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
冷兵器是一種隻用人力和機械力操持的作戰器具,構造一般都是很簡單,適宜於近戰殺傷和白刃格鬥。
冷兵器種類繁多,按其用途可分為進攻性兵器、防護裝具和攻守兵器械三類。而在進攻性武器中,又分為格鬥兵器、護身兵器和遠射兵器。冷兵器出現於太古時代,從上古到五代這一歷史時期,火藥還沒有應用於軍事,屬於冷兵器時代。冷兵器最初是用木、骨、石,後來用銅、鐵等材料制造,其種類和質量,也隨著生產水平以及戰爭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從公元十世紀初火器發明以後,冷兵器仍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與火器並用。直至清末,新式軍隊的出現,冷兵器才退出瞭戰爭舞臺。
石制(夏代以前)
刀 戈 矛
銅制(商代、西周和春秋)
刀 劍 戈 矛 戟
鋼鐵制(春秋末期開始)
格鬥兵器
格鬥兵器又稱長兵器, 一般是在長柄上安上鋒刃,使其具有殺傷功能。如矛(用於直刺和紮挑),戈 (用於勾、啄),戟(將戈的勾、啄和矛的直刺功能結合的兵器),殳(用於撞擊)等,格鬥兵器是冷兵器時代最基本的攻擊性兵器。
刀
1、偃月刀(掩月刀) 三國時期關羽所用,又稱"關刀"。其刀身狹長,形如偃月,刀背有青龍圖案,又稱"青龍刀" "偃月刀",刀頭有回鉤,鉤尖似槍,銳利無比,刀背有突出鋸齒狀利刀,故名"冷艷鋸",其柄因人而制,一般人直立,左手握住刀盤之下刀柄處,左臂向左側伸直,刀鐏靠著左腳掌側。刀盤的高度應與左肩齊。刀刃之長度,應是刀柄的五分之二長。其刀法相傳是三國時期關羽所創。用法有十二字訣:劈、砍、磨、撩、削、裁、展、挑、拍、掛、拘、割。
2、春秋大刀 其刀術主要有劈、砍、斬、架、截、雲、掛、挎、挑、攔、掃、抹、托、撥、壓、絞、錯、搗、隨、扇等。彈腿門之春秋大刀主要流行在河北、河南、黑龍江等地。其特點是刀法靈活,變化多端,氣勢雄偉,勁力貫註,快速迅猛,一招一勢,動作緊湊,舒展大方。練習時要求氣沉丹田,含虛抱氣,氣易相融,身法傳神,剛柔互用。
3、鉤鐮刀 刀背中部有一突出側鉤,有刃,可供鉤割之用。刀法用劈、砍、鉤、割等,臨陣時十分方便。
4、乾坤日月刀 是流傳在民間的一種奇異兵器。全長六尺(2米),兩端各有相同長度的月牙形刀。刀背上部各有三個小鐵環,舞動起來沙沙作響。刀柄為堅硬木料所制,握手處在刀柄中段,上紮彩帶,並有兩個突出的月牙形利刀。利刃後為握手處。使練時,兩手均在月牙形利刃下握住刀柄。握法有左陰右陽、右陰左陽和雙陰法三種。此兵器前後可用,變化多端。主要用法有:前後紮刀、正反紮刀、斬劈刀、上挑刀、橫掃刀、舞花刀、上下截刀、裡外絞刀、撩掛刀、雲撥刀、格攔刀、推架刀等。
5、陌刀 長刀的一種。陌刀為一種兩刃的長刀,較重,大約50斤。唐代軍中大量配備。唐代以後陌刀逐漸消失。
刺身兵器
刺身兵器又稱短兵器,一般柄較短,適宜單手操持,有刀(單面側刃,用於劈砍)、劍(直身兩刃尖鋒,用於刺劈)、匕首(短小型雙刃刺殺)等。其功能用於護體防身,或作為輔助性的進攻兵器。
刀
1、筆刀 刀尖銳利,刀背斜闊,柄下有鐏。
2、掉刀 刀身直,刀尖向上,尖銳有刃,柄後有鐏。
3、屈刀 刃前銳利,刀後斜闊,長柄,柄末端有鐏
4、鳳嘴刀 刀頭呈圓弧狀,刀刃鋒利,刀背斜闊,柄下有鐏。
5、眉尖刀 刀身狹窄,單刀,刀尖銳利,其後斜闊,木柄,後有鐵鐏。
6、戟刀 戟刀全長五尺,其中刀尖長四寸,邊鋒長一尺。刀柄粗可盈把,柄尾有一三棱形鐵鐏。戟刀在對敵作戰時可發揮前尖邊鋒的特點,聲東擊西,虛實多變,
7、三尖兩刃刀 刀尖分為三支,似"山"字形,中支形似劍狀略高,兩翼支稍低,兩面開刃,鋒利無比。刀柄後端有一三棱形鐵鐏其用法以紮、絞為主。
8、乾坤日月輪刀 短雙器械。輪呈日月相交狀並有五把刀向外展開。
9、鴛鴦刀 雙刀,屬步戰用刀。此刀一鞘兩刀,其刀把各呈半圓形狀,二刀合攏其刀把合成圓形,如同一刀。
10、少林雪花亮銀刀 全長三尺。少林俗傢弟子使用。
11、盾牌刀 指演練者雙手所握持不同的雙兵器,一般是左手持盾以防敵方遠射之箭或隔擋其他兵械之用。右手持刀為乘虛攻敵之用。
12、單刀加鞭 兩手握持不同雙器械,一手持單刀,另一手持九節鞭同時舞練,難度很大。
劍
1、“越王劍”(湛盧、純鉤、勝邪、魚腸、巨闕)
2、幹將、莫邪
3、玄鐵劍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以重勝輕,以拙勝巧。
射遠兵器
射遠兵器又稱拋射兵器,一種遠距離殺傷敵人的兵器。有弓、矢、弩(裝有張弦機構的弓)等,在冷兵器時代,弓弩被廣泛地用於戰爭。
蹶張弩(一把用腳力踏開弓弦的弩)
元戎(諸葛亮在原有連弩的基礎上加改進而制造的。這種連弩在一個弩槽裡,一次放進十枝箭,張開弓,扣一下扳機就射出一支箭。接著,弩槽裡的箭又落下一支。再上弦,再發、再落,可連續發射十次。"元戎"不僅比過去的連弩的射程快,而且十分輕巧靈便。它的不足是射程近,殺傷力小,隻能用來守城。
防護兵器
防護兵器,有甲(防護身體)、胄(防護頭部)、盾(手持防護械具),它用以避免被敵兵殺傷。它們在冷兵器時代,一直是軍隊中必要的裝備。
甲(鎧)
魚鱗甲:西漢的魚鱗甲是札甲的登峰造極,整套甲所用甲片超過2200片,甲片疊壓密似魚鱗。
胄 盾 其他
防護兵器
甲(皮甲)
攻(守)城
攻守城器種類較多,為瞭攻城,就制造木車、木牛車、尖頭木驢以及通過城壕的壕橋;接近城墻後,就挖地道,這就有瞭挖掘械;為打開城門,就有撞擊器;為瞭攀登城墻,就有瞭各利雲梯、多層攻城塔、攻城車;為瞭從遠處殺傷守城士兵和摧毀城上防禦措施,就有瞭拋石機、巨型弩等等。守城器械中,有撞擊雲梯的撞車;有對付攻城士兵的飛鉤;也有偵聽敵人挖掘地道的偵察器材"地聽"。用以登高遼望偵察的巢車,在攻城戰中,為瞭偵察城內敵情,便在一輛堅固的大車的底盤和中央,樹立一根高達四到五丈的大望桿,頂部造一個方形的木屋,屋外包上一層生牛皮,用來抵擋矢石,墻壁上開有遼望孔觀察城中的情況。木屋可以用轉動的轤轆上下升降。攻城戰雖然起源很早,但限於早期戰爭的特點,春秋的時候作戰仍不攻城,到戰國的時候攻城戰才逐漸增多。
火器(宋開始)
霹靂炮,1126年年底,北方的金軍圍攻北宋王朝的京都汴京,尚書右丞李綱指揮守城的宋軍用火箭和一種叫霹靂炮的火球,焚燒金軍人馬,打退瞭金軍的進攻。
突火槍
1259年,在安徽壽春府,有人制成瞭突火槍。突火槍的槍筒是用竹子做的,槍筒裡安放著火藥和子窠(子窠就是當時的子彈),然後利用火藥燃燒產生的氣體推力,把子窠射出去殺傷敵軍人馬。
火銃
火銃都是用銅或者鐵鑄造的。有大有小,大的叫碗口銃,一般安在水軍戰船或者城關險要的地方,後來的炮就是由這種大的火銃發展來的;小的火銃叫手銃。因為火銃比火槍使用方便,發射速度快,射程遠,使用壽命長,殺傷威力大,所以很快就被元朝的軍隊用來作戰。洪武十三年(1380年)規定,各地衛所駐軍要按編制總數的10%裝備火銃;到瞭明成祖時期,又創建瞭專門裝備槍炮的新兵種神機營。
紅衣炮
明代末期,困為吸收瞭外來槍炮鑄造的科學技術,促進瞭新式槍炮的發展。象明末大學士徐光啟,就曾經奏請朝廷批準購買和仿制英國鑄造的加農炮,當時人們把這種炮叫做紅衣炮。後來明將袁煥在寧遠之戰中,就是利用紅衣炮打退瞭後金軍隊多次進攻。
附錄
車之五兵
"車之五兵",指的是一輛戰車上裝備的五種或幾種兵器,這裡的"兵"當武器講。當時戰車兵是軍隊的主力,每一輛戰車編制的戰車兵和附屬的徒步兵,是一個基本的作戰單位,它的裝備是有一定格局的。射遠兵器有弓箭,配用青銅或者石、骨制的箭鏃;格鬥兵器有青銅制的長桿戈、矛、斧、鉞和大刀;護身兵器有青銅制的小刀和短劍;防護器具有青銅胄、皮甲、盾牌等。車戰時代的作戰方式大致是,當交戰雙方的車陣相對進行著的時候,就用長桿格鬥兵器來拼殺,由於當時戰車的車身高大,兩個車子之間的距離相對較長,所以長桿兵器的長度一般相當於人體高度的三倍,短瞭就沒辦法殺敵,短柄刀劍隻在近戰扭殺的時候才使用。
步兵五兵
"步兵五兵"。從戰國時期開始,隨著鋼鐵冶煉業的發展,鐵制兵器和弓勁弩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戰場上,徒兵開始分化成獨立的步兵,廢車用馬又促使瞭騎兵的出現,步騎戰開始取代車戰,新的鐵制組合兵器"步兵五兵"也就隨之出現瞭。戰國時期一個步兵的基本編制單位叫"伍","步兵五兵"就是這個伍的兵器裝備。它包括鐵制的矢、殳、矛、戈、戟五種。作戰的時候,一伍士兵在方陣隊形中成縱深排列,第一、第二名手持戈、戟短柄護身兵器,和敵人短兵相接;第三、第四名手揮矛、殳長桿兵器,掩護助戰,由於步戰的距離小,所以這時的長桿兵器隻比身高稍長一點;第五名手持射遠武器弓箭在後面連續射擊。這樣,一個伍的士兵在作戰中能發揮多種兵器協同作戰的威力。
騎之五兵
"騎之五兵"綜合使用的原則和步兵五兵是相同的。騎兵的射遠兵器有弓箭和馬稍;短兵刀和盾配合使用;護體兵器是匕首,防護器有鎧。
攻城戰
除瞭車戰、步騎戰以外,還有攻守城使用的兵器。除瞭以上說的各種手持兵器外,又增加瞭許多專用兵器和器械。比如在攻城戰中,為瞭偵察城內敵情,便在一輛堅固的大車的底盤和中央,樹立一根高達四到五丈的大望桿,頂部造一個方形的木屋,屋外包上一層生牛皮,用來抵擋矢石,墻壁上開有遼望孔觀察城中的情況。木屋可以用轉動的轤轆上下升降。為瞭攻城,就制造木車、木牛車、尖頭木驢以及通過城壕的橋;接近城墻後,就挖地道,這就有瞭挖掘械;為打開城門,就有撞擊器;為瞭攀登城墻,就有瞭各利雲梯、多層攻城塔、攻城車;為瞭從遠處殺傷守城士兵和摧毀城上防禦措施,就有瞭拋石機、巨型弩等等。攻城戰雖然起源很早,但限於早期戰爭的特點,春秋的時候作戰仍不攻城,到戰國的時候攻城戰才逐漸增多。
火器
同冷兵器一樣,火器的創制和發展,大體上也經歷瞭三個階段:一是宋代火球、火箭與火槍等初級火器的創制階段;二是元代到明朝嘉靖以前,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火銃的創制和發展階段;三是明朝嘉靖到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新式槍炮的傳入和原有各類火器的發展階段。
十八般武器
刀
刀是一種用於劈砍的單面側刃的格鬥武器,由刀身和刀柄構成,刀身較長,薄刃厚脊。太古時代,就有石刀,它是用堅硬的石塊磨制,平澤銳利。呈長圓形,背側有雙孔,可捆紮在木棍上,一側為刀刃。隨著冶銅術的發展,出現瞭青銅小刀。我國發現最早的銅刀,距今已四千多年。這種銅刀與石刀相仿,可應用於作戰。西漢以後,鋼鐵制造的刀成為軍隊主要兵器之一,就是在最早的石刀、青銅刀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劍
劍是一種既可以砍又可以刺的兵器。它由劍身、劍柄構成,劍身修長,兩側出刃,頂端收聚成鋒,後安短柄,便於手握。由於在格鬥中其功能以推刺為主,故又稱為"直兵"。為瞭便於攜帶,還發明瞭劍室(鞘)。。劍成為步兵手中的利器,則是從春秋時期開始的,吳國和越國相繼崛起,鑄劍的水平遠遠超過中原諸國出現瞭一批馳名於世的鑄劍大師,如歐冶子、風胡子、莫邪、幹將等,有名的如"越王劍",代表瞭青銅劍制造技術的最高的水平,同隻作佩帶、表示等級身分和防身的早期劍已有很大不同。
戈
戈是一種主要用於鉤挽、啄刺敵人的格鬥武器,它由長柄和橫裝的戈頭組成。戈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太古時代。上古時代,人們為瞭有效地殺傷敵人或獵取野獸,往往在木柄上裝上石刃,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石戈。在距今三千五百年前,我國已出現瞭青銅戈。商代已普遍使用青銅戈。戈是從殷周到春秋時期的主要武器之一。到瞭戰國時期,鐵兵器廣泛使用,鐵戟逐漸取代瞭青銅戈,戈在戰場上逐漸被淘汰,而成為儀仗、門衛的裝飾物。
矛
矛是一種用於直刺和紮挑的格鬥兵器。早在太古時代,人們就把石頭或獸骨經過加工磨制,裝上長柄,制成石矛和骨矛。商代出現瞭青銅矛,形體寬大,制造精良,形式美觀,雕鏤精致,既是實戰的兵器,又是藝術珍品。西周春秋時代,矛的形體向細長演變,鋒部厚重,鋒刃有雙隅、三隅等數種。長柄矛為戰車上的車兵使用,短柚柄矛則是步卒的刺殺兵器。到瞭戰國,出現瞭鐵矛。楚國南陽的鐵矛十分鋒利。西漢武帝時期,由於鐵矛的迅速發展,青銅矛被鐵矛取代而退出瞭戰爭舞臺。其形體也在發生變化。漢代除長柄矛外,還有"雙矛"和"手矛"等短柄矛。到瞭晉代,出現專供騎兵用的長矛,稱為槊。火器出現後,矛仍是軍中必備的冷兵器,一直與火器並用到清朝後期。
戟
戟,又稱作孑、鏝、或棘,是一種將矛的直刺功能和戈的勾、啄結合為一體的格鬥兵器,其柄前端安裝直刃用以刺殺,旁邊枝生橫刃用以鉤啄。它出現於商、周、盛行於戰國、漢晉各代,到南北朝時逐漸脫離實戰。戟比戈的殺傷效能高,自出現後,很快取代瞭戈成為軍隊的主要武器之一。戰國時,它是車戰的主要格鬥兵器,為"車之五兵"之一。漢代後,出現瞭鐵戟,成為騎兵裝備的主要格鬥兵器。後漢以迄晉代,戟仍然盛行於軍隊。南北朝以後,由於重甲騎兵的發展,盔甲的制作日益精良,戟的勾啄殺傷效力減小,成為隻表示官員身份等級的一種儀仗器物,而逐漸退出瞭戰爭舞臺。
槍 斧 鉞
鉞的形成與斧的形成屬相同的時代,鉞的式樣與斧相同,惟較斧為大。鉞比斧頭大三分之一,桿長一尺半。鉞桿末端有鉆。鉞在斧頭之上加有突出之短矛,長約六寸。使鉞之法合斧、矛、槍三者為一體。其用法除有斧、矛和槍之外,還有刺、撥、點、追四法。鉞有長桿之鉞和短桿之鉞,如八卦掌拳派所用的子午鴛鴦鉞,就是一種短雙器械。
鉤 叉 棍 鞭 鐧 錘 抓 盾 弓
"弓"、"箭"(又叫矢)是一種拋射兵器。早太古社會,就已使用弓箭。原始的弓比較粗糙,弓身是用樹枝或竹材彎曲而成,即"弦木為弧"的單體弓。用削尖頭部的木棒當箭,利用細繩的彈力將箭射出。到春秋戰國以後,弓的制作已有瞭一套完整的經驗,選材、配料、制作程序和規格,都有嚴格的規定。據說做一張好弓,有的竟要三年才能完成。最早的箭,隻是一根削尖瞭的樹枝或竹子,後來將尖的石塊或骨、貝作為箭鏃,安在箭桿的頭部。戰國之後,箭鏃不僅用銅、鐵制作,而且形式和用途都有分工,名目繁多。晉代唐代的箭鏃用鋼制成,能穿堅甲。為瞭保持飛行方向,在箭尾安裝瞭箭羽。根據不同需要,箭身長短,箭鏃材料和重心都有明確規定。弓箭不僅是冷兵器時代的主要兵器,在戰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即使是火器出現以後,仍然是軍隊主要兵器之一。因為弓箭輕便,射擊速度比火繩槍快,有訓練的射手命中的精度比早期火器要好些。從北宋初開始,弓箭又與火箭結合使用,成為火箭。元代的蒙古兵和清代的八旗兵,專精騎射,主要武器是弓箭,直到清軍腐朽,騎射之風衰敗,火器效能提高後,銃槍才逐步代替瞭弓箭。
弩
戰國時期,有個叫楚琴氏的人發明瞭弓弩,即在弓上安臂,弓臂上裝上弩機。弩機安裝在弩臂後部的溝槽內,由青銅制作,四周有郭,像一個匣子。匣內有鉤住弓弦的"牙",又稱機鉤。匣上有"望山"(瞄準器),用以瞄準和帶動"牙"扣住弓弦。"牙"下連結著"懸刀"(又稱機撥),作為扣發用的扳機。射手使用時,先拉"望山",使"牙"升出,鉤住拉開的弓弦,把箭放入弩臂上面的箭槽內,使箭栝頂上的弦上,然後通過"望山"瞄準目標,扣動扳機(懸刀),"牙"即縮進郭內,弓弦彈回,把箭射向前方。不需要什麼技巧,稍加練習,就可掌握。它射程遠,威力大,有的可射一千步。有一種連弩還可連續發射。但弩沒有弓輕便,發射速度也較慢。因此,弓的作用仍為歷代兵傢所重視,兩者取長補短,都是主要兵器。而與弓弩配套使用的箭,隨著弓、弩的演進而變化。在戰鬥隊形排列上,總是把弓箭手放在重要位置。橫隊隊形,一般是"左騎、右步,中列強弩",而縱隊隊形,則前面是弓箭手,中間是長兵器手,後面是短兵器手。戰鬥時先以弓弩發射,接著長兵器刺殺,最後是短兵器投入格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