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花,别名蝉蛹草、蝉茸、冠蝉、胡蝉、蜩、螗蜩、唐蜩、大虫草、金蝉花、虫花、大蝉草,是一种外形具有“动物”和“植物”形态特征的奇妙生物,是蝉若虫感染蝉拟青霉菌后形成的虫生真菌。
蝉花菌核由三层结构构成,最外一层为乳白色的被称为“菌被”的结构,厚约0.5mm;中间层为蝉幼虫的外壳,中药学名称为“蝉蜕”;最内层为“菌丝体”,即由蝉的营养物质转化而成。自然界中具备这三层结构和携带有饱满的蝉花孢子粉的极品蝉花是非常罕见的。
由于蝉的生活史历时长,常受到多种虫生真菌的侵染,我国记载的易被混淆为蝉花的达十多种。所以在野外采挖到的不能随便食用。
【性 味】味甘,性寒。无毒。
【归 经】入肺经、肝经。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透疹、熄风止痉、明目退翳。主治外感风热、发热、头昏、咽痛,及麻疹初期、疹出不畅,小儿惊风,目赤肿痛、翳膜遮睛,夜啼。镇痛,镇静,解热;抗疲劳,抗应激作用,抗缺氧;增强免疫,抑制肿瘤。具有保肾、改善睡眠、保肝、抗辐射等多重作用。
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记载:“蝉花,所在皆有,七月采,生苦竹者良,花出土上”。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蝉花可治疗惊痫,夜啼心悸,功同蝉蜕。”
除上述经典医药论著外,还有不少古代医学家专著记载了蝉花的复方,如宋代《圣济总录》、《小儿药证直诀》等。大量的医药学实验证明蝉花的药理作用,主要有下述几方面:
1.滋补。蝉花与多种虫草中的主要成分氨基酸种类相似,含量较一致。多种氨基酸是滋补强壮的物质基础之一,药理实验证明蝉花与多种虫草的氨基酸都有不同程度的补益作用。
2. 抗疲劳。蝉花含有大量甲壳质和氮等,其功能有降低横纹肌紧张度,并对神经节有阻断作用。蝉花具有抗疲劳、抗应激作用。
3.镇静、催眠作用。研究证明人工培养品与天然蝉花作用近同。
4.解热、镇痛作用。蝉花对化学及热灼刺激性疼痛均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蝉花人工培养品亦有相同的作用。
5.免疫调节作用。蝉花多糖具有明显的提高免疫功能作用。
6.改善肾功能。具有降低血、尿肌酐,提高内生肌酐清除率,改善血清蛋白含量,减少尿蛋白的排出等功能,对早、中期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疗效确切。蝉花对肾间质小管病变有较好疗效。
7.抗肿瘤作用。蝉花抗肿瘤、阻止癌细胞扩散与转移等是通过提高患者免疫力实现的。对接受放、化疗患者可提高对放化疗治疗毒性的耐受性,减轻或消除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脱发,食欲减退,呕吐等副作用,能改善恶病质,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
所含的虫草素对肿瘤细胞系细胞的增殖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人的鼻、咽癌(KD)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鼻癌、咽癌,肺癌,白血病,脑癌以及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
8. 其他作用。蝉花有显著的降低血糖、抗失血性贫血和抗盐酸苯肼所致贫血、降低血压、减慢心率、抗辐射作用。
蝉花是一些中医方中的重要角色,如:
1.主治小儿惊风、夜啼、咬牙、咳嗽、咽喉肿痛。蝉花(和壳)、白僵蚕(直者,酒炒熟)、甘草(炙)各7.5克,延胡索5.4克。上为细末。一岁小儿每服0.25克;四至五岁,每服1.5克。食后蝉壳汤下。(《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2.治小儿惊风、夜啼。蝉花6g,千日红3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3.治痘疹遍身作痒。蝉花(微炒)、地骨皮(炒黑)各30g:研末,每服1茶匙,水酒调服。(刘波《中国药用真菌》)
4.治白膜遮睛。蝉花一两,菊花四两,白蒺藜二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清水调下。(《秘传眼科龙木论》)
5.治翳膜遮睛。蝉花、甘菊花、草决明各等分。研末,每服6g,茶水少许调下。(《云南中草药选》)
蝉花适宜人群:呼吸困难、肺纤维化、血管硬化、各类肝病、各类肾病、心衰、阳痿、阴冷、肤干、脏躁、失眠、肿瘤、代谢综合征、红斑狼疮、脉管炎、前列腺炎、易感冒等免疫力低下、年老体弱多病,是产后体虚者和亚健康状态者难得而有益的营养补充食品。
【注 意】蝉花不适宜人群: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减量服用,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感冒发烧、脑出血人群不宜吃,有实火或邪胜者不宜用。
蝉花含甘露醇2.18%、多糖21.73%、氨基酸19.76%、虫草素0.005%、腺苷0.05%,化学成分与天然冬虫夏草相似,但没有砷、汞、铅等有毒重金属,比天然冬虫夏草安全。因此,蝉花可以作为冬虫夏草的代用品,同样可以达到滋补养生的作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