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现代是一个“看脸”的社会,长得好看=有机会,特别是在恋爱中,外表好的人,会给人较好的第一印象,也可以给自己和对方一个机会。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第一印象在恋爱以及其它人际关系中,都占有较高的比重。所以,注重外表是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的一个话题。因此,许多人也会对容貌产生焦虑。那么,容貌焦虑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容貌焦虑?容貌焦虑应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系统的说一下!
心理学的说法是,对外形(身材容貌)的过度关注。
比如:
以上只是心理学范畴的焦虑,针对的是自己的容貌。但我认为,还存在更隐晦的容貌焦虑,就是一个人把过多的价值与“颜值”做了捆绑。
比如,觉得一个人好看,那就默认其性格好、素质高,这种心理疾病发挥到极致就是所谓的“颜值即正义”。
同理,“外貌协会”、“颜控”,这些也是一种变相的容貌焦虑,只不过投射在异性(或同性)身上而已。
由于我们把一个人的颜值看得太过重要,使得自己忽视了除了颜值之外的其他因素。
颜值即正义”这一说法曾流行于网络,这正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映射。有学者曾通过研究提出“美貌经济学”,即在同样情况下的两位面试者中,若有一人的外貌颇具魅力,通常情况下,外貌颇具魅力的面试者更易获得企业的青睐。
在社交媒体中,宣扬“美”的作用的电视剧、小说可谓数不胜数。人们便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下形成了“美”的标准,并因此对自身进行主观判断,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
关于外貌焦虑,心理学家肯特提出过一个以感知到的耻辱为中心的模型:
个体在面临“触发事件”(比如看到别人的美颜自拍照)时,焦虑感会增加。为了降低焦虑,人们会选择回避和隐藏两种策略。
回避,指的是我们对别人的照片视而不见,或者不发自己的照片,如同鸵鸟一样埋在沙子里,不闻不问不听不看。
隐藏,是指我们掩饰压抑焦虑感受,用另一种感受来替代它,比如为自拍照过度修图,掩盖瑕疵。
然而,这两种策略并没有减轻焦虑,有时还会增加焦虑,然后焦虑又促进我们变本加厉地回避和隐藏。
最终,人如同被困在死胡同,变得狭隘,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自我的认可。
珂特曼认为,焦虑是一把双刃剑。
对容貌保持适当焦虑,人会更有动力变美、变自信;焦虑一旦过了度、或者缓解策略用错了,美丽和自信就成了累赘。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喜欢在网上p图,开滤镜,并把自己不真实的“美照”发到社交平台上,吸引别人。但是,这种不真实的网图只能暂时的麻痹别人的眼睛,假的终归是假的,当他被识破后,巨大的反差可能会更加猛烈的打击你。
所以,容貌焦虑的结果,往往是伤害到了自身。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我们要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缺点,改正并完善它。也可以发掘优点,试着多去尝试新鲜事物,看看自己做什么比较有优势,从而持续去培养提升。久而久之,你会发现比周围人优秀得多,自信也会油然而生。
不要觉得成为别人眼中的样子就是对的,不需要每时每刻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美。同时,你还要意识到,容貌不能代表一切,你的知识、你的才华、你的能力都可以弥补容貌上的不足。
把美建立在健康和快乐之上,不能为了得到别人的一个夸赞,去做损坏自己身体健康的事情。可以多尝试赞美自己,比如每天照照镜子,在镜子前给自己一个微笑,心里想着“今天的我,比昨天更好了,明天的我,将会变得更好”,这也是在暗示自己,给予自我肯定。
容貌焦虑是来自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而这个评判的声音被内化之后,就变成了自己的内心对话,并总是以更猛烈的声音来抨击自己。
正如北卡罗来纳大学健康中心的创始主任辛迪·布利克 ( Cindy Bulik ) 所说:
“我们从来不会跟一个陌生人说,嘿,瞧你胖的那样儿!但我们对自己的态度比对别人粗鲁得多。
想要去除这个声音首先就要学会识别那个内心声音,那是谁在跟你说话?
我就经常怼我内心的那个小声音。
“好吧,你说我有眼袋,那又怎么样?我会写书,你会吗?”
改变思维模式,从改变内心对话开始!
想要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容貌焦虑,你可以做一做这个心理测试:
测试介绍:
"体象"最早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师Paul Schilder提出,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体形象的感觉及认知,也就是在脑子里形成对自己身体的成像,这种成像可能是真实的身体形象的反应,也有可能是完全不真实的臆造。
体象关注是广泛存在的,人们或多或少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程度以及体貌抱有积极或消极的看法。
体像关注(BodyInvestment)高的人会在乎对自己身体,对身体施予关心与保护,尽量让身体处于舒适状态。
其实"容貌焦虑"也是一种负面的体貌关注,更严重的情况会出现体象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der,BDD),指患者过度关注自己的体象并对自身很小或根本不存在的体貌缺陷进行夸张或臆想,但实际上并没多大问题,只是自己主观“觉得很丑”。体像关注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了,毕竟鲜少人不在意自己的健康以及美丽。你的体像关注度如何?来测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