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详细描述潮解过程、风化过程
-在相对湿度低于100%时,固体溶解形成溶液的过程称作潮解。
-在固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中,熵是增加的,因此潮解是平衡变换,不是核化过程(熵减小过程)。
-当湿度低于潮解点时,干粒表面吸附水汽分子,但水量不足以破坏晶格;随着湿度增大,吸收水份增加,最终溶解无机盐。
-已吸收水分打断部分离子键,并使之离开固体;这些隔离在液体中的离子覆蓋颗粒,阻碍水分子蒸发;
-水汽压降低(溶质效应)导致从环境中吸收更多水分子,进一步溶解固体;
-水汽吸收过程持续,直至固体完全消失,整个粒子变成液体溶滴的一部分。
-超过潮解点后,湿度增加导致吸收更多水汽以及溶滴的增长。
高湿环境下( S > S_{deliq} ),溶滴随湿度的变化是可逆的。
-当S 降至 S_{deliq} 之下时,液滴保持液体状态。
-当环境湿度下降时,液滴蒸发失去水分,溶质浓度升高,则溶液变得相对于固体溶质为过饱和。
-降至某一点,溶质过饱和度达到阈值,此时固体溶质成核,则原干粒子无机盐重生。
液滴形成固态溶质,则熵减小,故风化是核化现象,可用均相核化原理描述。因核化的随机性,风化在某湿度范围内发生。
2. 为何小颗粒潮解点比较高?
-由于曲率效应,小粒子潮解所需饱和比大于整体;即潮解点 S_{deliq,ptcl} 大于整体潮解点 S_{deliq,bulk}
在固定溶质浓度分数情况下,由于曲率效应,小颗粒的所需的平衡水汽压大于大颗粒的平衡水汽压,因此小颗粒潮解点所需的饱和比也较高。
3. 从稳定性方面比较霾滴与云滴的区别
-霾滴半径小于 r_c ,位于上升支,梯度 d_{S_K}/d_{r_d} > 0 ,稳定平衡态
-云滴半径大于 r_c ,梯度 d_{S_K}/d_{r_d} < 0 ,不稳定平衡态。
当环境湿度 RH_e 位于驼峰之上,液滴不管大小,都将增长,则 S^* 称为临界过饱和度;与S^*对应水滴平衡半径,称为临界半径。
半径大于临界半径的水滴,总是处于过饱和条件下,因此不断增长。
4. 干粒径气溶胶临界过饱和度与其粒径之间的关系,并推导
最有效CN具有最低临界饱和比或临界过饱和度 s_cequiv S_c-1
因 s_cpropto N_s^{-1/2} ,由 N_s=V_p n_s=(pi/6)D_p{}^3(rho_s/M_s), ,则 s_{c} propto D_{p}^{-3 / 2} :干粒径越大, s_c 越小。定量关系如下图:
-大粒子 小于0.1%;小粒子 超过10%。
-小粒子极限(即分子簇),所需过饱和度与均相核化相同。
-大气中最大过饱和度低于10%,因此粒径大于0.01mm的粒子定为CCN,即图中阴影区。
5. 吸湿参数κ测量的两种方式,并给出计算原理
-吸湿参数Kappa (Petters & Kreidenweis, 2007)是化学成分的指标
估算k方法之一:吸湿增长因子(GF)
估算k方法之二: CCN活化观测
下图为降蒎酸,活化粒子分数随干粒径的变化。
对于某一给定过饱和度,小粒子活化率很低,而大粒子活化比率较高。可以用一反曲(S形)函数拟合,其中50%处粒径称作该过饱和度下的活化直径。
6. 写出吸湿参数κ的ZSR关系
ZSR关系 : kappa 是气溶胶体积的线性组合。
S(D)=frac{D^{3}-D_{d}^{3}}{D^{3}-D_{d}^{3}(1-kappa)} exp left(frac{4 sigma_{s / a} M_{w}}{R T rho_{w} D}right)
假设 1: 体积可加性
假设 2: ZSR关系
kappa=varepsilon_{1} kappa_{1}+varepsilon_{2} kappa_{2}+cdots+varepsilon_{n} kappa_{n}
学习笔记内容 根据中科院大气所 卞建春老师授课《大气物理学》 整理,仅作学习用途!!!
欢迎讨论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