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學習的本質

今天談談關於學習這個話題!

我們好象離不開學習瞭,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從大學畢業又到職業再教育,學習成瞭每個人終身的話題。

這個話題:

會讓我們熱愛,也可能讓我們憎惡;

會讓我們快樂,也可能會讓我們痛苦。

今天,再談學習這個話題,就是想拋開熱愛與憎惡,摒棄快樂與痛苦,去找一下學習本質,並基於這個本質去勾勒一下更有效的學習方式。

本文分為如下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學習什麼?

第二部分:如何學習?

本文共約9600字,18張圖,預計閱讀時間25分鐘。

第一部分:學習什麼?

我們要學習的東西似乎太多瞭,從“汗牛充棟”到“學富五車”再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到今天,人類學習的內容應該好像更加龐雜不清,面對這貌似無盡的學習世界,我個人認為需要先從本質上把這“紛繁的學習世界”看得更清楚些。

這裡,我會再次用結構化思維中的第一步——分析思維,具體參見圖1。

圖1

我個人把學習內容分為圖1中的四大類,下面分別闡釋一下:

一、行為規范

我們開車見到紅燈自然反應是剎車,這就是一種行為規范,而這種自然反應早已成為我們的習慣。作為自然人與社會人的結合體,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培養利己同時也必須利他的習慣,這些習慣在本質上,都基於我們成長過程中學習到的行為規范。

因此,學習行為規范根本在於改變我們管理自己和與人相處的習慣,具體參見圖2。

2ad877f32b941fdc1587c73dcad9d7f6 圖2

註:人類的幼年與童年應該是學習行為規范並培養良好習慣的最重要階段,從個人管理來講,在10周歲之前,我們應該註意重點培養孩子對學習的專註力;從人際交往來講,相信每位傢長都願意培養出一個更有禮貌,更講文明的孩子。

二、 關於技能

大多數人都在某種程度上混淆瞭技能與知識。我把二者區分如下:

技能:某種運動的操作,想一想開車或切菜;

知識:信息的集合,想一想物理或歷史;

關於技能的學習內容,參見圖3。

84c1cb3b11971ebe21e05be2f81f4f5b 圖3

註:在圖3 中,我把技能分解為“腦的技能”和“身體的技能”;其中“腦的技能”就是我一直強調的思維方式,讀者可以理解為人腦在思考時的運動角度和運動方法,具體請參見《淺談系統思維》一文。關於“身體的技能”,我們可以想到手的技能,如打字;可以想到腳的技能,如踢球。

三、關於知識

在所有的學習中,人類最關心的應該就是“知識”。具體到知識的類別,可參見圖4。

12f121bdec3c54e1d1925ef42eaf4611 圖4

在圖4中,我把知識分為兩大類,下面就具體講一下它們都是什麼東東。

第一大類:認知之外

莊子說“吾生以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知識,隻能讓我疲憊不堪。千年以來,大多數人隻知道前半句,沒想到還有反轉的後半句,莊周的大智慧真是常人不可及)。凡是我們尚未知曉或從未接觸過或接觸過但最終遺忘的知識,我個人認為,都屬於這一部分,如馬克思的《1844政治與經濟學手稿》,又如王陽明的《傳習錄》,再或者《元素周期表》。

第二大類:認知之內

人類掌握後的知識可以定義為“認知”,我們用它去認知世界與改造世界;在這個范疇上,它分為“應知”與“應會”。

先談談應知,它和學習者的年齡、國籍、行業及專業相關,在圖4中,我把它分為表象與本質兩個分支,前者包括常識,後者包括概念和原理。

關於表象:

存在於表象且為我們大多數人共同瞭解的知識就是常識。

l 常識

在英語中,常識是commonsense,我們可以理解為普通或普遍的知識。常識有哪些呢?作為現代人,我們最差也應該知道地球是圓的(據說有接近20%的美國人不相信地球是圓的,真是教育一流的國傢)。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下面的內容都應該是常識(站在中國人的角度):

1. 地球有幾大洲,幾大洋;

2. 唐宋八大傢是哪幾位?蘇黃米蔡分別是誰?

3. 李白的《將進酒》;杜甫的《登高》;東坡的《前後赤壁賦》;

4. 牛頓的三大力學定律;愛因斯坦的主要貢獻;

5. 中國有哪些朝代?

6. 古田會議的歷史地位

7. 鴨腳獸是什麼動物?

8. 熊貓和小熊貓的區別;

9. 原子和質子與電子的關系;

10. 喀斯特地貌是指什麼?

常識與我們的宇宙觀和歷史觀相聯系,如果沒有正確的常識,個體將陷入愚昧和反智。最近的新冠病毒是一次很好的試金石,一個呼吸道傳染病,居然“戴不戴口罩”成瞭西方諸國爭議的話題,甚至還傳出5G基站會傳染病毒這樣奇思妙想,西方真是人類的燈塔。

關於本質:

知識的表象既紛紜多樣的也雜亂無序,人類的探索精神會指引我們去“透過現象找本質”,因此,就會出現概念和原理。

l 概念

概念用英語來定義,就是concept,這是一個相對抽象的詞,在百度百科上,對它的定義如下:

概念是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是自我認知意識的一種表達。(摘自百度百科)

這個定義顯得抽象,我們可以分為兩步來理解:

第1步:把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加以抽象;(具象變為抽象)

第2步:抽象後的信息加以概括(共同點加以匯總)

舉例:關於封建的概念。

歷史1:在中國歷史上,周朝立國,設周天子與諸候,周天子分給諸候領地,諸候建國;

歷史2:在歐洲歷史上,土地屬於國王,他把土地分給貴族和功臣,後者再形成小國;

概括:以上兩種現象的共同特質就是“分封與建國”,這就是封建的概念。(中國從秦朝開始,進入中央集權和郡縣制為主的體制,本質上不是封建社會)

註:概念是不同事物共同特點的概括總結。概念的特點在於抽象和概括,它可以幫助我們啟動一個旅程,這個旅程就是“從表象到本質”。

l 原理

原理也可以理解為規律和公理(principle),在書本上,原理的定義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 。

既然是基本規律,原理的特質就是符合邏輯。在《管理的邏輯》一文中,我個人給邏輯的定義是:

邏輯就是一切生物、一切物、一切環境(空間與時間)、一切事及一切信息之間最符合真相的關系(或者規律)。

什麼樣的基本規律呢?

我個人認為,原理可以從如下兩個角度來解釋:

角度1:原理描述不同事物之間的關系;

角度2:原理是事物之間符合真相的存在或演化的規律;

舉例如下:

勾股定理:研究三角形兩個直邊與斜邊之間的關系(三者之間存在的規律);

萬有引力定律:研究星體之間的關系(星體之間既存在又演化的規律);

遺傳學三大定律:研究生命體之間生衍的關系(生命體之間演化的規律)

註:原理是不同事物之間存在或演化的客觀規律,它的特點是“邏輯”。

既然是“邏輯”,它就一定是符合真相與客觀。當人類認識到事物存在或演化的原理,我們才真正認識到“本質”。

按:人類在“從現象到本質”的旅程中,經過“抽象和概括”,我們形成瞭“概念”,對事物的認知從“紛繁的具象”轉化為“簡煉的抽象”;經過“邏輯推演”,我們找到瞭“原理”,對事物的認知從“復雜的表象”轉化為“簡明的真相”。

因此:

沒有正確的常識,我們會變得愚昧;

沒有正確的概念和原理,我們隻能“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難以“鞭辟入裡,透徹本質”。

在知識的學習中,“應知”主要包括瞭常識、概念和原理這三大類,它們是我們在學生時代學習的主要內容(在職業階段,它們則成瞭次要內容),學習它們,我們可以很好地回答問題(Question)。

它們本質上都不能當飯吃(知道勾股定律對計算菜價可沒有一點點幫助),也不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與工作中的遇到的各類問題(Problem)。關於question和problem的區別,請參見《也談課程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一文。

但它們才是指引人類前行的燈塔,沒有它們,我們隻能停留在茹毛飲血的歷史階段。

第2類:應會

當我們把學生的青蔥褪去,走進職場,開啟職業發展之路。知識的類別會從“應知”轉向“應會”,在這個階段,學習“應會”根本的要求不再是認識世界和回答“問題(question)”,而是改造世界和解決“問題(problem)”。

在第2類知識中,我個人把它們分為“經驗”和“方法論”。具體如圖5所示:

. 圖5

在圖5中,無論是經驗,還是方法論,本質都是由“流程”和“標準”構成(有質疑精神的讀者可以好好想想是否有漏洞), “經驗”和“方法論”都是我們具體工作的指引;但同時,二者也存在區別,即經驗隻是某些個體工作經歷的積累,它可能有效,也可能失效;方法論則是經過對經驗的全面概括和背後原理的分析,總結出的可解決某一類問題的符合邏輯的普適性操作指南,因此,科學的方法論一定具備通用性,它不拘泥於具體個體或特殊環境。

舉例如下:

經驗:某公司銷售總監陳某某在面試下屬時,喜歡按如下方式組織問題:

問題1:如果您的上級和你意見不同,您會怎麼辦?

問題2:您喜歡和哪些人共事,為什麼?

問題3:您對未來有什麼期望?

就陳某某而言,提問的順序就是他的經驗中的“流程”,而在對應聘者回答的評估中,就有他經驗中的“標準”。

方法論:BEI(行為事件訪談法)

在人才招聘工作中, 有一種方法簡稱BEI,英文全稱是Behavior Event Interview,漢語意思是“行為事件訪談法”。這就是一個方法論的典型例子。

BEI適用於任何公司;

BEI適用於任何崗位的面試招聘工作;

BEI 遵循共同的流程和評估標準。

在這個面試工具中,提問要點構成瞭一個STAR模型,可參見圖6。

圖6

註:圖6展示瞭BEI中的STAR模型,這就是一個方法論的典型代表,在具體的實操中,圖6中的每一個分支都對應不同的問題,從而構成一個“層層遞進”的問題庫。從S到T到A再到R就是“流程”,每一步驟中的甄別方法就是“標準”。(關於BEI的問題庫的設計,我有時間另寫文章闡述)。

小結:

1. 在人類所有的學習中,學習知識是我們最主要的任務;

2. 知識可以分為“認知之外”和“認知之內”;

3. 認知之內包括“應知”和“應會”;

4. 應知包括“常識”、“概念”和“原理”;

5. 應會包括“經驗”和“方法論”,二者都由“流程”和“標準”構成;

6. “經驗”隻有經過萃取和提煉,上升為“方法論”後,才具備廣泛的應用性;

四、關於綜合

人類在學習時,有些內容屬於“知識”與“技能”的結合體,如圖7所示。

圖7

舉例如下:

語言:語法是知識,發音是技能;

音樂:樂理是知識,指法是技能;

醫術:病理是知識,動手術刀是技能;

總結:

1. 學習的內容分為四類,行為規范、知識、技能和綜合;

2. 行為規范需要轉化為行為習慣;

3. 知識對我們來講,重點是“認知之內”,它分為“應知”和“應會”,分別用於回答問題(question)和解決問題(problem);

4. 技能是運動的熟練程度,分為“腦的技能”和“身體的技能”,其中“腦的技能”——思維至為關鍵;

5. 知識和技能的融合轉變化第四類學習的內容;

按:我們需要先知道學習什麼,才能去分析如何更好地學習?

第二部分:如何學習?

不同的學習內容,從邏輯上講,應該有不同的學習方法,下面就來談談我們應如何學習?

一、如何學習行為規范?

在一次面試中,如果一個應聘者在起身離開座位後,自然地把椅子歸回原位,在面試官眼中,這就是職業習慣良好的代表。如果讓一個人持續一周堅持這個行為,就自然養成這個習慣(三星電子對員工的入職培養就有這一項,七天訓練則習慣成)。

從認識行為規范到變成習慣,我們需要三個關鍵要素;

1. 公約;

2. 獎勵;

3. 懲罰

所以,對父母來講,行為規范重在“言傳身教”,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我個人不是兒童教育專傢,但我從不認為良好的傢教是在一味的表場與稱贊中形成的,良好的習慣離不開適當的懲罰)。很多父母都頭疼自己的孩子在學習時“專註力”差,我建議要在10周歲前著力培養孩子養成學習專註的習慣。我個人雖不是兒童教育專傢,但個人認為是否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第1步:1分鐘測量

測量孩子和父母在1分鐘內能閱讀多少文字,並記錄;

第2步:建立公約

父母與子女共同進行專註力訓練,註明獎懲細則;

第3步:從5分鐘開始

按測量結果準備5分鐘閱讀資料,堅持5分鐘,父母與子女一起PK,5分鐘內不能說話,不能跑神,並評估是否完成閱讀;(完成有獎,未完成有罰,可不要體罰)

第4步:逐步遞增時間

建議可按5分鐘或10分鐘為級別遞增時間,同時堅持檢查與評估(過程中父母可故意輸幾次,並接受子女處罰)

第4步:專註時間增加到50分鐘

能做到50分鐘專註,則頒發最終大獎,強化刺激。

第5步:保持訓練

上述第4步如能堅持1個月,則孩子的專註力會自然養成習慣。其間一定要父母參與,這樣才是“言傳身教”。同時,上述訓練最好在10歲前完成,10歲以後,小孩的獨立意識開始增強,上述訓練效果會降低。

按:上述建議是我一傢之言,讀者姑妄聽之,如果沒有實效不要找我(雖然我相信一定會有實效)。

二、 如何學習技能?

在上文中,我把技能分為“腦的技能”和“身體的技能”。

關於前者的學習,本質上就是思維的訓練,這是我個人最看重的學習,在本文就不贅述瞭,讀者可參閱系統思維專欄的相關文章。

關於後者,在所有的學習中,“身體的技能”應該是相對最容易上手的。

圖8

我認為技能的學習隻分為如下三個步驟:

第1步:認識技能的動作要領;

第2步:模仿並初步掌握;

第3步:持續訓練,逐步提升;

同時,技能不同,難易度也會不同。開車相對拉小提琴,一定是後者更難。當然,高級的技能還需要良好的天賦作基礎(比如球感、水感或樂感),所以世上沒有幾個梅西或陸春齡。

三、 如何學習知識?

在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中,知識的學習耗費瞭我們最多的時間,最多的金錢,

但實效如何呢?

對大多數大學畢業生而言,英語學習10年,2年不用就基本歸零(可以調查一下每年800萬大學畢業生在工作兩年後的英語水平);

對大多數職業人而言,工作10年,如果回答“請簡述您對您最擅長的一項工作的認識”這個問題時,有多少人能清晰地表達?

按:在前天和昨天,我和兩位外部專傢一起面談瞭某公司的130多位員工(從部門總監到基層員工),其中有個問題是“在您的工作中,您最擅長什麼?請簡述對這個工作的認識”,130多位員工中,能清晰表述的人不超過總人數的15%。

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職業教育,知識學習的效果都差強人意,我個人認為不能把主要原因歸結為學習意願和天賦,我們需要再思考是否是學習的方法出瞭問題。下面就“應知”和“應會”分別談一下我個人提倡的學習步驟。

一切從本源開始推演。

(一)應知的學習

第1步:確定應知的學習階段(見圖9)

圖9

第2步:找到學習的工具

工具1:感官(想一下人類有哪五種感官?)

功能:接收信息

工具2:語言

功能:符號化信息

按:東坡說“人生識字憂患始”,人類隻有掌握瞭一門語言,才真正實現對客觀世界的符號化,從此脫離瞭直覺認識,而進入知識的世界。

常有人提倡禁止中國人學習英語,這是一種極狹隘的視野,語言隻是一種工具,多掌握一門語言,就多掌握一門學習的工具,我個人厭惡西方虛偽的民主與自由體制,但這和學習語言是兩碼事。

工具3:思維

功能1:分類與組合信息;

功能2:推演邏輯,辨析本質。

按:信息通過感官最終以符號的形式進入我們的大腦,這時的信息往往是雜亂無序的,因此,我們需要運用最強的學習工具——思維去它們重新分類、重新組合或推演出其本質。所以,如果一個學生在努力之後還是學習效果差,那一定是沒運用好思維這一工具。

第3步:應知學習實現圖(見圖10)

圖10

先談一下圖10中的三類工具。

從根本講,所有的知識都由文字或符號組成,所以,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三種不同的工具:

首先,我們需要具備看懂或能聽懂或能感知文字或符號的工具(感觀+語言),如圖11所示:

圖11

在圖11中,可以看到:

人類接受信息(文字或符號)基本通過三種感官+語言這種工具:

視覺:基礎是識字,不識字可不行;

聽覺:基礎是掌握一門語言,不識字也可以;

觸覺:健全的人不需要(麻將高手除外),而盲人則主要通過觸覺來辨識

盲文;

人類其它兩個感覺“味覺”與“嗅覺”則完全做不到接受文字或符號類信息。

其次,在信息進入大腦後,會以符號(語言也屬於符號)的形式存在,這時,人類學習知識的最強大工具出現——思維,如圖12所示:

圖12

在中學時,我讀過一篇鄭板橋的古文(某次考試中的閱讀題),其中有幾句到今天也印象深刻: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 煙光日影露氣, 皆浮動於疎枝密葉之間。 胸中勃勃遂有畫意。 其實胸中有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可見,人類對所有信息的處理流程如下:

信息→感官→符號(接受到的信息)→思考(運用思維)→結果(處理後的信息)

下面對四個階段分別闡述:

階段1:認知知識

這是信息接收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我們需要運用思維去認識其定義,並明晰它與其它知識之間的可能關系;

舉例:

知識點:工業化國傢不等於工業國傢,它是指工業生產實現全面自主化的國傢。

在認識階段,我們接受這個信息即可,在這裡,我們得到這樣一個知識點:工業化國傢≠工業國傢。至於為什麼?我們不需要掌握。因此,在認識階段,對思維的要求不高。

階段2:記憶知識

在信息進入大腦後,學習進入記憶階段,我們常常會提到“死記硬背”,這是思維低效運用的典型代表,知識在進入大腦時,如果是以無序和碎片的方式,則記憶就隻能變成“死記硬背”。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如何記憶英語單詞,並提出瞭“結構化記憶”的方法,感興趣的讀者請參閱《我們應該如何記單詞》這篇文章。

按:知識記憶階段的高效也取決於思維方式的高效性。

註:在記憶階段,我們主要運用語言+思維(碎片思維 or 結構化思維,前者傾向於死記硬背,後者則是結構化記憶)。同時,如果在記憶階段,我們加入感官這個工具(如眼和手),則記憶階段的效果會有很好提升,這就是俗話說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道理。其實這是因為我們用上“眼和手”後,信息在大腦中得到強化刺激,從而把信息記得相對更深刻瞭。

階段3:理解知識

學習進入理解階段,主要任務是理解知識的概念和其中的原理。我個人認為這個階段需要思維的分析與組合力。

舉例:工業化國傢是指工業生產領域(重工業和輕工業)實現自主生產體系的國傢。有兩個要點:

要點1:工業化要包括重工業和輕工業;

要點2:生產領域實現自主生產

對比:工業化國傢和工業國

工業國傢不等於工業化國傢,如果一個國傢的工業生產GDP超過農業生產GDP,這個國傢就可以定義為工業國,但工業化國傢則是指完全實現工業自主化的國傢。

如某個東南業小國,最近幾年發展不錯,可以說走向瞭工業化,但就其紡織工業而言,如果東方某大國在原料(如服裝染料)上斷供,則此東南亞小國的紡織業立即陷入癱瘓。

有人說西方某大國也可以對東方某大國斷供,可是需要註意區別點在於即使斷供,東方某大國也可以繼續生產(無非質量等級差一點罷瞭)。而東方某大國如果在重裝備上反過來斷供,則這個西方某大國的造船業也可能癱瘓。

結論:工業化國傢是指全面工業自主化的國傢;

工業國傢是指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的國傢;

註:在上面的學習中,我們運用瞭感官(眼)+語言(漢語)+思維(對比分析)這三種工具。

階段4:融會貫通

當知識學習進入“融會貫通”階段,對思維的要求則更上一個層次,這時,我們需要對知識建立全方位的認知和理解(這反映出結構化思維的王者地位)。

舉例如下:

知識:建設工業化國傢需要什麼?

如果要從“融會貫通”的角度來全面認知它,需要構建相關知識的體系圖,針對這個知識,我個人繪制瞭如下的結構圖,見圖13:

圖13

圖13中的知識體系,可簡述如下:

要點1:建設工業化國傢需要五大類因素:技術、資金、社會改造、技術工人及市場;

要點2:在這五大類要素中,社會改造至為關鍵(絕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傢都沒有完成這一任務,包括印度)

要點3:在外部資金斷絕的情況下,隻有內部積累一條道路,新中國前三十年的艱苦卓絕的工業化征程是人類歷史上唯一的奇跡,如果沒有土地革命和打掉食利階級,內部積累就隻能是空談;

要點4:當政治環境發生變化,外部資金和技術引進才成為可能,但這兩者同時需要內部市場的吸引力,這是新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發展的本質原因;

要點5:大工業化發展,需要合格的技術工人,在新中國建國時,人口文盲率超過80%,為支持大工業化生產,需要普及基礎教育(簡化漢字的主要意義即在此,鼠目寸光的國粉們哪裡能知道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者的眼界和思維),經過30年的全國大范圍的普及教育工作,到1979年,文盲降到20%以下,經過這三十年基礎教育的普及和前期工業化的巨大投入(那時的中國,不僅是勒緊褲腰帶搞兩彈一星,更是勒緊褲腰帶搞工業化),這樣才為後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培養瞭人類歷史上最大數量的技術工人團隊。(讀者感興趣可以對比一下當前印度的文盲率);

圖15 河北省定縣翟城村1951年參加“冬學”的學員們在上課 曹興華 攝(來自新華社)

按: 工業化建設其實在邏輯上還有第6個重要因素——政治環境,此話題就不展開說瞭,隻簡單提一句,因為有瞭抗美援朝的勝利,才展示瞭新中國強大的政治力量,才會有前蘇聯的156個工業項目的支援。

小結:

1. 人類對“應知”的學習分為四個階段;

2. 從認識到記憶到理解再到融會貫通的進程中,思維的重要性在逐步進階;

3. 人類隻有到瞭“融會貫通”,才真正實現對某類知識的全面掌握,不再是“瞎子摸象”的狀態;

4. 思考,隻有思考才能讓學習到的東西變成我們自己的認知,而不再是“人雲亦雲”。

(二)應會的學習

第1步:確定應會的掌握階段(見圖16)

圖16

對比圖9和圖16,我們可以發現應會在掌握階段中多瞭一個“應用”階段,這就是應會的特點,我們學習的目的不是去回答question,而是去解決problem。為此,應會的學習階段一定需要和實踐相關聯。

第2步:找到工具

工具1:感官

功能:接收信息

工具2:語言

功能:符號化信息

工具3:行為

隻有行為才能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而在行為中,知識將得到驗證與固化。

工具4:思維

功能1:分類與組合信息;

功能2:推演邏輯,辨析本質。

第3步:應會學習實現圖(見圖17)

圖17

在圖17中,第4階段引入“行為”,我在《管理的邏輯》一文中提到管理的對象就是“行為”,因為隻有它才能解決問題(problem)。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可以用圖18表示:

圖18

但同時,新問題也產生瞭,即絕大多數職業人對“應會”的掌握都停留在瞭第4階段,而難以突破進入第5階段。

如果讀者是人力資源管理者,請思考下面的問題:

問題1:如何全面地理解人力資源管理?

問題2:如何有效地推進一次招聘面試工作?

如果讀者是財務管理者,請思考下面的問題:

問題1:如何全面地理解財務管理體系?

問題2:如何有效地完成一次財務月報分析?

如果讀者是工程經理,請思考下面的問題:

問題1:如何全面地理解項目管理體系?

問題2:如何有效地推進工程質量檢查?

如果回答上述不同職業的問題2, 知識掌握到第4階段即可,而如果要回答問題1,則要求職業人對某一類知識的體系達到第5階段。我個人判斷,能達到此階段的職業人占比不會超過5%(5%可能都是最樂觀的預估瞭)。

我們對於知識學習往往有如下這些習慣的認知:

1. 實踐出真知;

2. 讀書是最好的學習;

我個人則認為:

1. 實踐出不瞭真知;

實踐+反思=真知;

2. 讀書不是最好的學習;

提出問題+收集知識+系統思考+驗證=最好的學習

在我們所有的關於知識的學習中,思考和思維的重要性被嚴重低估,思維的教育嚴重缺失,思考力的培養才應該是教育突破的方向。

結束語:

1. 人類學習的本質應從“學什麼”和“如何學”這兩個角度去思考;

2. 學習的內容分為4類,行為規范、技能、知識和綜合;

3. 行為規范的學習強調三大要素:公約、獎勵和懲罰;

4. 技能的學習分為“腦的技能學習”和“身體技能的學習”,前者是人類最重要的學習內容;

5. 技能學習的強調“動作要領+持續訓練”(思維就是思考這種行為的動作要領);

6. 知識的學習分為兩類:應知和應會;

7. 應知的學習分為4個階段,其中融會貫通是最重要和最難的階段;

8. 應會的學習分為5個階段,在應用階段導入行為實踐,同時融會貫通也是最重要和最難的階段;

9. 因為所有的知識都表現為不同信息符號的組合,因此處理信息的最重要器官——人腦的能力才是決定人類知識水平的關鍵,如果沒有充分的思維訓練,人類在紛紜復雜的知識世界中,隻能是“不識廬山真面目”。

思維應該是我們學習知識的最重要工具,它消消地隱藏在“聽說讀寫”的後面,表現為一個人對信息的歸納、總結、重組及再造的能力,這項能力高,則學習者對知識的概括,分析和整合能力就高,學習的效果自然更好。

而當我們學習的知識更多表現為文字或符號的組合時,思維更多地是應用“結構化思維”,這也就是我為何一直關註結構化學習的根本原因。

我個人認為:從思維的開發開始,將學習從當前的“知識學習”轉化為以“問題”為核心,以清晰思維為基礎的“結構化學習”,必然是未來教育及人才培養的根本實現路徑

在這條路上,我希望與更多的共識者(不是共知啊)同行……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揭秘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头部大厂的职位层级和薪酬待遇标准

揭秘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头部大厂的职位层级和薪酬待遇标准

· 44秒前

白磷和红磷的区别是什么

磷的化学符号是P,为第15号化学元素,磷存在于人体所有细胞中,我们的骨骼和牙齿更是需要磷的存在,磷元素几乎参与所有生理 ...

· 5分钟前

韩剧分享| 《成人练习生》3-5集,男主角的身材让人喷鼻血!!牛奶巧克力CP我磕疯了!!

关注微信公众号:被秀梅君掐住的后颈,每周推荐好听的音乐和好看的韩剧!!

· 7分钟前

干货|2021年英语专升本真题及答案,建议收藏|2021年英语专升本真题及答案

【限时免费领取!】最新专升本英语上岸资料包

· 8分钟前

《權力的遊戲》人物評:小惡魔提利昂

征服272年,瘋王伊利斯二世在君臨舉行宴會,接見提利昂的母親喬安娜,並趁著酒醉,調戲瞭這位美麗的凱巖城公爵夫人。瘋王對喬...

· 12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