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民不聊生,漢獻帝落於曹操之手後,改年號建安。建安年間社會動蕩,民生多艱。曹氏父子求賢若渴,文藝發展一時蓬勃。士大夫們感慨現實,胸懷天下,創一時之盛,後人稱之為建安文學。時過境遷,司馬氏欲重演曹氏之事。士大夫們聚集竹林,清流賦詩,抨擊時政,卻不想被司馬氏所忌。嵇康身死,竹林七賢各自演繹人生悲歌。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
東漢建安年間,以漢樂府五言詩、辭賦、散文、表章為題材的文學蓬勃發展,湧現瞭許多文學名篇。後人因此將漢建安年間、魏黃初年間文學合稱建安文學。而這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建安七子和三曹。其中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他們三人既是文人,又是政治人物,因此不能等同於士大夫。但他們與七子相與友善,相互唱和,共同構成瞭建安文學的昌盛繁榮。
我們以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七哀詩》為例感受一下建安文學的風骨: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漢末桓靈以降,政治腐敗,變亂頻仍,吏治十分不堪。黨錮之禍、黃巾大起義綿延久遠,波及廣泛。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廣大百姓餓浮遍地。不僅老百姓飽嘗生計之苦,鐘鳴鼎食之傢也大多顛沛流離,生活艱辛,或受政治迫害。詩中所體現的便是建安文學最大的特點:抨擊國傢現狀,貼近社會現實,近距離觀察民生疾苦,而復有伸張之志。
正因如此,建安文學又被後世稱之為“建安風骨”。那麼建安七子又有些什麼故事呢?
28906b6b054fdca158a60804ef0d0cbd
雖處江湖之遠,建安七子卻離不開朝堂
建安七子中最早離世的便是孔融瞭。孔融為這個社會貢獻瞭孔融讓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等成語,而建安七子中,他的政治生涯也最為豐富。
早在漢靈帝劉宏時,孔融便出仕,任司徒楊賜的掾屬。董卓專權後,孔融言辭激烈,頗有不滿。董卓將孔融派往北海,意欲借黃巾軍之手除掉孔融。於是,孔融出任北海相。孔融聚集民眾講學開禮,挽救被黃巾軍蠱惑的民眾,聚兵築城,與黃巾軍周旋,數年下來,竟頗有政聲。升任青州刺史。
孔融是個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名聲在外,為政安民是其長,胸無韜略是其短。黃巾管亥圍城,孔融抵擋不住,向劉備求援,劉備喜出望外:孔北海尚知世有劉備乎?於是前往解圍。建安元年,青州袁譚攻打北海,這次沒人來救他瞭,與袁譚戰數月,最終支持不住,敗逃而去。
後回朝,歷任將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官職,參議朝政。因看曹操威權日重,早晚代漢而立,孔融日益不滿,終被曹操所殺。時在公元208年
孔融應該是建安七子中最有骨氣的
除瞭孔融,陳琳也在軍事和政治前線異常活躍。陳琳早年在袁紹帳下為謀士,官渡之戰時,陳琳所做檄文中,罵曹操是“贅閹遺醜”,讓曹操很是惱火。不過曹操還是有些氣度的,責讓一番,便讓陳琳與同為建安七子中的阮瑀作為自己的禦用文人,起草軍國文書。
陳琳隻是一個禦用文人而已,涉政不深,然王粲直接影響到瞭當時天下的局勢。赤壁之戰前,王粲在劉琮帳下,曹操舉兵來攻,劉琮主意不定。最終在王粲等人的力勸之下,劉琮才投降曹操。可見當時王粲不僅是一個文人,還是一個謀士。王粲後來歷任丞相掾、軍師祭酒等,曹操封魏王後還做到侍中這樣的官職。
七子中以孔融、王粲官職最高,其餘諸人曹操帳下,多任軍事祭酒、丞相掾等官。要知道,這些官職也是三國頂級謀士郭嘉、司馬懿等擔任過的。建安年間的一些重大事件都能看到建安七子的影子,他們的詩文中也主要涵蓋瞭社會民生和政治這兩個主題。
建安七子作為文人士大夫的代表,是當時社會的精英階層的代表。而他們的行為,姑且斷章取義,用王粲《登樓賦》種的一句話來評價:征夫行而未息。雖然天下疲敝破敗,雖然力量有限,但仍不斷的為國傢復興和社會重建而努力著。
然而,建安二十二年,北方爆發瞭一場大瘟疫,七子中阮瑀、孔融已逝,餘下的五人竟在這一年相繼而逝。從此,七子不在,留下無限唏噓,以待後人。
繼建安文學的下一個文化盛宴是竹林七賢創造的。
ab9d6672a9ce7c5a3857b1147bc1950c
文人飄逸
魏正始年間,嵇康、阮籍、劉伶等七人友善,常一起為“竹林之遊”,於是稱之為竹林七賢。
其實竹林七賢的時代和建安七子相距並不遠。竹林七賢中,阮籍是剛剛提到的阮瑀之子。而竹林七賢聚會活躍的主要時間正始年間距離建安不過20餘年。
但是竹林七賢的風格卻是大不一樣。我們以竹林七賢的代表嵇康所做《幽憤詩》(節選)來感受一下:
爰及冠帶,馮寵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老莊,賤物貴身。志在守樸,養素全真。庶勖將來,無馨無臭。采薇山阿,散發巖岫。永嘯長吟,頤性養壽。
《幽憤詩》典故極多,晦澀難懂,然而從其中“老莊”、“全真”“采薇”“頤性養壽”等詞可以看出端倪。雖同是悲傷基調的詩作,與王粲《七哀詩》兩次出現長安、百姓生活不同的是,嵇康的這首《幽憤詩》充滿著黃老隱士之言和消極避世心態。
竹林七賢:願處江湖之遠,卻總是被朝堂拉回去
短短數十年,同是當代名士,這或許可以窺見一些區別。而這區別如果隻是嵇康個人,倒也罷瞭。如果這代表的是,從漢魏之際到魏晉之際,士大夫一種普遍的心態變化,又會怎麼樣呢?
4、竹林七賢的故事
從竹林七賢的一些故事裡,或許可以找出答案。竹林七賢的日常,是這樣一種畫風:
阮籍曾任步兵校尉,史稱“阮步兵”。可原因竟然是阮籍聽說步兵衙門廚房酒多。阮籍到任後,每日縱情狂飲,醉酒酣睡,完全不理事務。如果有幸觀之,一定畫面感極強。
竹林七賢中,劉伶、阮咸、嵇康等也大多嗜酒,劉伶還曾做《酒德頌》。然而典故之多,莫如阮籍。阮籍輕禮法,常到隔壁酒肆醉倒在別人小媳婦的身旁。司馬昭欲求親,阮籍大醉60日,導致此事不瞭瞭之。另一個廣為人知的典故是阮籍用青眼來對自己欣賞的人,而用白眼對自己厭惡之人。
然而,關於阮籍還有另外兩個鮮為人知的典故。阮籍常獨自駕車出行,不看路,走到路的盡頭,慟哭一場而回。阮籍還曾到楚漢古戰場廣武,說“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這兩個典故說明,阮籍並不是酒囊飯袋,而應是胸有抱負之人,隻因有所忌諱,不願施展。那麼忌諱為何呢?
從嵇康的故事裡或許能看出一些端倪。
大將軍司馬昭欲聘嵇康為僚屬,嵇康逃亡河東拒絕征辟。而司隸校尉鐘會仰慕嵇康,厚禮前往拜訪嵇康。嵇康與向秀正在打鐵,忙的不亦樂乎,見到鐘會來訪也不招呼,理也不理。鐘會氣憤難平,這就要走。嵇康還要補上一刀: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這也就罷瞭。山濤,嵇康密友,同為竹林七賢,為官後舉薦嵇康,嵇康即寫瞭一封《與山巨源絕交書》。雖然志趣不同,但因此事絕交,甚是罕見。
司馬昭、鐘會本也不是士大夫之友,以嵇康性情,拒絕倒也情有可原。然而,山濤也是竹林七賢之一,舉薦瞭一下而已,嵇康竟要絕交。嵇康仿佛並不是對人,而是對這屆朝廷都不滿意?
a0eee0bb3e20af60f4dc63dc554288d9
竹林七賢為何總是跟司馬昭杠上呢?
確實如此,嵇康之妻乃曹操之後,而司馬昭之心,大傢都知道。或許就是因為如此,也或許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嵇康無力反抗,便隻好隱蔽遁世。
竹林七賢中,除瞭山濤和王戎二人積極與司馬氏合作外,其餘五人或終身不仕,或被迫出仕,心不在焉,放浪不羈。
同樣是士大夫,建安七子選擇瞭擇明主而侍,建功業於當世。三國時期大多士大夫也選擇瞭跟隨心中的明主建功立業。而竹林七賢卻大多選擇瞭山泉竹林,垂清名於後世。魏晉名士風骨也大多白衣飄飄,率性江湖。
因此,這是一種士大夫心態的普遍變化而不僅僅是嵇康、阮籍等個人而已。可能文人士大夫的政治能力並不突出,但他們是社會之望,風氣之源,而他們的不合作代表的是國傢和民族的中間階層站在朝廷的對立面。
而從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賢,風骨變化如此之大,而時間不過數十年間而已,士大夫風骨為何變化如此之快,究竟是朝廷不堪合作,還是他們太過清高清高?魏晉時期,朝局多變且混亂,是不是跟當權者的態度和作為有什麼關系呢?
魏晉之亂世,不僅在於朝野,更在於人心
建安七子簡介
王粲,才為七子之首。早年避禍荊州。歸曹操,官至侍中。隨南征,病卒。代表作《七哀詩》《登樓賦》
孔融,歷任司徒掾屬、北海相、太中大夫等。被曹操所殺。代表作《薦禰衡表》。
陳琳,先後投何進、袁紹,歸曹操,為丞相門下督等。代表作《討曹檄文》等,已遺失。
阮瑀,任丞相倉曹掾屬,善章表書記。代表作《為曹公作書與孫權》《駕出北郭門行》。
應瑒,字德璉。任將軍府文學等官。善詩賦,代表作《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
徐幹,任五官將文學等官,因病辭。代表作《中論》《室思詩》
劉楨,任丞相掾屬,因罪免。善五言詩。代表作《贈從弟》
一曲廣陵散,不僅悼嵇康,更悼那個時代
竹林七賢
嵇康,善詩賦、音律,終身未仕,冤死。代表作《幽憤詩》《廣陵散》。
阮籍,被迫出仕。代表作《詠懷詩》82首。
山濤,出仕,任侍中、仆射等,官至司徒。
向秀,被迫出仕。善老莊,代表作《莊子註》
王戎,為人世俗。官至司徒。
阮咸,阮籍之侄。出仕,不用,放蕩不羈。著有《律議》。
劉伶,嗜酒。終身未仕,著有《酒德頌》
除山濤、王戎外,均無心仕途。
文/子彧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