讲,夹缬就是两块刻有花纹且互相吻合的花板,夹住织物进行染色。染液无法渗透花纹突出部分,却能通过凹进部分进行染色。
1、夹缬简史
夹缬始于秦汉时期,《二仪宝录》中称夹缬“秦汉间有之,不知为何人造。”
它盛于唐宋:隋炀帝曾令工匠们印染五彩夹缬花罗裙,赏赐给宫女和百官妻女;唐朝时期,夹缬色彩斑斓,极为盛行,官兵的军服也用”夹缬”来做标识,唐代诗人们也留下”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醉缬抛红网,单罗挂绿蒙”的诗句。大唐皇帝曾经将其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遣唐使。日本正仓院至今珍藏的彩色夹缬,就是当年遣唐使所带回。在日本,被称为板缔。后来,中国的夹缬向单色蓝夹缬转变;日本的夹缬也向单色转变,但有两支,是红板缔与蓝板缔。
▲ 《羊木臈缬屏风》 唐代
▲ 绀地花树双鸟纹夹缬(唐代)
▲ 绀地花树双鸟纹夹缬 版
▲ 日本正仓院藏 《花鸟图夹缬屏风绢本》
▲ 唐代 《朵花团窠对雁夹缬绢》
▲ 夹缬罗几褥(日本正仓院收藏 唐代 夹缬文物)
▲ 《江户时代波兔纹蓝板缔木版》 日本
▲ 日本《丰国漫画图绘》故事纹浮世绘,1860年
▲ 日本,菊花竹篱笆纹红板缔丝绸和服衬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到了宋代,复色夹缬只能为宫廷所用,禁止在民间流通,《宋史》中甚至还明确记载诏令“客旅不许兴贩夹缬”。夹缬被迫趋向单色。
▲ 辽代 《南无释迦牟尼佛夹缬绢》
进入元、明时期,夹缬向蓝色转化,但开始慢慢落寞,工艺相对简单的油纸镂花印染开始在中原兴盛起来。
▲ 明代 夹缬绢
清朝时,夹缬已经越来越少见。
▲ 《福禄寿喜纹蓝夹缬棉布被面》 清代
到民国时期,基本绝迹,但却没有完全消失。夹缬在民间依然完全的存在着。
▲ 《蜃中楼》戏剧纹蓝夹缬棉布被面,民国时期
▲ 戏剧人物纹蓝夹缬木版,民国时期
据资料显示,在浙江南部地区有保存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
▲ 戏剧人物纹蓝夹缬棉布长幅,1950年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夹缬当时是温州的婚嫁必备之物,在民间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冠以“方夹被”,“双纱被”,“敲花被”,“大花被”等美丽称谓;或凭图案呼为“百子被”,“龙凤被”,“状元被”等。染坊出来的夹缬为窄长条,取回家,裁成被子,图案两两相向(前2幅头朝上,后2幅头朝下),以便抵足而眠的夫妇均能看到端端整整的“百子”。结婚那天,为了讨彩,常用胭脂点染图中人物唇部,或以红色双线绕被边挑缝一匝。
2、夹缬工艺
现在提到夹缬,大家看到的更多是蓝夹缬,它的制作工艺繁琐,主要会经历:刻板、制作植物靛蓝染液、夹缬印染 这三个过程。
在夹缬中,花版是工艺关键。雕花板,首要选择木材,通常有枫树、杨梅树、棠梨树和红柴(要求现砍木),用靛青做染料时,一般选用枫树来雕刻型版。
选定的树先锯成需要的尺寸大小。再两面刨水平平面。将板材在水池里浸泡一周后,取出,保持湿润。先画好“粉本”(纸样),在板坯上刷上浆糊后,贴上粉本。拿刷子轻轻刷平粉本。然后执刀直接在上面雕刻。
先刻外面的框框,再从左到右刻里面的人物和花纹。夹缬在染色时,雕花版必须具备防染和染色的双重功能,图案上的阳纹可以防染、阴纹可以染色。雕花版还暗藏着“明渠暗沟”的秘密,阴纹刻成的“明渠”要连接不断才可以使染液从容流入;“暗沟”可以使图案断绝部分也能印染上色。
▲ 《中日夹缬》P23蓝夹缬花版小水路图
▲ 种植蓝草
▲ 制作植物靛蓝染液
白坯布要对折,雕花板要按顺序逐一夹住布料,一共十七块花版。花板和布料在垒起来的过程中,要对齐,不能有分毫的误差。
用自制的框架固定好花版与布料,用铁丝穿起布料,防止布料粘连。
然后,就可以下缸染色了。大概需要反复染十六遍左右,可以达到效果。
最后,将花版拆开,清洗布料。晾干。一个完整的夹缬作品就出现了。
虽然,夹缬最后的样子只是一块印有图案的布,但过程里却是人们的智慧与实践。不知道夹缬工艺今后的路是什么样子,但它曾经的辉煌我们不该忘记。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