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关系」解题技巧(10)——极值法

其他「数量关系」解题技巧链接为: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1)——摞饼法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2)——赋值法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3)——赋值法(坐标题)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4)——方程法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5)——相切法(推理类几何题)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6)——公式法(计算类几何题)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7)——整消法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8)——层析法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9)——进位法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11)——建模法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12)——分类法(排列组合概率题)

全文字数|5.9千阅读时间|30分钟图片来源|网络

1.极限、平均数与公倍数题——极值法

2.例题1:极限题的「反套路」陷阱

3.例题2:百分数极限题的赋值技巧

4.例题3:根据限制确定不等式的要求

5.例题4:最小公倍数的特点

6.例题5:「最不利」情况的简单描述

7.例题6:排除干扰,准确认识到数据的关系

8.例题7:极限题的简单思路

9.例题8:熟练掌握「赋值」技巧很重要

10.例题9:极限题的极限值选择

11.例题10:「极限」题的潜台词要求

12.例题11:是做对了,还是蒙对了呢?「数量关系」中有一类「极限题」,此类题目对「极限大/小值」有要求。同时,部分和平均数、公倍数有关的题目也需要去求「极限值」,此类题目都可以使用「极值法」去做。


一、极限、平均数与公倍数题——极值法

「极值法」非常简明,就是根据题干要求创造一个极限值,再进行相关计算,得出答案即可。

为什么会有「极值」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极值」是量变与质变的界限,超过极值,就是质变;不超过,就还属于量变的范畴。

举两个很简单的例子。

例1:将一些苹果分给3个人,保证有人分得4个或更多苹果,则苹果至少几个?

「保证分得或更多」说明极限值为「所有人都分得刚好小于4个」,即3个人都分得3个,此时再加1个苹果,无论分给谁,都能保证有人有至少4个苹果,因此苹果至少3×3+1=10个。

例2:鸡兔同笼题,总只数、腿数已确定,求鸡兔各多少只。

此类题非常经典,从小学一直做到公务员考试。遇到这种题最好不要列方程,先假设「笼子里全是兔子」,则腿数=总只数×4。由于1只兔子比1只鸡多2条腿,则「每多1只鸡就少2条腿」,用上述结果减去实际腿数后,除以2即为答案。

比如鸡兔共35只,100条腿,则答案为(35×4-100)÷2=20只鸡,则兔子15只。

鸡兔同笼题虽然没有要求「求极限」,但是设「极值」可以避免列方程,从而方便计算。

此类题也可以假设笼子里都是鸡,则多一只兔子多2条腿,计算公式为(100-35×2)÷2=15只兔子,结果相同。

希望每一个小伙伴,都能通过上述例子和下面的真题理解「极值法」的使用技巧。

二、例题1:极限题的「反套路」陷阱

【2018国考地市级卷67题/ 省级卷69题】枣园每年产枣2500公斤,每公斤固定盈利18元。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现决定明年在枣树下种植紫薯(产量最大为10000公斤),每公斤固定盈利3元。当紫薯产量大于400公斤时,其产量每增加n公斤将导致枣的产量下降0.2n公斤。

该枣园明年最多可能盈利多少元?(A)46176(B)46200 (C)46260 (D)46380

该枣园明年最多可能盈利多少元?(A)46176(B)46200 (C)46260 (D)46380

正确率50%,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①枣2500公斤,每公斤18元②加种紫薯,产量最大10000公斤,每公斤3元③紫薯>400公斤后,增加n则枣下降0.2

本题一眼就可以看出是一道求极限值的题,即:紫薯产量提高获得的盈利,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小于枣产量降低带来的损失

由①②可知:紫薯盈利:枣盈利=3:18=1:6由③可知:超过400kg后,紫薯产量增加:枣产量降低=n:0.2n=5:1

也就是说,紫薯产量超过400kg后:紫薯产量相对枣增加的倍数<枣盈利相对于紫薯的倍数

此后,紫薯种的越多越赔钱。所以,在紫薯种植量为400kg,即枣产量未开始下降时),盈利最大。因此,枣园明年最多可盈利:2500×18+400×3=45000+1200=46200元,B选项正确。

解析可发现这道题不需要刻意去寻找极值,紫薯一点都不能多种,收入最高之时就是「紫薯再多种就枣就少收」之时。

本题是一道数量关系中非常有特色的「反套路」题,反的就是考生对于极限值题目的心理预期。

很多考生看到「数量关系的极限题」后的心理预期就是「这类值有个先大后小/先小后大的变化」,然后会下意识地寻找这个「极限」,但本题根本没有这种变化,枣产量不下降时收益最大,针对的就是这种套路。

各位小伙伴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避免陷入思维定式的陷阱。

三、例题2:百分数极限题的赋值技巧

【2018国考省级卷67题】书法大赛的观众对5幅作品进行不记名投票。每张选票都可以选择5幅作品中的任意一幅或多幅,但只有在选择不超过2幅作品时才为有效票。5幅作品的得票数(不考虑是否有效)分别为总票数的69%、63%、44%、58%和56%。

本次投票的有效率最高可能为多少?(A)65% (B)70% (C)75% (D)80%

本次投票的有效率最高可能为多少?(A)65% (B)70% (C)75% (D)80%

正确率42%,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①5作品投票,不超过2作品为有效票②总得票数分别为:69%、63%、44%、58%、56%③求本次投票最高有效率

根据①可知,每个观众最多投2票才是有效票,在100%观众都投2票的情况下,5幅作品的满意率可达到200%。

根据②可知,实际满意率为:69%+63%+44%+58%+56%=290%,超过200%

求的是「最高有效率」,即「有效率再高一点(限制每人2票再多一点),票数就达不到要求了」。因此,可假设所有观众都在规则内投出了最多的票,看它和实际情况又多少差距,然后在逐步增加无效票的比例,直至接近最终答案。

当尽量少的观众违反规则且投出最大票数(5幅参赛作品→5票)且其他遵守规则的观众都投2票时,有效率最高。

由于所有数据均为百分数,所以可设观众有100名(这样算出的结果无需转化直接计入百分数即可),则全部观众遵守规则时,最多有:100×2=200票。

每多一名观众违反规则且投出最大票数时,总票数(即题干中的满意率)会增加:5-2=3票。

实际满意率290%,转化票数为:100×290%=290票,比遵守规则内的最多数字多出290-200=90票。

即有90/3=30人投出无效票,本次投票的有效率最高为(100-30)%=70%,B选项正确。

本题颇有新意,在没有给出具体观众数、得票数的情况下求一个「百分比」的极值,如果对此类题目不太熟悉的考生,是较难从短时间内找出正确思路的。

解题关键在于将观众的数量设为100,可以把满意率方便转化为实际票数。

四、例题3:根据限制确定不等式的要求

【2018国考地市级卷69题/ 省级卷73题】新能源汽车企业计划在A、B、C、D四个城市建设72个充电站,其中在B市建设的充电站数量占总数的1/3,在C市建设的充电站数量比A市多6,在D市建设的充电站数量少于其他任一城市。

至少要在C市建设多少个充电站?(A)20 (B)18 (C)22 (D)21

至少要在C市建设多少个充电站?(A)20 (B)18 (C)22 (D)21

正确率25%,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①ABCD共有72个②B占1/3③C比A多6个④D比ABC都少⑤求C至少多少个

根据①②可知:A+B+C+D=72,且B=1/3×72即B=24,A+C+D=48

根据③可知C-A=6,即A=C-6,代入上文,可得:(C-6)+C+D=48,→2C+D=54→D=54-2C

根据④可知D比ABC都小,即:D<A=C-6D<B=24D<C

由于A+C+D=48=2B,即:A+(A+6)+D=2B→A+3+D/2=B,即A<B

即ABC中A最小,因此需要求出D<A的范围,即:D<A→D<C-6→54-2C<C-6→60<3C→C>20

由于充电站数量必须为整数,因此C至少为21,D选项正确。一定要明确A在ABC中最小,才能通过D<A得出C的「极小值」为不等式中C范围中的最小值。

本题易错项为B,考生需要注意不能把不等式D<C-6直接带入2C+D=54中,得出3C<60后认为C比20小,因此误选B,这个关系正好和原题是相反的。

如果考生能够掌握不等式的解题要点,那么本题难度并不高,但对于不熟悉不等式的考生来说,这道题可能就会花费较多时间了。另外,有的考生因为时间紧张等原因没有解出答案,这是非常可惜的。

五、例题4:最小公倍数的特点

【2017年国考省级卷64题】某超市购入每瓶200毫升和500毫升两种规格的沐浴露各若干箱,200毫升沐浴露每箱20瓶,500毫升沐浴露每箱12瓶,定价分别为14元/瓶和25元/瓶。货物卖完后,发现两种规格沐浴露销售收入相同。

这批沐浴露中,200毫升的最少有几箱?(A)3(B)8 (C)10(D)15

这批沐浴露中,200毫升的最少有几箱?(A)3(B)8 (C)10(D)15

正确率51%,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①200mL、500mL两种规格②200mL1箱20瓶,14元/瓶;500mL1箱12瓶,25元/瓶③两种规格收入相同,求200mL最少几箱

根据②可知:200mL规格每箱20×14=280元500mL规格每箱25×12=300元

要求在销售收入相同的条件下,200mL规格最少,在未给出其他限制条件的前提下,一定是求销售额的「最小公倍数」。

总销售额的最小公倍数为:(280,300)→(28,30)×10→(14,15)×2×10→14×15×2×10=4200元

200mL规格最小销售箱数为:4200÷280=15,D选项正确

「最小公倍数」往往和「结果相同」(例如本题的「收入相同」)有关,遇到此类问法一定要注意。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两种产品销售收入相同」。在每箱价格不同的情况下,销售收入相同的最小值和最小公倍数有关,理解了这一点就很容易解题了。对于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理清题意,确定其属于极限类还是最小公约/公倍数类。

六、例题5:「最不利」情况的简单描述

【2013国考65题】某单位组织党员参加党史、党风l廉政建设、科学发展观和业务能力四项培训,要求每名党员参加且只参加其中的两项。无论如何安排,都有至少5名党员参加的培训完全相同。

该单位至少有多少名党员?(A)17(B)21(C)25(D)29

该单位至少有多少名党员?(A)17(B)21(C)25(D)29

正确率50%,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①4项培训,每个党员参加两项②至少5党员参加培训完全相同③求至少多少党员

根据②③可知,当所有参加培训的情况都有4党员时,再加1党员,则加入任何队伍都会使其变为5人,符合「至少5党员参加培训完全相同」的要求。

根据①可知,参加培训的情况共有:C(4,2)=4×3÷2=6种

因此结果为:6×4+1=25党员,C选项正确。

此类题被一些公考机构称之为「最不利原则」、「最倒霉原则」,从字面意思上就能大致理解其含义,但希望各位小伙伴们能够真正理解,能够彻底掌握此类题的原理。「至少有」说明在正确答案基础上减去1会引发质变,满足不了「至少」的条件。理解这一点,就明白此类题的本质了。

本题计算非常简单,但叙述有些难以理解,不熟悉此类表述的考生很容易做错。

七、例题6:排除干扰,准确认识到数据的关系

【2013国考71题】公路上有三辆同向行驶的汽车,其中甲车的时速为63公里,乙、丙两车的时速均为60公里,但由于水箱故障,丙车每连续行驶30分钟后必须停车2分钟。早上10点,三车到达同一位置。

1小时后,甲、丙两车最多相距多少公里?(A)5(B)7(C)9(D)11

1小时后,甲、丙两车最多相距多少公里?(A)5(B)7(C)9(D)11

正确率49%,易错项A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①时速:甲63km,乙、丙60km②丙行驶30min停2min③三车一点,求1小时候甲丙最大距离

1h后甲行驶63km,甲丙距离最大,则「极值」为丙停车时间最长,根据题意可令计时开始时丙恰好处于停车阶段。

则1h内丙的情况为:停车2min→开车30min→停车2min→开车26min

即丙行驶了56min,共行驶路程为:60×(56/60)=56km

甲丙最多相距63-56=7km,B选项正确。

本题需要注意时间限制为「1小时后」,而不是「丙行驶时间一共为1小时」。可以发现,乙车的时速除了干扰考生思路,没有任何作用。

八、例题7:极限题的简单思路

【2012国考79题】草地上插了若干根旗杆,已知旗杆的高度在1至5米之间,且任意两根旗杆的距离都不超过它们高度差的10倍。如果用一根绳子将所有旗杆都围进去,在不知旗杆数量和位置的情况下,最少需要准备多少米长的绳子?(A)40(B)60(C)80(D)100

最少需要准备多少米长的绳子?(A)40(B)60(C)80(D)100

正确率33%,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①旗杆高度1~5m②任意两根旗杆距离不超过高度差10倍③求围住旗杆,最少需要准备多少米长的绳子

本题要求取旗杆间的极限距离。显然当一个旗杆5m,另一个旗杆1m的时候,两者距离为40m最长,此时用80m的绳子可以将其「对折」后围住,C选项正确。

注意此类题一定要直接考虑极限距离,所有旗杆在一条直线上才能使其距离最远。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尝试一下旗杆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形。

九、例题8:熟练掌握「赋值」技巧很重要

【2011国考76题】某单位共有A、B、C三个部门,三部门人员平均年龄分别为38岁、24岁、42岁,A和B两部门人员平均年龄为30岁,B和C两部门人员平均年龄为34岁。

该单位全体人员的平均年龄为多少岁?(A)34(B)35 (C)36 (D)37

该单位全体人员的平均年龄为多少岁?(A)34(B)35 (C)36 (D)37

正确率58%,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①ABC部门平均年龄分别为38、24、42②A+B平均为30,B+C平均为34

题干关系非常简明,直接按照①的要求赋值,代入②获取不同部门的关系即可。

设A、B部门年龄全部为38、24,可发现38=30+8,24=30-6→「1个A部门人员比平均数多8,1个B部门成员比平均数少6」→A:B部门人数存在6:8的关系

同理,设B、C部门年龄全部为24、42,可发现24=34-10,42=34+8→即「1个B部门人员比平均数少10,1个C部门成员比平均数多8」。→B:C部门人数存在8:10的关系

可得A:B:C部门人数比恰好为6:8:10,简化为3:4:5,即ABC部门各有3、4、5人,直接代入平均数公式计算即可。

全体人员平均年龄为:(38×3+24×4+42×5)÷(3+4+5)=(114+96+210)÷12=420÷12=35,B选项正确。

「赋值」是一个非常简便有效的方法,熟练掌握后可使得很多题的做题过程变的简单。这道题的解题过程同时应用了「赋值」「极限值」「最小公倍数」等技巧,是一道很不错的题目。

注意B部门比例恰好在两次赋值时数值相同,如果不同,再按比例转化一次即可。

十、例题9:极限题的极限值选择

【2011国考79题】某城市9月平均气温为28.5度,如当月最热日和最冷日的平均气温相差不超过10度,则该月平均气温在30度及以上的日子最多有多少天?(A)24(B)25(C)26(D)27

该月平均气温在30度及以上的日子最多有多少天?(A)24(B)25(C)26(D)27

正确率49%,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①9月平均气温28.5度②最热、最冷日气温≤10度③求30度及以上最多几天

根据③「最多几天」的描述,可确定②中最热、最冷日气温差=10度,且只有两种温度,即:最热温度=30度最冷温度=30-10=20度

可发现:1个「最热温度」超出平均温1.5度1个「最冷温度」低于平均温8.5度

两者天数之比=85:15=17:3,其中:「最热温度」占17/20「最冷温度」占3/20

9月份30天,「最热温度」所占天数为:30×17/20=25.5天

由于天数必须为整数,且本题求的为「最多有多少天」,因此必须向下取整,即为25天,B选项正确。

本题前面的步骤略复杂但并不难理解,但很多考生栽在最后一步。「天数」和「人数」一样,必须为整数,因此「最多」时应向下取整。同理,「最小」时向上取整。

「踏过万水千山,小河沟翻船」的窘境是一定要尽量避免的。

十一、例题10:「极限」题的潜台词要求

【2010国考49题】某城市居民用水价格为:每户每月不超过5吨的部分按4元/吨收取,超过5吨不超过10吨的部分按6元/吨收取;超过10吨的部分按8元/吨收取。某户居民两个月共交水费108元。

该户居民这两个月用水总量最多为多少吨?(A)21(B)24(C)17.25(D)21.33

该户居民这两个月用水总量最多为多少吨?(A)21(B)24(C)17.25(D)21.33

正确率38%,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①不超过5吨:4元/吨②5~10吨:6元/吨③10吨+:8元/吨④两个月共交108元,求用水总量最多

根据①②③的描述可看出,水用的越多,交费越多,因此两月用水总量最多时必然用水量相等,此时每月交费相等,即为108÷2=54元。

由于用水量增多时,不影响之前限额的水价,因此逐阶段考虑交费情况即可。

5吨→5×4=20元10吨→20+(10-5)×6=50元此时距离54元还有4元的距离,即10+后的用水量为4÷8=0.5吨

即:每月用水量=10+0.5=10.5吨两月最多用水=10.5×2=21吨,A选项正确。

每道「极限」题都有潜台词,即「想要达到这个极限,必须在其他方面做到极限」。本题水费越来越高,显然每月用水量相等时,单月最高用水量产生高价的量最小,即符合题干「用水量最多」的要求。

本题误选C的很多,C属于「最少多少吨」,情况为「两月中一个月不用水」。

十二、例题11:是做对了,还是蒙对了呢?

【2010国考53题】科考队员在冰面上鉆孔获取样本,测量不同孔之间的距离,获得的部分数据分别为1米、3米、6米、12米、24米、48米。

科考队员至少鉆了多少个孔?(A)4 (B)5 (C)6 (D)7

科考队员至少鉆了多少个孔?(A)4 (B)5 (C)6 (D)7

正确率31%,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①鉆孔,测不同孔之间的距离为1、3、6、12、24、48米②求至少鉆多少孔

很显然,以某个孔为基准,则距离该孔1、3、6、12、24、48米处各鉆一个孔,则共有7个孔。如果有的小伙伴也是这么想的,那么要恭喜做对了这道题,但是本题并不这么简单。

观察题干可发现,其要求的是「不同孔之间的距离」,而不是「不同孔距离第一孔之间的距离」,因此要思考有没有可能是其他2孔之间的距离也符合要求。例如,如果不同孔之间的距离为1、2、3,则只需要3个孔,而不需要4个孔,如图:

上图中AB=1m,AC=2m,则BC=3m,不需要鉆第4个孔。

而观察本题可发现:1+3<61+3+6<121+3+6+12<241+3+6+12+24<48

也就是说,即使所有孔在一条直线上,前面的空距离最大值(相加之和)也达不到后面孔的距离,因此不存在「利用前面孔的距离来少鉆后面孔」的情形,因此D选项正确。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是做对的多,还是蒙对的多呢?

本题虽然没有直接考察「极值」,但是却将「多孔组合成新距离」的陷阱埋在了题目的叙述中,目的就是测试考生能否认识到这一点。

这道题还需要注意「测6个距离」需要「7个孔」的关系。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Photoshop最常用的三個界面快捷操作,附常用快捷鍵大全

Photoshop給出瞭非常多的快捷命令,用好快捷操作可以極大提高做圖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初學者來說,掌握常用的快捷...

· 27秒前

空调铜管如何焊接,方法步骤在这里!

制冷空调中的制冷系统,一般用铜铝等有色金属材料,在制造、安装和维修过程中,管道的焊接是关键的一环,它不但影响美观,更 ...

· 1分钟前

拔阻生智齒的感受+全過程+經驗

2022.3.4上午10.00(當天) 因為之前照過騙,醫生看瞭一下說瞭下情況,然後就開始打麻藥,打麻藥還是有點疼的,不過可以忍受...

· 2分钟前

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一、总则 为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预防不安全因素,消除生产中存在的各种 ...

· 2分钟前

复盘海航事件!

海航集团创始人陈峰,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企业家。在政府只能提供一千万的资金支持航空公司的创办的背景下,陈峰靠着这一千万 ...

· 4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