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归纳主义”——科学是通过归纳总结事实,所得到的理论。
生活在公元前384年-前322年的亚里士多德,曾说:物体下落速度和其重量成正比,即物体越重,下落速度越快。在接下来的2000年里,亚里士多德这句断言,一直被当成真理。
我们听过一个虚构的故事——比萨大学的伽利略老师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证明了物体下落的速度和重量无关。
为了说明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人们足足争辩了100多年。
故事从1909年开始说起,德国学者沃尔维尔(E·W0hlwill)率先表示质疑,“伽利略从未在比萨时的著作中写过这件事,在后来的著作中也未提到”。1935年,美国学者库珀(Lane Cooper)在《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比萨斜塔》一书中更大量举证,证明伽利略没有做过“比萨斜塔实验”。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科学史学者基本证实——当初伽利略在反驳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其重量成正比”这一观点时,使用的是“思想实验”。
伽利略本人在晚年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中,描述了这个“思想实验”的推演过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大石头下落速度大于小石头,那么如果一块大石头下落具有速度8,而一块较小的石头下落具有速度4,那么当它们绑在一起抛下,下落速度将以比8低的速度运动;而如果绑的足够紧密,变成一块大石头,那么就显然就要以比8更快的速度运动”。意即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将大小两块石头绑在一起时,会产生两种自相矛盾的结论,表明该理论不能成立。
没有着手去做“比萨斜塔实验”,无损于伽利略的伟大。
伽利略的贡献在于他在观察的基础之上,正确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伽利略无法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实际观测,于是他设计了斜面实验和单摆运动实验,以“冲淡重力”。伽利略最终发现“下落距离 S 与下落时间 t 的平方成正比”的自由落体规律,是在1609年左右——已经是传说中“比萨斜塔实验”发生近20年后了(实际上并未发生)。
NO.2 波普尔对科学的定义——科学的本质,是可以被证伪。如果一套理论,不能被证伪,怎么说都对,那就不是科学。科学是可以被检验,而且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理论。
举例来说: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光只能沿直线传播。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的时候,做了一个判断——光经过大质量物体的时候,会发生弯曲。比如经过太阳附近的时候,会发生弯曲。
后来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了光在经过太阳的时候,确实会发生弯曲,广义相对论这才逐渐被广泛接受。
广义相对论,作为一个科学理论,因为它是可以被检验的,而且有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
在“证伪主义”看来,一套什么都能解释的理论,就什么也解释不了。一套不能被检验的理论,就没有价值。一套不能出错的理论,就是伪科学。
然而
还有一个例子,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当时就被证伪了。
按照哥白尼的观点,地球围着太阳转,而且还围绕着地轴自转,那地球就不是静止的,所以在很高很高的地方,扔下一块石头,就不可能落在地基上。
这就是“惯性”被人们认识到之前,“日心说”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当时,哥白尼及其支持者,面对这个否证,根本没有办法,也无法作出回应,他们无法作出解释。
再后来,人们明白了“惯性”,于是认为“日心说”才是科学,时间跨度超过150年。
由此可见,一个理论被征否了,也不一定是错的,也可能是由于我们目前的认知水平不够导致的。
NO.3 托马斯·库恩的“结构科学观”——科学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理论,而是诸多理论组织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所有理论都在一个框架中,这个框架,就是“范式”。科学依赖于“范式”这个框架,有没有这个框架,是衡量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举例来说,现代化学诞生以前,人们认为存在一种叫做“燃素”的东西,所有的物质在燃烧的时候,都会释放出“燃素”,火就是由“燃素”构成的。关于“燃素”的这个理论,就构成了一个“范式”。
“燃素”范式,为当时的化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所有关于燃烧的研究,都会在这个框架内进行,它们组成了一整套科学体系。
后来,化学之父拉瓦锡提出,燃烧和氧气有关,是一种氧化现象。他还列出了一个包含33个元素的化学元素列表。“元素理论”也是一个“范式”。
元素理论范式,也提供了一个框架,基于此,现代化学科学得以发展。
在结构科学观看来,所有成熟的科学,都要有一个处在核心地位的基础理论。存在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范式”,是科学研究和进步基础,也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志。
NO.4 贝叶斯主义的科学观——科学理论的正确与否,是一个概率问题。我们可以根据新出现的证据,来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变化。
举例来说,牛顿提出力学三大定律之后,几百年来的实验,都在提高牛顿理论正确的概率。但是到了20世纪,一系列事实与牛顿理论的预测结果不同,所以牛顿理论的成立的概率就逐渐降低。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刚提出的时候,成立的概率也很低,随着新的证据的出现,概率逐渐变高。
然而
贝叶斯主义由于受到先验概率的影响,也存在缺陷。比如:
有一只猪,它不知道主人是否爱它,于是它假定主人有50%的概率爱它,有50%的概率不爱它。当主人每天来喂食的时候,在猪看来,主人爱它的概率就提高一点。一年后,猪非常高兴,因为它已经得出结论——主人爱它的概率是99.9%。
遗憾的是,当天,它被杀了卖肉了。
所以,如果不能从更高维度上有宏观判断,贝叶斯主义也不可靠。
写在最后:
面对自然和宇宙,科学不是魔法,不是奇迹。
科学不自诩真理,它是我们不断向真理靠近的过程。
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和工具。
用科学的逻辑思考,用科学的方法验证,是一种有力量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及推荐阅读:
《科学究竟是什么》(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Science)[英]A.F.查尔莫斯 商务印书馆
《什么是科学》吴国盛着 广东人民出版社
《科学·哲学·常识》陈嘉映着 中信出版社
《伽利略没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实验》腾讯网
下一篇
中國合同能源管理(EMC)十四五規劃及未來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3 VS 2029年第一章:合同能源管理發展必要性及政策分析第一節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