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认为“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最重要的道德范式和哲学概念,但是其实有更重要的一个范畴被大家忽视了,那就是——“诚”。
先分享两个小故事。
宋代大词人晏殊从小聪敏好学,5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地方官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给朝廷,后来,14岁的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参加殿试,看到考题后,晏殊马上上奏说道“十天前我曾做过这些题,草稿现在还保存著,请用别的题来考我。”他的坦诚受到了宋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来,晏殊一直保持着诚实的品德,成为一代名相。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国晚清时代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曾国藩和李鸿章。曾国藩非常自律,每天都一定要早起,然后和幕僚们一起吃饭。那时候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在曾国藩门下做幕僚,但是李鸿章不爱早起,做不到那么自律,便经常以头疼为由,睡懒觉不去和大家一起吃早饭。有一天早饭时,李鸿章又故技重施。差役五次三番来叫李鸿章起床,并且告诉他,曾大帅说必须等所有人都到齐后再开饭。李鸿章不得已,只得穿衣赴宴。吃早饭时,曾国藩不像往常一样和幕僚们相谈甚欢,而这一天他一言不发,饭后,他严肃地对李鸿章说:你既然入了我的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唯有一“诚”字而已!说罢便拂袖而去。从此,李鸿章甚为震服,再也没有睡过懒觉。
这两个小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知识分子,故事的核心意蕴,也都指向了“诚”。所以今天我分享的主题,就是作为中国文化内核的儒学中,“诚”这个命题。
《说文解字》说,“诚者,信也,从言,成声”。就是真实不欺,对人坦诚讲信用。目前来看,较早提及“诚”的是《易传》,《乾卦·文言》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意思是说君子要怀着真诚的心,来表达、说话、做文章。其后,《中庸》对“诚”作了系统的阐述,构建起了“诚”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其后,荀子、周敦颐、朱熹、王阳明、王夫之、曾国藩等大儒都十分重视和推崇“诚”。“诚”,可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在儒家哲学体系中,不仅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是“君子”人格养成的最高追求,更是宇宙和人,即“天道”和“人道”的本体。
首先,“诚”是宇宙本体,是天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说,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追求“诚”的境界,则是人之道。《中庸》还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就是说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于“诚”。孟子继承了《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他认为,诚就是真实无妄,是客观存在的。王阳明说,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功夫。所以,在儒家看来,人必须效法天道,追求“诚”,像天道自然那样真实无欺,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其次,“诚”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本”周敦颐曾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这里的“无常”,就是“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追求的最高道德准则。周敦颐认为,“诚”是“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修养的根本所在,也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内在依据。清代学者王夫之也说:“诚为仁义礼之枢,诚之为智仁勇之枢。” 可见,“诚”在儒家的道德准则当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高于“仁义礼智信”一个层次。
最后,“诚”还是修养德行的门径。《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齐治平”之前,必须正心诚意。王阳明认为,“诚意”是贯穿于《大学》和《中庸》的本体功夫,唯有诚意才能恢复心之本体。荀子在《修身》篇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理学家程颐也说,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意思就是,没有“诚”所打动不了、涉及不到的,用真诚修养自己,就能走上正道,从真诚去处理事情就能合乎情理。上面我们提到的,被称为最后一个大儒的曾国藩更是对“诚”推崇备至,甚至提倡“血诚”,他说,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要求自己做到“诚”的极致。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