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大 发
概念“目的”在康德体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而特殊的角色。本文将先简单地介绍目的论的诞生背景,再对“目的”、“合目的性”、“目的论”略作辨析,最后具体谈谈对艺术学有什么关键性的启示。
“目的”在康德体系是一个“小透明”,它作为一种逻辑形式往往在分析过程的外部起作用。“目的”不属于经验层,因为它联系著思考的形式;不属于知性层,因为在十二种知性范畴中没有它的位置;
(十二知性范畴:
量的范畴:1单一性,2复多性,3全体性质的范畴:4实在性,5否定性,6限定性关系的范畴:7依存性与自存性,8因果性与隶属性,9共联性样式的范畴:10可能性与不可能性,11存在与不存在,12必然性与偶然性)
不属于纯粹的理性理念,因为它不是理性在把相对的、有条件的知识综合为绝对的、无条件的知识过程中产生的概念(如上帝、灵魂、自由)。
那“目的”起了什么作用呢?范导性的作用——就是让世界事物在目的论的联接下,达到最大的统一。就像是,大地的目的在于滋养植物,植物的目的在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为了制造氧气,制造氧气是为了给人类呼吸,人类的呼吸是为了生存,人类的生存是为了回馈大自然……有了目的论,一些事物都可以找到它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那么,康德为什么一定要去找这种理由呢?因为在他们身处的那个年代,科学尚不发达,很多事情还解释不通,但科学家/哲学家的职业病就是喜欢刨根问底。然而,从古代的技术条件来说,各个学科都在萌芽阶段,人类的认知确实十分有限。既然无法以科学、实证的方式来解答自然界的奇异现象,那么就出现了康德这种脑回路清奇的解答——自然目的论(听上去还挺靠谱的)。
不过,我们不能苛责康德。在当时,还盛行着一种观点——“机械决定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已经规定好了的机械因果律发展。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口号:人也是机器。康德听到这种观点,内心非常懵逼,其实还是抵触多一些。他发现有机生命界的发展规律并不是那么确定的,机械决定论太过于绝对和武断了。他说:“我们只靠自然的机械作用原理是永远不能有关于有机物与其内部可能性的、足够的知识,更不必说得到对它的解释了”。这么一听,康德在那个时代的确算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
其实,目的论思维一直也是康德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康德曾在《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一书中用牛顿的力学原理解释整个宇宙大厦的形成,说:“给我物质,我就要用它造出一个世界来!”,“我就要向你们指出,世界是怎样由物质形成的。”但康德同时也意识到,力学在解释有机生命这一方面的无效。那么我们来看看关于生命感知的美学中的“目的”,“合目的性”与“目的论”。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有两处提到“目的”和“合目的性”:
1、“既然有关一个客体的概念就其同时包含有该客体的现实性的根据而言,就叫作目的,而一物与诸物的那种只有按照目的才有可能的性状的协和一致,就叫作该物的形式的合目的性: 那么,判断力的原则就自然界从属于一般经验性规律的那些物的形式而言,就叫作在自然界的多样性中的自然的合目的性。这就是说,自然界通过这个概念被设想为 好像有一个知性含有它那些经验性规律的多样性统一性的根据似的。
2、“如果我们想要依据先验的规定(而不以愉快的情感这类经验性的东西为前提)解释什么是目的: 那么目的就是一个概念的对象,只要这个概念被看作那对象的原因(即它的可能性的实在的根据); 而一个概念从其客体来看的原因性就是合目的性(forma finalis)。所以凡是在不仅例如一个对象的知识、而且作为结果的对象本身(它的形式或实存) 都仅仅被设想为通过这结果的一个概念而可能的地方,我们所想到的就是一个目的。结果的表象在这里就是该结果的原因的规定根据,并且先行于它的原因。”
以下辨析目的、合目的性、目的论:
目的,end,Zweck: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意图”。1784年,康德发表了《关于一种世界公民观点的普遍历史的理念》。在这部作品中,康德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自然意图”这个目的论概念,以此用于考察和分析对象。这个目的不仅是自然的目的,人作为自然的一分子,人也可以拥有他的目的,即一种预先设想。所以人的目的,与知性概念可以发生联系。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就说过“概念的目的”。
合目的性,finality,forma finalis,Zweckmaessigkeit:“目的”是“合目的性”的先前要素。只有先设定了“目的”,才可能出现所谓的“合目的性”。“目的”在这里是判定事物的根据,如果对象可以按照“目的”来解释其存在的原因,那么这种原因就叫做“合目的性”。这里,我们发现“合目的性”与“判断力”非常相似,都具有调节性原则,且兼容性很强,既可用于“感性”,也可用于“知性”:《判断力批判》导言中,出现了“合目的性的审美表象”(第七节)与“合目的性的逻辑表象”(第八节)。
目的论,teleology,Teleologie:目的论是一种系统的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目的,引导、推动着万物的发展,万物趋于目的而生长。目的论是“目的”,“合目的性”系统化的集合。康德通过引入目的论原则,康德就能将有机生命现象与自然总体相互联系起来,完成对“机械决定论”的反击,还完成了自然神学与道德神学的联接(通过把自然视为一个目的论的系统,把道德的人视为创造的终极目的,在道德的人心中提出上帝存在的证明)。
那么上述这些对艺术学有什么启示呢?
长话短说
1、目的论在康德发明之初,就是为了修正机械决定论的局限,为解释有机生命现象寻找入口。艺术学是非常注重“生命感知”的学科,在这一点上,目的论很早就在学术界为“生命”作出了辩护。
2、目的作为至高范导,最终还联接了自然神学和道德神学,形成了整个康德理论体系的大统一。在康德系统中,人的终极目的是文化和幸福,前者对应于自然,后者对应于道德。文化和幸福,其中有审美与道德之间的问题,还嵌藏着宗教的若干问题。这对于我们研究宗教艺术,或许是一个中立化的视角。
3、合目的性与判断力有着非常相似的构造——调合性结构,所以康德在第三批判的后半部分提出了“目的论判断力”,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与其说康德美学的精髓在于判断力、反思性判断力,不如说在于合目的性。在康德语境中,合目的性具有更大的理论潜能。
今天的内容有点小艰(酸)涩(臭),各位同学辛苦啦~
疫情之下,2.5億的老年人,被隔絕在智能時代之外。有七旬老人,因為不會用手機訂菜,急得崩潰大哭;有獨居大爺,看到年輕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