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本人所著的《現代科學氣功原理及鍛煉方法》一書(www.songhuaqigong.com )的第四章第5節
一、 氣功鍛煉的關鍵操作——意守
氣功鍛煉中,最基本的鍛煉要求是:a.大腦思維對“意守”的操控(調心);b.身體思緒的放松,動作緩慢甚至靜態(調身);c. 呼吸深細綿長(調息)。
在氣功鍛煉操作中,機體的身心思緒處於“放松、安靜“的靜態姿勢,配合呼吸深細綿長的操作,都是對機體外周骨骼肌運動起到瞭抑制性操作,不會導致骨骼肌運動效應的產生,唯一特別的操作是通過調整大腦思維意識進行返觀內視軀體,並進行長時間的持續“意守丹田”,最終導致瞭“丹田”部位獲得“溫熱,跳動”的外周感覺,實現氣感“從無到有”的跨越。顯然,“意守”的操作是氣功鍛煉獲得運動效應的關鍵所在。
因此對氣功運動原理的研究,首先從分析“意守”的操作開始,看看“意守”操作能夠引起怎樣的機體效應,是否和骨骼肌的運動效應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
二、“意守”的生理機制——註意機制
意守是人體大腦將大部分的思維意識駐留在機體某個位置的操作。
意守的位置可以是機體任何部位位置,也可以是機體的外部部位位置。
氣功鍛煉的意守操作要求是思維返觀軀體內部並駐留在軀體的某個位置
從人體生理心理學的角度而言,所謂的“意守”實質為“註意”,”意守丹田“即為“註意力指向和駐留在丹田部位”。因此對“意守”作用的分析實質是對註意機制的分析。
三、註意機制的中樞生理效應
註意是指個體的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與集中性是註意的兩個基本特性。由於這種指向和集中,人才能夠清晰地反映周圍現實中的一定事物。[4]
註意是意識活動對某事物的指向。意識朝向外界事物稱為外註意,而朝向機體本身及內部活動稱為內註意。[11]
氣功鍛煉過程中大腦思維的“意守”操作過程,歸根結底就是機體大腦註意的操作和運用過程。“意守”操作主要包含瞭註意的指向和集中,即註意指向機體的內部(返觀),註意集中(駐留)在機體的某個部位。
(一)註意的特性及其在“意守”操作中的表現方式
註意的心理內容廣泛,具有很多方面的特性。【而這些特性在“意守”的操作中有著相對應的表現方式。】
1. 註意的指向性
註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動或意識在哪個方向上進行活動。指向性不同,人們從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
註意本身並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而是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的一種共同特性。人在註意著什麼的時候,就在感知著什麼、記憶著什麼、思考著什麼或想象著什麼。
【在氣功鍛煉中,“意守”要求的大腦思維意識的內向性(返觀)就是註意的指向運用。】
2. 註意的集中性
註意的集中性是註意時的心理活動或精神的緊張程度。當心理活動或意識指向某個對象的時候,它就會在這個對象上集中起來,即全神貫註起來。
人在同一時間內不能感知周圍的一切對象,而隻能感知其中的少數對象。當一個讓人註意到某個對象,便會離開瞭其他對象,集中註意的對象是註意的中心,其餘的對象有的處於“註意的邊緣”,多數處於註意范圍之外。註意中心與註意邊緣經常變化著,新的對象不斷地變為註意中心,原來註意中心的對象可以推到註意的邊緣,甚至完全不被註意到。
【氣功鍛煉“意守”的“守”,是大腦思維意識對某處的駐留,這便是註意力集中的運用。】
3. 註意的功能
註意的基本功能是對信息進行選擇。周圍環境給人提供瞭大量的刺激,那麼就必然對這些刺激做出應有的選擇,選擇重要的信息,排除無關刺激的幹擾。
人在註意的時候可以采取分析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綜合的方式。在采取分析方式的時候,客觀刺激物或意識中的某一部分便突出出來。在采取綜合方式的時候,客觀刺激物的許多不法份子或以往的許多經驗則組成整體作為註意對象。
人的心理活動是從註意開始的,註意使有機體選擇一定的事物作為心理活動的對象並維持下去,它對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過程的順利進行起著保證作用。如當人聚精會神的去從事某件事情時,便可以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正是註意的功能。
【在氣功鍛煉的過程,由於“氣感”運動表達的多變性,此時便要求鍛煉者根據“氣感”的變化,大腦思維作會根據實際情況,不時的采用分析或綜合的註意(意守)方式,以達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氣感”強度。】
4. 註意的分類
註意的類別主要有三種:無意註意、有意註意、有意後註意。[3]
(1)無意註意 也稱非隨意註意或被動註意 ,是由外界較強的新異刺激或引起主體意外感的刺激所引發的不由自主的註意過程,是沒有預定目的,無需意志努力的註意,是一種被動的註意。引起無意註意的條件有兩個:客觀事物具體特征和主體的狀態。
【在氣功鍛煉中基本不主動運用無意註意方式進行“意守”操作。反而在高級階段時由於氣感的強度和復雜性提高,需要盡量抑制各種復雜信息造成的無意註意所帶來的分心。】
(2)有意註意 也稱為選擇註意,是在眾多外界刺激中,選擇性註意某種刺激,而忽視其他刺激過程,是自覺的、有預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註意,這是一種主動的註意。它是註意的一種積極、主動的形式。保持有意註意的條件有:活動目的與任務;興趣;活動組織;過去經驗;人格等。
【有意註意是氣功鍛煉過程尤其是初級階段最主要的註意方式,如“意守丹田”的操作。】
(3)有意後註意 有預定目的,又無需太多意志努力的註意。有意後註意是註意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同時具有無意註意和有意註意的某些特征。培養有意後註意關鍵在於發展對活動本身的直接興趣。
【有意後註意是氣功鍛煉的高級階段,經常運用到的註意方式,如持續性的有意無意的“意守節律點以保持節律始動源氣感的持續高強度運行”。】
(4)註意的特征
註意的特征主要包括:註意的廣度、註意的穩定性、註意的分配、註意的轉移。
①註意的廣度 又稱註意的范圍,是指單位時間內能清晰把握對象的數量。在十分之一秒時間內,正常人能註意到4~6個毫無關聯的對象。
【氣功鍛煉的初級階段,要求的註意廣度相對集中,一般是在“丹田”部位。而到瞭高級階段,就要把註意的廣度相對放寬,甚至是盡量放寬,最好註意廣度能達到軀體整個內腔空間的地步。這是大腦對“意守”范圍的操作控制。】
②註意的穩定性 是指註意能較長時間保持在感受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特性。保持的時間越長,表明註意的穩定性越好。註意集中時間長短與個體差異、興趣和狀態 有關,也與訓練有關。一般人的註意集中時間為10分鐘左右,但經過嚴格的訓練,可將時間大大延長。註意的穩定性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間歇性地加強或減弱,這種現象叫註意的起伏,是註意的基本規律之一。
廣義的註意的穩定性並不意味著它總是指向同一對象。而是說行動所接觸的對象和行動本身可以變化,但活動的總方向始終不變。
【“意守始動源”操作的穩定性是氣感在鍛煉的初始階段得以形成很關鍵。在氣功鍛煉初期的“意守丹田”要求盡可能做到長時間的保持註意的穩定,但由於受到人體註意穩定性機制制約的客觀原因,“意守”不可能長時間穩定集中,尤其是對初學者而言,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在鍛煉的實際“意守”操作中,並不一定要求做到長時間的把“意識”穩定的駐留在“丹田”位置,而是隻需要把“意守丹田”的思維操作盡量保持,即思維意識盡量的指向“丹田”部位。每當出現“意守”位置偏移“丹田”部位時,隻要重新把“意識”拉回到“丹田”部位即可。因此“意守丹田”的關鍵操作其實不是持續長時間的“思維意識盡量不離開丹田”,而是盡量保證“飄離丹田的思維意識能盡快重新回到丹田的位置”。】
③註意的分配 是指同一時間內,將註意指向不同的對象或活動上。註意分配得以實現的前提是隻能存在一個註意的中心。註意分配的能力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高。
【氣功鍛煉的初級階段,註意(意守)的操作主要是“集中註意”,而到瞭高級階段,隨著氣感的泛化范圍越廣,註意(意守)的操作就需要靈活的運用“註意分配”的方式瞭。】
④註意的轉移 是指機體有目的地、主動地把註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註意轉移的速度主意取決於註意的緊張性和引起註意轉移的新的刺激信息的性質。
【氣功鍛煉中,註意(意守)位置的轉移對氣感的運動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始動源”氣感的影響和氣感循行阻礙點的影響。當註意(意守)轉移到新的位置時,“始動源”就會從原來的位置轉移達到新被註意(意守)的位置瞭。
綜上所述,氣功鍛煉的主要操作方式“意守”就是“註意”,是一種受到大腦思維主動控制下的選擇性註意,即自覺的、有預定目的的註意,能夠有意識地集中和保持較長時間。意守外景是一種外註意,而氣功鍛煉的意守內景(如反觀、內視等)是一種內註意。
【在整個氣功鍛煉過程中,關於“意守”的操作包含瞭“意守的方向、力度、范圍、時長、內容”等細節要求,這些都體現瞭對“註意”所包含的特性內容的控制——對註意的指向性、集中性、廣度、穩定性、分配和轉移、無意註意、有意註意、有意後註意等關鍵特征的控制。在氣功鍛煉的不同時期,以及在面對不同階段的氣感反應時,都需要根據不同的練功狀態,通過運用不同意守(註意)方式的操作,來獲得最大程度的鍛煉效果——“氣感”不斷進階的效應。】
(二)註意的生理基礎
註意是機體的心理運作機制,具有獨特的的生理基礎。
1. 註意產生的方式
根據巴普洛夫的學說,一切的心理現象按其產生的方式來說都是反射。註意從其產生的方式上說也是一種定向反射。
巴普洛夫的理論認為定向反射是指當新異刺激出現時,有機體將感官朝向刺激物,試圖探明它“是什麼”的反射。由於在定向反射中有機體將心理活動集中在新異刺激物上,同時離開瞭其他事物,因此被認為是註意產生的方式。
定向反射一開始帶有無條件反射性質,當環境中有新異刺激物出現時,有機體不由自主地去註意它,這就是定向反射初期的具體表現。在這種無條件定向反射的基礎上,以後又進一步發展瞭條件性的定向反射,如有意識地觀察、探索活動等。這種條件性的定向反射主要受人們的需要、動機和活動目的所支配。
在定向反射發生後,隨即發生適應性反射,這時人的各種分析器的活動與刺激物的關系便專門化瞭,隻有跟刺激物有關的分析器進行活動,或者說,分析器隻對適應刺激物發生反應。有關的分析器的活動在刺激物的全部作用時間內維持著,隨刺激物的性質和強度的變化而變化著。機體的適應性活動是為瞭保證能夠清晰地感受周圍環境的刺激物,對刺激物作出適當的反應,使機體更好的適應環境。
2. 註意的中樞過程
根據巴普洛夫學說,註意的中樞機制是神經過程的誘導規律。
一般認為,註意產生的中樞過程是興奮和抑制的相互誘導過程。誘導分為正誘導和負誘導兩種。前者指大腦皮層某一區域的抑制過程引起或加強該區域鄰近部位或同一區域的興奮過程;後者指大腦皮層某一區域的興奮過程引起或加強該區域鄰近部位或同一區域的抑制過程。
大腦皮層上興奮和抑制的相互誘導服從於優勢原則——當機體把某種事物當做自己心理活動的對象時,該事物在大腦皮層上引起一個強烈的優勢興奮中心,這個優勢興奮中心對皮層其他區域較弱的興奮期抑制作用。優勢興奮中心的興奮度越高,對其他區域的抑制作用越強,這時的註意力越集中。
3. 註意的中樞生理效應
從註意的生理基礎來看,由於氣功鍛煉中反復進行內向的註意控制(如持續意守丹田操作),可引起大腦皮層的某個區域(如皮層丹田)產生一個優勢興奮中心,與此同時,皮層的其他區域,由於負誘導原理而產生抑制。換而言之,註意活動可以選擇性增強某條神經通路興奮性,使神經元之間的突觸聯系敏感化,神經線路的通信效率增強。結果可以導致機體對某種傳入感覺變得敏銳,分辨率提高,或者對某種運動的控制變得更加有效精確。另一反面,內註意作用也可能抑制或關閉其他一些神經通路。可以設想,長期反復地有意識選擇地加強內註意活動,是增強機體不隨意活動的意識性控制的有效途徑。[11]
【在氣功鍛煉的初級階段,“意守”操作就是“註意”的操作,是機體大腦註意機制的運用,其最終的運動生理效應是為瞭獲得“大腦皮層相應部位優勢興奮中心”的出現,而“意守識丹田”的意識操作,便是最終獲得“大腦皮層對應的皮層丹田區域產生瞭優勢興奮中心”的中樞效應。】
四、 註意操作引起機體外周產生生理效應的分析
(一)外註意和內註意的外周效應
上文說到,註意是意識活動對某事物的指向。意識朝向外界事物稱為外註意,而朝向機體本身及內部活動稱為內註意。
1.外註意的外周效應
巴普洛夫的理論指出瞭註意的定向反射,是機體感官器官對外部刺激做出的反射反應。對應外註意而已,其產生的外周生理效應組織是機體感官器官。也就是說感官器官是中樞對外部刺激信號反射的對象,而定向的內容是外部給機體感官的刺激。
2.內註意的外周效應
一般而言,人類為瞭生存,對外部世界信息的關註程度遠遠大於對自身各種信息的關註,因此,外註意的運用要比內註意頻繁和重要的多。人的外註意運用用於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和反應。而內註意的運用,多數也隻是用於對各種體感器官受到刺激時產生的反應,平時不會主動把思維意識放在上面。
因此現代醫學對註意機制的生理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和成果都來自外註意的研究方面,而對內註意的研究涉及較少,幾乎沒有太多的成果出現。
氣功鍛煉中強調內註意,就是把大腦思維返觀軀體內部,並把思維意識駐留在軀體內部的某個位置的特使操作,是屬於比較特殊的心理操作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可能除瞭人類,也許沒有別的生物會運用到。
現代生理學關於氣功鍛煉中內註意操作與人體外周效應相互關聯機制的研究工作較少,至今沒有比較權威的理論來解析兩者之間的生理機制。本人在此隻能根據現代有關的生理學心理學等相關理論知識,結合氣功鍛煉中的機體反應,對註意機制中內註意操作所引起的機體外周的生理效應機制作出推理分析。
(二)內註意引起外周生理效應分析過程
這裡以“意守丹田”操作作為分析對象,對“思維返觀意守”的內註意操作誘發的機體外周產生的效應作一個逐步推理分析。
“意守丹田”的內向註意操作中屬於選擇性註意操作,被選擇的定向刺激內容來自於“丹田”部位。那麼分析內註意的外周效應便涉及到兩問題:1.“丹田”部位發出瞭怎樣的刺激信號能引起大腦的反應?2. 註意“丹田”後機體產生瞭怎樣的定向反射效應?
要弄清以上的兩個問題,需分三個步驟逐步開展分析:1. 註意的定向對象——“丹田”具有什麼刺激信號;2. 機體對“丹田”發出刺激信號的反射反應;3. 反射信號引起的機體效應。
1. 定向對象(丹田)發出的刺激信號
作用於有機體感受器的事物叫作刺激物。刺激物施於感受器的影響叫做刺激作用,或簡稱刺激。由刺激物的作用引起感受器產生相應變化的過程,叫做刺激過程。[4]
有機體的一切反射活動,都是從刺激物對感受器的刺激作用開始的。沒有刺激作用就沒有反映,就沒有心理現象。註意的反射活動同樣也從刺激開始,那麼“意守丹田”的註意活動,其刺激物是什麼呢?
正常的機體狀態下,“丹田”部位並不會自我產生能被機體所能夠感知的刺激信號。但機體即使在靜息的狀態下,大腦中樞神經經常會發放低頻率的神經沖動到達外周骨骼肌組織,使之產生一定程度的強直收縮,尤其是機體為瞭維持一定的軀體姿態,如機體骨骼肌為瞭對抗重力的緣故,都會保持一定的肌緊張運動來保持姿態的穩定。也正是這些基本的肌組織興奮,保證瞭機體在靜息狀態下,也能依靠肌興奮所產生的本體感覺來感知機體的基本姿態。
也就是說,即使身體在靜坐的狀態下,“丹田”部位骨骼肌組織也能夠獲得大腦傳出的微弱的運動興奮沖動,來維持機體的穩態,以至於“丹田”部位能產生微弱的“本體感”感覺沖動,回傳大腦。
因此,正是這個微弱的肌興奮所產生的微弱的本體感覺,構成瞭氣功鍛煉中註意定向反射所需要的刺激源。
2. 反射的對象
(1)神經系統簡介
註意是機體神經系統活動的結果。
神經系統是人體內最重要的調節系統,由腦、脊髓以及附於腦和脊髓的周圍神經組成。神經系統是人體結構和功能最復雜的系統,由數以億萬記高度相互聯系的神經細胞所組成,在人體的九大系統中起主導作用。體內各系統和器官的功能活動都是在神經系統的直接或間接的調控下完成。[2]
神經系統的主要功能是:①控制和調節其他系統的活動,使人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②維持機體與外環境間的統一。
神經系統一般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前者指腦和脊髓部分,後者指腦和脊髓以外的部分。
(2)反射
反射是神經活動的基本方式,是機體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對內、外環境刺激所做出的規律性應答。[2]
(3)反射的動因
機體的感受器經常處於運動著的物質的影響之下,有的來自有機體的外部,有的來自有機體的內部。這些直接引起有機體產生相應的反射活動的物質變化或運動,是反射活動的最初動因。有機體的一切反射活動,都是從刺激物對感受器的作用開始。當在註意機制的作用下,最小程度的“感”的形成時,反射活動就必然開始瞭。
【氣功鍛煉中持續的“意守丹田”,由微弱的“丹田本體感”構成的刺激信號成為瞭註意反射活動的基本動因。】
(4)反射的分類
巴普洛夫將人和高等動物的反射分為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兩類。
①非條件反射 是指生來就有、數量有限、形式固定的和較低級的反射活動,包括防禦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非條件反射是人和動物在長期的種系發展中形成的。它的建立無需大腦皮層的參與,通過皮層下各級中樞即可形成。它是人和動物能夠初步適應環境,對個體生存和種系生存具有重要意義。[2]
②條件反射 是指通過後天學習和訓練而形成的反射。它是反射活動的高級形式,是人和動物在個體生活過程中按照所處的生活環境,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不斷建立起來的,其數量無限,可以建立,也可消退。高等動物形成條件反射的主要中樞部位是大腦皮層。[2]
最初的定向反射是一種無條件反射,當環境中出現某種新異刺激物的時候,人們不由自主地去註意它;以後在無條件定向反射的基礎上發展瞭條件性的定向反射,如對周圍環境的主動搜索、探究等,在這種情況下,主體的需要與動機及它所確定的活動目的與任務,都能推動人們產生對周圍環境的定向活動。
【氣功鍛煉過程中的“意守丹田”操作過程,體現瞭註意的定向反射機制的運作過程。在大腦意識的主動控制下,將意識穩定持續的對“丹田”部位進行“關註”,以獲得機體對該部位的定向反射效應,最終使得氣感的形成成為條件反射。】
(5)反射的基本結構——反射弧
反射弧是反射的結構基礎,完整的反射弧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個部分組成。反射的基本過程是信息經反射弧的五個環節順序傳遞的過程。[2]
①感受器 是指接受刺激的特殊裝置。
②傳入神經 是從感受器到中樞的神經通路,即傳入神經通路。
③神經中樞 是這位於大腦和脊髓灰質內的調節某一特定功能的神經元群。
④傳出神經 是從中樞到效應器的神經通路,即傳出神經通路。
⑤效應器 是指產生效應的器官。
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三個環節構成瞭神經系統的感覺分析機制。
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構成瞭神經系統對姿勢和運動的調節機制(效應環節)。
(6)反射弧的運作機制
整個反射弧其實可以表達為:感覺輸入——中樞反應(分析)——運動輸出(效應)。下面將對其機理分別進行闡述。
①感覺輸入(通路)
感受器產生的興奮沖動經神經傳入通路到達大腦皮質後形成感覺。感受器興奮沖動的神經傳入通路即為感覺傳入通路。
a.感覺傳入通路的生理基礎
軀體感覺的傳入通路一般有三級神經元接替構成。初(一)級傳入神經元的胞體位於脊髓後根神經節或腦神經節中,其周圍突與感受器相連,中樞突進入脊髓和腦幹後發出兩類分支,一類在不同水平直接或間接通過中間神經元與運動神經元相連而構成反射弧,完成各種反射,另一類經過多級神經元接替後向大腦皮層投射而形成感覺傳入通路,產生各種不同感覺。
軀體感覺通路主要分為幾個傳導通路:本體(深)感覺傳導通路,痛溫覺、粗觸覺和壓覺(淺)傳導通路、視覺傳導通路和瞳孔對光反射通路、聽覺傳導通路、平衡覺傳導通路、內臟感覺傳導通路。這些感覺的傳入通路的具體路徑並不完全相同。
(a)丘腦前的傳入系統
深感覺(本體感)的傳入神經纖維進入脊髓後沿後索上行,在延髓下部的薄束核和楔束核更換神經元(簡稱換元),換元後的第二神經元發出纖維交叉至對側組成內側丘系,後者抵達丘腦的特異感覺接替核——丘腦後外側腹核,此處存在第三級神經元。此通路稱為後索—內側丘系傳入系統。精細觸-壓覺的傳入纖維也走行於該傳入系統中。
淺感覺的傳入纖維進入脊髓後在後角換元,第二神經元發出纖維經白質前交叉至對側,在脊髓前外側部上行,形成前外側索傳入系統。其中,傳導痛覺和溫度覺的纖維走行於外側而形成脊髓丘腦側束,傳導粗觸—壓覺的纖維大部分交叉至對側腹側,小部分不交叉,形成脊髓丘腦前束。前外側索傳入系統中部分纖維終止於丘腦的特異感覺接替核,也有一部分纖維投射到丘腦中線區和髓板內的非特異投射核。
(b)丘腦的核團
丘腦是除嗅覺外的各種感覺傳入通路的重要中繼站,並能對感覺傳入進行初步的分析和總和。丘腦的核團或細胞群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細胞群:稱為特異感覺接替核,它們結束第二級感覺投射纖維,換元後投射到大腦皮層感覺區。
第二類細胞群:稱為聯絡核,它們接受來自特異感覺接替核和其它皮層下中樞的纖維,換元後投射到大腦皮層的特定區域,其功能與各種感覺在丘腦和大腦皮層的聯系協調有關。
第三類細胞群:稱為非特異投射核,是指靠近中線的所謂內髓板內各種結構,主意是髓板內核群,包括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側核等。
(c)感覺投射系統
根據丘腦各部分向大腦皮層投射特征的不同,可把感覺投射系統分為特異投射系統和非特異投射系統兩大類。
特異投射系統:丘腦特異感覺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腦皮層的神經通路稱為特異投射系統。它們投向大腦皮層的特定區域,具有點對點的投射關系。投射纖維主要終止於皮層的第四層,形成絲球結構,與該層內神經元構成突觸聯系,引起特定感覺。
值得註意的是:這些投射纖維還通過若幹中間神經元接替,與大錐體細胞構成突觸聯系,從而激發大腦皮層發出傳出沖動。
非特異投射系統:丘腦非特異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腦皮層的神經通路稱為非特異投射系統。一方面該系統經換元彌散性投射到大腦廣泛區域,因而與皮層不具有點對點的投射關系;另一方面,它們通過腦幹網狀結構,間接接受來自感覺傳導通路第二級神經元側支的纖維投射。該系統沒有專一的感覺傳導功能,因而不能引起各種特定感覺,但起維持好改變大腦皮層興奮狀態的作用。
(d)大腦皮層的感覺代表區
從丘腦後腹核攜帶的軀體感覺信息經特異投射系統投射到大腦皮層的特定區域,該區域稱為軀體感覺代表區,主要包括體表感覺區和本體感覺區。
體表感覺代表區:有第一和第二兩個感覺區,其中第一感覺區更重要。第一感覺區位於中央後回;第二感覺區位於大腦外側溝的上壁,由中央後回逐步延伸到腦島的區域。
本體感覺代表區:中央前回(4區)是運動區,也是本體感覺代表區。
從連接感受器一級傳入神經元經過三級傳入神經達到大腦皮層代表區,構成瞭感覺的傳入通路。
機體外周的任何部位和大腦皮層都存在一對一的位置對應關系,因此“丹田”位置的本體感覺刺激信息,其進入大腦皮層後也會在皮層的本體感覺代表區的“丹田”位置獲得表達。
由於本體感覺代表區的中央前回(4區)屬於運動區,因此則具備瞭對外周(反射)輸出運動信息的能力。
②中樞的反應機制
每一感受器和跟它相連的傳入神經,加上傳入神經所達到的大腦皮層區域,合稱為分析器,大腦皮層是一個“分析器的總體”。
反射弧不是一條單一的神經通路,有機體感受器受到刺激時引起的神經沖動,至少沿著兩條途徑傳導,即特異傳入通路和非特異傳入通路。
分析器內由感受器一直到大腦皮層相應區域的神經通路,是傳遞分析器所接受的特殊信息的,所以叫做特異傳入通路。各分析器通向大腦皮層的特異傳入通路總稱為特異傳入系統。
從感受器開始的傳入神經經過腦幹各段的時候,都有旁支分出進入網狀結構。神經沖動到達腦幹,一方面繼續沿特異通路傳達到大腦皮層,一方面沿這種旁支進入網狀結構,再經網狀結構通過大腦皮層的上行神經纖維傳導到大腦皮層,使得神經沖動投射到大腦皮層廣泛區域,由此對皮層的機能狀態產生廣泛的影響,所以叫做非特異傳入通路。所有非特異傳入通路總稱為非特異傳入系統。
對與正常的心理活動,反射弧的兩條途徑都是非常必要的,隻有在特異和非特異傳入系統的協同活動的情況下,才會產生心理現象,這也是註意機制的得以正常運作的前提。
③運動輸出——反射的對象
刺激過程最終總是跟反射效應活動聯系在一起的。由刺激物所引起的神經沖動傳達到中樞神經系統,經過中樞的傳遞,沿傳出神經而傳達到效應器關,引起反應。因此效應器官跟同它聯系著的傳出神經一道可以看做反射活動的執行機構。
a.運動傳導通路
機體運動神經沖動輸出的實現必須通過運動傳遞通路來完成。
運動傳導通路是指從大腦皮質至軀體運動和內臟運動效應器的神經聯系,由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兩級神經元組成。上運動神經元為位於大腦皮質的投射至腦神經一般軀體和特殊內臟運動核及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的傳出神經元。下運動神經元為腦神經一般軀體和特殊內臟運動核和脊髓前角的運動神經細胞,它們的胞體和軸突構成傳導運動沖動的最後公路。軀體運動傳導通路主要為錐體系和錐體外系。[1]
錐體系主要包括皮質脊髓束和皮質核束。皮質脊髓束主要支配軀幹和四肢骨骼肌的運動;皮質核束主要支配頭面部肌肉的運動。
錐體外系是指錐體系以外影響和控制軀體運動的所以傳導路徑,其結構十分復雜,包括大腦皮質(主要是軀體運動區和軀體感覺區)、紋狀體、背側丘腦、底丘腦、中腦頂蓋、紅核、黑質、腦橋核、前庭核、小腦和腦幹網狀結構等以及它們的纖維聯系。
b.效應器
與輸出信號的運動神經最終連接的效應器官就是外周的效應組織。
(7)機體對刺激信號的反射對象
在上述的整個反射弧過程中,“意守丹田”操作首先是使得“丹田”部位的“弱本體感刺激信號”被大腦中樞所“捕獲”,信號經感覺傳入通路到達大腦皮層的“本體感覺丹田代表區”,由於本體感覺代表區屬於運動區,因此可以對外發出反射性運動信號,並經運動神經傳導通路對外周輸出,由於信號是來自大腦皮質的“丹田”代表區域,因此該信號反射輸出到達的外周位置應該也是外周的“丹田”部位,由於運動神經最終連接的效應器官是骨骼肌組織,因此反射的外周效應組織就是外周“丹田”部位的骨骼肌組織。
意守反射弧 本人把意守過程中機體所形成的反射弧的各個環節:“意守部位”、“意守部位信息傳入通路”、“意守部位中樞優勢興奮中心”、“信息傳出通路”、“意守部位效應組織”稱為“意守反射弧”。
而“意守丹田”註意操作的定向反射對象就是機體外周“丹田”位置的骨骼肌組織。
3.反射的效應
從上述的內註意引起的反射弧機制中,可以得出機體主動引導思維意識從“丹田”中攝取微弱的本體感作為刺激源,經傳入神經進入大腦皮層本體感覺代表區(中央前回運動區)並產生反射性的神經沖動輸出,返回傳遞到瞭刺激源“丹田”部位的骨骼肌組織。由於骨骼肌組織屬於興奮性細胞,當其接受到來自中樞輸出的反射性運動神經沖動時,細胞的運動狀態產生改變,細胞的興奮性因此而得到瞭提高。
可見,內註意的定向反射效應就是:被選擇註意的部位骨骼肌受到來自大腦中樞(本體感覺代表區——中央前回運動區)輸出的反射性神經沖動信號刺激後產生的興奮效應。
(三)內註意操作的外周生理效應
綜上所述,“意守丹田”的內註意操作的外周效應就是“丹田”骨骼肌獲得“大腦皮層輸出的反射性神經沖動信號”,從而導致該處骨骼肌組織興奮狀態發生改變的效應。
從整個註意的定向反射生理過程看出,“意守”的操作過程,是選擇(內)註意的定向反射機制導致機體外周被“意守”部位的骨骼肌組織獲得“大腦皮層輸出的反射性神經沖動信號“刺激的生理效應過程 。
五、持續“內註意”操作引起的外周生理效應——骨骼肌反射性興奮運動效應
(一)“持續”的“意守”操作
從氣功鍛煉的經驗來看,短暫的“意守丹田”操作並不能最終導致“丹田氣感”的產生,氣功鍛煉的內註意(意守)操作,是一種長時間的穩定的“意守丹田”的內註意操作,最終才能導致“丹田”部位“氣感”的形成。那麼氣功鍛煉中對“意守”的“持續”操作要求,其所包含的生理機理是什麼呢?
1. 反饋機制
註意操作可引起機體產生定向反射效應,而長時間持續的“註意操作”則涉及到另外一個生理機制——反饋機制。
反射的效應過程並不是反射活動的簡單終結,效應過程本身同時也構成一種對有機體的刺激物。反射的神經沖動由中樞神經系統傳到效應器官,引起效應活動,而效應的過程和效應的結果又必然形成對有機體新的刺激物,引起新的傳入神經沖動。當機體對外界的刺激作運動性回答的時候,就會產生新的運動刺激;運動的結果也會形成對其他感受器的刺激。這種由效應活動所引起的傳入沖動叫做“返回傳入”——即反饋。
(1)反饋控制系統 是人體機體的一個控制系統。控制部分發出指令控制受控部分的活動,而控制部分自身的活動又受到來自受控部分返回信息的影響。這種由受控部分發出的信息反過來影響控制部分的活動,稱為反饋。反饋控制系統是一個閉環系統,因而具有自動控制的能力。反饋有負反饋和正反饋兩種形式。
(2)負反饋 受控部分發出的反饋信息調整控制部分的活動,最終使受控部分的活動朝著與它原先活動相反的方向改變,稱為負反饋。
(3)正反饋 受控部分發出的發反饋信息促進和加強控制部分的活動,最終使受控部分的活動朝著與它原先活動相同的方向改變,稱為正反饋。
2. “持續”註意的反饋效應
“持續意守丹田”的註意操作過程中,最初被“意守”的骨骼肌產生興奮效應,並對本體感受器進行刺激產生興奮信號,向中樞神經系統發出傳入神經信號,中樞對傳入信息產生反射性神經沖動信號,對外輸出到效應器(骨骼肌);效應器接收到反射性沖動信號後,發生狀態的改變,其所以引起的外部結果和有機體本身情況改變,又會作用於外部感受器,從而向中樞神經系統傳達效應結果信息;而中樞大腦皮層在獲得傳入的效應信息後,再對此產生反射效應,通過傳出神經通路,把反射信息傳遞到外周效應器(骨骼肌)後,再次調整外周效應器(骨骼肌)的運動,形成一個反饋過程。
持續的註意操作,則會造成不斷的“由外到內,再有內到外”的反復反饋過程,引發反射弧各個環節的組織參與到興奮的反饋傳遞過程。註意操作可以敏化放大外周的弱傳入信號,在大腦中樞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並對外輸出反射信號,此時反射出外周的信號強度是大於傳入的信號的,在這種反復反饋輸出的反射效應中,大腦中樞輸出的運動神經沖動的信號得到瞭不斷的提高,而外周骨骼肌組織的興奮運動也由於反射性信號的持續反饋提高而不斷提高。
可見,持續的註意操作是一個能夠讓外周原本微弱的傳入信息產生放大效應的正反饋操作機制。在這種正反饋機制的作用下,外周骨骼肌細胞獲得的來自大腦中樞輸出的反射性神經沖動信號的持續性刺激積累。
(二)“持續內註意(意守)”的生理效應——骨骼肌的興奮運動
持續的意守使得外周骨骼肌組織獲得瞭來自大腦中樞輸出的反射性神經沖動信號的持續性刺激積累。當骨骼肌在這種信號的持續性刺激下,最終又會產生怎樣的生理效應呢?
1. 骨骼肌興奮運動的生理機理
(1)骨骼肌細胞的特性
骨骼肌組織細胞屬於可興奮性細胞。骨骼肌的興奮和收縮是在中樞神經系統控制下完成的,每個肌細胞都受到來自運動神經元軸突分支的支配;隻有當支配肌肉的神經纖維發生興奮時,動作電位經神經-肌接頭傳遞給肌肉,才能引起肌肉的興奮和收縮。
(2)骨骼肌細胞興奮的條件
可興奮細胞受到刺激後並不一定發生興奮。興奮的發生一方面取決於刺激量的大小,另一方面還與細胞的反應能力有關。這裡隻討論刺激量對興奮的影響。
①刺激 是指細胞所處環境因素的變化,任何能量形式的理化因素的改變都可能構成對細胞的刺激。
②刺激量 刺激要能使細胞發生興奮,必須達到一定的刺激量,刺激量通常包括三個參數:刺激強度、刺激時間、刺激強度對時間的變化率。
③閾強度 一般場合下,將刺激的持續時間固定,測定能使組織發生興奮的最小刺激強度,稱為閾強度。
④閾刺激 相當於閾強度的刺激稱為閾刺激,即能夠使得細胞發生興奮的刺激。
可見肌細胞產生興奮的條件是受到瞭閾強度的刺激。而閾強度刺激量則由刺激的強度、刺激時間已經刺激強度對時間的變化率三者所構成。
(3)骨骼肌的收縮特性
根據肌肉收縮的外部表現,收縮可分為兩種形式,肌等長收縮和等張收縮,等長收縮表現為收縮是肌肉隻有張力的增加而長度保持不變,等張收縮則表現為收縮是隻發生肌肉縮短而張力保持不變。
【氣功鍛煉時肢體基本保持不動,因此運動屬於等長收縮,即隻有張力上的變化。】
①肌肉收縮效能 是指肌肉收縮時產生張力的大小、肌肉收縮的程度,以及產生張力或肌肉縮短的速度。
②收縮的總和機制 通過收縮的總和,骨骼肌可快速調節其收縮強度。由於機體的骨骼肌的收縮受神經系統的控制,故收縮的總和是在中樞神經系統調節下完成的。它有兩種形式,即運動單位數量的總和與頻率效應的總和。
一個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及其軸突分支所支配的全部肌纖維,稱為一個運動單位。弱收縮時僅有少量和較小的運動單位發生收縮;隨著收縮的加強,可有越來越多和越來越大的運動單位參加收縮,產生的張力也隨之增加。
運動神經元發放沖動的頻率同樣影響骨骼肌的收縮形式和收縮強度。當骨骼肌受到一次短促刺激時,可發生一次動作電位,隨後出現一次收縮和舒張,這種形式成為單收縮。在一次單收縮中,動作電位時程僅為2~4ms,而收縮過程可達幾十甚至幾百毫秒,因而骨骼肌有可能在機械收縮過程中接受新的刺激並發生新的興奮和收縮。新的收縮過程可與上次尚未結束的收縮過程發生總和。當骨骼肌受到頻率較高的連續刺激時,可出現這種總和過程為基礎的強直收縮。如果刺激頻率相對較低,總和過程發生於前一次收縮過程的舒張期,將出現不完全性強直收縮;如提高刺激頻率,使總和過程發生在前一次收縮過程的收縮期,就會出現完全性強直收縮。
在生理條件下,支配骨骼肌的傳出神經總是發出連續的沖動,所以骨骼肌的收縮都是強直收縮。即使是在靜息狀態下,中樞神經也經常發放低頻率的神經沖動至骨骼肌,使之產生一定程度的強直收縮,這種微弱而持續的收縮稱為肌緊張。
2.持續內註意的骨骼肌運動效應
持續的註意操作能夠讓外周骨骼肌細胞獲得來自大腦皮層發出的反射性神經沖動刺激信號的持續性刺激積累效應。當機體的某個部位在進行持續的被註意(意守)的操作後,該部位的骨骼肌細胞通過註意機制所引起的正反饋效應,獲得的大量來自大腦皮層發出的反射性神經沖動,當這些沖動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根據刺激量的三個組成要素(刺激強度、刺激時間、刺激強度對時間的變化率)來看,“持續意守”所導致的機體效應是:假設在刺激強度對時間的變化率固定的前提下,由於“持續長時間”的意守操作,即使中樞的反射性沖動刺激強度很小,但刺激量最終在某一時刻也會達到瞭骨骼肌細胞產生興奮所需要的閾刺激程度,從而導致瞭外周骨骼肌細胞產生興奮運動效應。
而隨著外周骨骼肌的興奮運動的產生,根據“返回傳入”的反饋機制,外周的傳入信號的強度也得到瞭提高,進而也相應提高瞭中樞的反射性神經沖動信號的強度,外周骨骼肌產生興奮所需的刺激時間則會減少,通過這種不斷的正反饋效應機制,外周骨骼肌興奮運動得到瞭一個正反饋的加速效應過程。
因此,持續內註意的機體效應是機體外周被註意部位骨骼肌產生興奮運動的效應。
根據現代運動生理學理論,正常情況下,骨骼肌的收縮興奮是在中樞神經系統主動控制下完成的,即骨骼肌興奮運動源於大腦運動神經沖動的主動輸出。 但氣功鍛煉的“意守”所導致的被“意守”部位獲取的中樞神經沖動信號的方式,並非來自大腦主動控制下的運動神經信號輸出,而是由於在“意守”的操作下“微弱的被意守部位的本體感信號”輸入後,在註意機制的加持下,大腦皮質對外周被動的發出反射性神經沖動信號,最終導致外周骨骼肌組織產生興奮運動效應。
這種骨骼肌的被動興奮效應機制是一種全新的骨骼肌興奮生理機制,一舉打破瞭以往現代運動生理學的關於骨骼肌產生興奮效應的理論,對闡明機體在純心理活動下是如何獲得機體外周生理效應的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這裡把在註意操作引起的機體定向反射反應下,外周所獲得的神經沖動信號稱為“反射性神經沖動信號”,而外周骨骼肌由此所獲得的興奮稱為“反射性興奮”。
綜上所述,持續“意守”操作的作用是致使機體外周“被意守”部位骨骼肌產生反射性興奮運動效應。
六、意守操作對機體的作用機制綜述
1.意守操作能使外周骨骼肌細胞獲得反射性刺激信號
意守操作是一種機體的選擇註意操作,被意守部位在註意機制(註意指向和註意集中)的運作下,其位置所產生的“弱本體感”信息,經傳入通路到達中樞大腦皮層的本體感覺代表區,形成“被意守部位代表區的優勢興奮中心”後,對外周發出反射性神經沖動信號;由於外周被意守部位與在大腦皮層代表區存在位置一 一對應的關系,因此大腦皮層反射出來的沖動信號,經運動傳出通路傳出後,也反射傳遞到被意守部位的骨骼肌組織細胞,使之獲得反射性興奮沖動信號的刺激,引起肌細胞興奮狀態的改變。
2.持續意守能使得外周骨骼肌細胞獲得反射性刺激信號的持續性刺激積累
持續的意守操作可以導致“外周—中樞—外周”反射弧間的信息反饋回路得以建立。通過反射弧各個環節的聯通,導致刺激信號在反射弧進行“返回傳入”的正反饋效應得以持續產生,從而使得被意守部位的外周骨骼肌組織獲得大腦皮質持續對其發出的反射性興奮沖動信號的刺激積累,最終使得骨骼肌組織產生持續的反射性興奮運動。
3.意守——外周骨骼肌興奮效應機制
總而言之,意守操作導致瞭機體外周骨骼肌產生反射性興奮運動效應,使得骨骼肌組織成為氣功運動的機體最主要效應組織。
另外,本書闡明的“意守操作——機體外周骨骼肌興奮效應”的生理機制,其可能的重要性還在於:首次闡明瞭機體在一定的狀態下,心理活動是如何導致機體外周骨骼肌產生興奮運動效應的生理機制,擬補瞭現代運動生理學的理論空白點——純心理活動導致外周產生生理效應的機制。
上一篇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去年3月因為疫情開始傳播重創經濟後,至少有3萬名女性在尋找可以負擔的出租房時,遇到瞭房東“以性代租...
2022年4月份更新:reme在小紅書上誹謗湯老師,被逮個正著,現在又裝死不回應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