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傢,五千多年燦爛的文明,使得我們的祖先在各個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建樹,當然也包括玩具這一方面。
小編選的是比較有代表性,名氣比較大的玩具,當然祖先的智慧是舉例不完的,五千年的歷史中誕生瞭數不盡的玩具,有一些已經消失,有一些經過瞭好多次的演變,再加上中國土地廣大,各地風土人情不同,因此各個地方都有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玩具。
下面就讓我們來簡單盤點一下中國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玩具
九連環是中國傳統民間智力玩具,以金屬絲制成9個圓環,將圓環套裝在橫板或各式框架上,並貫以環柄。
玩時,按照一定的程序反復操作,可使9個圓環分別解開,或合二為一。
九連環是一種流傳於山西省的傳統民間的智力玩具。它用九個圓環相連成串,以解開為勝。據明代楊慎《丹鉛總錄》記載,曾以玉石為材料制成兩個互貫的圓環,“兩環互相貫為一,得其關捩,解之為二,又合而為一”。後來,以銅或鐵代替玉石,成為婦女兒童的玩具。它在中國差不多有二千年的歷史,卓文君在給司馬相如的信中有“九連環從中折斷”的句子。清代,《紅樓夢》中也有林黛玉巧解九連環的記載。周邦彥也留下關於九連環的名句“縱妙手、能解連環。”
撥浪鼓是一種古老又傳統的民間時樂器和玩具,出現於戰國時期。撥浪鼓的主體是一面小鼓,兩側綴有兩枚彈丸,鼓下有柄,轉動鼓柄彈丸擊鼓發出聲音。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還有泥的、硬紙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紙制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撥浪鼓最為典型。 早期的撥浪鼓是樂器而非玩具。撥浪鼓並不是某一個地方所特有的,我國各地都出現過撥浪鼓。撥浪鼓流行於全國各地區。撥浪鼓在世界各地分佈很廣,五大洲都有。
最早的撥浪鼓被稱作“鞀”(táo)。戰國時期產生的鞀作為打擊樂器,依靠搖動時雙耳自擊發聲,發聲的節奏輕重、音律高低、聲音大小都不容易控制,不能圓滿準確的完成復雜的鼓點。
20c55b9dec40ff8bf45469ff3777732e
陀螺的起源,因年代久遠,較無詳細可進一步參酌的資料記載。陀螺最早見於後魏時期的史籍。當時稱為獨樂。在一般的書籍或網路資料查詢當中可得知,在宋朝時就有一種類似陀螺遊戲的小玩藝兒,名字叫作千千,類似如今的手捻陀螺造型,它是象牙所作成,以一個直徑約4寸的圓盤,中央插上一支鐵針為軸心,是古代宮女為打發時間所玩的一種貴族遊戲,其玩法是將一個長約3厘米的針狀物體,放在象牙制的圓盤中,用手捻使其旋轉,等到快停時再用衣袖拂動它,讓它繼續旋轉,最後,比比看誰的千千轉得最久,誰就是獲勝者
不倒翁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兒童玩具,最早記載出現於唐代。形狀像人而在造形和重量上制成一經觸動就搖擺然後恢復直立狀態。不倒翁也可比喻某些善於應付環境而能長期保持自己權位的人,有貶義。
原理:上輕下重的物體比較穩定,也就是說重心越低越穩定。當不倒翁在豎立狀態處於平衡時,重心和接觸點的距離最小,即重心最低。偏離平衡位置後,重心總是升高的。因此,這種狀態的平衡是穩定平衡。所以不倒翁無論如何搖擺,總是不倒的。再比如像我們在科技館看到的“錐體上滾”實驗,也是這個道理,由於錐體的形狀和兩邊軌道的形狀,使它的重心在下降,但看起來好像在上升,向上滾與生活中的事實不符合。但它隻是一種假像,看到它的本質,還是重心降低瞭,因此重心越低越穩定。在生活中為增加物體的穩定性,我們常采用加重下面的重量,如電扇底座、話筒架、公共汽車站牌等。
七巧板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智力玩具,顧名思義,是由七塊板組成的。而這七塊板可拼成許多圖形(1600種以上),例如: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不規則多邊形,玩傢也可以把它拼成各種人物、形象、動物、橋、房、塔等等,也可以是一些中、英文字母。七巧板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發明,其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紀,到瞭明代基本定型。明、清兩代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卷一中寫道:近又有七巧圖,其式五,其數七,其變化之式多至千餘。體物肖形,隨手變幻,蓋遊戲之具,足以排悶破寂,故世俗皆喜為之。在18世紀,七巧板流傳到瞭國外。李約瑟說它是東方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至今英國劍橋大學的圖書館裡還珍藏著一部《七巧新譜》。
d66f71075cdcfaf07714e1dbf66c2ecd
除瞭七巧板之外還有四巧板、五巧板、九巧板、十巧板、十二巧板、十四巧板、十六巧板、百巧板等。這些巧板,板塊數量不同,形狀也多有區別,為巧板傢族增添瞭無限光彩,為遊戲平添瞭無窮樂趣。
e6f52793397d16b0bc21ae521c22db5b
魯班鎖,民間也稱作孔明鎖、八卦鎖。傳說春秋時代魯國工匠魯班為瞭測試兒子是否聰明,用6根木條制作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兒子拆開.兒子忙碌瞭一夜,終於拆開瞭.這種玩具後人就稱作魯班鎖.其實這隻是一種傳說,魯班鎖亦稱孔明鎖、別悶棍、六子聯方、莫奈何、難人木等.它起源於中國古代建築中首創的榫卯結構.
這種三維的拼插玩具內部的凹凸部分嚙合,十分巧妙。魯班鎖類玩具比較多,形狀和內部的構造各不相同,一般都是易拆難裝。拼裝時需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分析其內部結構。
在沒有釘子繩子的情況下,你能將六根木條交叉固定在一起嗎? 兩千多年前的魯班就發明瞭一種方法,用一種咬合的方式把三組木條垂直相交固定,這種咬合在建築上被廣泛應用,在民間人們把孔明的這種發明制成瞭一種玩具——魯班鎖。
原創為木質結構,外觀看是嚴絲合縫的十字立方體,動動腦筋可拆解,裝上可不是那麼容易的。解開魯班鎖重現遠古智慧,別讓古人留給我們的財富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丟失。
華容道是古老的中國民間益智遊戲,以其變化多端、百玩不厭的特點與魔方、獨立鉆石棋一起被國外智力專傢並稱為“智力遊戲界的三個不可思議”。它與七巧板、九連環等中國傳統益智玩具還有個代名詞叫作“中國的難題”。據《資治通鑒》註釋中說“從此道可至華容也”。華容道原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地名,相傳當年曹操曾經敗走此地。由於當時的華容道是一片沼澤,所以曹操大軍要割草填地,不少士兵更慘被活埋,慘烈非常。
通過移動各個棋子,幫助曹操從初始位置移到棋盤最下方中部,從出口逃走。不允許跨越棋子,還要設法用最少的步數把曹操移到出口。曹操逃出華容道的最大障礙是關羽,關羽立馬華容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關羽與曹操當然是解開這一遊戲的關鍵。四個劉備軍兵是最靈活的,也最容易對付,如何發揮他們的作用也要充分考慮周全。“華容道”有一個帶二十個小方格的棋盤,代表華容道。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的產物,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瞭宋代的時候,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代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裡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傳到瞭歐洲。
“山是山,河是河,越野還得聯動雲大哥”、“N檔直接踩油門,然後直接D檔就可以瞭”、“年輕人第一臺帶移動廁所的SUV”、“聽說這個...
無人車來也(公眾號 無人車來也 ),有滋有味解讀無人駕駛、自動駕駛、智能駕駛故事!值得關註!紅燈停,綠燈行。這是一個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