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螺科(Buccinidae)是一个很庞大的科,有超过1500个不同物种,分布范围极广,当中绝大多数均生活在海洋里,但有8到10个物种在淡水生活。它们的贝壳呈圆锥形至梭形,壳表面通常是光滑的,有时带有棱、刺等装饰。它们分布于潮间带至深海带,大部分生活在石质基底上,有些也栖息在沙质基质中。它们以贝类与尸体为食,也食用多毛类蠕虫和海胆,尤其以被海星杀死的双壳贝类残骸为食,有时也进食碎屑,它们的嗅觉非常发达,可以在很远的地方感知食物发出的化学信号。
许多峨螺能够鉆穿双壳贝类的壳,进食其肉,有的峨螺还会用壳上的长水管沟作为开瓶器,撬开双壳贝类的壳,也可以通过将它们的长嘴延伸到自己身体长度的两倍来攻击网中捕获的鱼。峨螺有不少冷水物种,在北半球,产量巨大的欧洲峨螺Buccinum undatum是北大西洋浅海沿岸水域的主要物种,而Neptunea属分布更为广泛,从太平洋向北进入北极海域。在南温带海域主要是较大的Penion属,而热带地区的峨螺通常壳较小而厚,还有一些峨螺如奇异峨螺Enigmatocolus monnieri是深海物种,生活在深海冷泉中。
在中国北方,大连海域出产的卡民氏峨螺(Neptunea cumingii)是重要的食用品种,俗称响螺或香螺,它们肉质肥厚,爽甜脆嫩,滋味鲜美,我也吃过很多。但它们俗称海螺脑的唾液腺部位含有毒成分四甲胺,吃多了会出现头痛、眩晕、视觉异常、呕吐等类似醉酒感受的症状因此吃时应把淡黄色软软的唾液腺去掉。卡民氏峨螺的外壳中等大小,最大11cm,,每一螺层的中部和体螺层的上部扩张形成肩角,具结节突起壳表通常呈黄褐色,外有纱状壳皮,出水后壳皮易脱落。卡民氏峨螺容易和骨螺科的脉红螺混淆,其区别是卡民氏峨螺的螺口内部没有红色底色,以及外壳上有一条条的凸出的"齿",而脉红螺比较光滑。
其他的峨螺还有皮氏蛾螺Volutharpa perryi和褐管蛾螺Neptunea subdilatata等,皮氏蛾螺贝壳卵圆形,与其他坚硬的峨螺不同,它壳质薄脆,表面黄白色,多半个身子都是腹足,肥大味美,故而获得了“假鲍鱼”的名号,但味道一般。褐管蛾螺则壳面灰白色,披有黄褐色的薄壳皮,并布有距离不太均匀的红褐色螺旋纹,其贝壳上绝大多数都附生海葵。这些冷水物种都很难在鱼缸中存活,因为其适应的温度有限,在10°C或16°C之间,超过22度就可能造成死亡。
皮氏峨螺
峨螺产下长条形或堆积型的卵包,有时有拳头般大小。每个峨螺卵包大约有200个卵囊,而每个卵囊里有近1000枚卵,其中只有少量的营养充足的卵能孵出幼螺,随后这些幼螺会把没孵化出来的卵吃掉,增加它们的存活率。为了产卵,峨螺会在2~3月的时候在茂密的海藻丛中寻找一处合适的地方,然后围成紧密的圆圈来回地爬行,产出的卵囊集中在一起形成卵包,卵包随后会被安置在岩石缝里。孵化后的空卵包会被吹到岸边,据说可以充当肥皂使用,但现在应该没有人用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