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以前回答的時候,又發現瞭一批又一批吹《驚嘆號》專輯的所謂“傑迷”們。
c163d2d5b7a396cb9825b01f8982cfdc7b02248db4e5db380930f602676cf7cdc68dc4a50bfdd03796deeea3bb7354da
【註:這裡還有直接給題主扣“老狗”帽子的... 一言不合就扣帽子人身攻擊的,我最看不起這種人。】
實話講,很久以前在看各位樂評人寫的樂評的時候,就有很多“《驚嘆號》吹”。但那時候的我也不懂樂評,對於各路“《驚》吹”和“《驚》黑”的言論,我也不好發表自己的觀點。
但今天,我TM終於忍不住瞭。我用一次洗澡5分鐘的時間,構思瞭這篇文章,來講一講為什麼《驚嘆號》是一張十足的“糞專”,也試圖狠狠打一打各路“《驚》吹”的臉。
事先聲明,本人是周傑倫鐵桿粉絲,而且長期撰寫周傑倫優秀歌曲的樂評。說我“不夠瞭解周傑倫”的非音樂相關職業人員可以洗洗睡瞭。看不完文章就在評論區血口噴人的,更是公開處刑+舉報+拉黑一條龍服務不謝。
首先,這張專輯是一張“定位不明”的專輯。在我看來,一張成功的專輯,或者一張優秀的專輯,都需要有明確的定位和受眾群。
小學二年級學生都知道,每一件商品都需要有明確的優點或者特點(比如便宜、質量好、性價比高,等等)。自然,每一件商品都有很明確的作用(不舉例瞭,太多)、類別(如廚具、電子用品、生活用品、工具,等等)和受眾群(如年輕人、老人、中年男人、嬰幼兒、孕婦,等等)。
如果把上面那句話中的“商品”替換成“專輯/單曲”,“作用”替換成“目的”,“類別”替換成“風格”,這句話就變成瞭:
而市面上流傳的專輯或單曲,其最終的目的,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以周傑倫的作品為例,第一種歌曲的成功典型是《告白氣球》,第二種則是《免費教學錄影帶》。而本屬於第三種的《以父之名》、《東風破》和《雙截棍》,在日後發展成為瞭第2種甚至第1種歌曲。
咱們回歸到《驚嘆號》這張專輯上,你覺得它屬於第幾種?
第三種嗎?事實上,《驚嘆號》並沒有開發出任何一種的風格,而中國地區日後的“電音風潮”更不是周傑倫帶起來的。事實上,如果周傑倫真的打算把《驚嘆號》當實驗專輯來做,就不會僅僅把每一首歌加上一軌可有可無的電音,更不會把一張專輯的上半身做成電音,下半身做成其它風格瞭。以周傑倫對專輯完整性的執念,隻會把專輯的每一個位置都塞上電音。
第二種?如果真想取悅鐵粉,為什麼非要做電音呢?更好的搖滾(如《困獸之鬥》)、更復雜的暗黑風(如《床邊故事》),更具侵略性的說唱(如《逆鱗》),哪一個不比電音更取悅鐵粉?這幾類歌曲隨便挑一類,認真作一首,哪個不比《驚嘆號》這樣的不倫不類強?
第一種?那更搞笑。你要是覺得電音能讓10年前的大眾享受其中,那真的是天方夜譚。
這三種都不是,那請問,《驚嘆號》這張專輯的目的和受眾是什麼?通聽完整張專輯,你真的無法找到一個非常適合聽這張專輯的聽眾群。
一張連受眾和目的都無法確定的專輯,一首首不知所雲的歌曲,怎麼能被稱為“優秀”?怎麼可能被稱為“優秀”?請這些所謂“《驚》吹”們好好想一想,它真的就是一張目的明確,且能讓目標聽眾享受其中的專輯嗎?
其次,《驚嘆號》整張專輯的質量本身更是不敢恭維。這裡的“專輯質量”不僅包括詞曲編,更有惡心至極的制作水準。
當我第一次聽完這張專輯的時候,我就明白瞭,為什麼《驚嘆號》能夠人氣口碑雙崩塌。整張專輯中,幾乎沒有能夠在第一時間抓住聽眾耳朵,以及能夠在第一時間,就給聽眾留下完全正面印象的作曲。能夠完全做到上面標準的,我很負責地說,隻有兩首——《水手怕水》、《超跑女神》。
而某些質量尚可的歌曲,比如《琴傷》和《世界未末日》,也是通過我一遍遍循環後,在逐漸找到這些歌比較明顯的優點。而剩下沒有提及的所有歌曲,聽眾要麼在聽完之後一臉茫然、無可是從,要麼在僅僅聽完前奏後內心煩悶、迅速切歌。
甚至這張專輯中有緊挨著的兩首歌,完成瞭周傑倫21年創作生涯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巨大成就——“抄襲”!雖說“抄”的是自己的作品,但旋律上的重合,對於一個創作歌手來講,都完完全全稱得上是恥辱!這兩首歌就不點名瞭。評論區裡自己說吧。
真的,真的,請不要拿“靈感匱乏”作擋箭牌瞭!周傑倫完全有選擇寫不寫專輯的權利;想躺著不費力把專輯寫好,哪怕強如周傑倫,也完完全全是天方夜譚。
再說說作詞。
先不說主打歌《驚嘆號》受人詬病的“靠”,我來舉幾個其它的例子。
拋開你的粉絲濾鏡,好好看一看這幾句歌詞,你真的覺得它們好嗎?
不是說流行歌曲的歌詞寫得必須美如一首詩,但你最基本得踩及格線吧?最起碼不能像楊坤評價《驚雷》的“俗氣,惡心”吧?雖然這麼比較,我知道,有些侮辱周傑倫和他的作品,但我真的,真的,在第一次聽完其中大部分作品的時候,對它們歌詞的印象就是這個。
尤其在你看過《青花瓷》(方文山)、《以父之名》(黃俊郎)、《梯田》(周傑倫本人),以及《你聽得到》(曾鬱婷)和《暗號》(許世昌)的歌詞之後,你都會認同周傑倫和他的團隊不是寫不出來好的歌詞,而是這張專輯中大部分的歌詞純粹就是應付瞭事。
我不反對周傑倫“玩”音樂,他的大部分音樂都是“玩”出靈感,“玩”出成品的。
但請不要忘記,你們看到的是他“玩”出頂級作品,但沒有看到每一首頂級作品背後,付出的無限心血和精力。請不要忘記,《夜的第七章》在demo接近主流歌曲成品質量的前提下,仍然花費瞭足足七個月,精雕細琢,才完成瞭編曲部分。
最後,最後,就是編曲和制作。
我十分不理解,為什麼很多作品僅僅放瞭一軌電流聲,就可以被稱作“電音”?
更何況,這軌電流聲很多時候真的可有可無。舉兩個例子,《療傷燒肉粽》和《琴傷》。一首典型的R&B編排,另一首是周傑倫招牌式的,融合瞭古典、說唱,和交響樂的“周氏暗黑風”。這兩首歌本該一首活潑歡快,一首詭異多端,但一軌電流的加入直接破壞瞭這兩首歌的意境。於是,每一次聽到這兩首歌的時候,腦海裡最先浮現的,一定是那一軌“滋滋滋”的電流聲。
我不相信周傑倫對“電音”二字的理解,就是一首流行歌曲加入“滋滋滋”那樣淺薄。其實,在《驚嘆號》之前,周傑倫就已經創造過很棒的電音:比如《跨時代》貫穿始終的電音,很好地烘托出瞭周傑倫想要稱霸世界的決心;比如《本草綱目》憑借帶感的節奏和精良的制作,成為瞭周傑倫最火、最有知名度的快歌之一。而他最早對電音的應用,在2005年的《飄移》:帶感的鼓聲、呼嘯而過的引擎聲、極具意境感的和聲,和電音的配合足以被稱為絕配。
那麼,請問這些說“《驚嘆號》是優秀作品”的,和周傑倫這些前作比,哪怕它們作為“試驗品”,《驚嘆號》中所謂的電音有哪些哪怕是好一點點的地方呢?
更不用說《驚嘆號》本身音質就非常的差;我在插上耳機聽《驚嘆號》後,耳朵都會被接踵而至的各種噪音和雜音灌滿。都是2011年的作品瞭,音質不說和周傑倫鼎盛時期的作品比,就連和《范特西》比都要差太遠——最少在我聽《范特西》時,噪音和雜音都不至於太明顯。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驚嘆號》不論在各方面(詞、曲、編,制作)都遠遠低於周傑倫所有作品的平均質量,更不用說巔峰水平瞭。僅僅和之前的同類作品(哪怕是各種“試驗品”)相比,《驚嘆號》中大部分曲目都占不到任何優勢。我不信是周傑倫靈感枯竭,更不信是周傑倫沒有實力。他就是純粹的敷衍,整張專輯都是為瞭應付和交差的趕工之作。
像這樣一部作品,你告訴我是“優秀作品”?你告訴我是“神曲”、“神專”?QTMD。
文章開頭放出的那些評論中,有一種這樣的論調:
這裡我就不說別的,我就放一組歌單:
胡夏的《那些年》、筷子兄弟的《父親》、陳奕迅和王菲的《因為愛情》、逃跑計劃的《夜空中最亮的星》。
這些歌的共同特點:都很火(但不一定是神曲)、都很有名、都和《驚嘆號》一樣出自2011年。
你可以說這些歌主題比較俗氣,但作為一個普通(或者說是“正常”)的聽眾,都會覺得這四首歌比上面的《驚嘆號》好很多吧?至少這些歌到現在,我還能記住它們的旋律,偶爾聽聽還是很好聽的。
但這些歌的整體質量,我不能保證在那“不被秒殺的10%”之間。所以,你說的“能秒殺90%的歌和專輯”證據何在?
還有一種論調是這麼說的,
對於這種言論,隻需要送一句話還擊,
然後,再送一句“呵呵”就完事瞭。
我們“傑迷”的稱號,不需要你們這些“非正常人”來抹黑;正常人的審美觀,可能不由思想先進的人主導,但絕對不會由“非正常人”來引導。
最後送一句某著名樂評人對《驚嘆號》的評價來收尾(原圖找不到瞭,好像被刪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