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人文社科方面的書單

這其實是一份前陣子給我一個好朋友開的書單,因為與他都喜歡歷史和政治相關的話題,所以這份書單基本上也都還是集中在這方面。(而其中有一些我跟他都讀過的書,比如傅高義的《鄧小平傳》、基辛格的《論中國》,都沒出現在其中,也許之後再另寫單獨的書評補充)因為這篇內容裡也有我對於其中這些作品的評價與感受,所以也姑且能算作是一篇文章吧。閱讀是一件十分對得起時間與付出的事情,雖然現在資訊格外便捷豐富,但是閱讀過程中所特有的思考與感受的狀態,也不是刷小視頻所能夠替代的,它留給人更多主動的空間,故而一定程度上更加能夠改變一個人關於許多問題的理解。先共勉吧!

古華:《芙蓉鎮》

這是一本以反右到文革期間為社會背景的小說。主要時間線貫穿瞭文革的始終,主要的人物是其中被打為右派的男主,以及走資派的女主,他們在彼時社會歷史的浪潮中的遭遇。其中也講到瞭一些政治投機者的所作所為。描述瞭那些黑五類群體的困厄遭遇以及他們在這種高壓充滿偏見的社會環境中,相互依靠,共渡難關的經歷,但是閱讀過程卻又不艱澀。

故事的情節基本上是隨著時代風潮的變化而發展著的。對於瞭解彼時的社會生態,還是很有幫助的。因為小說情節可以說是扣人心弦,所以也引人入勝,可以一口氣讀完。

北島:《城門開》

這是詩人北島的一本回憶錄。是其離開北京在海外遊歷多年之後,再次回到北京時,由於城市發展,北京早已大變樣。故而他想要通過記憶去重現他成長年代的北京城,那還是少部分人的北京城。由於傢庭北京關系,北島的童年與青少年階段,基本上算是住在機關大院裡的。而彼時時值大饑荒、文革的階段,而這些出現在歷史教科書上的大事件,都為他所親身經歷著。、

因是回憶錄,所以還是有著一種孩子的天真童趣,以及少年的幼稚視角,加上北島作為詩人的文字駕馭能力,使得整個回憶錄讀起來有一種異常的流暢。其中也講到瞭青春期間文革時作為紅衛兵的一些經歷,那多少是屬於少部分特權階級的子弟在大浪潮中的參與。對於瞭解當時的社會生態,很有幫助。

何偉(Peter Hessler):《江城》

何偉曾經在1996~1998年期間來到重慶涪陵的一所大專院校做志願者,教授英美文學。彼時三峽大壩還未開工建設,四川和重慶也還沒有分立。那是一段與現今有著許多不同的社會階段,比如商業化的浪潮還未席卷社會的方方面面,計劃經濟時代下的意識形態把控還未充分松開,但是卻也改革開放十多年瞭,是我們現在更加現代繁榮的社會景象萌芽發展的時期。而何偉,恰好以一個外來者的視角將其清晰地記錄與刻畫瞭。因其有回憶錄的屬性,基本上是以著第一人稱的視角寫成,所以非常能夠讓讀者有代入感、沉浸感。

何偉有很牛掰的教育背景,普林斯頓大學和牛津大學的英美文學專業。而在中國教書時,與中國學生,教師,以涪陵這座小城的人有許多互動。(彼時開始學中文)然後對於中國人以及中國人特有的思念觀念,以及為人處世的方法,都有著一個外來者充滿好奇的觀察。在他筆下,許多我們已然熟悉到熟視無睹的現象,被他細致地描繪瞭出來,使得讀者能夠更加瞭解這片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社會。

除此之外,彼時時改革開放歷程中的某一個時期。社會正在打開,開放,但是來自上一個歷史時期的遺留與影響,也依舊餘波蕩漾。尤其是講到每一個具體人物的經歷、遭遇時,我們都很容易看到或來自傢庭背景,或來自歷史遺留的烙印。這同樣能夠使我們近身瞭解中國這個社會的過往來處。他對於中國人是有著善意與善念的,所以許多故事也使人觸動。

他其實寫瞭中國三部曲,另外兩部是《尋路中國》、《甲骨文》。寫後兩本時,他已然是《紐約客》的供稿作者瞭,興許是帶著題目回應西方讀者的興趣去寫的瞭。他坦言寫《甲骨文》時,他是有著一種創作野心的。這些都使得後來本不如第一本的《江城》那麼私人、原滋原味。

最初寫在涪陵的經歷是受他大學時一個教授的啟發,因為他深度參與和觀察過涪陵與周邊,所以寫起來是充滿著情感的。比後兩本更容易讀。記得我在後記還是哪裡寫到,寫《江城》時,那幾個月,他白天寫著在江城的經歷,夜晚睡覺時在睡夢中又回到涪陵江城。醒來時是留著淚的。所以這本身裡,是投入瞭作者某種情感的。

對於中國讀者,這本書是瞭解某一個歷史階段的切口。

黑塞:《德米安:彷徨年少時》

黑塞的這本小說,對於我而言,有著一種特殊的意義。雖然說其實我沒有完全讀完。沒讀完是因為後面一部分講的其實有一些文化差異使然的隔閡,略微不太能理解。但是前大半部分,是講的是一個出身於教士傢庭中的少年,在父母的世界之外的一種探索的經歷,這一部分基本上不管何種文化背景,都能感受到是十分共通的經歷與彷徨。是黑塞具有自傳性性質的小說,前半部分講出瞭對於他而言,是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屬於父母的,充滿秩序的世界,另一個是父母世界之外的,充滿混亂卻又奇詭的世界,他被那樣一個世界所吸引著。由於一次在與同伴玩時,由於吹牛撒謊,編造瞭一個他偷瞭鄰居傢蘋果的事情,被另一個大孩子以此要挾,進而勒索。這部分寫的格外地真實,充滿著孩子的惶恐與掙紮,觸動人心,似乎是我也有遭遇過類似的事情。

再後來就是遇到瞭一個好友,救星,幫他解決瞭困境。後來升入中學之後,也開始違背教士傢庭中嚴苛的清規戒律,這個過程對於他像是一種被放逐的經歷。但是卻也有彷徨與探索中的自由。他的精神世界終究是偏離瞭父母狹隘逼仄的世界瞭。這部小說與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夏日友晴天》的某部分橋段,有相似之處。都是講著一種 secret life 中的探索並成長的經歷。

劉瑜:《可能性的藝術》、《觀念的水位》、《送你一顆子彈》

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學者。通常學者隻是有學問,有理論思考。但是劉瑜作為一個很感性,有文青氣質的學者(她嘗試寫過小說),所寫的一些帶有思考的文章裡,都充滿瞭她個人感受思緒情緒交織其中的底色,也使得那些原本如果別人來寫的題目可能會枯燥的文章,在她筆下,文字呈現出瞭一種靈動跳躍的質地。在《送你一顆子彈》中,她對於自己的內心世界,那些苦惱,自我懷疑,都有著袒露,從而使得讀者感到可親。

《觀念的水位》是一些思考隨筆,原本是發在雜志上的,後來整理成書。有書籍和電影的評論,以及對於某些社會,乃至政治問題的思考。感性與理性的比重介乎中間。

《可能性的藝術》是一本相對專業的書,原本是看理想平臺中的音頻課程。雖然是專業內容,有著嚴謹與深度,但是劉瑜文筆的跳躍與豐富,使得她在思考嚴肅的政治問題時,有著更為立體的觀感,文字上依舊是流暢的。這本書當中有一節講到韓國民主化運動的歷程。我閱讀的時候略過瞭,也許對於你會有啟發。

國內的政治學者中,我首推的是劉瑜。海外的比較喜歡吳國光,但是吳國光的文字沒有劉瑜的那麼有趣豐富。另外一個國內政治學學者是陳偉,與任東來合著《美國憲政歷程》的陳偉,後來也出版瞭一本大部頭《西方政治思想史》,我讀過一些,算是把一些假如別人寫會寫得格外艱深晦澀的內容,講的清晰簡潔瞭。

任東來《美國憲政歷程》:

算是我的法律學的啟蒙之作,本書挑選瞭25個對美國法律政治乃至社會發展都有著深遠影響的司法大案為切入點,展開解釋瞭美國的法律體系。作為一個門外漢,終於使我初窺門徑,理解到瞭法律是如何影響社會發展的變遷瞭。這對於理解美國這樣一個有著深厚法治傳統的社會,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視角。

因為是基於案例而展開,所以也不會顯得枯燥乏味。總體的寫作風格是夾敘夾議,有歷史縱深感。幫助讀者厘清瞭美國法治發展建設背後的那些脈絡,理解美國人所推崇的法律背後的那些法治精神。是一本深入淺出的作品。

關於美國從建國到現今兩百多年的崛起歷程,不同的人從不同角度去解釋。有人從二次工業革命,有人從西進運動對於美國領土的擴張角度,有人從華爾街的金融體系對於工業制造業的支持角度。但是任東來提出瞭一個少有人註意的,法律、憲政發展對於穩定的政治與社會秩序的支撐,以及對於新的時代發展命題的回應,開路這一點來理解美國的崛起。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不應忽略的視角。而從這本書中,讀者能理解到這些“為什麼”!

除此之外,作為政治和法律學者,無疑也是有著良苦用心的。憲政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基石,作者也許也是出於借著他山之石,去影響更廣大一群年輕讀者的用意在。

另外基本關於書評的書:

魏小河:《不止讀書》,他本身是一個視頻和播客的博主,公眾號和播客都叫“不止讀書”,每期會分享過於一個作者,一本書,或者綜藝節目的評論。《不止讀書》這本書中寫到的書,大多是關於他讀到的文學書籍,其中也講到瞭他與書籍發生緣分的過程。因為是1990年的人,文字上跟我們不會有很多隔閡。你在其中可能能夠或者比我分享裡更多的優質內容的介紹。

在他的視音頻的內容中,講到過我前面提到的北島,劉瑜,也講到瞭我瞭解過但是還沒有細讀的楊本芬、陳嘉映,他還講到我在另一個油管博主“超級歪superwhy”談論過的《狗屁工作》,也許你會有共鳴。

除此之外,據他說他最近在讀《鄧小平傳》,還是很期待他讀完分享評論一下的。不知道為何,我很喜歡他,他溫和的嗓音對於我,很有一種舒緩情緒的作用。

蔡朝陽:《但得愛書人似我》;蔡原本是紹興一個高中語文老師,對於教育有著很多思考。他在一席上也有一個“以自由看待教育”的演講,非常不錯。這本書裡面,基本上也是分享到瞭他關於所讀過的書的許多感受與思考。因為他曾經也是一個文青,又是語文老師,所以這些文章的文字,讀著還是比較流暢的。

他作為一個七十年代生的人,經歷過比我們更多的事情。也曾經有過一些彷徨苦悶的階段,這些在他的自述中也有所袒露,但是最終,讀書幫助他渡過瞭那樣的時期。他自述也是積極從文史哲書籍中去尋找生命答案的人,而後來也有瞭許多關於生命的截然不同的體悟與思考。當然,這些更多是在他當瞭父親以後的事情瞭。他有一個公眾號“噪音”中,發表瞭許多關於教育,報考學校教育和傢庭教育的思考。作為一個從自身經歷中覺醒的人,他的許多文章,算是切中瞭許多問題的要點。

王曉漁:《重返公共閱讀》

這本書當中,王曉漁也是基本上分享他閱讀其他的學者的書籍的一些感想與評論。對於學術圈以外的讀者,算是一種能夠開拓視野的窗口。通過這本書,我才相對具體地理解到瞭好些聽說過名字但是絲毫不熟悉的學者。

王曉漁系同濟大學的一個教授,具體教的什麼學科給忘瞭。好像是有一個文化學者的稱謂。互聯網上關於他的討論並不多,可能是他本身並不那麼活躍吧。但是那本書,卻也是一種瞭解到更多書籍的窗口。在書的後頁,他講到,深刻不是常識的反面,而是在常識之上。在一個某些敏感話題無法充分討論,進而公眾難以有著對於這部分問題有著常識而謬誤大行其道的社會環境中。他一再強調中,堅守常識的意義。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讀毛選《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同志們,我回來啦!開始繼續更新我覺得吧,想要融會貫通,能用毛選理論指導實際,門檻是比較高的,或者說我們不能活學活用的...

· 29秒前

13帶你看一個企業級的自動化測試解決方案

同學們好,我是網易AirtestProject的團隊成員曉娟,歡迎大傢來到我們的視頻教程專欄《14天Airtest自動化測試小白課程》。不知...

· 32秒前

四川藥監局對13傢醫械生產企業進行“飛檢”,3傢停產整改!

近日,四川省藥監局官網發佈2022年醫療器械飛行檢查情況,其中涉及13傢醫療器械生產企業,檢查發現的主要問題及處理措施如下...

· 35秒前

福建公务员考试之往年报名情况

  2024年福建公务员招录考试公告暂未公布,但有消息称,明年考试将提前,预计1月底笔试,那么公告极有可能将在今年12月底 ...

· 1分钟前

10月15日后,大学生家教是否合法,大学生是否可以做家教?看这一篇就够了!!!

教育部颁布《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将于2023年10月15日起实施。很多大学生都在问,10月15日后,到底是否还能做家教,做 ...

· 1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