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nich 反应是比较常见的一个人名反应,其反应机理并不复杂,用途也很广泛。来看一张图,一个天然产物的全合成路线简图。
图一
兰州大学的一个合成小组提出关键在于合成左侧中间体。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中间体的结构。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红色的氧,和蓝色的氮上,你能数出它们之间隔了几个碳原子码?
图二
让我们给原子编号,同时删除无关的支链,让问题变得清晰,简单。虽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大多时候表示贬义,但在今天这个例子里,我们最好先把注意力只放在这个关键的粉红色的环上。
图三
下面我们删除所有的其他支链,并编号,以回答我们上面的问题,即氧和氮到底隔了几个碳原子。下图非常清楚的展示了氧和氮之间隔了三个也就是编号为1,2,3的碳原子。那么这与曼尼希反应有什么关系呢。
图四
O-N 位于1,5位置,或者如上图0,4位置,即二者相隔三个碳原子时,我们就会称这种结构为曼尼希合成单元,在逆合成分析中,当我们注意到这种结构,即使它隐藏在复杂的多环体系中,有机人员会优先考虑曼尼希,因为这是个反应条件温和,便于实际操作。
所谓的曼尼希反应,是个三组分反应,让我们逐步“降解”上面的图,来说明曼尼希的反应机理。如下,如果我们从2,3处断键,我们可以想象是一个带负电(红色)的2号碳进攻了带正点的3号碳,那么为什么不是反过来呢? 这是因为2号碳上的负电可以通过共振式移动到0号O原子上,比较稳定,如果我们把负电放在3号,由于临近的4号本身就有一对孤对电子,会与3位的负电排斥而无法存在。同样的道理,右侧的正电荷最终将会也通过“共振”转移到氮原子上,而不是停留在3号碳,虽然N的电负性较碳原子更大,但它旁边现在是碳正离子而不是碳原子,碳正离子的电负性是“无穷大”,氮上的孤对电子将流向3号,自己变为正电荷。
图五
上图绿色的电子流箭头:起点2号碳,终点,3号碳。在反应机理的书写中,起始点是要非常精准的,这个绿色的电子流是我们为了便于理解而画的,实际上,它是下图真实反应中电子流的一部分而已。希望我的图足够明白,注意在下图的机理电子流画法中,你不可以再把绿色箭头的起点画在2号碳上,而是应该画在1,2之间的双键上,即pie 电子是电子流的起点,这一点至关重要,终点则保持不变,仍为3号碳原子。第一个红色箭头的终点和第三个箭头的起点,也应遵循同样的画法。
图六
上面的图起始已经告诉我们,曼尼希反应的机理就是
烯醇作为亲核基团,进攻,亚胺离子(iminium ion ), 也就是0-1-2, 这个三组分进攻了,3-4这二组分。
3-4 这个二组分又可被拆分成3和4,3孤零零的就是一个碳原子了,它一般就是由甲醛水溶液提供,而4就是一级胺。
案情分析完毕,现在来还原现场,到底什么是曼尼希Mannich 反应,如下图。
图七
现在我们再次,从正向叙述一遍,首先,一级胺(在本例中必须是一级胺,但是其他情况未必,为什么?)和甲醛发生脱水缩合,形成上图中间的亚胺负离子。
另一条线索是,可烯醇化的酮(如果羰基的阿尔法位置没有至少一个H,它是无法形成我们所需的烯醇的)异构化形成烯醇,上面提到的亚胺正离子,是非常强的亲电基团,而烯醇正好又有多余的负电(我们这里假设反应实在酸催化下发生,虽然酸堿条件下都可发生),是很好的亲核基团,于是,烯醇按照图六电子流开始反应。生成相隔了3 个碳原子的氧-氮关系。
那么你可能已经注意到,我们的例子中好像还有多余的键一直在那里,我们没有分析过,这正是我们说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必须需要一个一级胺的缘由所在,因为我们需要两次一摸一样的曼尼希反应!
图八
上面打问号的部分,同样可由Mannich 反应而来,而只有一级胺才可以连续发生两次曼尼希,依次顺序发生。
图九
这样经过两次曼尼希,我们就从一个简单的三组分反应,得到了图一左侧这一关键中间体。
曼尼希反应在全合成中的应用简单,而不失强大,然而,它并不是适合所有的情形,它最大的致命弱点是 曼尼希是可逆反应。 这意味着产物一边生成,也可能一边降解,而且是完全按照我们所画的电子流的反方向,当温度过高,比如在做反应时反应时间过长,产物的氧原子会重新被环境中的酸催化剂所质子化,然后逆反应就会发生,于是我们得到的产物,得而复失。
逆曼尼希反应电子流图如下,只需把图七翻过来画就可以了,你需要从最下面开始往上看。
图十
逆曼尼希反应并非一无是处,有时候在合成上也可被利用。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考虑给我点赞,关注,或喜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