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 :一座不朽的丰碑

何立海 高荣朝 《开国将士后代》

抗大,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党中央和毛泽东亲自缔造的一所革命大熔炉。她是听着抗战的炮声而创建,伴随着日本投降而停办。在历时近十年的艰难办学中,培养出10多万名文韬武略,英勇善战的将帅人才和出类拔萃的政工干部。

一、抗大的办学历程

抗大近十年办学共招生8期学员。除总校外,还创立12所抗大分校,一个特科队,5所陆军中学和一所附设中学。抗大办学历程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延安时期、向敌后转移时期、邢台浆水(敌后)时期、返回陜北(绥德)时期。

延安时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她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于1936年6月1日在陜北瓦窑堡创建。1937年初,“红大”随党中央机关迁移到延安,更名为抗大。抗大办学伊始,就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重视,抗大的领导干部是由毛泽东从红一方面军抽调,包括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训练部长刘亚楼、校务部长杨至成。副校长刘伯承不久调任援西军司令员,并没有负责抗大工作。毛泽东不仅亲自出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还亲自制定抗大的教育方针和校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时任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李维汉、凯丰以及文化艺术界名流艾思奇、任白戈、徐懋庸、范文澜、薛暮桥、何思敬、王学文等专或兼任抗大教员。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创作于延安窑洞,传播、讲解的第一课堂就在抗大,《论持久战》就是毛泽东为抗大授课的最初讲义稿。抗大学员们为有幸第一时间亲自领教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而欢欣鼓舞,为日后成长为我党我军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一期学员称为红大一期,后来也直接转为抗大一期。一期一科学员是红军军级干部和部分师级干部,由校长林彪抽调。位于保安的校舍是学员自己动手挖的窑洞。一科的38名学员中就有罗荣桓、彭雪枫、谭政、杨成武等高级干部。

1937年1月20日,抗大二期正式开学。这一期共设四个大队,学员1362人,加上甘肃庆阳的抗大步校1400余人,共2700余人。

其中一、二队是红军的团、师、军干部,三至八队是红军的连、营干部队,共753人。九至十四队为青年学生,共609人。

为了适应抗战形势的发展,抗大没等二期同学毕业离校,第三期就于1937年8月1日正式开学了。

第三期共收学员1372人,编为3个大队。一至六队为红军干部,大多是原四方面军的干部,共616人。七至九队为青年学生,共366人。另外还有一个训练老干部的军事队,112人,一个训练新干部的军事队110人,一个游击训练队67人。

第四期于1938年4月16日正式开学,同年8月至12月分批毕业。这一期是抗大空前大发展的一期,仅五至八月份,经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到延安的就有2288人,本期共收学员5562人,编为8个大队,43个队。由于学员空前增多,延安原来的校舍已容纳不下。因此,除在延安驻四个大队外,还在瓦窑堡、蟠龙、甘肃的庆阳等地分驻了四个大队。

这一期全校工作人员扩大到1386人,其中大部分是学校本身培养的青年知识分子干部,这就大大加强了教育的力量。

第五期于1939年1月在延安招生,4962人,大部分是陜甘宁边区的基层干部和青年骨干。在学校学习的时间较短,下半年即随总校向敌后根据地转移。

1939年7月10日,抗大师生向敌后转移前,罗瑞卿(右六)与大队长以上干部合影。

转移时期: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强调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确定把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敌后和战区。为了培训大批军政干部去带领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抗大奉命迁移到华北敌后办学。

为了适应抗大战略转移的需要,首先进行组织调整,将抗大总校校部机关和第一、二、三、四大队及华北联合大学约5000人合编为一个纵队,改称“八路军第五纵队”(不久又改为青年纵队)。罗瑞卿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成仿吾任副司令员,张际春任政治部主任,王智涛任参谋长。1939年7月10日,这支特殊队伍在毛泽东和延安人民的欢送声中踏上了向敌后转移的征途。7月15日,纵队抵达黄河西岸,8月1日渡过黄河到达山西境内,之后翻过吕梁山,跨越五台山,徒涉滹沱河,历时两个半月,途经25个县,行程2500华里。9月底,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进军任务,到达河北灵寿麒麟园、陈庄一带,与抗大二分校会合。1940年元旦,第五期学员毕业,并在陈庄举行隆重毕业典礼。

根据形势的发展,抗大总校于1940年2月10日,再次踏上转移的征途,2月26日,到达武乡县的洪水、蟠龙一带,3月与何长工领导的抗大第一分校会合。4月15日,抗大第六期在山西省武乡县蟠龙镇招生办学。这一批学生主要来自于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新四军,山西抗日敢死队,山西牺盟会的基层同志,基本特点是实战能力较强,而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由于敌人不断地袭扰和破坏,总校在此期间相对稳定地办学不到3个月,被迫又转移到黎城霞庄一带,9月13日,又转移到曹庄一带。

抗大转移

边行军、边学习的抗大师生(经常性、被迫性转移)

邢台浆水时期:1940年11月4日,抗大总校几经辗转来到河北省邢台县的浆水一带安营扎寨,较为稳定地办学2年零3个月,这也是抗大总校在转移敌后抗日根据地时间最长,办学最正规化,培养学员人数最多,质量最高的一个时期。当时,总校校部驻前南峪,政治部驻浆水,供给处驻河东村,卫生处驻安庄,医院驻桃树坪,学员队分散在附近几十个村庄驻防。总校领导成员有:副校长滕代远、教育长何长工、政治部主任张际春。12月,第六期学员在浆水毕业,走上抗日前线。1941年1月28日,抗大第七期在邢台县浆水镇招生开学,至1942年2月陆续毕业,这一期学员都是八路军、新四军中团、营、连、排干部和少数班长、老战士,共计928人,编为上干科和基本科,下辖9个学生队。1942年5月1日,抗大第8期在浆水镇开学,这一期学员大部分是十八集团军直属队、129师、晋冀豫军区等机关、部队的干部和少数新吸收的抗日根据地青年及地方党政机关干部,分为10个队,共计1067人。

1941年6月1日,抗大总校在邢台县浆水镇举行建校5周年庆祝大会

抗大在浆水期间,最大的特点是正规化办学,发动教职员工自编教材包括文、史、哲、数、军以及战役、战术等41种,发行18000多册,不仅满足了总校和各分校的教学需要,而且还提供给各部队使用。这套教材被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誉为“敌后教育的灿烂之花”。

绥德时期:1943年1月24日,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为了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最大限度的保存干部,准备进行战略反攻的指示,抗大总校除分配一部分干部和部分学员留在晋冀鲁豫边区工作,陆军中学继续留在浆水办学外,其余1600人,由副校长何长工率领,分两路返回陜北。

阳春三月

抗大返回陜北后,党中央极为重视。特任徐向前为校长。毛泽东专门为返回陜北的抗大题了词:“站在最前线”。在绥德期间,抗大遵照党中央的统一安排部署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大生产运动,第八期学员正常的学习得到有效保证,广大教职员工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业务上都有很大提高,到1945年抗日战争大反攻前夕,第八期学员完成各科学业奔向各抗日战场,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建功立业。

二、抗大的鲜明特色

抗大是着眼于为抗战培养高素质的军事政治人才的摇篮,是党中央、毛泽东亲历亲为所创办的一所居无定所,流动办学,没有像样的课堂和桌椅、没有正规课本,学员学战结合,学劳结合,兼职教员为主,少有大学教授,是不同于普通大学,又有别于他国的军事院校,呈现出鲜明的共产党个性和毛泽东思想的办学特色。

战争环境下办教育,注重实用,强调少而精。首先是少。要根据实际斗争的需要筛选教学内容。实际工作最需要什么,抗大就教什么,学员缺什么,就补什么。急用的便先学,“不急之务”则后学或暂时不学。其次求精。在每一门课程教学中都力求突出重点,画龙点睛,讲清基本原理和主要观点即可,不刻意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完整,不搞繁琐哲学和反复论证。

毛泽东谈到,“国民党的军官,陆军大学毕业的,都不能打仗。黄埔军校只学几个月,出来的人就能打仗。”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种普遍现象。

抗大前后办了近十年,各个时期学员的特点明显不同。前两期主要培训红军骨干,第三、四、五期主要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第六期以后,知识青年的数量减少,抗大的培训对象即以八路军基层干部为主。

1938年8月1日,毛泽东在抗大四期学员毕业大会上讲话

抗大刚成立时,军事课讲的主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战例、战法。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我军战争环境和作战对象都发生变化,八路军的作战形式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平原游击战等新的战法。

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员适应实战的需要,抗大专门成立了军事研究室,及时搜集和整理部队最新的战例、战法,经过认真研究,编写成新的教材。抗大还组织教员轮流下部队代职,体验部队生活,亲自参加战斗,帮助一线指挥员总结作战经验,直接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同时将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带回课堂。

例如,历史上我军长期依托山区作战,对平原上如何开展游击战争缺乏经验。抗大便组织教员、学员参战,直接开赴冀中平原,利用青纱帐和村落与敌周旋,边打仗,边总结,边教学,很快就摸索出一套平原游击战争的战法。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培养出一批熟悉平原游击战术的干部。

三、抗大的巨大贡献

抗大近十年,十多万中华优秀儿女在这所大熔炉中淬炼和锻造,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乃至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大贡献。根据研究查证,在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授衔的1056名将军中,曾在抗大担任领导、教官、学员的将军就达316人,占所有将军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中元帅7人,大将8人,上将26人,中将53人,少将222人。此外,抗大还孕育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人,胡耀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1名,李先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6名,徐向前、罗瑞卿、耿飚、陈慕华、余秋里、谢富治;中央军委副主席2名,张震、迟浩田。抗大学员日后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军区及兵团级、省部级高级领导人才数不胜数,可以毫不夸张的讲,建国初期抗大学员撑起了共和国的半壁江山。

如果说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那么抗大就是中国革命航向的灯塔。凡是有良知的中国人无不向往延安,而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自然就选择了抗大作为第一目标。抗大海纳百川般吸引和凝聚了成千上万的爱国人士和进步青年是抗大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尤其是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平、津等各大城市的学生和东北流亡学生中一部分救亡运动的骨干,开始陆续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习,仅第二期人数就达600多名。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延安愈益成为人民瞩目的革命圣地和抗战的中心,抗大随之成为人民心目中的抗战旗帜和战斗堡垒,成为进步青年向往的革命熔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推动下,一批又一批知识青年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层层封锁,千里迢迢来到抗大寻求抗日救国的真理,探索抗日民族解放之道路。

从1937年7月到1939年6月,延安接纳的3万多名青年学生,一半以上进入抗大学习。这些人中不仅有根据地的,还有敌占区、国统区以及国民党高官的亲属,如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等,此外还有许多的爱国华侨。在这荒芜的黄土高原上,一批又一批,一群又一群爱国青年,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冲破重重阻拦,络绎不绝地奔向心中的圣地延安。国际友人柯棣华大夫看到此情此景,不由得赞叹:“奇迹,奇迹,这简直是奇迹!这是20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

四、抗大的精神永存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抗大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抗大的办学过程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抗大的实践又为艰苦奋斗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抗大办学伊始,是一个“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大学。办学环境异常艰苦,学校没有固定的校舍,没有像样的课桌,他们就自己动手挖窑洞,改造马厩、猪圈当教室、宿舍。没有黑板、桌椅,就自己抹黑板,凿石桌凳。没有教学课本,没有笔墨纸张,就自己捡废旧报纸当练习本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先生在他的《西行漫记》中对抗大在延安的艰苦办学境况有过很形象,也很生动的描述。抗大作为革命的大熔炉,不仅担负著学员科学知识、军事技能的培养,更承载着塑造学员理想、信念、意志、品质铸造的责任。走出抗大校门,走向抗日战场的广大抗大学员们,时刻把党的理想信念装在心里,以抗战大局为重,心系人民,心系国家、民族,面对侵略者的屠刀,义无反顾,慷慨赴死,展现了抗大学子的浩然正气。在抗大学员中,“红色谍报之花”张露萍受党中央指派,潜入重庆国民党军统,为我党搜集、传递情报,不幸被捕,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亲自审问,用尽酷刑,她视死如归,年仅24岁就死在敌人的屠刀下。被誉为“长滆女杰”的林心平,患病住院期间被特务发现出卖,她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不幸被捕,丧心病狂的敌人对她进行惨无人道的摧残和折磨,她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灭绝人性的日军将她大卸八块,投入硫酸缸中化成血水,年仅23岁。抗大女学员程克在1942年5月敌人对抗大总校进行“大扫荡”突围的山洞中生下一个孩子,面对近在咫尺敌人的叫喊声,为避免暴露目标,为掩护同在一起的7名同志,她作出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举动,一个鲜活的小生命,来到这个世上,连一声啼哭都没发出,就死在妈妈的手下。抗大陆中副校长史紫千,在1942年5月反“扫荡”作战中,不幸被捕押往太原监狱,敌人对其动用各种酷刑,威逼利诱,他慷慨陈词,拒不投降,无奈之下敌人将他当作练习刺杀的靶子,活活刺死在太原城东门外。被称为空中孤胆英雄的刘玉堤,在抗美援朝空战中,创造了一次空战击落4架敌机的辉煌战绩,成为中国空军空战中的范例。一级战斗英雄张积慧,在抗美援朝空战中,曾十多次参加空中格斗,取得击落击伤敌机5架的出色战绩,特别是他击落号称美军“空中一霸”的王牌飞行员乔治·安德鲁·戴维斯,彻底戳穿了美国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震惊美国空军高官。他们都是抗大培育出的烈女骄子。抗大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共和国的旗帜,抗大学员们的铮铮铁骨,展现了抗大精神和浩然正气!

抗大:一座不朽的丰碑,抗大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延伸阅读:

抗日战争后勤保障的中流砥柱——抗日根据地

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期间,毛主席始终把建立根据地问题作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提出来,并给予高度关注。他认为,只有提出并实行建立根据地的方针,才能有利于支持长期的游击战争。毛主席还提出了巩固和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根据地的问题。这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各个根据地是抗战后勤保障的一个战略问题。毛主席指出,各个根据地上的游击战争必须极力向其根据地的四周发展,同时即发展了游击战争的根据地,这是十分必要的。

为什么抗日游击战争的根据地是个战略问题呢?它对于抗日游击战争的物质基础有什么关系呢?它对于人民战争后勤又是具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就是其物质基础要完成由弱变强、由劣变优的转化。根据地正是为这种转化提供了条件。抗日游击战争的根据地,对革命战争后勤来说,本质上还是解决抗日游击战争的物质基础问题。

李维汉在《陜甘宁边区建设简述》(1944 年 6 月)中就说过,边区是八路军、新四军的总后方,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粮草动员,保证军队供给。这种动员,首先就是发展边区的经济。他说,我们要生存,要抗战,就不得不自力更生,集中力量于发展生产。我们设立银行,发行边币,也是为了生存,为了发展生产以支持抗战而采取的措施。

由于边区的党和政府抓紧了边区的经济建设,在皖南事变后的最困难时期,边区的人民交了 20 万石救国公粮,2600 万斤公草,以解决边区部队的人马之需。为了贯彻战时财政“以军事支出为第一位”的方针,军费在边区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较大,也显示出抗日根据地对人民战争后勤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正如贺龙元帅所说,各个抗日根据地,是抗战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源泉,在准备反攻力量上,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不仅陜甘宁抗日根据地如此,其他抗日根据地也是如此。后勤补给有了,战斗精神就更足了,谋略与勇气相得益彰,这在当时对各地抗日武装来说,都是巨大鼓舞。

各个根据地解决了粮食问题,有了粮食,就有了一切。邓小平在总结太行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经验时指出,我们确定了发展生产是经济建设的基础,也是打破敌人封锁、建设自给自足经济的基础,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则是生产的重心。经验告诉我们:谁有了粮食,谁就有了一切。战时粮食普遍缺乏。我们处在农村只能以农业生产为主……我们有了粮食,不但军民食用无缺,而且可以掌握住粮食和其他农业副产物去同敌人斗争,并能换得一切必需的东西。有了粮食,就有了一切。有了粮草,这在当时,等于就有了抗日游击战争的物质条件。

太行军区部队指战员在一起开荒种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由于根据地的党和政府执行了正确的发展经济的政策,使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此基础上,采用征收救国公粮的办法,解决根据地军队的给养供给问题。仅到 1939 年秋,根据地的征粮任务就已完成原计划的 87%。

聂荣臻为之动情地说:“晋察冀人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而可靠的供给部。群众不仅供应部队吃的、穿的,还负责物资方面的储存和保护。例如,每年我们都通过边区政府,征集一大批公粮。这些公粮需要多少仓库储存啊!在敌后,我们不可能建立这么多的大仓库,就是有能力建起来,还有敌人经常‘扫荡’的问题……怎么办?我们就依靠群众解决了这个难题。每年征集的大批公粮,我们并不集中起来,就分片储存在某些村子里,部队来了就可以用,走到哪里,哪里都有我们的粮仓。部队每到一个村庄,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找到粮秣主任,拿出边区政府发的粮票,就可以立刻得到所需要的粮食……有史以来,军队筹粮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句古语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在抗日战争中,就不需要‘粮草先行’,到处都有我们的供给部,这是人民群众的一大创造。”

各个根据地解决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后勤保障问题,就为革命武装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边区财政的充裕,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游击战争,为革命武装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彭德怀曾经说,解放区财政经济工作是有很大成绩的,他们在敌人封锁分割、战斗频繁、堡垒林立的环境中,建立了累进税、出入口税,建立了银行,发展了生产,与敌人作了有声有色的经济斗争,保障了8年来抗战的物资供给。

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如此,新四军的抗日根据地也是如此。华东地区各抗日根据地,在巩固发展的基础上,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基本上解决了新四军部队的粮秣、经费、物资等方面的保障,解决了革命战争的后勤问题,为抗日游击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各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图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妇女在纺线。

1940年12月2日,中原局在《关于华中根据地内的财政经济工作建设对各地区的指示》中,就明确指出:“根据地的最大作用,就是在于长期供给与补充敌后抗日部队的财力、物力、人力,否则根据地就无意义。”这就清楚地告诉了人们,根据地在革命战争后勤中的伟大意义和作用。在党的领导下,华中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新四军的粮食给养的保障获得了可靠的来源。新四军从开辟华中根据地之始,就十分重视根据地的财经工作,陆续建立财经机构,加强了金融、税收工作,为抗日游击战争充裕财政,从经费上保证了新四军作战与生活的物质需要。

纵观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的数十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基本上都是在发展根据地经济的基础上,解决了我抗日游击战争的后勤保障问题,为我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游击部队在极为艰苦的时期,战胜凶恶的日寇,创造了克敌制胜的物质基础。总之,我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与国民党军队以及全国各族英雄儿女,形成强大的抗日统一战线,从而撑起了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的正义事业,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刊于《国防参考》2017年第15期

作者:高东广

毛泽东主席与抗大

在伟人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所军事干部学校与毛泽东密不可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抗大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教育的最高学府。毛泽东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一职,领导和推动抗大的各项建设,多次来到抗大授课和作报告,对抗大学员更是关怀备至。为缅怀毛泽东对抗大做出的英明伟大的决策,特整理毛泽东生前在抗大工作和讲课的片段,以示纪念。

1.毛泽东同志是抗大的缔造者

毛泽东给抗大学员作报告(1938年冬,延安)

1937年1月21日,鉴于学员数量增加和学校规模扩大的新形势,抗大成立了教育委员会,毛泽东同志亲自担任教育委员会主席一职,并亲自领导和推动抗大的各项建设,经常到抗大讲课作报告,毛泽东后来回忆:“那时我课讲的多,三天一小讲,五天一大讲。”从哲学到历史,从抗战形势到战略策略,甚至作风养成、婚恋问题、生产自救等等,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每次讲课,毛泽东总是以恢宏的战略视野、通俗易懂的语言,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使抗大学员受益匪浅,多年后回忆起来都还记忆犹新,可以说抗大的讲台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和宣传的重要舞台之一。比如:从1936年10月初到12月中旬,毛泽东主席一共6次来到保安窑洞课堂,给学校第一期两个科的学员讲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系统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批判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所犯的错误,深刻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战略、特点、规律和人民战争思想诸方面的问题。再比如,他在抗大教授的《辩证法唯物论》,从1937年5月讲起,每周授课两次,每次4小时,一直讲到当年的8月份,历时3个月,累计授课达到110多课时。毛泽东通常是上午给学员讲课,下午还要参加学员讨论,随时回答学员提出的问题;后来著名的“两论”——《实践论》和《矛盾论》,即源于毛泽东的这篇讲稿。

毛泽东在抗大纪念八一暨四期一、二、六大队毕业大会上讲话

毛泽东在抗大讲抗战形势

2.毛泽东同志关心抗大教学工作

1936年8月26日,毛泽东写给林彪校长的信

抗大成立后,毛泽东对抗大的教学工作十分关心,不论从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学保障,都亲自过问和领导。抗大一期第三科学员大都是工农出身的班、排基层干部和红军老战士,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为此,毛泽东于1936年8月26日专门给林彪写信指出:三科的文化教育(识字,作文,看书报等能力的养成),是整个教育计划中最根本的部分之一。如你所说的实际与理论并重,文化工具就是“实际”的一部分。如你所说的实际与理论联系,文化工具乃是能够而且必须用了去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如果学生一切课都学好了,但不能看书作文,那他们出校后的发展仍然是很有限的。如果一切课学了许多,但不算很多也不算很精,但学会了看书作文,那他们出校后的发展就有了一种常常用得的基础工具了。如果你同意此意见,那我想应在二三两科,在以后的四个月中,把文化课(识字,看书,作文三门)更增加些,我意把它增加到全学习时间(包括自修时间)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请你与瑞卿同志考虑这个问题。定期检查时文化应是重要的检查标准之一。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抗大第三科的教学计划当即得以修改,充分体现了文化与军事、政治并重的原则,第二科也适当增加了文化课。经过数月之努力,第一期学员基本扫除了文盲和半文盲,使大多数学员基本应了抗大教学的要求。

3.毛泽东同志重视抗大教职员队伍建设

毛泽东亲笔为抗大教职员题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毛泽东十分重视抗大的教职员队伍建设,亲自为抗大选拔干部,亲自关心和过问教员的培训、工作和生活。根据抗大学员回忆文章的相互印证,1937年8月毛泽东为抗大二期教职员题写“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当时,各抗日根据地充满著高昂的抗战热忱,有的教员要求上前线、思想不够稳定,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亲自与他们促膝谈心,从培养干部的重大意义讲到教员的重大责任,勉励他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使广大教员深受教育和鼓舞。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毛泽东、朱德等在延安与抗大部分同志合影。

4.毛泽东同志重视抗大学员的生产生活

1939年,毛泽东为抗大生产运动题词

为解决面临的物资匮乏和生存困难问题,中央进驻延安后就积极开展生产自救。1938年3月,在延安党政军群干部动员会议上,毛泽东号召各机关要向部队学习,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1939年3月,中共中央又召开了延安党政军学生动员大会,号召大家一齐动手,艰苦奋斗,以打破封锁,渡过难关,并为抗大开展大生产运动题了词:“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抗大广大教职员和学员积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在不放松理论学习和军事训练的前提下,共开荒近2万亩,播种1万亩,种菜270亩,植树1000多颗。抗大开展起来的卓有成效的大生产运动,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和肯定,他在1939年12月再次为抗大题词:“现在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将来一面作战,一面生产,这就是抗大的作风,是足以战胜任何敌人的。”毛泽东的这幅题词,虽然是为抗大所作,实际是针对整个陜甘宁边区乃至整个革命根据地而作的。他号召抗大学员在校时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学习生产两不误;出校后要一面作战、一面生产,作战生产两不误。

5.毛泽东为抗大总校深入敌后办学送别训话

毛泽东为抗大总校深入敌后办学送别训话

1939年7月9日晚,在延安城内大礼堂干部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为抗大总校深入敌后办学送别训话,大意是:你们北上,我不能与ー般人一样以糖果、饼干送行,只送下列三句话:

一、统一战线。抗战两周年与中共18年历史都证明,革命先锋队及中心力量要争取革命胜利必须善于“交朋友”,“交朋友”成为革命中最大问题,第一次大革命之成功及其以后之失败,第二次国共合作之成功,原因虽多,然而主要是革命“交朋友”的问题。这是革命之最大法宝。希望你们坚持统一战线,好好去扩大与巩固统一战线,争取革命胜利。

二、游击战争。第一次大革命之失败,十年苏维埃斗争的经验,以及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二、第三国际之主要分界线,就在于只“动口”与只“动手”之区分,革命不仅要“动口”,而且要“动手”一一即是还要讲“打”。孙中山40年经验也是如此。

三、团结。革命内部的团结,对于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非常重要。团结当然主要依靠于政治上的一致,而且同样应注意于许多人事问题。对同志要善意,要善气迎人。有些人认为同志回不必讲礼貌,马马虎虎,这是不好的。对于同志要有同情心和友爱。过去红军之长征及冲破敌人的多次“围剿”都证明,团结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这也是中共18年与抗战两周年来的经验证明之。

摘自《张际春文选》

6.毛泽东对抗大的题词

1.毛泽东为抗大题写的教育方针和校风、校训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 毛泽东

1938年3月5日毛泽东为抗大同学会题词:“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便一定能够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这是毛泽东首次将抗大教育方针用三句话加以概括,之后,毛泽东又多次在抗大对这三句话加以阐释。

1938年4月9日毛泽东发表的《在抗大应学习什么》的讲演,最完整、最系统地阐述了抗大的教育方针,强调抗大学员必须学习与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条就是“要学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1939年5月26日,毛泽东在《新中华报》发表《抗大三周年纪念》一文,进一步强调指出:“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三者,是造成一个抗日的革命的军人所不可缺一的。抗大的职员、教员、学生,都是根据这三者去进行教育与从事学习的。”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句话八个字”表述与原来的表述不完全一样。现在看到的毛泽东真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教育方针的三句话中的第二句话“艰苦奋斗的工作风”改为“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八个字”的次序由“团结、紧张、活泼、严肃”改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与毛泽东1960年的改动有关。当时总政治部就“三句话八个字”有关问题请示毛泽东主席。毛泽东很快就书写了抗大校训。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三句话八个字”的手写体,就是那次留下的墨宝。对于把“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改成“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毛泽东只是说“奋斗”二字改成“朴素”为宜。

2.1936年8月26日,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回信

林彪同志:

你的信我完全同意。还有一点,就是三科的文化教育(识字,作文、看书报等能力的养成),是整个教育计划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部分之一。如你所说的实际与理论并重,文化工具就是“实际”的一部分。如你所说的实际与理论连系,文化工具乃是能够而且必须用了去把二者连系起来的。如果学生一切课都学好了,但不能看书作文,那他们出校后的发展仍是很有限的。如果一切课学了许多,但不算很多也不算很精,但学会了看书作文,那他们出校后的发展就有了一种常常用得的基础工具了。如果你同意此意见,那我想应在二三两科,在以后的四个月中,把文化课(识字、看书、作文三门)更增加些,我意把他增加到全学习时间(包括自修时间)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请你考虑这个问题。定期检查时文化应是重要的检查标准之一。

布礼!

毛泽东

二十六日四时

抗大第一期学员第三科学员大都是工农出身的排、班基层干部和红军老战士,他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为此,毛泽东于1936年8月26日给校长林彪回信提出了指导意见。据毛泽东的指示,抗大对第三科的教学计划当即进行了修改,充分体现了文化与军事、政治并重的原则。第二科也适当增加了文化课。经过数月的努力,第一期学员基本上扫除了文盲和半文盲,使大多数学员基本适应了抗大的教学要求。信中最后的“布礼”为布尔什维克敬礼的缩写。

3.1937年,毛泽东在抗大二期毕业证上题词

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

毛泽东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蓄意制造“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根据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党中央指示抗大第二期学员立即结束学习,奔赴抗日战争的各条战线。毛泽东亲临抗大送行,并在毕业证书上作了这副题词,指示大家和鼓舞大家投入到民族解放伟大事业中去。

4.1937年,毛泽东写给艾思奇的信

思奇同志:

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了一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的。其中有一个问题略有疑点(不是基本的不同),请你再考虑一下,详情当面告诉。今日何时有暇,我来看你。

毛泽东

5.1937年8月,毛泽东为抗大第二期教职员题词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毛泽东

6.1937年10月23日,毛泽东为抗大题词

听说你们建筑校舍的劳动热忱很高开始表现了成绩,这是很好的。这将给你们一个证明:在共产党与红军面前一切普通所谓困难是不存在的最严重的困难也能克服,红军在世界上是无敌的。

毛泽东

十月二十三日

7.1937年12月15日,毛泽东为抗大第三期第九队“救亡室”题词

九队的同志们:

庆祝你们成立了救亡室,这救亡二字就是你们及全国人民在现阶段上唯一的总目标。达到这个目标的道路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希望你们学习这个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方法,惟有统一战线才能达到救亡之目的。

毛泽东

十二月十五日

1937年12月11日,抗大第三期第九队成立了“救亡室”,同学们在这里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课余时间办墙报,组织读书活动,召开演唱会,辩论会,探索抗日救亡的真理。这是毛泽东12月15日为抗大第三期第九队“救亡室”的亲笔题词。

8.毛泽东为抗大题词

抗大是八路军的干部学校,它的精神、它的作风,都是八路军的。学习八路军的精神与作风,是抗大同志们应该注意的。

毛泽东

9.1938年9月,毛泽东为吴伯萧的题词

努力奋斗

毛泽东

这是毛泽东1938年9月为吴伯萧的亲笔题词。吴伯萧,在抗日战争后参加革命,1938年4月,长途跋涉达到达延安,进入抗大学习。结业时,毛泽东同志为他题词“努力奋斗”予以勉励。

10.1939年4月,毛泽东为抗大题词

现在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将来一面作战,一面生产,这就是抗大的作风,足以战胜任何敌人的!

毛泽东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统治集团逐步加紧对陜甘宁边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上陜甘宁边区1938年又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这更加重了陜甘宁边区政府的财政经济困难。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号召开展生产自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抗大全体教职员工坚决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立即投入到生产中去。1939年2月9日,抗大召开全校党的活动分子大会,罗瑞卿副校长代表抗大生产委员会作生产动员报告。4月20日,抗大教职员开展开荒生产,4月25日,基本完成原定开荒任务。为此,毛泽东为抗大题写了这副题词。

11.1939年,毛泽东为抗大《生产导报》的题词

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

毛泽东

12.1938年5月21日,毛泽东为抗大第四期开学题词

学好本领好上前线去

毛泽东

五月廿一日

1938年4月10日,抗大第四期正式开学。第四期以吸收培养知识青年为主,有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平津地区及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大中学学生,有知名的文艺界人士像郑律成、贺绿汀、欧阳山尊、莫耶等,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侨青年,有国民党军队将领的子弟,如黄兴之子黄鼐、冯玉祥之侄孙冯文华、傅作义之弟傅作良等。第四期开学前后,每天要接纳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外来知识分子和各界人士。四期共招收学员5562人,有教职员工1386人,毛泽东、周恩来、陈云、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先后为学员作报告。抗大四期学员于同年8月和12月分批离校。毛泽东5月21日为第四期开学题词:“学好本领好上前线去”。

13.1938年12月1日,毛泽东为抗大四期毕业学员题词

努力奋斗 再接再厉 光明就在前面

毛泽东

1938年12月1日,毛泽东出席抗大第三、四大队的毕业典礼,并发表了《愚公移山》的演讲,还为四期毕业学员题词:“努力奋斗,再接再厉,光明就在前面”。

14.毛泽东为抗大四期毕业学员题词

继续努力 “ 以求贯彻”

给抗大四期毕业同学。

毛泽东

15.1938年10月,毛泽东为抗大政治教育科科长杨兰史题词

哀悼我们教育战线上的勇士杨兰史同志永远不死

毛泽东

1938年10月17日,抗大政治教育科科长杨兰史因积劳成疾逝世,抗大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追悼会由朱德主持,毛泽东出席并亲笔写下“哀悼我们教育战线上的勇士,杨兰史同志永远不死”的挽联,中共中央在悼词中赞扬杨兰史是“忠于革命学校工作的典型工作者。”

16.1939年4月19日,毛泽东为抗大同学题词

知识分子之成为革命的或不革命或反革命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结合工农民众,他们的分界仅仅在这一点。

毛泽东

四月十九日

1939年4月1日,毛泽东在抗大总校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发表《自己为自己的劳动是不可限量》的讲演。指出:我们抗大的学生大多数是知识分子,而且知道马克思主义的,能够同全国的工农结合的,我们不但能组织工农,训练工农,而且也能做工农。用什么标准来区分革命的、不革命的与反革命的知识分子呢?只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他是不是同工农相结合。为著自己而生产,这种生产能力是不可限量的。这是4月19日,毛泽东为抗大同学的题词。

17.1943年6月1日,毛泽东为抗大成立7周年题词

站在最前线

毛泽东

一九四三年六月一日

18.毛泽东给抗大校史展览馆的题词

不但要有革命热忱 而且要有实际精神

毛泽东

19.毛泽东给抗大第二队学员题词

要学习朱总司令: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毛泽东

一九三七年三月二日

【何立海 高荣朝 转自《开国将士后代》 资料来源《党史博采》 部份照片由抗大后代群,特别鸣谢!】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土耳其、帝国主义国家、人民战争: 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土耳其共产党/马列主义1990年 随着垄断的出现,什么是资本主义,以及其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开始被谈论。尽管恩格斯已经意识到资 ...

· 4秒前

轻松看懂建筑电气图纸,只需要记住这些图例,附全套电气图例!

施工图纸作为施工建筑的灵魂,在一套图纸中会有各式各样的图纸,在图纸绘制出来的时候就决定了建筑的的造型。图纸中会用不同 ...

· 2分钟前

有機肥生產線丨關於有機肥料的加工,你可能需要瞭解這些

本文,鼎輝機械將從“生產加工有機肥所需設備”、“組建有機肥生產線需要考慮的問題”兩個方面對有機肥的生產線進行簡要介紹。文...

· 3分钟前

迪士尼人物名称大全!只认识玲娜贝儿?!附:上海迪士尼新春限定打卡攻略+内部员工实用tips!

作为上海迪士尼的小迷妹,怎么可以只认识玲娜贝儿!星黛露!

· 6分钟前

《你丫上瘾了》

白洛因从小没妈,顾海也从小没妈。 顾海的妈妈因病去世,白洛因的妈妈去给顾海当了后妈。 白洛因的妈妈为了儿子前程想给儿子 ...

· 6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