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贵之位,是“素位”

作者:谭无稽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阴阳论”(ID:dayinyanglun),专注佛、道、易、王阳明的高品质原创。

《中庸》十四章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这提出的,就是有名的“素位而行”。

关于这个“素”,不止《中庸》在说,比如老子也说“见素抱朴”。关于这个“位”,也不止《中庸》在说,比如《周易》也说“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由此我们也可体会到“素位”二字的分量,隐隐指向的便是大本大源。那么到底什么是素位而行?

《中庸》接着解释道:“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无论在什么样的位置上,皆是一样的自得;自得的原因,就是能够安于自己的位置。很明白了,所谓的素位而行,就是安分守己,安于自己当下的本位。后面接着说的“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描述的就是这样的状态,就是在这状态下的自然而然。

这样的素位而行,在很多人看来,虽然能隐约体会到其中的好处,但跟大本大源是无论如何也扯不上关系的。所以很多人并没有真正当回事,看过去肯心甘情愿去做的更没有几个。因为他不能真正理解。

对此我们首先要提起四个字,最好能够牢记:“深浅随人”。深浅在人,不在对象。真正的高明不是表面看上去有什么高明,那都是假高明,比如我的文章。真正的高明在人,在高明的人眼里无时无处无物不是高明,禅宗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庄子所谓“道在蝼蚁、稊稗、瓦甓、屎溺”。天地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宣说甚深妙法,只是你看不出、听不到。在学问上,素位而行,儒家的很多东西,孔夫子的那些大实话,也都是如此。什么是那个不表面的、直落在人的深呢?正是《心经》开始的那两个字:“行深”。

所以很多的方便都是不得已,“高深”二字正是最大的不得已。所以对这个素位而行,也不得不故作高明地进行一些方便解释。我这里且提供一个角度。

如果要说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观念,“中”一定算一个,中道便是究竟之道的代名词。《尚书·大禹谟》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相传为尧舜禹代代相传的圣人心法,被称为中华道统的“十六字心传”。允执厥中,便是诚守中道,自那时起“中”便立于了本源地位。至后来儒释道的三大源流,如果要说他们的根本和最深刻的共性,也在一个“中”字,儒家言时中、中行、中庸,佛家言中观、中道,道家言守中、环中、养中。体会起来,这个“中”字就有如一片汪洋大海,种种学问、世间万法,皆在其中沉浮。

那么什么是中?

《楞严经》的一开始,是“七处征心”,佛问阿难心在何处,阿难答了七处,皆被一一否定。其中有一处,就是“当在中间”。佛陀的否定,是再问“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中,又是在哪里?然后举例道:“如人以表,表在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就像一个人标示一个地方为中,这个地方却从东边看是西、从南边看是北,如何可以说是中?但很多人只看到了其中的否定,却没看到底下暗含的肯定。

无独有偶,有人问程子“时中如何”?时中即随时之中,程子也答:“‘中’字最难识,须是默识心通。且试言一厅,则中央为中;一家,则厅中非中,而堂为中;言一国,则堂非中,而国之中为中。推此类可见矣。如三过其门不入,在禹、稷之世为中,若居陋巷,则非中也。居陋巷,在颜子时为中,若三过其门不入,则非中也。”

《易经》有两个重要的观念,“时”与“位”,佛陀只说到了位,程子则时与位皆说到了。对时,程子的意思是说清平之时,大有为于世为中,代表人物是禹、稷;昏乱之时,独处其志为中,代表人物是颜子;也就是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言禹、稷、颜子乃是“同道”,“易地则皆然”,把他们换了位置,禹、稷也会成为颜子,颜子也会成为禹、稷。随“时”而调整自己的位置,就叫时中。时中之中已经天然包含了位,时就是统摄位的那个东西。

而不论是在时和位上,都并没有一个确定的“中”。而还有多少人以为“中”应该是个确定不疑的东西?要妙就在这一点上——首先天地世间并没有一个中,然而却无时无处不可以是中。前者即是否定所在,后者即是肯定所在,此处破立等持。

究竟圆教《华严经》给我启发最大的其中一点,是提出了“主”与“伴”这一根本阴阳。主就是主体,比如作为认识和体证宇宙实相的主体之人,就是这个主,全宇宙其他一切皆为伴,万事万物之间就是这样互为主伴。全体宇宙法界是一场无际无边、无始无终的大缘起,在无限的维度下,也没有一个地方一个时候可以称为中,却每一时刻、每一存在皆可以作为中——任何一个点向着时空的任何方向都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如何不是中?其中包括我们每一个人,以及我们所处的每一时机和每一步路。从主伴之主的角度,以缘起法为背景,把没有一个确地的中而无时无处不是中作参照,那么这个无时无处不在的中,就是因缘赋予这个主体于当下的最合适位置。

重点来了——这个定义,与素位不是一回事吗?素位,即是中位。素位的内核与原理,就在这里。虽然一切皆中,你素不素位皆如此,但你素位即得中,不素位即不得,不是中不中的问题,而是得不得的问题。就像人的一切无明烦恼皆是自性妙用,本性在净不增、在染不减、如如常在,但你悟就能做得主,迷就不能做得主,不是得不得的问题,而是做不做得主的问题。跟随因缘,简称随缘,就叫中、素,只因因缘无时无处不中不素,这叫天。反之,便是邪、欲,这叫人。

明白了这一点,才算摸到了道之门户,你也许已经约莫感应到了,这只是开始。上面所说,只是中之相,此外还有中之体。中体则是常在不变异的,中体即是道体。性相相应,中之相的底下,正是中之体。也就是说,素位而行,就是体悟和契入中体的入口,就是悟道之门。

《大学》开篇,既道明了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道明了路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一路径的门户和要害,就是“知止”。何谓知止?便是知之止,即佛家的“不妄想”,庄子的“黜聪明”和“去知”。知止就是素位,因不能素位必是落妄想,能息妄想必然能素位。我们的不安分和攀缘,不就是被我们的意识心驱动着的吗?种种执著欲望妄想,总凝为一个意识心。素位而行,就是明明德,明德本来亲民,所谓一体之仁、同体大悲,合之就叫止于至善。素位是中位,明德即是中体。

《中庸》开篇说得更明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未发之中自然就是中体,但人们对未发之中的本体关注太多,却大大忽略了已发之和的作用。它的意义在哪里?发而皆中节为和,素位正是中节,所以素位就是已发之和,只有素位方能和,不能素位必不和。就像你安于本位时的平静,与不安分时的躁动。《楞严经》云“生因识有,灭从色除”,未发之中要从已发之和通达;使已发能和的素位而行,就是致中和。所谓“天下之达道”,可达于道的路是在这里,这里就是“天地位”的归止,“万物育”的起点。

这些,佐证的就是素位而行的入口意义。那么这个中之体到底是什么?“‘中’字最难识,须是默识心通。”到这里已是言语道断,路径和入口已经给出了,剩下的只能自会自悟。最后能给的一点提示,是“时中”的概念,出自蒙卦。什么是蒙?“童蒙”。于此可参老子的“婴儿”和庄子的“浑沌”。“蒙以养正”,正即中,所谓中正。

需要说明的是,素位为什么是中位上面已说,大家应该能明白了。那么这个中体为什么称为中?因为“不二为中”。不二,即是离两边。有一点若是不指出来,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出不来——一切“二”都出自思维意识,“二”就是思维意识,思维意识的运作方式就是流转于是非、善恶、利弊等两边中。那么你不用思维意识,自然就是不二。所谓不二,就是不动意根。不二,即是知止。而还有多少人,还在用脑、以思维去求这个不二?路走反了,走得越远,便离得越远。“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不动思维意识后,不是活死人,你还有个本来现成的东西,便是明德、至善、未发之中、婴儿、浑沌、道、不二、般若等等的雏形。是什么?不要再想、再动思维意识,就是当下息思维后那个状态。“知止而后有定”,止的是知,定就是这个状态的本然之定。后面的静、安、虑、得,不是别有玄妙,只是这个状态越来越深彻纯净的境地。

对于素位而行,最好的参照概念便是时中,参照之下我能想到的最简洁的概括便是:“时”便是当下,“中”便是本分,素位而行便是当下本分。最妙的地方就在这里,所有的高明,一切的境界,就是从这最简单的地方出来,只是在每个当下,安于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的本分。其他一切,都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素就是简,所谓大道至简,所谓深浅随人。所以《中庸》十四章的最后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居易,还有比这更易更简单的吗?俟命,如此就是在等待天命,素位而行通往的就是天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就是永远不安分永远在驰求的我们,行险二字最是触目惊心,侥幸二字何其生动形象,皆是小人行径。

《中庸》云:“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中就是中庸,素位就是时中。素位而行,便是步步踏中庸。步步合于中相,步步踩着中体,走久了走远了,便是通中相、得中体,归于一如之境。退则如如不动,进则知几察势,皆从素位这个入口得。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射箭射不中靶心,不要怪靶子不正——众生之相,要怪自己箭术不行——君子之德。就像不要怀疑素位而行的意义,不是这个办法不管用,是你做得不够,程度太浅,一切正法门皆是如此。中位,是最大的风口;素位,是至贵之位。

禅宗的“平常心是道”、“直心道场”、“饥来吃饭困来眠”之类,真谛也是在这里。古德常说“脚跟点地”,要脚跟下踏稳了行去,乃就是教你去踩着这个中。蒙卦象传云:“君子以果行育德。”脚跟点地,就是素位而行。

宋代大德五祖法演禅师座下出三大弟子,时称“三佛”:佛鉴慧懃、佛眼清远、佛果克勤。一天晚上,三位弟子陪侍法演禅师夜话于山间凉亭之上,回来时寺院里灯已经灭了,四周漆黑一片。

法演禅师道:“各人下一转语。”转语就是转身之语,转身就是解脱。你的心能转身,你的语才能转身。

慧懃禅师道:“彩凤舞丹宵。”纵然漆黑不见,我心却如七彩之凤凰,翱翔于云蒸霞蔚的长空之上。这是大光明自在之天境。

清远禅师道:“铁蛇横古路。”铁蛇,铁是黑色的,蛇是吓人的,铁蛇就是无明。“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铁蛇再逼真,也终究是死的。古路,如“祖师意”,是佛性之喻。铁蛇横古路,无有障碍,是为无碍。这是如如不动的地境。

克勤禅师道:“看脚下。”别栽了跟头。

法演禅师评判曰:“灭吾宗者,乃克勤尔!”

禅宗一法不立,灭吾宗,才是真正的立吾宗。脚下,才是立地通天的中境。

天上地下,不如脚下。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北交就业】计算机学院毕业就业单位及去向

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能去哪?就业待遇如何?签约比例怎样?

· 5分钟前

當日事必須當日畢

人性本身是放縱、散漫的,表現就是對目標的堅持、時間的控制等做得不到位,事情不能按時完成。如果拖延已開始影響工作的質量...

· 8分钟前

《晃過上帝》:不忘初心,夢想必將照亮現實

《晃過上帝之重返街頭》是《晃過上帝》系列的完結篇,一次真正理想照亮現實的圓滿收官。這部系列電影說明瞭這樣一個道理,夢...

· 15分钟前

10位清华毕业的85后县委书记!

清华大学堪称中国的顶尖学府,能有幸走进清华园读书无疑都是学霸级人物,因此他们的毕业去向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值得注意的是 ...

· 22分钟前

油污如何清洗?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

相信不少人對於抽油煙機上面的油污感到頭疼的問題,因為它每一天都要使用,油煙機表面的重度油污很難清洗,一般都是經過常年...

· 25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