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呼蘭河傳》的精彩內容,可移步我在個人公眾號“川言齋”的相關文章查看~
作者簡介
蕭紅原名張廼瑩。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今哈爾濱)。少年時蕭紅為求學而離傢出走,後因大洪水而從哈爾濱到青島再到上海,又旅居日本一段時間,在這過程中蕭紅陸續完成自己一些重要的作品。滬戰爆發後她不得不再次遷徙,前往武漢,後又至臨汾任教,因戰亂又抵達西安,返回漢口與端木蕻良結婚,後又為避難轉居重慶,最終前往香港。蕭紅的一生顛沛流離,體味瞭中國大江南北的風土人情,長篇小說《呼蘭河傳》是蕭紅的巔峰之作,以連載的方式完成於蕭紅居住在香港這段時期。客死異鄉時年僅31歲。
內容理解、人物分析、寫作手法和語言特色
小說開篇便將讀者迅速代入到冬天的呼蘭那一片冰天雪地中去。多處側面描寫間接地體現冬季寒冷之極,不管是眼睛,帽子,鞋底還是地皮,冰雪似乎長著無形的觸手,可以輕易地吸附在任何地方。作者以一種簡單質樸的孩童的筆觸來描寫環境,讓人感覺這一切仿佛出現在作者的孩提時代,存在於遙遠的過去,奠定瞭一種回憶往事的基調,時空的距離感自然而然地建立瞭起來。無論是嚴冬的大地、水缸還是人的雙手,作者多次強調“裂”,一是體現天氣寒冷,二則映射當時的中國東北面臨巨大的威脅,岌岌可危,和平安寧的生活時刻都有可能崩裂。作者以類似素描的方式迅速勾勒出而生活在呼蘭河的人物群像,傳神卻又不失精準,無論是賣饅頭的老頭還是馬隊的車夫,人們都意志堅定,在冬季一種寒冷得近乎嚴酷的程度下,以“談笑不懼徹骨寒”般輕松的態度適應著當地的氣候,頑強地生存。
隨後,作者極為精簡凝煉地將呼蘭河小城的全景呈現在讀者面前:“呼蘭河就是這樣的小城,這小城並不怎樣繁華,隻有兩條大街,一條從南到北,一條從東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瞭。十字街口集中瞭全城的精華。”從店鋪招牌落伍的風格可以看出,小城裡的人們恪守傳統的風俗習慣,多年沒有絲毫變化,以至於一切已經成為人們記憶中的烙印。對於城中的建築(如火磨、兩所小學等)作者隻是簡要介紹,一筆帶過,卻不惜筆墨地對東二道街上的一個經常讓馬車翻車的大泥坑進行瞭詳細的描寫,比如隨著季節天氣不同泥坑的變化,路過泥坑的形形色色的人的行為等等,一方面刻畫瞭呼蘭河人們在艱難狀態下掙紮著生活的情形,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作者對生活環境觀察之細致,對傢鄉記憶之具體,對故鄉懷念之真切。
呼蘭的人們篤信龍王爺,有些人十分迷信,甚至不讓孩子去學堂讀書,怕孩子反對“天地人鬼神”的綱常。泥坑雖發生過無數事故,卻始終沒有人將它填平。這是因為泥坑成瞭居民們日常的消遣話題,二是可以自欺欺人地將平時吃的瘟豬謊稱為泥坑裡淹死的豬,這樣就能堂而皇之地買便宜豬肉,還沒有衛生問題。“那裡邊的人都是天黑瞭就睡覺,天亮瞭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著季節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去地過著。生老病死也都是一聲不響地默默地辦理。”小城的人們普遍是這樣隱忍地、機械性地隻為活著而活著,這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一生,安安穩穩,少有驚濤,無浪無波。
王寡婦依靠賣豆芽菜維持自己和兒子的生計,獨子之喪讓她成瞭瘋子,可她仍然平靜地活著,染缸房曾經發生的命案也很快消逝在時間的河流中。人們並不關註他人悲慘的遭遇,看似冷漠,實則是無奈之舉。因為不幸者太多,所謂眾生皆苦不消憐,每個人都要掙紮著生存,像《活著》裡面的徐福貴那樣,默默地承受命運的任何打擊,逆來順受,隻為活下去。
作者仍是以一種孩子般天真爛漫的視角,詳細描寫瞭紮彩鋪裡“熱鬧新奇”的景象。房屋花卉、用具擺設、人物車馬,可謂是一應俱全,比起現實生活有過之而無不及。生動細致的描寫讓人絲毫感覺不到喪葬的悲哀沉鬱,“窮人們看瞭這個竟覺得活著還沒有死瞭好。是凡好的一律都有,壞的不必有。”一句十分諷刺,難道陽間的生活還不如陰間好嗎?人們無法從現實生活中獲得想要的東西,因此寄希望於死後,期盼能在虛無縹緲的來世得到滿足,聊以自慰。
作者致力於描寫著生活中最常見的小事,但這些活潑有趣的場景在博得讀者歡笑之餘也引發瞭思考:買麻花的人在胡同裡叫賣遊走,五個孩子為瞭搶最大的麻花而追跑打鬥,他們的母親為瞭一個麻花的錢和買麻花的人發生瞭口角。“因為豆腐而多吃兩碗飯,並不算吃得多,沒有吃過的人,不能夠曉得其中的滋味的。”這是窮苦人生活的艱辛滋味,連吃豆腐都成瞭一種奢侈,一種理想。這些都反映瞭底層人民生活的不易。“呼蘭河這地方的人,什麼都講結實、耐用。”隱喻著呼蘭河人民思維的愚頑落後,墨守陳規。
傍晚常常出現的火燒雲成為瞭呼蘭河的風景。仰望天空,任想象馳騁也是孩子們少有的樂趣所在。孩子睡下,烏鴉飛過,夏夜來臨。
在第一章介紹瞭呼蘭河人民卑瑣平凡的生活之後,第二章便著眼於精神層面的活動。
首先是跳大神。鄉民們迫於生活的壓力,渴望向神靈尋求庇護。執行跳大神儀式的人從中獲利,而愚昧迷信的居民唯命是從,兩者明顯的對比更顯諷刺。
其次是盂蘭會。屆時萬人空巷,大傢都跑到河沿上看河燈。放河燈也是一種迷信的活動,因為人們認為陰間的鬼托生需要有河燈照亮通往陽間的路。七月十五也就是鬼節這天夜裡出生的女孩被認為是惡鬼的化身,極不吉利的,導致長大瞭很難嫁出去。河燈從上流的遠處流來時人們是滿心歡喜的,但當河燈流到瞭極遠的下流去的時候,看河燈的人們,內心便感到一陣空虛和迷茫。體現出人們對於未來的迷茫和麻木以及無法把握自身命運的無奈。
再者就是秋天在河岸的沙灘上搭起臺子唱戲還願,感謝夏季老天爺降下的雨水。戲一唱三五天。借著看戲的機會,女兒回娘傢,各傢也開始說媒,場面熱鬧非凡。姑娘們衣裳鮮艷,妝容漂亮,嫣然如大傢閨秀。鄉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稍顯遲鈍,送禮和收禮雙方不會怎麼交流,就像是完成各自的任務一樣。
娘娘廟大會反映出和人們根深蒂固的分明的等級觀念和人情世故。娘娘廟裡的泥塑引發瞭作者的感慨。男人應該兇猛,而天生溫順的女人理所應當成為受欺侮的對象。指腹為婚弊大於利但仍然存在,婚姻的問題大多歸結為女性的過錯,女人的名譽一旦受損就會招來謾罵,這些都體現出男女地位嚴重的不平等和呼蘭河當地文化的落後。人們思想老舊,重男輕女。“人若老實瞭,不但異類要來欺侮,就是同類也不同情。”這是殘酷無情的現實,顯露出人性的黑暗面。作者一邊詳盡地敘述著這些“盛舉”,一邊也融入瞭個人的體會與思考。景物描寫塑造出一種悠遠的意境,氤氳著淡淡的失落與傷感。
小說的前兩章介紹瞭第一個主要人物——呼蘭河小城,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從書名可以看出呼蘭河被擬人化瞭。作者願意像為某人作傳那樣為故鄉呼蘭河作傳。第二個主要人物出現在第三章,即作者的祖父。可能是由於年齡的差距和所處時代的不同,祖輩似乎總是與一切難忘的記憶相聯,總是承載著我們對故鄉的思念,是我們柔軟的內心深處那份童真與純樸的愛的具象載體。因此作者並不是一上來就直接對祖父進行描寫,而是先講述人物關系,即自己孩提時與祖父的故事,以對往事的回憶慢慢引出人物,仿佛漸漸浮出水面般自然而然。
首先作者描寫瞭祖父的花園,“我”常常在花園裡和祖父一起栽花種菜拔草,慈祥的老人童心未泯,十分愛笑,活潑可愛的孩子整天瘋玩,祖孫二人在一起的日子充滿瞭幸福歡樂。
“是凡在太陽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連大樹都會發響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對面的土墻都會回答似的。”作者再次以小孩子善良無邪的視角來描摹花園的景象,來回憶童年的快樂時光。作者的童年沒有同齡人做玩伴,唯有祖父陪伴她。祖父,後園,小時候那種單純質樸的樂趣,這些簡單的元素卻恰恰是事隔經年談起故鄉時作者難舍的回憶。對於童年這些美好事物的留戀與向往或許是作者捱過人生中各種磨難坎坷的力量源泉之一。這一段的描寫是明麗清新的,敘述語言更為活潑輕松,氣氛也暫時令人感到愉悅。
祖母與祖父截然相反,她總是嚴厲地管教孩子。作者描寫瞭祖母屋子裡看上去有些奇怪的擺設,以及充滿瞭各種有意思的老物件的儲藏室。“他們過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頭的生活。”過去的事情漸漸被人遺忘,對未來也不抱有積極的希望們也不怎樣積極地希望著,隻是單調地重復,沒有目的,得過且過地生活著。祖母病重死瞭,而年幼的“我”並不理解死亡,仍然是像之前那樣玩耍。大人們悲傷、嚴肅,小孩卻隻覺得白事的諸項事宜熱鬧好玩。死亡的悲哀與爛漫的童趣,兩者如此矛盾,卻在同一時刻交匯於作者筆下。“我”走出傢門,發現瞭更廣闊的天地,原來後園並不是整個世界。尚且年幼的“我”便萌生瞭要到那沒有人的遠方去看看的想法,這也預示著作者此後一生多舛的命運。讀罷讓人不禁感到一絲悵惘,發出一聲慨嘆。“所以祖母死瞭,我竟聰明瞭。”陳舊的事物凋亡伴隨著新生命的成長,這是自然的規律。祖母死瞭,“我”就跟祖父學詩。“我”習慣大聲讀喜歡的詩,覺得它們的韻律非常好聽,祖父包容“我”,耐心地為“我”講詩。“我”雖喜歡念詩,卻並不十分懂得詩句的含義。正所謂年少不識愁滋味,誰能料想多年以後久別故鄉再難回去,才體會到“少小離傢老大回”一句背後的心酸。作者仿佛穿越瞭時空,看著童年時的自己提出那些讓人忍俊不禁、稀奇古怪的問題,心中的落寞感傷油然而生。
漸漸地,“我”所看到的不再僅僅是那些明快的、燦爛的事物,而是把目光越來越多地會聚於周圍那些消極壓抑的事物。而這正體現出作者的心智逐漸成熟的過程,她逐漸認識到世界的本來面目,體會到人生的荒涼與悲哀之處。
夏天多風雨,堆滿雜物的院子顯得破舊荒涼。作者對院中每個角落擺放的東西都進行瞭描寫,發現每個物件都有與之成對的另一個,這暗示著自己的孤獨。“我”傢的幾間房子似乎也是敗絮其中。糧食遭鼠盜,養的豬數量也十分有限,唯獨那屋頂上長蘑菇的草房卻成瞭寶貝,蘑菇是生活免費的饋贈,人們竟把普通的蘑菇比作山珍海味,可見生活之窮困,漏粉的人將這草房用作粉房,吃穿條件艱苦,隻能自我安慰,邊幹活邊唱歌,唱的是生活的不易,“好像含著眼淚在笑似的”。房子嚴重歪斜,吱呀作響,隨時都可能墻倒屋塌,可住在裡面的人卻毫不在意,並不是因為人們不懼死亡,隻是因為這是貪圖便宜不得不付出的代價。連續四個小節均以“我傢是荒涼的”一句開頭,反復強調,我房多院大而人少,故十分清凈,更顯荒涼寂寞。
老胡傢來瞭團圓媳婦,是一個十二歲的姑娘。別人嫌棄她缺乏教養,因此她來到胡傢不久就開始挨打,以致整天哭泣。後來團圓姑娘生病瞭,日漸消瘦,就像丟瞭魂,胡傢請來跳大神的人幫她趕鬼。大傢紛紛出主意,提供偏方,但都無濟於事,後來胡傢從遠方請來瞭個抽帖兒的道人 自稱非常厲害,道號雲遊真人。一聽道人說十吊錢一個帖,團圓媳婦的婆婆心裡立即打起瞭算盤。十吊錢畢竟不是小數目,可以養好多雞,或是換來幾年也吃不完的豆腐。婆婆實在心疼這錢,可也沒別的辦法瞭,於是禱告瞭一番再去抽帖,不料連抽兩帖都是最壞的,道人又用瞭別的辦法連下帶唬地讓婆婆最終乖乖地付瞭五十吊錢。五十吊錢對於這婆婆來說是辛苦得來的血汗錢,吃苦耐勞又財迷的婆婆不舍得給自己花錢,連手腫瞭買藥都要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最終下定決心還是買瞭。婆婆之前不順心時就打這團圓媳婦出氣,也沒有什麼損失,可現在團圓媳婦總是說夢話哭喊著要回傢,她害怕團圓媳婦死瞭,就想方設法繼續變著花樣地請人跳大神。好事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湊熱鬧,還把這胡傢的不幸當做千載難逢的盛舉。團圓媳婦被強迫當眾洗熱水澡,滾燙的水洗一次她便疼得昏死過去,圍觀的人們麻木從眾,早已失去理智,她奄奄一息時人們竟都無動於衷,無人伸手搭救。見團圓媳婦蘇醒過來眾人又來瞭精神,這樣三個來回人們才作罷。這些人正如魯迅筆下圍觀的中國人那樣顯露出劣根性。團圓媳婦一連六七天昏睡不醒,人們又紮紙人燒“替身”,給紮彩人穿上一百多吊錢的漂亮衣裳,到大街上燒瞭。但仍是不管用。經過一番折騰,團圓媳婦不出幾個月終究還是死瞭。有二伯和老廚子前去幫忙埋葬團圓媳婦,卻絲毫不感到惋惜或是悲傷,反倒因為吃到一頓好飯而歡喜得意,死者的不幸與生者的冷漠強烈地碰撞。“有錢三尺壽,窮命活不夠”,正是底層人民生活最真實貼切的寫照。後來老胡傢的兒媳婦跑的跑,瘋的瘋,瞎的瞎,沒一個落得好下場。年僅十二歲的花季少女,遭到慘無人道的折磨卻無人表示反對,善良美好的人死於一群愚昧的人手中,這樣觸目驚心的悲劇在令人憤怒的同時也傳達出一種無奈,因為這不僅是一個傢庭的不幸,更是一個黑暗時代的縮影。
有二伯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但他並沒有做出行動來改變命運,而是安於現狀的同時將自己卑賤窮苦的生活轉化為對有權有錢的人的憤恨。有二伯很少與人交流,並非性格孤僻,而是因為地位低下。他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稱呼,他經歷過戰亂卻也貪生怕死,自卑茍且地活著。有二伯衣著隨性,打扮並不講究。總是穿著破爛的鞋。他走路步伐穩健有力。有二伯經常偷東西拿去賣錢,無論是銅酒壺還是大澡盆他一律不放過,以至於傢裡一丟東西,就說是他偷的。有二伯和老廚子常常對罵,但二人大多數時間都能和氣地相處,樂呵呵地活著,這是苦中作樂。但有二伯常常夜裡不睡覺而是自言自語,談論著往事。有二伯是一個富有悲劇色彩的人物,而作者以童稚的眼光審視這個人,沖淡瞭悲情,“我”並不理解有二伯的不幸,這顯得他的悲哀中飽含淒涼與孤獨,表達苦難的力度恰恰增強瞭。
一到夏天黃瓜秧就爬滿瞭磨房的窗戶,磨房裡的馮歪嘴子秋天賣黏糕,冬天磨房太冷,馮歪嘴子成瞭傢有瞭孩子卻沒有地方住,“我”的祖父讓他的老婆孩子到草房暫住,不料磨房王四掌櫃的太太十分不滿,仍要把馮歪嘴子一傢人趕出去,於是他們三口隻能勉強住在草棚裡。一邊是剛出生的嬰兒手腳通紅,凍得直哭,隻能用草蓋上來取暖,一邊掌櫃太太嘴臉兇狠,不依不饒,再次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底層人民受到壓迫卻又不得不忍受,馮歪嘴子的老婆是王大姐,非常招人喜歡,但她嫁給地位卑賤的馮歪嘴子之後卻招致眾人的反感和壞話。造謠好事者眾多,不斷地詆毀可憐的王大姐。作者通過對“圍觀上吊”這一場景的描寫一針見血地反映出愚昧落後的人們思維的麻木,一方面絲毫不敢褻瀆神靈,對鬼神畢恭畢敬,但另一方面遇到人命關天的生死大事,若是與己無關,那在他們眼中就隻是一出熱鬧的好戲,甚至是‘趣味無窮’。可謂荒唐矛盾之極。
王大姐給馮歪嘴子生瞭兩個兒子之後不久就死瞭。所有人都認為馮歪嘴子已經處於絕境,可他本人不這麼認為,看到兩個兒子一天天長大,他就有無窮的好好活下去的動力。這一段的故事內容波瀾起伏,在小說臨近結尾時讓讀者看到瞭積極向上的希望,在世事炎涼中感受到一點溫暖,雖然歷經磨難和生離死別,但馮歪嘴子沒有屈服於命運,而是堅強地活著,要承擔起作為一個父親的責任。“他反而鎮定下來。他覺得在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長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這份能力沒有,他看看別人也都是這樣做的,他覺得他也應該這樣做。”這是親情與愛情的力量,更是生命的力量,令人為之動容。
尾聲交代瞭幾個主要人物後來的命運:祖父和有二伯都去世瞭,老廚子和馮歪嘴子音信全無。後花園破敗荒涼再不如前。
感悟與思考
小說中的婚姻融入瞭作者對於女性地位的思考。胡傢團圓媳婦的婚姻和馮歪嘴子的婚姻最終都以女性悲劇收場,祖父祖母的婚姻雖然作者沒有著重筆墨描寫,但也是一樣。似乎都在那個物質匱乏落後的年代,婚姻的不圓滿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首要的任務是生存,愛情的需求並不被人重視,和睦地過日子,吃穿不愁就已經是燒高香瞭。符合傳統的、養活傢人的婚姻就是好的,值得頌揚的,而“貧賤夫妻百事哀”,如果生活艱難,不遂人意,那麼平靜的婚後生活根本無從談起。而女性往往成為婚姻中的受害者。究其原因是男尊女卑的僵化思維和固有的階級觀念。
作者的語言看似稀松平常,再簡單不過,實則是大巧不工,舉重若輕。新奇的比喻和誇張使得描寫活靈活現,符合小孩子單純有趣的認知特點的同時也暗含著一種諷刺。對童年的描寫充滿瞭童趣與幽默,但偶有的快樂隻是一閃而過,舒緩的敘事節奏使得整部小說的基調仍然是沉鬱收斂的。時而穿插一些喚醒記憶的童謠,極富代表性和具有很強的代入感。 如果說《活著》是把美好的東西摔碎給人看,那《呼蘭河傳》就是把美好的東西和醜惡的東西擺在一起給人看,讓讀者自己去體會作者對美好的事物的懷念和對那些不幸的悲惋。讀完令人心碎的《呼蘭河傳》,我們不致義憤填膺,也不會消極避世,雖然我們總能體會到籠罩在星星點點的欣慰與快樂之上那久不消散的淒迷與悲涼,可無論是贊揚還是批判,無論是光明還是黑暗,字裡行間都蘊含著作者對故土的思念,對故人深沉的愛。 世事苦樂常伴,人生愛恨交織,過去應該被永遠銘記,但重要的或許並非糾結於是非對錯,對往事耿耿於懷,而是一種淡然處之的態度。幸運的是,作者沒有像小說中的一些人那樣意志消沉,而是不管漂泊何處,無論遇到怎樣的坎坷都始終堅定地前行。 蕭紅通過《呼蘭河傳》忠實地還原瞭記憶中的童年,雖隻是類似流水賬備忘式地記錄,輕描淡寫,但悲喜盡在其中。質樸簡單卻深入人心,而也成瞭蕭紅文字獨特的氣質。呼蘭河和那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切,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參與塑造瞭作者的人格和她所經歷的過去,深刻地影響瞭作者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也影響瞭她的一生。呼蘭河的景象和那份熾熱的情感會留存在作者的記憶深處,也會永遠定格在每個為之唏噓不已的讀者內心。可以講,《呼蘭河傳》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一座繞不開的豐碑。
精彩語句摘錄
“他的腳上掛瞭掌子瞭,在腳心上好像踏著一個雞蛋似的,圓滾滾的。原來冰雪封滿瞭他的腳底瞭。”
“城裡除瞭十字街之外,還有兩條街,一條叫做東二道街,一條叫做西二道街。”
“東二道街上還有兩傢學堂,一個在南頭,一個在北頭。”(與魯迅的“我傢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以及餘光中的《鄉愁》均有異曲同工之妙)仿佛是老奶奶在給小孩子講故事一般娓娓道來,平和緩慢,樸實無華卻富有魔力。
“同時那泥坑也就越曬越純凈,好像在提煉什麼似的,好像要從那泥坑裡邊提煉出點什麼來似的。”
“若是一個月以上不下雨,那大泥坑的質度更純瞭,水分完全被蒸發走瞭,那裡邊的泥,又黏又黑,比粥鍋糊,比漿糊還黏。好像煉膠的大鍋似的,黑糊糊的,油亮亮的,哪怕蒼蠅蚊子從那裡一飛也要粘住的。”
“偏偏那人傢的板墻造得又非常地平滑整齊,好像有意在危難的時候不幫人傢的忙似的,使那行路人不管怎樣巧妙地伸出手來,也得不到那板墻的憐憫,東抓抓不著什麼,西摸也摸不到什麼,平滑得連一個疤拉節子也沒有,這可不知道是什麼山上長的木頭,長得這樣完好無缺。”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那是自古也就這樣的瞭。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瞭,受不住的,就尋求著自然的結果。那自然的結果不大好,把一個人默默地一聲不響地就拉著離開瞭這人間的世界瞭。至於那還沒有被拉去的,就風霜雨雪,仍舊在人間被吹打著。”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過瞭十天半月的,又是跳神的鼓,當當地響。於是人們又都著瞭慌,爬墻的爬墻,登門的登門,看看這一傢的大神,顯的是什麼本領,穿的是什麼衣裳,聽聽她唱的是什麼腔調,看看她的衣裳漂亮不漂亮。...若趕上一個下雨的夜,就特別淒涼,寡婦可以落淚,鰥夫就要起來彷徨。...燈光照得河水幽幽地發亮,水上跳躍著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會有這樣好的景況。”整段文字韻腳押得巧妙自然,富有韻律感,頗見功力。
“那鼓聲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個迷路的人在夜裡訴說著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著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愛的母親送著她的兒子遠行。又好像是生離死別,萬分地難舍。”連用幾個比喻,情緒也不斷醞釀,“人生為瞭什麼,才有這樣淒涼的夜。”前後兩次追問振聾發聵,亦如點睛之筆,類似詩歌裡的復沓,使得情感纏綿,有餘音繞梁之效果。
“河水是寂靜如常的,小風把河水皺著極細的波浪。月光在河水上邊並不像在海水上邊閃著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裡去瞭。似乎那漁船上的人,伸手可以把月亮拿到船上來似的。”
“四季裡,人們風、霜、雨、雪的過著,生、老、病、死,都沒有什麼表示。”
“花開瞭,就像花睡醒瞭似的。鳥飛瞭,就像鳥上天瞭似的。蟲子叫瞭,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幾個排比擬人句充分說明在孩子眼中,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神奇的,萬物都是自由的,無拘無束。人與自然和諧地統一到一起。
“來瞭風,這榆樹先嘯,來瞭雨,大榆樹先就冒煙瞭。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瞭,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瞭。”
“白雲一來瞭的時候,那大團的白雲,好像灑瞭花的白銀似的。”
“從此,我就記住瞭,我不喜歡她。”小孩子的心情是善變的,長時間喜歡或不喜歡一個人是需要刻意去記的。“我記住瞭”這幾個字看似平常,實則是略帶打趣的自言自語,恰如其分地體現出小孩兒天真可愛的特點,不可謂不巧。
“粉房的門前搭瞭幾丈高的架子,亮晶晶的白粉,好像瀑佈似的掛在上邊。”
“那粉房裡的歌聲,就像一朵紅花開在瞭墻頭上。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新奇巧妙的比喻。
“他們看不見什麼是光明的,甚至於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陽照在瞭瞎子的頭上瞭,瞎子也看不見太陽,但瞎子卻感到實在是溫暖瞭。”
“他們就是這類人,他們不知道光明在哪裡,可是他們實實在在地感得到寒涼就在他們的身上,他們想擊退瞭寒涼,因此而來瞭悲哀。”
“沒有湯的叫做“炒”,有湯的叫做“煮”,湯少一點的叫做“燉”。”
“磨房裡那打梆子的,夜裡常常是越打越響,他越打得激烈,人們越說那聲音淒涼。因為他單單的響音,沒有同調。”
“星星月亮,出滿瞭一天,冰天雪地正是個冬天。雪掃著墻根,風刮著窗欞。”
“把他氣的像老母雞似的,把眼睛都氣紅瞭。”
“一掀動他的褥子,那所鋪著的氈片,就一片一片地好像活動地圖似的一省一省的割據開瞭。”
“他的針是太大瞭點,迎著太陽,好像一顆女人頭上的銀簪子似的。”
“他的臉焦焦黑,他的頭頂雪雪白。黑白分明的地方,就正是那草帽扣下去被切得溜齊的腦蓋的地方。他每一摘下帽子來,是上一半白,下一半黑。就好像後園裡的倭瓜曬著太陽的那半是綠的,背著陰的那半是白的一樣。”“前邊掉瞭底,那鞋就張著嘴,他的腳好像舌頭似的,每一邁步,就在那大嘴裡邊活動著。”“天空是發灰的,雲彩也失瞭形狀,好像被洗過硯臺的水盆,有深有淺,混沌沌的。”“大澡盆有一人多長,一邊走著還一邊咣郎咣郎地響著。看起來,很害怕,好像瞎話上的白色的大蛇。”“黃瓜的小細蔓,細得像銀絲似的,太陽一來的時候,那小細蔓閃眼湛亮,那蔓梢幹凈得好像用黃蠟抽成的絲子。”“絲蔓的尖頂每棵都是掉轉頭來向回卷曲著,好像是說它們雖然勇敢,大樹,野草,墻頭,窗欞,到處的亂爬,但到底它們也懷著恐懼的心理。”“我傢的院子是荒涼的,冬天一片白雪,夏天則滿院蒿草。風來瞭,蒿草發著聲響,雨來瞭,蒿草梢上冒煙瞭。”“倭瓜不像是從秧子上長出來的,好像是由人搬著坐在那屋瓦上曬太陽似的。”
語句摘錄僅作拋磚引玉,但難免有管窺之缺憾,還是建議通讀原著,從而完整地把握和體會作者語言的傳神之處。
上一篇
下一篇
4月10日,上市公司傑瑞股份發佈《關於有關媒體報道事項的澄清說明公告》,主要內容有:1、 新聞報道中涉及的當事人鮑某,為傑...
文|廖廖鄢頗是中國的第六代導演,作品有《阿司匹林》、《玻璃婚》《新結婚時代》、《幸福還會來敲門》等,如果你對鄢頗和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