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人物事跡見武將篇。歷任者有大司馬呂范(印綬未下,疾卒)、呂岱,左大司馬朱然、右大司馬全琮,左大司馬施績、右大司馬丁奉,大司馬滕胤、陸抗、諸葛靚。《三國志•呂范傳》:“黃武七年,范遷大司馬,印綬未下,疾卒。”權素服舉哀。《吳主傳》:“秋八月,權至皖口,使將軍陸遜督諸將大破(曹)休於石亭。大司馬呂范卒。”
2.滕胤,字承嗣,滕胄之子,北海劇人。少有節操,美容儀,每正朔朝賀脩勤,在位大臣見者,無不嘆賞。權為吳王,追錄舊恩,封胤都亭侯,弱冠尚公主。年三十,起傢為丹楊太守,徙吳郡、會稽,所在見稱。《吳書》曰:“權以胤故,增重公主之賜,屢加存問。胤每聽辭訟,斷罪法,察言觀色,務盡情理。人有窮冤悲苦之言,對之流涕。”太元元年,詣都為太常,與諸葛恪等俱受遺詔輔政。孫亮即位,加衛將軍。恪將悉眾伐魏,胤諫不從,以胤為都下督,掌統留事。胤白日接賓客,夜省文書,或通曉不寐。《吳書》曰:“胤寵任彌高,接士愈勤,表奏書疏,皆自經意,不以委下。”諸葛恪誅,滕胤以恪子竦妻父辭位,峻曰:“鯀禹罪不相及,滕侯何為?”峻、胤雖內不沾洽,而外相包容,進胤爵高密侯,共事如前。
孫綝代知朝政,呂據大恐,與諸將連名,表薦滕胤為丞相(許晏、滕胤早死,丞相沇另有其人),綝更以胤為大司馬,代呂岱駐武昌。據引兵還,使人報胤,欲共廢綝。綝聞之,遣從兄慮等將兵逆據於江都,並喻胤宜速去意,胤自以禍反,勒兵自衛。胤又劫左將軍華融等,使詐詔發兵。融等不從,胤皆殺之,胤顏色不變,談笑若常。時夜已半,胤恃與據期,又難舉兵向宮,乃約令部典,說呂侯以在近道,故皆為胤盡死,無離散者。時大風,比曉,據不至。綝兵大會,遂殺胤及將士數十人,夷胤三族。
3.諸葛靚,字仲思,瑯琊陽都人,諸葛誕少子。性格方正,頗有才名。魏甘露二年(257年),諸葛誕發動兵變,諸葛靚入質東吳請救。諸葛誕兵敗被殺,在江東的諸葛恪一支宗親北投司馬昭,諸葛靚則投孫吳。《吳歷》:“(孫)皓在武昌,吳興施但因民之不堪命,聚萬馀人,劫(孫)謙,將至秣陵,欲立之。未至三十裡住,擇吉日,但遣使以謙命詔丁固、諸葛靚。靚即斬其使。但遂前到九裡,固、靚出擊,大破之。”《晉紀》:吳丞相軍師張悌、護軍孫震、丹楊太守沈瑩帥眾三萬濟江,圍成陽都尉張喬於楊荷橋,眾才七千,閉柵自守,舉白接告降。吳副軍師諸葛靚欲屠之,悌曰:“強敵在前,不宜先事其小;且殺降不祥。”靚曰:“此等以救兵未至而力少,故且偽降以緩我,非來伏也。因其無戰心而盡坑之,可以成三軍之氣。若舍之而前,必為後患。”悌不從,撫之而進。與討吳護軍張翰、揚州刺史周浚成陳相對。沈瑩領丹楊銳卒刀楯五千,號曰青巾兵,前後屢陷堅陳,於是以馳淮南軍,三沖不動。退引亂,薛勝、蔣班因其亂而乘之,吳軍以次土崩,將帥不能止,張喬又出其後,大敗吳軍於版橋,獲悌、震、瑩等。
《世說新語•言語》:諸葛靚在吳,於朝堂大會。孫皓問:“卿字仲思,為何所思?”對曰:“在傢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晉書》:“(諸葛恢)父靚,奔吳,為大司馬。吳平,逃竄不出。”《世說新語·方正》:諸葛靚後入晉,除大司馬,召不起。以與晉室有仇,常背洛水而坐。與武帝有舊,帝欲見之而無由,乃請諸葛妃呼靚。既來,帝就太妃間相見。禮畢,酒酣,帝曰:“卿故復憶竹馬之好不?”靚曰:“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復睹聖顏。”因涕泗百行。帝於是慚悔而出。
3.1長子諸葛頤,字道回,為東晉太常。次子諸葛恢,字道明,東晉尚書令,授金紫光祿大夫,與荀闓(字道明)、蔡謨(字道明),號稱“中興三明。
4.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諸葛恪曾任。
5.吳於大將軍之上復置上大將軍,位在三公上。陸遜、呂岱、施績曾任。
6.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歷任者有諸葛瑾、諸葛恪、孫峻、孫綝、丁奉、孫震(或雜號),事跡見他篇。《吳錄》曰:“舊拜廟,選兼大將軍領三千兵為衛,故亦臨事兼行,事已則罷。”
《晉書•王渾傳》:“吳丞相張悌、大將軍孫震等率眾數萬指城陽,渾遣司馬孫疇、揚州刺史周浚擊破之,臨陣斬二將,及首虜七千八百級,吳人大震。”
7.范慎,字孝敬。孫登為太子時,諸葛恪等為四友,謝景、范慎、刁玄、羊衜等皆為賓客,於是東宮號為多士。《吳錄》曰:(范)慎字孝敬,廣陵人,竭忠知己之君,纏綿三益之友,時人榮之。著論二十篇,名曰矯非。後為侍中,出補武昌左部督,治軍整頓。孫皓移都,甚憚之,詔曰:“慎勛德俱茂,朕所敬憑,宜登上公,以副眾望。”以為太尉。慎自恨久為將,遂讬老耄。軍士戀之,舉營為之隕涕。鳳凰三年卒。案《范氏傢傳》:“慎著書二十篇,號曰《矯非》。”又日:“范慎、華融矯矯壯節,有國士之風。”胡綜贊日:“究學甄微,遊夏同科。”《太平禦覽》卷五百五十九引《吳錄》:“范慎字子敬,在武昌自造塚,名作‘長室’。時與賓客作樂鼓吹,入中宴飲。”
8.慎子范耀,嗣。
9.范姬,范慎之女,嫁孫輔之孫孫奇。《列女傳》:“吳孫奇妻者,廣陵范慎女,名姬。十八,配奇一年而奇亡。慎以少寡無子,起還其傢,姬不肯婦,迎者以父命迫之,姬遂操刀割耳及鼻,曰:’父迎我者,不過以我年少色美,今已殘矣,行將焉之?’於是迎者空反。
10.弘璆。《吳錄》曰:“弘璆,曲阿人,弘咨之孫,權外甥也。璆後至中書令、太子少傅。”《國山碑》:“於是丞相沇、太尉璆、大司徒燮、大司空(董)朝、執金吾(滕)脩、城門校尉歆(虞歆?)、屯騎校尉(張)悌、尚書令忠、尚書昏(岑昬)、直晃昌(甘昌?)、國史瑩覈(薛瑩、華核)䓁,僉以為天道元嘿,以道表真。”
11.戴昌,廣陵人,吳會稽太守,太尉;晉武陵太守。吳左將軍戴烈之子。《晉書•列傳第五十八》:“盛彥,字翁子,廣陵人也。少有異才。年八歲,詣吳太尉戴昌,昌贈詩以觀之, 彥於坐答之。辭甚康慨。”《晉書•列傳第六十》:時武陵太守戴昌亦善談論,與(武陵漢壽潘)京共談,京假借之,昌以為不如己,笑而遣之,令過其子若思,京方極其言論。昌竊聽之,乃嘆服曰:“才不可假。”遂父子俱屈焉。(既而潘京稱若思有公輔之才)
12.戴淵,字若思,戴昌之子。名犯(唐)高祖廟諱。若思有風儀,性閑爽,少好遊俠,不拘操行。遇陸機赴洛,船裝甚盛,遂與其徒掠之。 若思登岸,據胡床,指麾同旅,皆得其宜。機察見之,知非常人,在舫屋上遙謂之 曰:“卿才器如此,乃復作劫邪!”若思感悟,因流涕,投劍就之。機與言,深加賞異,遂與定交焉。張懷瓘《書估》將其書法列入第四等。稱其“時見高深,絕長補短,智均力敵,可敵右軍(王羲之)草書三分之一。”在東晉任征西將軍、都督六州軍事,驃騎將軍。
13.戴邈,字望之。少好學,尤精《史》《漢》,才不逮若思,儒博過之。弱冠舉秀才, 尋遷太子洗馬,出補西陽內史。永嘉中,晉元帝版行邵陵內史、丞相軍諮祭酒,出為征南軍司。代劉隗為丹陽尹。王敦作逆,加左將軍。及敦得志,而若思遇害,邈坐免官。 敦誅後,拜尚書仆射。
13.1戴謐,戴邈之子,嗣,歷東晉義興太守、大司農。
14.滕修,字顯先,南陽西鄂人也。仕吳為將帥,封西鄂侯。《三國志》:“八月,以軍師張悌為丞相,牛渚都督何植為司徒。執金吾滕循為司空,未拜,轉鎮南將軍,假節領廣州牧,率萬人從東道討馬,與族遇於始興,未得前。”《晉書•列傳第二十七》:孫皓時,代熊睦為廣州刺史,甚有威惠。征為執金吾。廣州部曲督郭馬等為亂,皓以修宿有威惠,為嶺表所伏,以為使持節、都督廣州軍事、鎮南將軍、廣州牧以討之。未克而王師伐吳, 修率眾赴難。至巴丘而皓已降,乃縞素流涕而還,與廣州刺史閭豐、蒼梧太守王毅各送印綬,詔以修為安南將軍,廣州牧、持節、都督如故,封武當侯,加鼓吹,委以南方事。修在南積年,為邊夷所附。太康九年卒,請葬京師,帝嘉其意,賜墓田一頃,謚曰聲。
15.修之子滕並上表曰: “亡父修羈紲吳壤,為所驅馳;幸逢開通,沐浴至化,得從俘虜握戎馬之要;未覲 聖顏,委南籓之重,實由勛勞少聞天聽故也。年衰疾篤,屢乞骸骨,未蒙垂哀,奄 至薨隕。臣承遺意,輿櫬還都,瞻望雲闕,實懷痛裂。竊聞博士謚修曰聲,直彰流 播,不稱行績,不勝愚情,冒昧聞訴。”帝乃賜謚曰忠。
15.1滕含,滕並之子。東晉時為庾冰輕車長史,討蘇峻有功,封夏陽縣開國侯,邑千六百戶,授平南將軍、廣州刺史。在任積年,甚有威惠,卒謚曰戴。
15.2滕恬之,滕含之子。《晉書•列傳第二十七》:“修曾孫恬之,龍驤將軍、魏郡太守,戍黎陽,為(丁零)翟遼所執,死之。”
15.3含弟子遁(滕遁),東晉交州刺史。
16.董朝,司空。《三國志•陸凱傳》:“建衡元年,(陸凱)疾病,皓遣中書令董朝問所欲言。”《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又吳興陽羨山有空石,長十餘丈,名曰石室,在所表為大瑞。乃遣兼司徒董朝、兼太常周處至陽羨縣,封襌國山。《國山碑》:“於是丞相沇,太尉璆,大司徒燮,大司空朝……。”
《三國志•諸葛誕傳》:吳人大喜,遣將全懌、全端、唐咨、王祚等,率三萬眾,密與文欽俱來應誕。以誕為左都護、假節、大司徒、驃騎將軍、青州牧、壽春侯。
17.丁固,字子賤,會稽山陰人,丁覽之子。本名密,避滕密,改作固。固在襁褓中,闞澤見而異之,曰:"此兒後必致公輔。"固少喪父,獨與母居,傢貧守約,色養致敬,族弟孤弱,與同寒溫。孫休時為左禦史大夫,孫皓即位,遷司徒。《會稽典錄》:“《與丁固同僚書》:丁子賤塞淵好德,堂構克舉,野無遺薪,斯之為懿,其美優矣。令德之後,惟此君嘉耳。歷顯位,孫休時固為左禦史大夫,孫皓即位,遷司徒。皓悖虐,固與陸凱、孟宗同心憂國,年七十六卒。”
18.固父丁覽,字孝連。“初,山陰丁覽,太末徐陵,或在縣吏之中,或眾所未識,翻一見之,便與友善,終成顯名。”《會稽典錄》曰:“覽字孝連,八歲而孤,傢又單微,清身立行,用意不茍,推財從弟,以義讓稱。仕郡至功曹,守始平長。為人精微絜凈,門無雜賓。孫權深貴待之,未及擢用,會病卒,甚見痛惜,殊其門戶。”
19.固子丁彌,字欽遠,西晉梁州刺史。
20.彌子丁潭,字世康,東晉名臣。沈婉有雅望,少與孔愉齊名。以功賜爵永安伯,累遷光祿大夫。《會稽後賢記》曰:“潭字世康,山陰人,吳司徒固曾孫也。沈婉有雅望,少與孔愉齊名。仕至光祿大夫。”《晉陽秋》曰:孔敬康、丁世康、張偉康俱著名,時謂『會稽三康』。偉康名茂,嘗夢得大象,以問萬雅。雅曰:“君當為大郡,而不善也。象,大獸也。取其音狩,故為大郡,然象以齒喪身。”後為吳郡,果為沈充所殺。兼之者其在卿乎?未達而喪。
21.《國山碑》:“大司徒燮。”事跡,姓氏不詳。
22.何植,字元幹,丹楊郡句容人,孫皓三舅,封宣城侯。其兄何洪封永平侯,何蔣封溧陽侯。鳳皇三年,臨海太守奚熙與會稽太守郭誕書,非論國政。誕但白熙書,不白妖言,送付建安作船。植為三郡督,帝亮遣往收熙。後為牛渚都督。天紀三年八月,以植為司徒。四年,晉攻吳,吳累敗,帝皓譴植、建威將軍孫晏送印節詣晉將王渾降。
23.位同三公,歷任者步騭、朱據、呂據、諸葛誕、施績、張佈、孫楷、朱宣。
24.張佈。孫休時,詔以左將軍張佈討奸臣孫綝,加佈為中軍督。之後張佈掌管宮內官署,丞相濮陽興執掌軍國大事,互為表裡。群臣大小失望。孫休死後,迎立孫皓為帝,張佈遷為驃騎將軍,加侍中。孫皓粗暴驕盈,多忌諱,好酒色。張佈、濮陽興懊悔而口出怨言,被孫皓誅殺,夷三族。
25.張惇,張佈之弟。以佈功為都亭侯,給兵三百人
26.惇弟張恂為校尉。
27.孫楷,孫韶之子。孫休時為宗正,遷武衛大將軍,封臨成侯,代弟孫越為京下督。孫皓天璽元年,徵楷為宮下鎮驃騎將軍。初永安賊施但等劫皓弟謙,襲建業,或白楷二端不即赴討者,皓數遣詰楷。楷常惶怖,而卒被召,遂將妻子親兵數百人歸晉,晉以為車騎將軍,封丹楊侯。《建康實錄卷三》:“太平三年九月戊午,孫綝廢少帝,而遣宗正孫楷、中書郎董朝往會稽迎帝(孫休)。帝初不信,楷答具啟本意,帝遂行。” 《三國志》: “典軍施正勸綝徵立瑯邪王(孫)休,綝從之,遣宗正(孫)楷奉書於休。”
28.朱宣,朱熊之子,嗣雲陽侯,孫皓時為驃騎將軍。
歷任者有程秉、顧雍、陳化、張彌、潘濬、顧譚、傅常、徐整、姚信、滕胤、全尚、濮陽興、錢秀、周處、張夔等,部分人事跡見他篇。
30.程秉,字德樞,汝南南頓人,儒學傢,初隨鄭玄,到交州避難,與劉熙考究五經大義,因此通繞五經。入吳為太常,著有《周易摘》、《尚書駁》、《論語弼》,凡三萬餘言。《三國志•吳書•程秉傳》:“士燮命為長史。權聞其名儒,以禮徵秉,既到,拜太子太傅。黃武四年,權為太子登娉周瑜女,秉守太常,迎妃於吳,權親幸秉船,深見優禮。”
31.陳化,字元耀,汝南人。少博覽眾書,氣幹剛毅,長七尺九寸,雅有威容。初,拜郎中使魏,魏文帝因酒酣,謔化曰:“吳、魏峙立,誰將平一海內?”化曰:“《易》稱帝出乎震,加聞先哲知命,舊說黃旗紫蓋,運在東南。”帝曰:“昔文王以西伯王天下,豈復在東乎?”化曰:“周之初基,泰伯在東,所以文王興於西。”帝笑,無以難,心奇其詞,厚禮送還。大皇帝以化奉命光國,拜犍為太守,置官屬。頃之,遷太常,兼尚書令。正色立朝,敕子弟廢田業,絕治產,仰官廩祿,不與百姓爭利。妻早亡,化以古事為鑒,乃不復娶。帝聞而貴之,以其年壯,敕宗正妻以宗室女,化固辭以疾,帝不違其志。年出七十,乃上疏乞骸骨,遂爰居章安,卒於傢。
32.長子陳熾,字公熙,少有志操,能計算。衛將軍全琮表稱熾任大將軍(掾?),赴召,道卒。
33.張彌。“(嘉禾二年)三月,遣舒、綜還,使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等將兵萬人,金寶珍貨,九錫備物,乘海授淵。……淵果斬彌等,送其首於魏,沒其兵資。”
34.潘濬字承明,武陵漢壽人,蔣琬表弟。弱冠從宋仲子受學,為人聰察,對問有機理。劉備領荊州,以濬為治中從事。備入蜀,留典州事。孫權殺關羽,並荊土,拜濬輔軍中郎將,授以兵。權稱尊號,拜為少府,進封劉陽侯,遷太常。五谿蠻夷叛亂盤結,權假濬節,督諸軍討之。信賞必行,法不可幹,斬首獲生,蓋以萬數,自是群蠻衰弱,一方寧靜。與陸遜俱駐武昌,共掌留事。時校事呂壹操弄威柄,奏按丞相顧雍、左將軍朱據等,皆見禁止。壹獨懼濬,濬求朝,詣建業。大請百寮,欲因會手刃殺壹,以身當之,為國除患。壹密聞知,稱疾不行。濬每進見,無不陳壹之奸險也。由此壹寵漸衰,後遂誅戮。赤烏二年卒。
35.子潘翥嗣。歸義隱蕃,以口辯為豪傑所善,濬子翥亦與周旋,饋餉之。濬聞大怒,疏責翥,當時人咸怪濬,而蕃果圖叛誅夷,眾乃歸服。《吳書》曰:“翥字文龍,拜騎都尉,後代領兵,早卒。”
36.翥弟潘秘,權以姊陳氏女妻之,調湘鄉令。
37.濬女配建昌侯孫慮。
38.顧譚,字子默,吳郡吳縣人,顧邵之子。弱冠與諸葛恪等為太子四友,從中庶子轉輔正都尉。祖父雍卒數月,拜太常,代雍平尚書事。著有《顧子新語》十二卷。
39.傅常。《三國志•陸遜傳》:“赤烏七年,代顧雍丞相,詔曰:“朕以不德。應其踐運,王塗未一,奸宄充路,夙夜戰懼,不遑鑒寐。惟君天資聰睿,明德顯融,統任上將,匡國彌難。……今以君為丞相,使使持節守太常傅常授印綬。”
40.徐整,字文操,豫章人,吳太常卿。《隋書•經籍一》:“《毛詩譜》三卷,吳太常卿徐整撰。”又著有《三五歷記》、《五運歷年紀》、《孝經默註》等
41.姚信,字元道,吳郡烏程人(吳興),陸遜外甥。寶鼎初為太常,著有《周易註》、《士緯》十卷,《姚氏新書》二卷,集二卷。《三國志 •陸遜傳》雲:“及求詣都,欲口論適庶之分,以匡得失。既不聽許,而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並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三國志•吳主五子傳》:“十二月,遣守丞相孟仁、太常姚信等備官僚中軍步騎二千人,以靈輿法駕,東迎神於明陵。”
42.全尚,吳郡錢塘人。孫亮以孫綝專恣,與太常全尚,將軍劉丞謀誅綝。九月戊午,綝以兵取尚,遣弟恩攻殺丞於蒼龍門外,召大臣會宮門,黜亮為會稽王,時年十六。
43.錢秀,字子宏,吳興長城人(原烏程縣)。唐•羅隱《錢氏大宗譜列傳》:“侍郎公錢睦之長子也。篤志學問,優於禮經。仕吳,以尚書郎、議官(議郎?),歷太常卿。”他本《錢氏譜》:秀字子宏。仕吳為五經博士,長秋、太常二卿。
43.1《吳錄》:“時有烏程鄒他、錢銅及前合浦太守嘉興王晟等,各聚眾萬馀或數千。引兵撲討,皆攻破之。
44.娶夫人徐氏,生二子,曰(錢)廣、曰(錢)恩。
45.周處,吳鄱陽太守周魴之子。《周處碑》:君諱處,字子隱,義興陽羨人也。氏胄曩興,煥乎墳典,華宗往茂,鬱其簡書。……吳朝州縣交辟,太子洗馬、東觀左丞、中書右丞,五官郎中、左右國史,靖共夙夜,恪居官。次遷大尚書仆射、東觀令、太常卿、無難督。匡熙庶績,朝廷謐寧使,持節大都(督),督塗中、京下諸軍事,封章浦亭侯。
46.張夔,吳國末任太常。“敢緣天朝含弘光大,謹遣私署太常張夔等奉所佩印綬,委質請命,惟垂信納,以濟元元。”《建康實錄卷四》:“後主聞軍相次而敗,惶迫,乃用光祿勛薛瑩、中書令胡沖等計,使太常張夔奉箋並進璽綬於(司馬)伷。”
歷任者有劉基、石偉、葛系、孟宗、許光、薛瑩。
47.劉基,字敬輿,東萊郡牟平人,劉繇長子。諸弟敬憚,事之猶父。不妄交遊,門無雜賓。劉基姿容美好,孫權愛敬之。權為驃騎將軍,辟東曹掾,拜輔義校尉、建忠中郎將。權為吳王,遷基大農。權嘗宴飲,騎都尉虞翻醉酒犯忤,權欲殺之,威怒甚盛,由基諫爭,翻以得免。權大暑時,嘗於船中宴飲,於船樓上值雷雨,權以蓋自覆,又命覆基,馀人不得也。其見待如此。徙郎中令。權稱尊號,改為光祿勛,分平尚書事。
48.後權為子霸納基女,賜第一區,四時寵賜,與全、張比。
49.基二弟,劉鑠、劉尚,皆騎都尉。
50.《楚國先賢傳》曰:石偉字公操,南郡人。少好學,脩節不怠,介然獨立,有不可奪之志。舉茂才、賢良方正,皆不就。孫休即位,特徵偉,累遷至光祿勛。及皓即位,朝政昏亂,偉乃辭老耄痼疾乞身,就拜光祿大夫。吳平,建威將軍王戎親詣偉。太康二年,詔曰:“吳故光祿大夫石偉,秉志清白,皓首不渝,雖處危亂,廉節可紀。年已過邁,不堪遠涉,其以偉為議郎,加二千石秩,以終厥世。”偉遂陽狂及盲,不受晉爵。年八十三,太熙元年卒。《晉書•列傳十三》:“吳光祿勛石偉方直,不容皓朝,稱疾歸傢。”
51.葛系(奚),丹楊句容人,葛玄從兄弟,吳大鴻臚。《抱樸子》:“洪祖父學無不涉,究測精微,文藝之高,一時莫倫。有經國之才,仁吳,歷宰海鹽。臨安。山陰三縣。入為吏部待郎,禦史中丞,廬陵太守,吏部尚書,太子少傅,中書,大鴻臚,侍中,光祿勛,輔吳將軍,封吳壽縣侯。”
52.系子葛悌,吳平後入晉,為邵陵太守。“洪父以孝友聞,行為士表,方冊所載,罔不窮覽。仕吳五官郎,中正,建城、南昌二縣令,中書郎,廷尉平,中護軍,會稽太守。未辭而晉軍順流,西境不守,博簡秉文經武之才,朝野之論,僉然推君。於是轉為五郡赴警。大都督給親兵五千,總統征軍,戍遏疆場。天之所壞,人不能支,故主欽若,九有同賓,君以故官,赴除(晉)郎中。稍遷至大中大夫,歷位大中正,肥鄉令。縣戶二萬,舉州最治,德化尤異,恩洽刑清,野有頌聲,路無奸跡,不佃公田,越界如市。……詔見用為吳王郎中令。正色弼違,進可替不,舉善彈枉,軍國肅雍。遷邵陵太守,卒於官。
52.1悌子葛洪,字稚川,以儒學知名。遂究覽典籍,尤好神仙導養之法,從鄭隱學,悉得其法焉。後師事南海太守上黨鮑玄。玄亦內學,逆占將來,見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傳玄業,兼綜練醫術,凡所著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贍。著《抱樸子》內外一百一十六篇。其餘所著碑誄詩賦百卷,移檄章表三十卷,神仙、良吏、隱逸、集異等傳各十卷,又抄《五經》、《史》、《漢》、百傢之言、方技雜事三百一十卷,《金匱藥方》一百卷,《肘後要急方》四卷。
53.薛瑩,光祿勛。《建康實錄卷四》:“後主聞軍相次而敗,惶迫,乃用光祿勛薛瑩、中書令胡沖等計,使太常張夔奉箋並進璽綬於(司馬)伷。”
54.許光,字少張,東漢司徒許敬五子,汝南平輿人,漢末度江,僑居丹楊郡句容,待詳細考證。《真誥》中雜有汝南《許氏譜》:真冑世譜,此是今日伸述,故可稱真冑。謹按許長史(許謐)六世祖名光,字少張,即司徒許敬之第五子也。靈帝時,兄訓及訓子相,並儻附闔人貴盛,光懼患及,以中平二年乙醜歲來渡江,居丹陽之句容縣都鄉吉楊裡。後值吳初,事為光祿勛,今許光祿墓是也。則肇時猶居汝南平輿。顧雲句容子阿,謬矣。……光來過江,奕世丕承,遂至神仙。《許氏譜》:敬第五子名光,字少張,尚書郎巨鹿太守少府卿。過江,值吳初為光祿勛。
55.妻戴氏,同葬今句容安成裡。墓為創造之始,縣人傳呼雲許光祿墓,今墳碑顯然,並甲向。
56.光第二子名闕,字季優,有才學,吳尚書郎、長水校尉。妻戴氏(丹楊戴氏或傢句容),同葬墓次。
57.闕第三子名休,字文烈,優遊道素,高尚其氣,州辟別駕不就。前妻晉陵華氏,後妻同縣葛氏,侍中葛相女,同葬墓次。
58.休長子名尚(許謐祖父),字元甫,有才學令聞,吳鳳凰三年為中書郎,年五十亡。妻同郡(秣陵)陶氏,即荊州刺史陶浚女,同葬墓次。
58.1.許尚第四孫為許邁,五孫為許謐。《晉書•許邁傳》:“邁字叔元,一名映,丹陽句容人也。傢世士族,而邁少恬靜,不慕仕進。”
59.嚴畯字曼才,彭城人也。少耽學,善詩、書、三禮,又好說文。避亂江東,與諸葛瑾、步騭齊名友善。性質直純厚,其於人物,忠告善道,志存補益。張昭進之於孫權,權以為騎都尉、從事中郎。權為吳王,及稱尊號,畯嘗為衛尉,使至蜀,蜀相諸葛亮深善之。不畜祿賜,皆散之親戚知故,傢常不充。後為尚書令,著《孝經傳》、《潮水論》,又與裴玄、張承論管仲、季路,皆傳於世。
60.《吳書》曰:“(嚴)畯時年七十八,二子(嚴)凱、(嚴)爽。凱官至升平少府。”
61.蔡款,彭城留縣人。《吳錄》曰:“(蔡)款字文德,歷位內外,以清貞顯於當世。後以衛尉領中書令,封留侯。二子,(蔡)條、(蔡)機。” “張承為人壯毅忠讜,能甄識人物,拔彭城蔡款、南陽謝景於孤微童幼,後並為國士,款至衛尉,景豫章太守。”
62.蔡條,孫皓時位至尚書令、太子少傅。
63.蔡機,為臨川太守。
64.馮朝。《江表傳》:(孫皓)後思其顏色,使巧工刻木作美人形象,恒置座側。問左右:“佈復有女否?”答曰:“佈大女適故衛尉馮朝子純。”即奪純妻入宮,大有寵,拜為左夫人,晝夜與夫人房宴,不聽朝政。《建康實錄•卷三》:“(五鳳二年)使衛尉馮朝城廣陵,以將軍吳穰為廣陵太守。”
65.子馮純,妻子張佈大女,孫皓納為左夫人。
66.岑昬。《初學記》卷二十四引《吳紀》:“天紀二年,衛尉岑昏表修百府。自宮門至朱雀橋,夾路作府舍;又開大道,使男女異行。夾道皆築高墻、瓦覆,或作竹藩。”《三國志》:“岑昬險諛貴幸,致位九列,好興功役,眾所患苦。是以上下離心,莫為皓盡力,蓋積惡已極,不復堪命故也。”
67.顧雍曾任吳王國大理。郝普、鄭胄、斯偉、丁固、虞聳、虞昺曾任廷尉,隱蕃曾任廷尉監,葛悌曾任庭尉平。
68.郝普,字子太,義陽人。先主自荊州入蜀,以普為零陵太守,建安二十年為呂蒙誆騙降吳。湘水為界後被孫權遣還,復任零陵太守,二十四年,又降孫權,後為吳國廷尉。“左將軍朱據、廷尉郝普稱隱蕃有王佐之才,普尤與之親善,常怨嘆其屈。後蕃謀叛,事覺伏誅,普見責自殺。據禁足,歷時乃解。”
69.斯偉,吳國廷尉。《金華府志》:“斯敦,本烏傷人,其地今為東陽,父偉為廷尉,失議當坐死,敦叩閽泣血乞以身代,吳主嘉其孝,赦偉罪,仍旌其門,後俗呼敦所葬處為孝義塘。”
70.斯敦。《奇姓通》:“敦,東陽人。吳赤烏間,父偉為廷尉,失儀當斬,叩頭泣血,請以身代。吳王嘉其孝,赦偉罪,仍表其廬。”
71.斯從。《三國志•賀齊傳》:“齊少為郡吏,守剡長。縣吏斯從輕俠為奸,齊欲治之,主簿諫曰:從,縣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剡縣,今嵊州市,在東;東陽,今東陽市,在西,二市相鄰。
72.鄭札(禮),沛國人。《三國志•吳主傳》註引《文士傳》:“鄭札,才學博達,權為驃騎將軍,以札為從事中郎,與張昭、孫邵共定朝儀。”《三國志•張昭傳》註引《吳錄》:“昭與孫紹、滕胤、鄭禮等,采周、漢,撰定朝儀。”
73.鄭胄,字敬先,鄭札之子。胄才學博達,有文武姿局,少知名。舉賢良,稍遷建安太守。執法嚴明,為呂壹所讒,尋得釋。拜宣信校尉,遷執金吾、廷尉。《文士傳》:“呂壹賓客於郡犯法,胄收付獄,考竟。壹懷恨,後密譖胄。權大怒,召胄還,潘濬、陳表並為請,得釋。後拜宣信校尉,往救公孫淵,已為魏所破,還遷執金吾。” “鄱陽、新都民為亂,廷尉丁密、步兵校尉鄭胄、將軍鍾離牧率軍討之。”
74.鄭豐,字曼季,鄭胄之子。有文學操行,與陸雲善,與雲詩相往反。司空張華辟,未就,卒。
75.虞聳,會稽餘姚人,字世龍,虞翻第六子也。東吳越騎校尉,累遷廷尉。西晉湘東、河間太守。
76.虞昺,字世文,虞翻第八子也。少有倜儻之志,仕吳黃門郎,以捷對見異,超拜尚書、侍中。《三國志》:“昺,廷尉、尚書。濟陰太守。”《會稽典錄》:“晉軍來伐,遣昺持節都督武昌已上諸軍事,昺先上還節蓋印綬,然後歸順。在濟陰,抑強扶弱,甚著威風。”
77.張儼,字子節,吳郡吳人,張溫之族。博聞多識 ,緯文經武,官至吳國大鴻臚,有《默記》三卷,集一卷。《吳錄》曰:儼字子節,吳人也。弱冠知名,歷顯位,以博聞多識,拜大鴻臚。使於晉,皓謂儼曰:“今南北通好,以君為有出境之才,故相屈行。"對曰:"皇皇者華,蒙其榮耀,無古人延譽之美,磨厲鋒鍔,思不辱命。”既至,車騎將軍賈充、尚書令裴秀、侍中荀勖等欲傲以所不知而不能屈。尚書仆射羊祜、尚書何楨並結縞帶之好。“寶鼎元年正月,遣大鴻臚張儼、五官中郎將丁忠吊祭晉文帝。及還,儼道病死。”
78.張翰,字季鷹,張儼之子。翰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翰任心自適,不求當世。或謂之曰:“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後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時人貴其曠達。著《首丘賦》,其文筆數十篇行於世。---《晉書•列傳第六十二》
79.翰弟張勃 ,撰《吳錄》三十卷。
80.張鎮(246-325),字羲遠,吳郡吳人,據《張鎮碑》:歷官晉散騎常侍、建威將軍。蒼梧、吳二郡太守、奉車都尉、興道縣德侯等。其夫婦均為東晉名門豪族。張鎮於太寧三年(325年)以80歲高齡去世,葬於祖塋張陵山。甪直民諺有雲:“先有張陵山,後有甪直鎮。
80.1.此後又有張澄,入晉為光祿大夫、吳郡太守,子孫繁衍,累朝不衰。
81.裴玄,字彥黃,下邳人,亦有學行。潛心研究經史諸子,學問和品行受到時人稱贊,官至太中大夫。嘗與嚴畯論管仲、子路,傳於世。又與其子欽論辯齊桓、晉文、伯夷、柳下惠優劣,各抒己見,皆有文理。《隋書•經籍志三》:“《裴氏新言》五卷,吳大鴻臚裴玄撰。”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得八節。
82.裴欽,裴玄之子,博記,翰采足用,與蔣修、虞翻等並稱。“玄曾問子欽齊桓,晉文、夷、惠(公)四人優劣,欽答所見,與玄相反覆,各有文理。欽與太子登遊處,登稱其翰采。”
83.《晉書•隱逸傳》:(韓)建,仕吳至大鴻臚。
84.子韓績,字興齊,廣陵人也。其先避亂,居於吳之嘉興。績少好文學,以潛退為操,佈衣蔬食,不交當世,由是東土並宗敬焉。司徒王導聞其名,辟以為掾,不就。咸康末,會稽內史孔愉上疏薦之,詔以安車束帛徵之。尚書令諸葛恢奏績名望猶輕,未宜備禮,於是召拜博士。稱老病不起,卒於傢。
吳王國大農:劉基。大司農:劉基、樓玄。
86.樓玄字承先,沛郡蘄人。孫休時為監農禦史。孫皓即位,為散騎中常侍、會稽太守、大司農,轉宮下鎮禁中候,主殿中事。玄從九卿持刀侍衛,正身率眾,奉法而行,應對切直,數迕皓意,漸見責怒。後人誣白玄與賀邵相逢,駐共耳語大笑,謗訕政事,遂被詔詰責,送付廣州,付交阯將張奕。《江表傳》曰:皓遣將張奕追賜玄鴆,奕以玄賢者,不忍即宣詔致藥,玄陰知之,謂奕曰:"當早告玄,玄何惜邪?"即服藥死。
87.樓據,樓玄之子。皓疾玄名聲,復徙玄及子據,付交阯將張奕,使以戰自效,陰別敕奕令殺之。據到交趾,病死。
徐詳、沈珩、潘濬、吾粲、李勖、戴顒、嚴凱、姚膺曾任。
88.徐詳。徐詳字子明,吳郡烏程人。孫權為車騎將軍,都京,召(胡)綜還,為書部,與是儀、徐詳俱典軍國密事。建安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脩好,誓重結婚。立解煩兩部,徐詳領左部督,後詳、綜並為侍中,進封鄉侯,兼左右領軍。先胡綜死。《江表傳》曰:“權為吳王,初置節度官,使典掌軍糧,非漢制也。初用侍中、偏將軍徐詳,詳死,將用(諸葛)恪。”是儀、徐詳、胡綜,皆孫權之時幹興事業者也。儀清恪貞素,詳數通使命,綜文采才用,各見信任,辟之廣夏,其榱椽之佐乎?《太平禦覽》卷231 - 卷240引《吳志》曰:先主遣少府徐詳至魏,魏太祖謂詳曰:“孤比者若越橫江之津,與孫將軍遊姑蘇之臺,獵長洲之苑,吾志足矣。”詳對曰:“大王欲奉至尊以合諸侯,若越橫江而遊姑蘇,是踵亡秦而蹈夫差,恐天下事去矣。”太祖曰:“徐生得無逆詐耶!”
89.沈珩,吳郡烏程人(吳興沈氏)。《吳書》曰:“沈珩,字仲山,吳郡人也。權以珩有智謀,能專對,乃使至魏。魏文帝問曰:吳嫌魏東向乎?珩曰:不嫌也。曰:何以知?曰:信恃舊盟,言歸於好,是以不嫌,若魏渝盟,自有備豫。文帝善之,以奉使有稱,封永安鄉侯,官至少府。”《三國志•吳主傳》:“帝(曹丕)欲封權子登,權以登年幼,上書辭封,重遣西曹掾沈珩陳謝,並獻方物。”
90.沈峻。《笑林》曰:沈珩弟峻,字叔山,有譽而性儉。張溫使蜀,辭峻。峻入內,良久出,語溫曰:"向擇一端佈,欲以送卿,而無粗者。"溫嘉其能顯非。
91.吾粲字孔休,吳郡烏程人,與同郡陸遜、卜靜等比肩齊聲。孫權為車騎將軍,召為主簿,出為山陰令,還為參軍校尉。黃武元年,與呂范、賀齊等俱以舟師拒魏將曹休於洞口。還,遷會稽太守。粲募合人眾,拜昭義中郎將,與呂岱討平山越,入為屯騎校尉、少府,遷太子太傅。遭二宮之變,抗言執正,明嫡庶之分,欲使魯王霸出駐夏口,遣楊竺不得令在都邑。又數以消息語陸遜,遜時駐武昌,連表諫爭。由此為霸、竺等所譖害,下獄誅。
92.李勖。《建康實錄卷四》:“遣監軍虞氾、威南將軍薛珝、蒼梧太守陶璜由荊州,監軍李勖、督軍徐存從建安海道,皆就合浦擊交阯。李勖以建安道不通利,殺導將馮斐,引軍還。” “殿中列將何定曰:’少府李勖枉殺馮斐,擅徹軍退還。’勖及徐存傢屬皆伏誅。秋九月,何定將兵五千人上夏口獵。都督孫秀奔晉。是歲大赦。”
93.戴顒,或丹楊句容人。《建康實錄卷三》:“帝年十六,永安二年見殺,崩於候官道上。晉太康中,吳故少府卿丹楊戴顯上表,迎屍歸葬賴鄉。”【吳錄曰:或雲休鴆殺之。至晉太康中,吳故少府丹楊戴顒迎亮喪,葬之賴鄉。】
94.嚴凱,嚴畯之子。《吳書》曰:“畯時年七十八,二子凱、爽。凱官至升平少府。”
95.《姚氏世譜》姚平世系,雲姚信之兄姚膺,曾為吳少府,未詳孰是。詳文在世族篇。
96.孫權曾任東漢車騎將軍,吳國車騎將軍有朱然、劉纂、孫壹、孫楷、計昭。
97.計昭,以備參考。《萬姓統譜》:“昭,字叔明,黃武中為車騎將軍。見皓荒暴,乃棄官隱居禺山。後晉武帝累詔徵之,不起。”
98.歷任者有士燮、全琮、孫恩、滕胤、滕牧、全尚、濮陽興。
99.士燮,字威彥,蒼梧廣信人,地方大族,割據交州。東漢安遠將軍、龍度亭侯。在步騭接管交州時積極配合,歸附孫權,被孫權加為左將軍;此後又因誘降益州豪族雍闓而遷任衛將軍,進封龍編侯。任交趾太守四十年。《士燮集》、《春秋經註》、《公羊註》、《谷梁註》等傳世,今多已佚失。
100.士賜,士燮之父,祖籍魯國汶陽(今山東汶陽),其先祖為躲避新莽末年的動亂而移居交州,傳六世至士賜。漢桓帝時任日南郡太守。
101.士廞,士燮之子,入質於孫權,拜武昌郡太守,因士徽反叛被吳國免為庶人,病卒。
102.士徽,士燮之子。士燮死後自稱交阯郡太守,為吳將呂岱誘殺。
103.士祗、士幹、士頌,士燮之子,與士徽一同被殺。
104.士壹,士燮之弟,司徒丁宮、黃琬故吏,官至偏將軍,封都鄉侯,據領合浦太守。因士徽反叛被吳國免為庶人,後因犯法被殺。
105.士匡,士壹之子,拜中郎將,被吳國免為庶人。
106.士䵋,士燮之弟,據領九真太守,在吳免為庶人,也因犯法被殺。
107.士武,士燮之弟,據領南海太守,早卒。
108.滕牧,又名滕密,滕胤遠親,北海劇縣人。孫皓時官至高密侯,拜衛將軍,錄尚書事。“族兄滕胤在會稽王末年被權臣孫綝殺害,夷三族,牧以服屬已疏遠而徙邊郡。景帝孫休登位,大赦,牧得還,以牧為五官中郎。時孫皓為烏程侯,聘牧子為妃。皓即位,立牧女為皇後,因封牧為高密侯,拜衛將軍,錄尚書事。後朝臣以牧尊戚,頗推令諫爭,加之牧女寵漸衰,皓遂不悅。遣牧居於蒼梧郡,雖爵位不奪,實為放逐,牧遂在道路中以憂卒。”
109.許晏。《建康實錄卷二•吳太祖下》:帝不信,遣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周賀、賀達、校尉裴潛將兵一萬,浮海應接,並齎珍寶九錫備物,封淵為燕王,領幽青二州十七郡諸軍事。
110.《邵氏傢傳》曰:“邵弘,字德裕(會稽山陰人)。時景帝(孫休)為瑯琊王,詔書高選官屬,請君為中尉。”
111.薛珝,沛郡竹邑人,薛綜之子。寶鼎二年(267年)七月,孫皓委以守將作大匠之職,負責督建孫和陵的寢堂。《漢晉春秋》:孫休時,珝為五官中郎將,遣至蜀求馬。及還,休問蜀政得失,對曰:“主闇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臣聞燕雀處堂,子母相樂,自以為安也,突決棟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其是之謂乎!”《晉書•列傳第二十七》:吳遣虞氾為監軍,薛珝為威南將軍、大都督,璜為蒼梧太守,距稷,戰於分水。璜敗,退保合浦,亡其二將。珝怒謂璜曰:“若自表討賊,而喪二帥,其責安在?”璜曰:“下官不得行意,諸軍不相順,故致敗耳。”珝怒,欲引軍還。璜夜以數百兵襲董元,獲其寶物,船載而歸,珝乃謝之,以璜領交州,為前部督。《三國志•吳書八》:“子珝,官至威南將軍,征交阯還,道病死。”
112.《統記》:“沈佃,長秋卿。”
113.《錢氏譜》:“秀字子宏。仕吳為五經博士,長秋、太常二卿。”
114.位次太常,東漢時秩中二千石。歷任者有程秉、張溫、闞澤、吾粲、諸葛恪、賀邵、甘昌。
115.賀邵,字興伯,會稽山陰人,賀齊之孫。孫休即位,為散騎中常侍、吳郡太守。孫皓時,為左典軍、中書令,領太子太傅。皓兇暴驕矜,政事日弊,邵上疏諫,皓深恨之。邵奉公貞正,親近所憚,乃共譖邵與樓玄謗毀國事,俱被詰責,玄見送南州,邵原復職。後邵中惡風,口不能言,去職數月,皓疑其讬疾,收付酒藏,掠考千所,邵卒無一語,竟見殺害,傢屬徙臨海。是歲天冊元年也,邵年四十九。
115.1邵子賀循,字彥先。晉元帝為鎮東將軍,請循為軍司馬,帝為晉王,以循為中書令,固讓不受,轉太常,領太子太傅。時朝廷初建,動有疑議,宗廟制度皆循所定,朝野諮詢,為一時儒宗。循諸所著論,並傳於世。虞預《晉書還》曰:“循丁傢禍,流放海濱,吳平,還鄉裡。節操高厲,童齓不群,言行舉動,必以禮讓。好學博聞,尤善三禮。舉秀子(才),除陽羨、武康令。顧榮、陸機、陸雲表薦循……召為太子舍人。石冰破揚州,循亦合眾,事平,杜門不出。陳敏作亂,以循為丹楊內史,循稱疾固辭,敏不敢逼。於時江東豪右無不受敏爵位,惟循與同郡朱誕不掛賊網。”
115.2邵子賀隰,東晉臨海太守。
116.甘述、甘昌,巴郡人,居丹陽。《晉書•列傳第四十》:“甘卓,字季思,丹陽人,秦丞相茂之後也。曾祖寧,為吳將。祖述,仕吳為尚書。父昌,太子太傅。”
117.薛綜與兒子薛瑩皆任吳國太子少傅,孫子薛兼為東晉太子少傅。三世傅東宮,談者美之。吳國又有是儀、蔡條、孫弘、弘璆、葛系、顧曜曾任太子少傅。滕胤曾受孫權命與諸葛恪輔太子。諸葛恪為太子太傅,胤或為少傅。
118.顧曜,吳郡吳縣人,顧雍之族。應吳末太子少傅。《唐高僧傳》:“釋智藏,姓顧氏,本名凈藏,吳郡吳人。吳少傅(顧)曜之八世也。”
119.蔡穎、封俌、嚴維。“赤烏五年,立(孫和)為太子,時年十九。闞澤為太傅,薛綜為少傅,而蔡穎、張純、封俌、嚴維等皆從容侍從。” “蔡穎好弈,直事在署者頗斅焉,故以此諷之。”
120.程秉為傅時,(太子)率更令河南徵崇亦篤學立行雲。《吳錄》:“嚴畯薦崇行足以厲俗,學足以為師。初見太子登,以疾賜不拜。東宮官僚皆從諮詢。太子數訪以異聞。”
121.張純,字元基,吳郡吳縣人,張敦之子,張溫之族。《吳錄》曰:“純少厲操行,學博才秀,切問捷對,容止可觀。拜郎中,補廣德令,治有異績,擢為太子輔義都尉。”《吳書》曰:“(太子孫和幽閉)張純亦盡言極諫,權幽之,遂棄市。”
122.《隋書•經籍志三》:“梁有《新義》十八卷,吳太子中庶子劉褵撰。”
123.陸璣,字元恪,吳郡吳人。仕吳太子中庶子、烏程令。
124.楊泉《物理論》曰:今有呂子義,清賢士也,為太子率更令。
125.射慈,字孝宗,彭城人,齊王傅。擅長禮論,撰《喪服圖及變除》五卷、《禮記音義隱》。《三國志•吳書•吳主五子傳》曰:“(孫)奮得箋懼,遂移南昌,遊獵彌甚,官屬不堪命。及恪誅,奮下住蕪湖,欲至建業觀變。傅相謝慈等諫奮,奮殺之。”
126.《建康實錄卷二•吳太祖下》:“諸葛恪、張休、顧譚、謝景皆通敏有識斷,入宜腹心,出可爪牙,范慎、華融矯矯壯節,有國士之風,羊衜有專對之才;刁玄、裴欽、蔣修、虞翻志節外明。”
127.銓簡秀士,以為賓友,於是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等以選入,侍講詩書,出從騎射,為中庶子。黃龍元年,權稱尊號,立為皇太子,以恪為左輔,休右弼,譚為輔正,表為翼正都尉,是為四友,而謝景、范慎、刁玄、羊衟等皆為賓客,東宮號為多士。嘉禾三年,權征新城,使登居守,總知留事。時年谷不豐,頗有盜賊,乃表定科令,所以防禦,甚得止奸之要。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臨終,上疏曰:“皇子和仁孝聰哲,德行清茂,宜早建置,以系民望。”是歲,赤烏四年也,謚登曰宣太子。
大噶吼,Deloitte發offer啦~雖然養魚瞭一堆graduate 崗位,暑期實習offer還是有的。KPMG喜歡周四發offer,這麼看來Deloitte...
01 土地分多少種類型1、根據土地所有權分類土地根據所有權分為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 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國傢所有。農村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