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百度百科的就直接給連接吧,懶得翻瞭。。。有些資料極少。。。
近坦1集
米哈伊爾·葉菲莫維奇·卡圖科夫
葉甫季西·葉梅利亞諾維奇·別洛夫(1901.8.30-1966.6.18)
出生於切爾尼戈夫省新濟佈科夫(現屬佈良斯克州)的一個農民傢庭。1919年參加紅軍,在尼古拉耶夫地區擔任戰士和小隊長。自1925年起加入蘇共。1920-1922年在克列緬丘格步兵學校進修,畢業後擔任25師的一個排長。1924年之後調去7師服役,先後擔任連長,營長,1931年4月起擔任7師19團團長助理。1932年從紅軍裝甲部隊培訓班畢業。從1932年9月15日起,擔任機械化第133旅的坦克第3營營長。1937年4月被分配到紅軍情報局,之後在1938年6月被轉移到瞭預備役部隊。1939年6月被任命為烏裡揚諾夫斯克軍事交通學院機械化系的高級教師。1940年7月被任命為步兵第13師第282步兵團團長。1940年11月出任西部特別軍區的機械化第6軍坦克第17師的坦克第14團團長。在這一職位上遇到瞭偉大衛國戰爭的開始,參加瞭邊境戰爭,包括7月25日至26日在比亞韋斯托克-格羅德諾方向的反擊。在部隊全軍覆沒之際,別洛夫帶領其團的殘餘人員逃出瞭包圍圈。從1941年9月7日起出任第126坦克旅副旅長。1941年9月被任命為坦克第23旅的旅長,參加瞭莫斯科之戰的防禦和進攻階段。自1942年7月起代理20集坦克部隊的副主任,參加勒熱夫-謝夫斯克進攻行動和火星行動。從1943年1月起擔任坦克第3軍副軍長,參加瞭Ostrogozh-Rossosh和哈爾科夫的進攻,然後是1943年參加瞭哈爾科夫的防禦行動。在後者中,他再次因成功帶領被包圍的部隊逃脫而得到嘉獎。1943年4月擔任57集副司令。從1943年6月起成為在西南方面軍軍事委員會成員。從1944年3月起近坦10軍軍長,1944年9月擔任坦4集副司令,1945年2月重任近坦10軍軍長。他在1945年4月至5月的行動中表現出色,在進攻尼斯河,施普雷河,攻占波茨坦和柏林的戰鬥中,摧毀瞭敵軍在柏林以南的科特佈斯集團,1945年5月9日,他率隊率先進入佈拉格。1945年5月29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佈法令,為瞭表彰在柏林戰役中展現的勇氣和英勇精神以及對近衛坦克部隊的熟練指揮,授予瞭坦克兵中將葉甫季西·葉梅利亞諾維奇·別洛夫列寧勛章和金星勛章(第2389號),以及蘇聯英雄稱號。
戰後繼續指揮近坦10師。1946年5月至1947年1月在總參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出任基輔軍區的裝甲部隊主任。1948年5月前往德國擔任近機1集司令。1950年11月被任命為駐德占領軍的裝甲部隊主任。1953年6月出任基輔軍區的裝甲部隊主任,自1953年12月起為基輔軍區副司令,分管裝甲部隊。1954年2月起,他被任命為基輔軍區司令助理。1954年11月病退,之後住在基輔。1968年在基輔逝世。
獲得“金星”勛章一枚,列寧勛章兩枚,紅旗勛章四枚,二級蘇沃洛夫勛章兩枚,二級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勛章一枚,愛國戰爭勛章一枚,紅星勛章一枚,波蘭三級格倫沃爾德十字勛章一枚。故鄉Churovichi的一條街道以其命名。《祖國之子》一書的作者。
彼得·季米特裡耶維奇·戈沃魯年科 (1902.10.18-1963.1.23)
出生於薩拉托夫省裡佈希卡,烏克蘭族。1915年中學畢業後在傢務農。1920年加入紅軍,之後在卡梅申附近打擊土匪。1922-1925年在薩拉托夫步兵學校學習。畢業後從排長做起,1927年任45師的炮兵第45團政治教師,1930年12月起出任該團團長。1931年起為45師的獨立高炮營營長,並成為該師軍事委員會委員。1934年被選送至斯大林紅軍機械化和摩托化軍事學院學習。1939年畢業後被派往遠東,任紅旗1集的獨立坦克第48營政治處主任。1941年3月至年底任坦克第58師軍事委員會成員,調往莫斯科方向作戰。該部隊在11月反擊時損失慘重,戈沃魯年科被西方面軍軍事法院判處10年徒刑,緩刑直至戰爭結束。1942年1月調30集司令部任通訊官,1942年3月開始為375師參謀長,由於作戰表現良好,1942年6月底取消瞭軍事法院判決。9月開始為375師師長,參加勒熱夫-謝夫斯克進攻行動和火星行動。1943年12月6日,在烏克蘭右岸的一場戰鬥中,他受瞭重傷,被送往哈爾科夫地區醫院。治療持續瞭很長時間,在1944年4月30日住院之後,他被送往療養院進行康復。1944年6月至9月任近坦2軍副軍長,該軍成功發起瞭突破,包圍瞭敵人的奧爾沙集團,第一個強渡別列津納河,第一個沖入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在隨後的戰鬥中,該部隊強渡涅曼河,第一個到達與東普魯士的邊界。戈沃魯年科少將在這些戰鬥中也表現出色。但是,與此同時,他因對下屬的粗暴行為而受到紀律處分。1944年9月至戰爭結束任坦18軍軍長。由於在佈達佩斯和巴拉頓湖的戰鬥中表現出的勇氣和英勇精神,1945年6月29日,坦克兵中將彼得·季米特裡耶維奇·戈沃魯年科被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授予蘇聯英雄稱號,榮獲列寧勛章和金星勛章。1946年5月升任機7集副司令。1947年3月出任近衛獨立坦克第3師(動員)的副師長。1948年6月至1949年12月在總參軍事學院學習,以金質獎章畢業。1950年2月被任命為土耳其斯坦軍區的裝甲兵主任。1950年11月出任近機1集司令。1953年12月至次年2月在國防部總部工作。1954年2月被任命為裝甲和機械化軍事學院高級編隊戰術與作戰訓練部負責人(自1956年11月起-國防部作戰戰術培訓)。1957年3月出任保加利亞人民軍軍事顧問。1959年3月開始擔任為總參謀部軍事學院作戰系的高級講師。
獲得“金星”勛章一枚,列寧勛章兩枚,紅旗勛章四枚,二級蘇沃洛夫勛章一枚,一級庫圖佐夫勛章一枚。伊爾門的一條街道,以及哈爾科夫的一所中學以他的名字命名。 去世後葬於新聖女公墓。
伊萬·伊格納季耶維奇·雅庫鮑夫斯基
弗拉基米爾·費多羅維奇·托盧佈科
弗拉基米爾·季米特裡耶維奇·烏霍夫(1912.6.9-1965.3.25)
出生於梁贊省葉戈裡耶夫斯克市,俄羅斯族。1933年2月參軍,是步兵第2師的一名士兵,但1933年10月就被選送去軍校,1936年畢業於薩拉托夫裝甲學校。從1936年11月擔任步兵第12師的獨立坦克訓練排排長。從1940年7月擔任輕型坦克第19旅的坦克排排長。1940年入黨。1941年7月出任坦克第108師坦克第217團總部第一部部長。從1941年9月起任坦克第11旅助理參謀長。從1942年3月起任坦克第11旅的副參謀長。1942年7月開始擔任50集負責裝甲部隊的高級助理。從1943年1月起任50集裝甲車輛和裝備的參謀長助理。從1943年9月起出任50集裝甲部隊參謀長。從1943年10月起3集裝甲部隊參謀長。從1944年8月起出任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的裝甲車輛和軍事裝備總部運營部主任。從1944年9月外貝加爾方面軍裝甲車輛和軍事裝備總部運營部主任。從1945年1月到1946年1月在斯大林紅軍機械化和摩托化軍事學院學習。1946年2月擔任南方集群裝甲部隊作戰訓練處處長。自1947年12月起出任國防部裝甲部隊作戰訓練處副處長。1948年9月調機8集參謀長。1950年12月至1952年11在總參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於1952年12月開始擔任機1師師長。從1956年11月起升任近機1集第一副司令,1958年4月後為近坦1集司令。1961年3月調38集司令。1963年3月出任白俄羅斯軍區作戰訓練部主任。1963年12月起為白俄羅斯軍區第一副司令。1965年3月25日因肺癌死於任上。
獲得紅旗勛章兩枚,愛國戰爭勛章兩枚,紅星勛章兩枚。
葉甫根尼·菲利波維奇·伊萬諾夫斯基
康斯坦丁·格裡戈列耶維奇·科紮諾夫(1912.6.11-2000.3.22)
出生於下諾夫哥羅德省博爾鎮。1933年參軍,在莫斯科軍區第17步兵師第49步兵團的學校學習,10月被送到奧廖爾坦克兵學校。他於1936年畢業,畢業後在哈爾科夫軍區的坦克第5旅服役。從1938年5月起開始擔任坦克排排長,之後奉命前往西班牙。回國後從1938年9月起,擔任重型坦克第14旅的助理連長,從1939年5月起擔任連長。從1940年6月起,他擔任坦克第15師坦克第29團的副營長。參加蘇芬戰爭,並以優異的成績被授予列寧勛章。從1941年9月22日起,他指揮坦克第4旅的輕型坦克營。參加瞭莫斯科戰役,在1941年11月22日的戰鬥中受傷。從1942年1月起擔任坦克第22旅的一個營長。從1942年7月28日起,擔任坦克第216旅的旅長(1942年12月8日,該部隊改編為近衛坦克第15旅)。1943年3月,他再次受傷。 6月離開醫院後,他被派往斯大林機械化和摩托化學院的高級進修課程學習。但是學習時間不長,由於戰鬥激烈,他再次被派往前線。1943年7月,他被任命為近衛坦克第15旅的指揮官。 1944年9月,在維希庫夫地區西佈格河與納雷夫河之間的橋頭堡突破敵方防禦的戰鬥中,他指揮部隊強渡納雷夫河並占領瞭西岸的橋頭堡,在這一行動中表現出瞭高超的技巧和超凡的勇氣。在他的指揮下,該旅是最早強渡納雷夫河的部隊之一,突破瞭河西岸堅固的德軍防禦工事,占領瞭寬6公裡,深8公裡的橋頭堡。在1944年9月5日至8日的三天戰鬥中,該旅給敵人的人力和設備造成瞭沉重的損失。殲滅瞭德軍3個步兵營,6個炮兵連,12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其他車輛。因強渡納雷夫河的行動,康斯坦丁·格裡戈列耶維奇·科紮諾夫上校被提名為蘇聯英雄。他於1945年1月20日第三次受重傷,在醫院躺到1945年3月為止,之後在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的裝甲和機械化部隊總部工作。戰爭期間,他的坦克被擊中燃燒兩次。兩次受到最高統帥部的感謝令。
戰後繼續在軍隊中服役,重新擔任近衛坦克第15旅旅長。從1945年11月12日起升任近衛機械化第21師副師長。從1946年10月起指揮近衛坦克第4師的近衛坦克第14團。從1949年1月在同一坦克師中擔任近衛重型坦克-自行火炮第43團團長。1950年畢業於斯大林機械化和摩托化學院軍官的高級培訓課程。從1950年9月起擔任近衛坦克第4師副師長。從1951年10月13日起擔任坦克第1師師長。從1954年11月17日到1957年1月,他是北高加索軍區的近衛重型坦克第18師的師長。1957年1月7日至1958年10月31日在總參謀部軍事學院學習。從1959年1月起擔任坦克第8集團軍戰鬥訓練處處長,1960年9月起擔任坦克第8集團軍第一副司令。1961年5月調莫斯科軍區,任作戰訓練部負責人。從1965年12月起擔任近坦1集司令。1968年10月起擔任駐德集群副總司令,負責戰鬥訓練。從1969年6月開始出任外高加索區第一軍副司令,當年12月擔任華約集團駐捷克斯洛伐克高級軍事代表。1974年4月起在陸軍司令部工作,1974年10月退役。
獲得列寧勛章兩枚,朱可夫勛章一枚,紅旗勛章七枚,愛國戰爭勛章一枚,庫圖佐夫勛章一枚,紅星勛章一枚。
伊凡·亞歷山德羅維奇·格拉西莫夫
彼得·格奧爾吉耶維奇·盧舍夫
鮑裡斯·瓦西裡耶維奇·斯涅特科夫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波波夫
羅曼·米哈伊洛維奇·薩沃奇金(1931-1982.3.16)
1975-1977為13集司令。1979-1981為近坦1集司令。1981年1月調列寧格勒軍區,擔任參謀長兼第一副司令。1982年3月在任內去世。
弗拉基米爾·瓦西裡耶維奇·奧西波夫(1933.8.20-)
1933年8月20日出生於納羅-福明斯克。1948年參軍,於1954年畢業於基輔自行火炮學校。畢業後從排長幹起,先後擔任偵察排的指揮官,遠東軍區的坦克連連長。1968年,他畢業於以蘇聯元帥馬利諾夫斯基命名的坦克兵學院。畢業後被任命為坦克團參謀長。從1971年起出任某坦克團團長,1972年升任白俄羅斯軍區某坦克師副師長。1975年畢業於總參軍事學院,之後先後擔任過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師師長。1977年升任陸軍第一副司令。1978年5月-1981年1月出任近坦6集司令。1981年1月-1983年5月調近坦1集司令。1983年5月-1984年8月升任白俄羅斯軍區第一副司令。1984年8月-1989年1月升任基輔軍區司令。1989年1月-1992年6月-西南方向總司令。1993年2月退役。
1958年入黨,第十一屆蘇聯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1989年-1990年蘇共中央委員。第十屆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代表。 1986年-1991年,烏克蘭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 。
鮑裡斯·彼得羅維奇·謝因(1937.2.27-2011.8.10)
1957年畢業於奇爾奇克高級坦克兵學校,畢業後在各地服役,曾擔任坦31師師長和33軍軍長。1977年10月,他被授予坦克兵少將軍銜。1977年10月升中將。從1983年5月至1986年9月擔任近坦1集司令。1989年至1990年受邀成為阿富汗首席軍事顧問,並於1989年11月1日被授予上將軍銜。回國後於1990年至1997年期間擔任俄羅斯聯邦武裝部隊總參謀軍事學院第一副校長。榮獲三枚紅旗勛章。2011年8月10日去世,葬於Troekurovsky公墓。
阿納托利·庫普利亞諾維奇·車爾尼雪夫(1938-)
1986-1990年間任近坦1集司令,之後調任北高加索軍區參謀長。蘇聯解體後曾負責與杜達耶夫談判。1993年10月退役。退役後在克裡姆林宮擔任有關車臣方面的顧問。
“是的,我非常記得車爾尼雪夫的妻子。 我們從營被派去在指揮官傢附近的花園裡挖地。 她是個無聊的女人。 她和胖副官瓦夏準尉一起控制瞭我們。 很酷的一對。 可惜的是士兵都隻能做牛做馬,充當廉價勞動力。 而從1989年開始,所有的指揮官都是小偷。駐德集群-西方集群的經歷充分證明瞭這一點”。-Василий Ездин
根納季·安德烈耶維奇·科利希金(1943.6.2-2019.8.8)
1990-1992為近坦1集司令,之後在國防部人事局任職。退役後受聘擔任愛國主義教育創意部主任,同時是俄羅斯作傢協會成員。
近坦2集
普羅科菲·洛格維諾維奇·羅曼年科
阿列克謝·格裡戈裡耶維奇·羅金
謝苗·伊裡奇·波格丹諾夫(1894.8.29 - 1960.3.12)
出生於彼得堡的一個工人傢庭,老傢在普斯科夫省。從1906年(12歲)起就在Borovsky鑄造廠當學徒機械師。從1908年開始,他在他父親的工廠工作,負責工具車間,1914年5月後去瞭塔林。1915年參軍,在北方面軍第一航空隊的後備航空營中服役。1917年5月畢業於加特契納警官學校,之後分配在維堡省弗裡德裡希斯加姆(現芬蘭哈米納)指揮後備步兵排。在1917年底參加瞭十月革命和1917年12月在芬蘭爆發的內戰。1918年1月被遣散回傢,曾在尼古拉耶夫鐵路上擔任過保安。6月加入紅軍,參加瞭內戰,蘇波戰爭以及與安東諾夫的作戰,由於在1920年的戰鬥中表現出的勇氣和英勇,他被授予紅旗勛章。1922年10月去莫斯科進修,一年後擔任波爾塔瓦步兵指揮學校的連長。從1925年9月起升任步兵第45師的步兵第135團的營長。從1928年11月起擔任該團助理團長。之後任步兵第45師步兵第134團團長。自1932年5月起擔任機械化第134旅旅長。1936年從紅軍機械化和摩托化學院的指揮官高級培訓班畢業。從1938年1月起任機械化第9旅旅長。1938年5月1日,謝苗·伊裡奇·波格丹諾夫上校根據刑法第58條第1b款和第58條第11款被捕並被起訴並一直被監禁到1939年10月27日。當天,蘇聯最高法院軍事委員會對他的案子進行瞭審議,根據“反革命”第58條,他被無罪釋放,但“因疏忽”被判處有罪。但是,為瞭紀念紅軍成立二十周年,法院對他特赦。該判決於1942年被撤銷,然而直到他去世後,在1968年6月6日蘇聯最高法院全體會議才通過決議,才使他徹底平反。從1940年3月起任摩托化步兵團團長,11月擔任輕型坦克第32旅旅長。從1941年3月起出任西部特別軍區的坦克第30師師長。
在偉大的衛國戰爭期間,謝苗·伊裡奇·波格丹諾夫上校從戰爭第一天起就在加入瞭戰鬥,參加瞭在佈列斯特方向的防禦戰,之後撤退到別列津納河防線。在戰爭的第一個月,該師就幾乎失去瞭所有人員和裝備。1941年7月,他被任命為莫斯科軍區裝甲部隊主任,但5天後就改為成為西南方面軍5集的副司令。 1941年10月,他被任命為莫紮伊斯克防區的負責人。從1942年3月起擔任坦克第10軍副軍長。1942年加入蘇共。從1942年5月至1942年9月擔任坦克第3軍軍長。從1942年11月26日起出任近2集屬下的機械化第6軍軍長,在科捷利尼科沃的進攻戰中表現出眾。1943年1月9日,該部隊改組為近衛機械化第5軍,他一直指揮該部隊直到1943年2月25日。從1943年3月11日至8月24日-坦9軍軍長,參加瞭庫爾斯克突出部北線的防禦戰和在奧廖爾的進攻行動。從1943年9月9日起擔任坦克第2集團軍司令(從1944年11月20日開始近衛坦克第2集團軍)。這支部隊在他的指揮下,先後在烏克蘭第1和第2方面軍以及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戰鬥序列中,在科爾遜-舍甫琴科夫卡,烏曼-博托沙尼,盧佈林-佈列斯特,維斯瓦河-奧得河,東波美拉尼亞和柏林的戰鬥中屢建功勛,其行動以高機動性和敏捷性而著稱。1944年7月23日在盧佈林附近受重傷,被送往莫斯科的中央醫院,在醫院呆瞭五個月,1945年1月開始他重回崗位。由於對坦克部隊的熟練指揮和在向烏曼方向發起突破進攻的戰鬥中表現出的勇氣,1944年3月11日坦克兵中將謝苗·伊裡奇·波格丹諾夫被授予“英雄英雄”稱號,列寧勛章和金星勛章。根據1945年4月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法令,為瞭表彰指揮近衛坦克第2集團軍包圍並擊敗瞭華沙的敵人,並強渡尼斯河和奧得河並到達波羅的海沿岸的模范行動,坦克兵上將謝苗·伊裡奇·波格丹諾夫獲得瞭第二枚金星勛章。
戰後,他繼續在同一部隊服役。自1947年5月起擔任駐德占領軍坦克部隊主任。1948年8月起擔任蘇軍坦克部隊第一副司令。從1948年11月起蘇軍坦克部隊司令。從1953年4月起任機7集司令,自1954年5月起任裝甲坦克和機械化兵軍事學院院長。1956年4月後在國防部總部工作,1956年5月退役。住在莫斯科。1960年3月12日去世,葬在莫斯科新聖女公墓。
獲得金星勛章兩枚,列寧勛章兩枚,紅旗勛章四枚,一級蘇沃洛夫勛章和二級蘇沃洛夫勛章各一枚。他的青銅半身像被安裝在列寧格勒的莫斯科勝利公園。在莫斯科,列寧格勒,索爾內奇諾戈爾斯克有紀念碑。莫斯科的一條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
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拉濟耶夫斯基(1911.7.31-1979.8.30)
出生於基輔省烏曼市的一個貴族傢庭,他的父親在俄羅斯帝國郵電部任職。他有高中學歷,並從12歲起就在烏曼的一傢矽酸鹽廠打工。1929年進入基洛夫騎兵學校學習,在1931年從騎兵學校畢業後,他指揮瞭一個騎兵排,然後是一個中隊。 1938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從學院畢業後,原本他被分配到華盛頓擔任蘇聯大使館武官,但他拒絕瞭分配,之後在中亞軍區服役。 1941年從總參軍事學院畢業。在偉大的衛國戰爭期間,拉濟耶夫斯基少校從1941年7月起擔任西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的騎兵第53師參謀長,參加瞭在莫斯科附近的防禦戰,然後在莫斯科戰役中跟隨西方面軍部隊發起瞭反攻。從1941年12月起擔任近衛騎兵第2師參謀長,從1942年7月起升任近衛騎兵第1軍參謀長,參加瞭哈爾科夫,第聶伯河等激烈會戰以及解放基輔,日托米爾和其他城市的戰鬥。1944年2月後擔任烏克蘭第2方面軍的坦克第2集團軍的參謀長。在1944年3月至4月的烏曼-博托沙尼戰役中,該部隊在20天內連續作戰瞭240多公裡,高效地完成瞭對烏克蘭右岸的解放行動,拉濟耶夫斯基也親自解放瞭他的傢鄉烏曼。1944年7月,在司令波格丹諾夫受重傷後,拉濟耶夫斯基被任命為代理司令。在盧佈林-佈列斯特戰役中,軍隊進行瞭500公裡的穿插,並參加瞭在華沙的戰鬥。 1944年11月,由於各參戰人員的巨大英勇行為和司令部的嫻熟指揮,坦克第2集團軍獲得瞭近衛軍稱號,並改稱近衛坦克第2集團軍。波格丹諾夫於1945年1月8日恢復工作後,拉濟耶夫斯基再次擔任參謀長。在戰爭的最後一年,他在維斯瓦河-奧得河,東波美拉尼亞和柏林的進攻行動中表現出色。
戰爭結束後繼續擔任近衛坦克第2集團軍的參謀長。從1947年5月至1950年9月擔任近衛坦克第2集團軍司令。自1950年9月起出任北方集群司令,1952年7月調土耳其斯坦軍區司令。1953年4月擔任蘇軍裝甲部隊主任。1954年5月調敖德薩軍區司令。1959年6月被任命為總參軍事學院的第一副校長(自1961年起擔任教授),其中在1964年11月到1965年3月擔任代理院長。從1968年4月起,他擔任蘇聯國防部軍事教育機構負責人。1969年7月至1978年2月擔任伏龍芝軍事學院的院長,從事有關坦克和諸兵種合成部隊的使用經驗的研究,出版瞭許多科學著作。1978年2月後擔任蘇聯國防部總監組軍事顧問監察員。1978年2月21日,陸軍上將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拉濟耶夫斯基被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授予“蘇聯英雄”稱號。1979年8月30日去世。葬於莫斯科新聖女公墓。
獲得蘇聯英雄11294號(02/21/1978)的“金星”獎章,兩枚列寧勛章,六枚紅旗勛章,兩枚一級蘇沃洛夫勛章,一枚二級蘇沃洛夫勛章,一枚一級庫圖佐夫勛章,一枚勞動紅旗勛章和一枚紅星勛章。
阿馬紮斯普·哈恰圖羅維奇·巴巴賈尼揚
馬特維·庫茲米奇·沙波什尼科夫(1906.11.9-1994.7.28)
中學畢業後在克裡沃羅格當屠夫,1928年參軍,進入敖德薩步兵學校學習,1930年入黨,1931年畢業後在烏克蘭軍區任排長。1932年被選送至紅軍機械和摩托化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分配回烏克蘭軍區任坦克連連長,1937-1938改任偵察連連長,隨後又去伏龍芝軍事學院進修。1940年畢業後任9集參謀,參加瞭蘇芬戰爭,隨後上調至總參總部工作。偉大衛國戰爭開始時任坦克37師參謀長,該師在烏曼包圍圈內灰飛煙滅後改任坦克10師參謀長,1941年10月起任坦克133旅參謀長,1942年任坦克22軍參謀長,參加瞭頓巴斯防禦作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1943年任坦克178旅旅長,參加瞭庫爾斯克和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戰役。1943年9月24日,沙波什尼科夫上校親自帶隊強渡第聶伯河,奇襲並占領瞭著名的佈克林斯基橋頭堡,因為以上功績,1944年1月最高蘇維埃表彰他“模范性的工作能力和在對抗納粹侵略者時超凡的勇氣”獲得“蘇聯英雄”稱號,列寧勛章以及金星勛章(3195號)。1943年11月後升任坦19軍副軍長,並於次年2月轉正,在波羅的海第3方面軍序列下解放瞭裡加。1944年11月起調至烏克蘭第3方面軍,任近機1軍副軍長,參加瞭佈達佩斯戰役,巴拉頓湖防禦作戰,維也納攻勢等行動,並在阿爾卑斯山與盟軍會師。1945年6月24日作為烏克蘭第3方面軍代表參加瞭勝利大閱兵。
戰後繼續在軍隊服役,任機26師師長。1949年畢業於總參軍事學院,隨後任駐德集群近衛獨立坦克第3師副師長,1950年3月近衛獨立坦克第3師重新改回近機3集,任司令助理。1950年12月任近機2集參謀長,1952年12月回國任蘇軍坦克和機械化部隊副參謀長。1955年重回德國,任近機3集第一副司令,1956年任近機2集司令。1960年改任北高加索軍區第一副司令。
1962年6月,新切爾卡斯克爆發群眾遊行,要求改善居住條件,當局下達命令要求迅速解決此事件,北高加索軍區接到指示,阻止群眾通過圖茲洛夫大橋。時任軍區司令普利耶夫大將要求沙波什尼科夫上將把坦克開過去,沙波什尼科夫拒絕執行命令:“我沒看見用坦克的必要性”。為瞭避免意外,沙波什尼科夫同時下令步兵和炮兵不準裝實彈。後來當有人問及要是執行命令,真的開坦克過去會怎麼樣時,沙波什尼科夫表示“那會死幾千人”。在下令的同時,沙波什尼科夫積極向最高蘇維埃通報實際情況,並向各路作傢,記者和通訊員寫信。1966年退役,1967年被開除出黨,同時克格勃以“進行反蘇維埃活動”的名義,帶著逮捕通知單來到他傢將他帶走,毫無疑問這些都與1962年新切爾卡斯克事件有關。1967年年底,當局以他過去有大功以及在獄中“積極反省”的表現將其釋放。1988年恢復名譽並恢復黨籍,1994年去世。
鮑裡斯·謝爾蓋耶維奇·利哈喬夫(1914.8.6-2012.8.8)
出生於沃羅涅日,在入伍之前曾在地鐵工地工作。1935年參軍,是高爾基裝甲兵學校的學員。1938年畢業後擔任在鄂木斯克的73師的坦克排長,1939年5月升任173師的坦克連連長。自1940年4月起擔任173師的偵察營營長,在這一職位上開始瞭偉大衛國戰爭。從1941年9月起擔任304師偵察營營長。從1942年1月起為坦克第132營的副營長。從1942年4月起為坦克第22軍(之後為機械化第5軍,近衛機械化第9軍)的情報部門負責人。5月,該軍團與作為西南方面軍一部分的28集合作參加瞭所謂的“鐵木辛哥攻勢”-沿哈爾科夫方向的戰略進攻行動,不幸的是未能成功。而且德國人已經在趕往高加索和伏爾加。1942年5月下旬至1942年8月,在持續的戰鬥中,坦克第22軍向東撤退,部隊被推回斯大林格勒。該軍被重新分配給坦克第4集團軍。軍長要求允許移動他的指揮所,但被禁止,並讓他自己回想著名的227號命令(“不準後退一步!”)。軍長隻得命令將坦克半埋在地下進行防禦,因為缺油。無法打開艙門,因為德軍火力太猛烈。太陽無情地照耀著,坦克熱得像澡堂一樣,但坦克第22軍的戰士們堅持住瞭,一次又一次地擊退德軍的攻擊,隻是在晚上有一點喘息的機會。IS-2救瞭利哈喬夫和他的戰友:一枚德國炮彈擊中瞭戰車的後部,但無法穿透裝甲。每個人都受到嚴重的腦震蕩,他們的臉和手被割傷瞭,但沒有人員傷亡。經過三天的戰鬥,僅剩下7名戰鬥人員。最後,上級命令他們撤退到卡梅申地區。在那裡重組瞭部隊,並在此基礎上組建瞭機械化第5軍。對於在馬馬耶夫崗進行的戰鬥,利哈喬夫獲得瞭他的第一枚紅旗勛章。
後來,他參加瞭斯摩棱斯克的解放,從1944年2月起參加瞭科爾遜-舍甫琴科夫卡,烏曼-博托沙尼,雅西-基什尼奧夫,佈達佩斯和佈拉格戰役。 1943年,他的頭部被彈片割傷,但拒絕住院,而是讓他的軍醫妻子就地包紮。在科爾遜-舍甫琴科夫卡戰役後他獲得瞭第二枚紅旗勛章,而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後則獲得瞭第三枚。
“維也納人崇拜他們的城市,在與我們的部隊見面時,幾乎跪在他們面前乞求:“請不要觸摸維也納!不要破壞美麗的維也納!”。奧地利國會大廈是一座真正的宮殿,非常美麗,獨特。與聖史蒂芬大教堂一起,它是維也納的象征。但是,德國人無視盟國和“血盟兄弟”的感情,在那兒安置瞭兩個巨大的倉庫,放置燃料,油和彈藥。而且當很明顯維也納的國防軍已經自知無法堅持更久瞭,他們喪心病狂地向倉庫點火。附近的近衛機械化第9軍的15名人員冒著與宮殿一起被炸飛的危險,撲滅瞭火焰。蘇軍軍官中有該部隊情報部門的負責人利哈喬夫中校。因此,我們可以說他和他的同志們挽救瞭奧地利首都的主要景點之一。”
1945年8月調蒙古,參加瞭八月風暴行動,隨軍翻越大興安嶺,然後占領大連,消滅瞭大量日軍部隊。為此,他被授予第四枚紅旗勛章。
戰後依然在近機9師服役。1947年7月升任外貝加爾軍區軍事情報部門助理。從1948年12月到1950年12月前往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從1951年5月起為機械化第10師副師長,從1953年10月起為該師師長。從1955年12月到1955年12月在總參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就任近坦2集第一副司令,1960年5月23日起為司令。1965年1月28日調白俄羅斯軍區,任近坦5集司令。1967年11月升任波羅的海沿岸軍區第一副司令。1973年1月為華約集團聯合武裝力量總司令的助理,1975年2月退役,住在莫斯科。2012年8月8日逝世,葬在Troekurovsky公墓。
獎項:四枚紅旗勛章,三枚愛國戰爭勛章,兩枚紅星勛章。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庫爾科特金
鮑裡斯·維克多羅維奇·庫爾采夫(1920.2.23-1967.2.12)
出生在一個涅克柳多沃村的俄羅斯族農民傢庭。畢業於弗拉基米爾工人紡織學院。1938年9月參軍。1939年畢業於哈爾科夫裝甲兵學校。作為最優秀的畢業生之一,他被留在學校,並被任命為學員班長。1939年9月,他參加瞭在向西烏克蘭和北佈科維納的進軍,被臨時借調到一個作戰部隊一起參加行動。從1940年2月起擔任輕型坦克第26旅的坦克排長,次月升任營長。從1941年5月起為基輔特別軍區的坦克第34師的坦克團副連長。
從1941年6月22日開始,在衛國戰爭的最前線,他參加瞭西南方面軍的戰鬥,勇敢地擊退瞭進攻普熱梅希爾地區的德軍,並英勇地保衛瞭該地五天。 1941年6月26日受重傷,被送往馬裡烏波爾接受治療。1941年11月傷愈後,他被調到莫斯科軍區,指揮一個坦克連,在西北方面軍屬下作戰。1942年入黨。1942年6月,他被提升為重型坦克營的副營長。從1943年3月起擔任坦克第56團團參謀長。從1944年3月起為他擔任獨立坦克第28團參謀長,從1944年8月起,他指揮獨立坦克第28團(1945年3月17日,該團改編為近衛坦克第114團)。 1944年7月,他成功地參與瞭解放瞭普熱梅希爾-這座他在三年前曾英勇捍衛的城市。他在維斯瓦河-奧德河的進攻行動中表現尤其出色。 1945年1月12日至26日,鮑裡斯·維克多羅維奇·庫爾采夫率隊連續行軍長達300公裡,該團的坦克手消滅瞭多達1000名敵軍士兵和軍官,37輛坦克,42支各種火炮,78輛裝甲運兵車和200輛敵方車輛。在進攻的第一天,即1945年1月12日,他占領瞭Zabrody和Belogon的定居點,切斷瞭凱爾采-克拉科夫鐵路。 1月14日,該團占領瞭凱爾采市,1月17日越過瞭皮利卡河,包圍瞭彼得羅庫夫,並席卷瞭圖申。 1月26日,他是第一個強渡科本鎮附近的奧得河的人。雖然在1945年1月19日受傷,但仍留在部隊中。1945年4月10日,鮑裡斯·維克多羅維奇·庫爾采夫少校被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令授予蘇聯英雄稱號,並被授予列寧勛章和金星獎章,以表彰其出色的指揮和與納粹入侵者的戰鬥中表現出勇氣和英勇精神。他在柏林戰役中同樣表現出色。4月18日,該團第一個到達施普雷河並確保後續部隊通過, 4月24日前往勃蘭登堡東郊,殲滅瞭一個步兵營,3輛坦克,5輛裝甲運兵車和多達300輛車,從4月24日至5月1日率部攻占瞭勃蘭登堡市,摧毀瞭2輛坦克,1輛自行火炮,1輛裝甲列車,4輛裝甲運兵車,4門高射炮,32個射擊點,還從3個集中營中釋放瞭戰俘。在戰爭的最後幾天,他參加瞭解放佈拉格的行動,率部摧毀瞭7門自行火炮,3輛坦克,突襲瞭一個德軍步兵團的司令部,俘虜瞭多達500名敵軍士兵和軍官。 1945年5月8日,他在利特維諾夫村附近擊潰瞭一個敵軍部隊,摧毀瞭30輛汽車,8輛裝甲運兵車,俘獲瞭200輛汽車,18輛裝甲運兵車,2輛坦克和多達100名囚犯。他因這些功勛而被授予紅旗勛章。
戰後繼續在蘇聯軍隊服役。1949年畢業於斯大林機械化和摩托化學院,1949年10月起為步兵第79師的坦克-自行火炮第113團團長。1950年1月為起濱海軍區坦克第2師坦克第76團團長,1951年12月為近衛機械化第26師的重型坦克-自行火炮第6團團長。從1952年9月30日起為近衛機械化第26師副師長。自1954年5月起,擔任近衛機械化第26師的師長(1957年6月,該師更名為近衛坦克第38師)。1957年7月至1960年6月為莫斯科軍區近坦4師師長。1962年畢業於總參軍事學院,畢業後任近8集第一副司令。從1965年7月開始為近坦2集司令。1967年2月12日在任上因重病去世,埋葬在莫斯科的新聖女公墓。
維克托·格奧爾基耶維奇·庫利科夫
弗拉基米爾·列昂尼多維奇·戈沃羅夫
伊萬·伊萬諾維奇·捷尼謝夫(1921.1.21-2006.2.12)
出生於斯塔夫羅波爾的一個農民傢庭,是傢中獨子。高中畢業後,他開始在伏羅希洛夫師范學院學習。1940年大二的時候參軍,畢業於外貝加爾軍區摩步82師的初級指揮學校,之後進修高級培訓課程。1941年畢業後他在摩步82師任職。偉大的衛國戰爭開始後不久,該師改組為步兵第82師,在奧爾沙以西被包圍。他逃脫後設法與地下黨取得聯系,成為瞭敵後武裝力量的成員。到1942年初,他們組織起瞭一個遊擊隊,該部隊設法對敵軍造成瞭嚴重破壞,在莫吉廖夫地區的數十個德國駐軍遭到襲擊,大約30列敵方火車出軌。捷尼謝夫先後擔任莫吉廖夫地區第3遊擊隊支隊的參謀長和支隊長。1944年初,該支隊設法與不斷前進的紅軍各單位建立聯系。從1944年10月起擔任後備步兵第183團的參謀長,之後是步兵第60師步兵第1281團的助理參謀長,參加瞭解放白俄羅斯,維斯瓦河-奧得河和東波美拉尼亞的進攻,兩次受傷。最終於1945年4月參加瞭柏林戰役。在這個職位上,捷尼謝夫成功完成瞭該司令部的幾項復雜戰鬥任務。4月16日,捷尼謝夫獲得瞭關於在諾伊萊文戰況不利的信息。他主動請纓,率領部隊襲擊瞭德軍並將其趕出瞭村莊。在稍微評估瞭情況之後,他下令在穿過村莊的運河上緊急架起一座橋梁。於是當蘇軍後續的坦克部隊很快到達諾伊萊文時,路已經為他們準備好瞭,迅速投入到對敵人的追擊中。在這場戰鬥中,俘獲瞭6門迫擊炮和6門火炮,俘虜18名囚犯。4月17日,該營參加瞭對Vritzen市的襲擊,並占領瞭位於該市的炸藥工廠並使之得到妥善保存。在爭奪城市的戰鬥中,多達200名德國士兵被擊殺。在4月26日進一步的戰鬥中,趁著夜色,該營闖入瞭柏林郊區的加托夫並襲擊瞭這座城市和附近的機場。戰鬥結束後,74架運輸機和8架戰鬥機落入瞭蘇軍手中,而且在戰鬥中燒毀瞭4架飛機。根據1945年5月31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法令,為瞭表彰他出色地執行指揮部的戰鬥任務以及同時表現出的勇氣和英勇精神,捷尼謝夫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戰爭結束後,他繼續在蘇聯武裝部隊中服役。1947年12月到1950年就讀於伏龍芝軍事學院。從1950年11月起,他在外貝加爾軍區總部工作。自1956年5月起為近坦6集的機械化第14師機械化第39團的團長(自1957年4月以來為摩步89師)。1957年12月,他被任命為摩步89師參謀長。1958年7月,他被調往斯摩棱斯克,並成為瞭瞭近摩11師參謀長。1960年6月去總參軍事學院進修,並於1962年畢業。畢業後出任摩步46師師長。1964年8月被任命為近摩2師師長。1966年,他參加瞭在莫斯科無名英雄墓中點燃永恒火焰的儀式。1968年5月,他被任命為3集第一副司令。自1969年5月起調任近坦2集司令。1972年7月成為中央集群司令。自1976年11月起為伏龍芝軍事學院第一副校長。1978年1月退役。
他曾在莫斯科一傢研究所擔任顧問。是莫斯科非法壓迫受害者協會的成員。
第9屆最高蘇維埃代表(1974-1979)。
於2006年2月12日在莫斯科去世。葬於Troekurovsky公墓。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索羅金(1922.6.1-2005.2.22)
生於一個農民傢庭。中學畢業後於1941年9月參軍。1942年1月在騎兵第5軍中開往前線,參加瞭巴爾文科沃-洛佐瓦亞攻勢。1942年7月受傷。在身體恢復後,他被派往“射擊”學校進修短期課程。1943年2月被任命為北高加索方面軍步兵第176師的連長,參加瞭在Malaya Zemlya的登陸行動,在此期間他於1943年2月20日再次受傷。連長米哈伊爾·索羅金中尉因功被授予瞭他的第一個勛章-紅星勛章。該師於1943年10月獲得瞭近衛軍的稱號,並被稱為近衛步兵第129師。恢復後,他被派往烏克蘭第1方面軍。1943年10月11日,他第三次受傷,但是幸運的是,這個傷不嚴重,他很快就重新披掛上陣。1943年12月,他在日托米爾-別爾季切夫的進攻行動中再次表現出類拔萃:在擔任偵察隊指揮官時,他偷襲瞭日托米爾州內格羅波夫卡村,抓到瞭俘虜,並帶回瞭許多情報文件。這些情報在日後蘇軍的進攻中發揮瞭重要作用。在兩天內,該支隊擊退瞭15輛坦克所支援的數次敵軍進攻,摧毀瞭3輛坦克並守住陣線。1943年12月24日,在索羅金帶領下偵察隊進行瞭成功的防禦,擊退瞭敵人的猛攻並摧毀瞭2輛坦克和1輛裝甲運兵車,然後成功逃脫。對於這場戰鬥,索羅金上尉被授予列寧勛章。1944年夏天,他在利沃夫-桑多梅日進攻行動中表現出色。在進攻中,該營是第一個發起強渡的營,也是第一個沖入科多羅夫和德羅戈比奇的部隊,並且俘獲瞭2輛可使用的虎式坦克。為此,他被授予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勛章。1945年初,他在西喀爾巴阡山脈的一次行動中脫穎而出,領導一個營突破瞭喀爾巴阡山脈的幾條敵方防線。最終在佈拉格郊區結束瞭他的戰爭生涯。
從1946年到1949年,他就讀於伏龍芝軍事學院。從學院畢業後,索羅金成為圖拉的近衛空降第106師一個獨立訓練營的營長。一年後,即1950年12月,索羅金成為駐紮在科斯特羅馬的近衛空降第105師近衛傘降第331團的團長。1955年,他成為該師副師長。自1957年1月起擔任近衛空降第98師的師長。1962年9月,索羅金進入總參軍事學院學習。1964年6月,他被任命為空降兵負責戰鬥訓練的副司令,並於1966年1月成為空降兵第一副司令。1969年12月被任命為南方集群第一副司令。1972年8月19日成為近坦2集司令。1974年8月升任遠東軍區第一副司令。1976年10月至1981年10月是列寧格勒軍區司令。從1981年10月30日到1984年1月19日,索羅金在阿富汗擔任首席軍事顧問。1984年9月,他成為西方向總部第一副總司令。 1987年6月11日,他成為蘇聯國防部副部長。1990年1月為國防部監察組首席監察員。1992年1月退役,住在莫斯科。2005年去世,葬於莫斯科Troekurovsky公墓
妻子莉迪亞·紮哈羅夫納也是衛國戰爭的參與者,兒子尤裡也曾在軍隊中服役很長一段時間。
1943年入黨,第十屆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1979-1984)。
阿納托利·伊萬諾維奇·基裡洛夫(1928-)
f8d93f5115f58b70a13a4dbf9d28ce96
1973年8月至1974年8月為近8集第一副司令。1974年8月-1976年5月為近坦2集司令。1976年5月-1985年6月任敖德薩軍區第一副司令。自1982年以來為蘇聯國防部非軍事人員訓練局第一副局長。退役後曾在莫斯科國立大學當老師。
尼古拉·費多羅維奇·格拉喬夫(1930.12.5-2013.2.11)
db6e6aa99a99f8d9ba792f0900b9cb41
1950年8月參軍。1952年畢業於梁贊步兵學校,之後在楚科奇半島的邊防部隊當兵。自1956年起,從排長幹起,一直幹到營長。1963年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後為某摩步團副團長。自1967年起擔任某摩步團團長。從1969年到1971年為某摩步師參謀長。1972年,他從總參謀部軍事學院畢業。自1972年起為某摩步師師長。自1974年以來為某集團軍第一副司令。自1976年6月起為近坦2集司令。1980年7月轉任喀爾巴阡軍區參謀長。自1984年3月起為烏拉爾軍區司令。自1987年起為蘇聯民防部隊第一副局長,參加瞭救援切爾諾貝利,進入切爾諾貝利核心30公裡區。1989年後為華約集團駐匈牙利人民軍最高軍事代表。1990年受聘擔任阿富汗共和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的首席顧問,一直在阿富汗工作,直到納吉佈拉政府垮臺為止。1992年退役。自2008年成立俄羅斯聯邦國防部總監察局後,他一直擔任該局總監察,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天。尼古拉·費多羅維奇·格拉喬夫於2013年2月11日去世,被埋葬在Troekurovsky公墓。
弗拉基米爾·米哈伊洛維奇·舒拉廖夫
弗拉基米爾·伊裡奇·謝門楚科夫(1936-1985.2.24)
曾任近衛坦克第268團情報部門負責人。1984年開始為近坦2集司令。1985年2月24日,在視察完什未林的近摩94師之後,在大清早乘車準備返回集團軍總部然後回莫斯科。不料當天起瞭大霧,而當時的專職司機卻不在位置,被一名中士取代。在大霧中,中士失去瞭對汽車的控制權,撞到瞭樹上。司令謝門楚科夫中將重傷去世,司機和中士幸存,並被起訴定罪。然後在近坦2集司令部舉行瞭告別儀式。葬於基輔Lukyanovskoe軍人公墓。職務由他的副手弗拉季斯拉夫·阿恰洛夫少將暫時代理瞭幾個月。
弗拉基米爾·巴甫洛維奇·魯申科夫(1939.8.8-)
1958年參軍,1962年入黨。1970年畢業於裝甲兵學院,1975年10月以來至1979年8月為近衛訓練坦克第48師的師長。1981年畢業於總參軍事學院。自1984年5月以來直到1985年5月為基輔軍區近1集司令。1985年5月緊急調德國,擔任近坦2集司令。1988年退役。
他住在大盧基市,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
瓦列裡·伊萬諾維奇·米羅諾夫(1943.12.19-2006.4.20)
曾擔任摩步排的排長(1965-1967年),摩步連負責政治事務的副連長(1967-1968年),摩步連連長(1968-1970年)。駐德集群某摩步團副團長(1973年),摩步團參謀長(1973-1975年),摩步團團長(1975-1977年),摩步58師副師長(1977-1979)和摩步108師的師長(12.1979-1982)。在1979-1982年間,他參加瞭入侵阿富汗的行動。 1982年8月,他被任命為40集副司令。1984年6月-1986年12月為6集第一副司令。1986年12月-1988年5月為6集司令。1988年5月至1989年3月為近坦2集司令。1989年3月至1991年8月為列寧格勒軍區第一副司令。1991年8月-1991年11月任波羅的海沿岸軍區司令。蘇聯解體後1991年11月至1992年6月為西北集群司令。自1992年6月起出任俄羅斯聯邦國防部副部長,負責人員培訓,軍事教育系統的發展和軍事合作。同時,他是俄羅斯聯邦在波羅的海國傢領土上臨時駐留和海軍部隊撤離問題的授權代表。1995年3月被免職,改任俄羅斯聯邦政府的首席軍事顧問。1998年11月,他被免職,並退役。2006年4月20日去世,葬在莫斯科的Troekurovsky公墓。
1989年的國防部電訊局長波斯尼科夫將軍留下瞭對近坦2集優秀狀態的記憶:“軍隊由瓦列裡·米羅諾夫指揮。他給我們留下瞭很好的印象:冷靜,理性,自信。在1989年冬季訓練期結束時,在取得阿赫羅梅耶夫元帥的同意後,我們檢查瞭近坦2集的戰備狀態。我們帶著大批將軍和軍官抵達軍隊。有一天,我命令米羅諾夫將他所有的作戰武器和主要部門的代表和團長召集到作戰訓練課上。在那裡,每個人都獲得瞭幹凈的地形圖。要求本課程的參加者在地圖上繪制軍隊進軍作戰區域的路線,該區域的邊界,下屬編隊和單位的位置及其作戰任務。所有這些都必須從記憶中完成,並應在其職責范圍之內。這項工作花瞭幾個小時,米羅諾夫將軍完美地完成瞭任務,從記憶中標出瞭部隊的編隊和部隊的位置,沒有絲毫的誤差。我們以同樣的方式檢查瞭許多師和團的指揮官及其副手,理論知識成果令人滿意。第二天晚上,我們在總部發出瞭警報。按照命令,部隊被命令進行250公裡的行軍並集中在未計劃的地區。給他們的時間最多不超過一天。米羅諾夫和他的下屬們在指揮軍隊方面表現出很高的組織能力。幾分鐘後,所有參加演習的單位都拉起警報器,並前往集結區。在他們集中的同時,指揮官和總部迅速通過通信將戰鬥任務定為進軍計劃外地區。指出瞭前進的路線,在其上組織指揮官服務的順序,通信的維持以及各列的前進順序。根據我們的計劃,軍隊將在廣闊的區域內前進,並將分部集中在相距數十公裡的地區。最重要的是,我們擔心團和師必須通過的眾多城鎮。如您所知,德國是一個人口稠密的國傢,幾乎不可能找到繞過城市的路線。團和司令部司令官們以高超的技巧完成瞭這項任務。在前進期間,沒有發生任何交通事故,部隊表現出良好的行軍技能,並準時到達瞭指示區域。在坦克第25師的前進過程中,集中區進行瞭更改,以測試其指揮官的隨機應變能力和解決突發任務的能力。集團軍總部立即將變更後的任務發給瞭該師,並與交通管制部門組織瞭一條新路線,以確保該師及時完成任務。我已向國防部長和總參謀部詳細匯報瞭檢查部隊和編隊戰鬥準備情況的結果。此後不久,近坦2集司令米羅諾夫將軍被提升為列寧格勒軍區第一副司令。他始終以高水平的操作培訓能力,堅持原則和堅持不懈地實現目標而著稱。”
斯坦尼斯拉夫·斯捷潘諾維奇·魯緬采夫(1940.5.5-)
出生於坦波夫,父母很早就離婚瞭。八歲時一傢人搬到別爾哥羅德,就讀於別爾哥羅德第2高級中學。他的姐姐是貿易與經濟學院的學生,他曾經也想進入體育學院,但是傢庭經濟狀況不好,這時來招生的部隊工作人員說服他參軍。在軍校學習成績優異,畢業並獲得瞭“紅色”獎章,使得他有權自行確定服役地點。他選擇瞭駐德集群,在那兒擔任瞭5年的排長。然後被調到莫斯科,作為近摩2師的連長,並在之後再次進修。1971年進入瞭伏龍芝軍事學院,再次獲得瞭“紅色”獎章。畢業後被派往外貝加爾軍區,在著名的“旅順團”-近摩382團擔任參謀長,然後過瞭兩年升任團長。之後被派往烏蘭烏德擔任摩步41師師長,1981年1月調蒙古。不久後被推薦進入總參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他要求去白俄羅斯(他年邁的丈母娘在那裡),但是要求沒有被批準,並再次調往德國。1989年5月他被任命為近坦2集司令。1991年5月調近坦5集司令。1992年退役,住在白俄羅斯,直到2000年,他一直在一個皮革加工廠的供應部門工作。然後他辭職瞭,投身愛國主義教育工作。
瓦西裡·季莫菲耶維奇·索佈科夫(1944.10.20-2020.8.1)
生於一個農民傢庭。1966年從喀山坦克學校畢業後在喀爾巴阡軍區的部隊服役,在那裡擔任坦克排,坦克連,訓練排和訓練連的指揮官。1977年從裝甲兵學院畢業後,他被派往駐德集群服役,在那裡他先後擔任團參謀長,副團長,然後是坦克團的團長,以及坦克師的副師長。從總參軍事學院畢業後被任命為外高加索軍區的某摩步師師長,之後在1987年調任土耳其斯坦軍區的32軍軍長。1989年至1991年為基輔軍區的近坦6集司令,自1991年5月起為近坦2集司令。蘇聯解體後宣佈效忠烏克蘭,1992年6月4日,他被任命為烏克蘭總參謀長兼國防部第一副部長,但同年9月25日調任喀爾巴阡軍區司令。1994年4月7日被任命為烏克蘭陸軍司令兼國防部副部長,1998年9月30日兼任國防部監察長。2002年2月,他被解除瞭監察長的職務,改為烏克蘭國防部的顧問。 2004年11月16日退役。退役後擔任軍事與安全政策中心專傢委員會主席。
2020年4月1日在基輔去世,葬於Baikovo公墓。
近坦3集
帕維爾·謝苗諾維奇·雷巴爾科
瓦西裡·安德烈耶維奇·米特羅法諾夫(1899.1.16-1970.8.9)
出生於弗拉基米爾省佩特拉科沃村的一個農民傢庭。1918年畢業於梁贊體育學校。1918年9月7日起自願參加紅軍。從1919年1月起,他是第2鐵路防衛與安全團的助理排長。從1919年4月起,他擔任步兵第313團總部的審查員。1919年10月為莫斯科-喀山鐵路第四區安全負責人辦公室職員。1922年6月至1924年9月為伊萬諾沃-沃茲涅先斯克第27步兵學校的學員。從1924年9月起為排長,之後留校當助理校長,從1926年10月起為土耳其斯坦第1團的參謀長助理。1927年6月至12月第一土耳其斯坦步槍團參謀長,一直在中亞任職,參加過與巴斯馬奇匪幫的鬥爭。從1931年11月起為山地步兵第13團參謀長。從1933年2月到1937年6月在斯大林紅軍機械化和摩托化軍事學院學習。1937年6月被任命為機械化第5軍總部第二部門的負責人。自1938年10月起為坦克第15師訓練部科長。從1939年12月到1941年7月為總參軍事學院的學生。
從1941年7月起為西北方面軍司令部所屬,從1941年9月起為第55集的裝甲部隊主任。1942年5月被任命為坦克第12軍的參謀長,在西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序列中戰鬥。從1942年12月至1943年1月為該軍軍長,參加瞭Ostrogozh-Rossosh進攻,哈爾科夫進攻和防禦行動。從1943年5月14日至1944年3月23日-第3近衛軍參謀長。他參加瞭進攻奧廖爾,第聶伯河會戰,基輔進攻和防禦作戰,日托米爾-別爾季切夫和其普羅斯庫羅夫-切爾諾夫策戰役。從1944年4月26日起升任近坦3集副司令。從1944年7月起為近坦7軍軍長。在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中表現出色。從1945年2月到戰爭結束為近坦6軍軍長,參加維斯瓦河-奧德河和攻陷柏林的行動。1945年5月29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授予瓦西裡·安德烈耶維奇·米特羅法諾夫少將蘇聯英雄稱號,以表彰他對部隊的熟練領導和同時表現出的勇氣,並且榮獲列寧勛章和金星勛章(第7312號)。
戰後,他繼續指揮同一支部隊,並於1945年8月改組為師。1946年5月被任命為近坦3集副司令。1947年2月被任命為近坦3師(動員)司令。1950年5月出任列寧格勒軍區的坦克兵部隊主任。1953年1月升任蘇聯軍隊裝甲和機械化部隊作戰訓練局局長。1954年1月被任命為蘇聯國防部裝甲部隊高等教育機構和訓練處處長。1956年6月擔任東德人民軍的高級軍事顧問。1959年3月退役,住在莫斯科。他於1970年8月25日在莫斯科去世,葬在新聖女公墓。
瓦西裡·瓦西裡耶維奇·佈特科夫(1900.12.29-1981.6.24)
出生於下塔吉爾。初中畢業後在當地貝殼加工廠做工。1918年6月加入紅軍,在烏拉爾地區與白衛軍和捷克軍團戰鬥。1920年11月6日,他被彈片炸傷頭部,並在醫院呆瞭一個月。康復後參加瞭與馬赫諾的戰鬥。1921年入黨,從1921年7月起,他在下諾夫哥羅德學習炮兵課程。從1926年9月起為步兵第32師炮兵第32團的排長。從1927年9月到1928年8月,他是列寧格勒恩格斯軍事政治學院的學生。畢業後從1928年8月到1932年5月,先後任炮兵團的政治課講師,炮兵營營長,炮兵團團長。1932年5月任多羅戈佈日炮兵訓練中心的教官,對預備役的指揮員進行瞭再培訓。1934年5月至1937年9月在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7年9月被任命為卡盧加的機械化第13旅參謀長,從1940年6月起升任坦克第17師參謀長。1941年5月調往遠東,任機械化第5軍副軍長和參謀長。1941年5月25日,部隊開始向西調動。偉大衛國戰爭的開始後參加瞭斯摩棱斯克戰役。1941年8月被任命為紅軍裝甲總局副局長,兩個月後成為紅軍裝甲總局參謀長。1942年4月被任命為坦克第8軍的參謀長,1942年9月成為坦克第8軍的司令,參加瞭勒熱夫戰役。根據1942年9月被任命為坦克第1軍軍長。他先後在西南,西,佈良斯克,波羅的海第二,波羅的海第一以及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序列中戰鬥,足跡遍佈斯大林格勒,勒熱夫-維亞濟馬,奧廖爾,佈良斯克,格羅多克,維捷佈斯克-奧爾沙,波洛茨克,希奧利艾,裡加以及東普魯士。1945年4月19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佈法令,鑒於其對部隊的熟練指揮以及在作戰中表現出的勇氣和英勇精神,坦克兵中將瓦西裡·瓦西裡耶維奇·佈特科夫被授予“蘇聯英雄”頭銜以及列寧勛章和金星獎章。
戰後繼續指揮該部隊。自1946年3月起為近11集裝甲部隊主任。1946年6月調任北高加索軍區裝甲部隊主任。1946年9月又再次調任,這次是莫斯科軍區裝甲部隊主任。1950年5月出任近機3集司令。1953年10月到1954年9月在總參軍事學院高等戰術系學習。畢業後被任命為蘇軍坦克部隊總監察長。1955年6月被任命為莫斯科軍區第一副司令。1958年1月開始擔任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軍高級軍事顧問。1959年3月成為華約聯合武裝部隊代表。1961年4月退役,住在莫斯科。
共獲得“金星”勛章一枚,列寧勛章三枚,紅旗勛章四枚,二級蘇沃洛夫勛章兩枚,紅星勛章兩枚。加裡寧格勒市的一條街道和一個學校禮堂以他的名字命名。在傢鄉有一塊紀念牌。
維克多·季莫費耶維奇·奧佈霍夫(1898.3.22-1975.1.26)
出生於奧倫堡的一個哥薩克傢庭,他父親在村信用合作社工作。1914年,他從一所農業學校畢業,此後他在伏爾加河的碼頭和薩馬拉的一個鋸木廠工作,擔任裝貨員。1918年1月參軍,是奧倫堡哥薩克勞動軍團的戰士和排長。1919年2月至5月在東方面軍學習軍事政治課程,先後駐紮在奧倫堡和賽茲蘭。自1919年5月以來,他擔任政治部的講師,並擔任第1集團軍軍事委員的助手,與高爾察克作戰。1919年7月至11月在莫斯科接收短期培訓,之後擔任第一屆莫斯科蘇維埃騎兵課程的培訓員和助理指揮官。1920年2月,奧佈霍夫成為第一屆全俄哥薩克勞動大會的代表。 1920年3月,他被任命為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紅色哥薩克”的宣傳員。從1920年9月起為土耳其斯坦方面軍騎兵第1團團長,參加瞭對巴斯瑪奇的鎮壓行動。在佈哈拉戰役中,由於表現出色,他收到瞭伏龍芝贈與的毛瑟槍一把。從1922年10月至1924年9月為紅軍高級騎兵學校的學生。1924年9月畢業後擔任騎兵第1師第1團團長。自1925年1月起為騎兵第7師騎兵第79團團長兼駐軍司令。從1926年12月起為駐撒馬爾罕的烏茲別克騎兵團的團長兼政委。他參加瞭與東佈哈拉(1924年10月-1926年12月)和希瓦(1927年-1928年11月)的巴斯瑪奇的戰鬥。根據1928年2月22日的法令,他被授予烏茲別克斯坦勞動紅旗勛章。從1928年11月到1929年7月,他是新切爾卡斯克騎兵高級訓練課程的學生。從1929年7月起為騎兵第2師騎兵第8團司令兼政委。1931年4月到1936年11月在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在紅軍情報局工作,他曾作為軍事顧問在中國執行特別任務。 1937年9月,他被任命為紅軍騎兵的高級助理監察員。1939年11月被任命為遠東方面軍騎兵巡視員。在這個職位上,他參加瞭在哈拉欣河的戰鬥。1940年2月被任命為鮑裡索夫騎兵學校校長。1941年3月被任命為馬裡納戈爾卡的坦克第26師的師長。戰爭的第一天,奧佈霍夫的部隊朝瓦夫卡維斯克-比亞韋斯托克方向出發,沿Negoreloe-Stolbtsy-Gorodeya-Nesvizh的舊國界防禦工事組織防禦,在四天的時間裡與明斯克方向的敵方第3裝甲集群進行瞭激烈的防禦戰,但由於敵方的突破,該師被迫撤退到明斯克,再到別列津納河,然後在莫吉廖夫方向上越過第聶伯河撤退。在索日河上的克裡切夫與敵軍交戰,所有燃料和彈藥都打光瞭,最終奧佈霍夫決定銷毀軍事裝備和車輛突圍。1941年9月11日離開包圍圈後,他被任命為紅軍騎兵副監察長,並多次前往前線。1943年3月被任命為在莫斯科附近組建的坦克第4集團軍副司令,並於1943年5月被任命為近衛機械化第3軍軍長。參加瞭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的進攻行動,解放瞭許多城市。1944年6月,該部隊被編入奧斯利科夫斯基騎兵機械化集群,參加瞭維捷佈斯克-奧爾沙的進攻行動,渡過別列津納河並占領瞭橋頭堡。根據1944年7月4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法令,坦克兵中將維克多·季莫費耶維奇·奧佈霍夫因其精湛的指揮技術和英勇精神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以及列寧勛章和金星獎章。該軍繼續參加瞭白俄羅斯和波羅的海的進攻行動,解放瞭維爾利卡,斯莫貢,莫羅傑奇諾,維爾紐斯,希奧利艾,葉爾加瓦等城市。1945年6月,近衛機械化第3軍被調入最高統帥部預備隊,然後被重新部署至遠東地區,在蘇日戰爭中,它參加瞭滿洲的進攻行動。
1946年5月被任命為機械化第10集團軍的副司令。1947年3月轉任陸軍裝甲部隊作戰訓練司司長,並且還擔任蘇聯陸軍總司令的助理。1947年8月被任命為近衛機械化第4師(動員)司令,該單位於1950年3月重新成為近機4集。1951年12月到1952年11月在總參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成為喀爾巴阡軍區司令助理。1953年10月出任近機3集司令。1958年4月被任命為蘇軍裝甲部隊副主任。1965年9月退役。
共獲得“金星獎章”一枚,列寧勛章三枚,紅旗勛章三枚,一級蘇沃洛夫勛章一枚,紅星勛章一枚,烏茲別克斯坦勞動紅旗勛章一枚。
謝爾蓋·列昂尼德維奇·索科洛夫
格奧爾基·斯捷潘諾維奇·阿尼希克(1911.2.10-1984.2.26)
出生於佈良斯克的俄羅斯族農民傢庭。1932年入黨,次年參軍,是列寧格勒汽車技術學校的一名學員。1935年5月擔任機械化第23(從1939年起輕型坦克第3)旅的連長。1940年11月為訓練坦克第128旅的獨立偵察營營長。從1941年3月15日起擔任坦克第58師坦克第116團的中型坦克營營長。1941年成為烏蘇裡坦克第2師的一個偵察營的營長。從1942年2月起為該師坦克第2團團長。從1943年4月為起烏蘇裡坦克第257旅旅長,參加瞭八月風暴行動。從1947年2月到1949年11月,他在伏龍芝軍事學院基礎戰術系學習。畢業後從1949年11月起為近機10師副師長。從1951年2月起擔任機27師師長。1955年12月到1957年11月期間在總參軍事學院學習。從1958年1月起為獨立第31軍軍長。自1960年1月22日起擔任近18集司令。1964年8月調任喀爾巴阡軍區第一副司令。從1968年5月起為北高加索軍區第一副司令。1970年5月退役,住在頓河畔羅斯托夫。
近坦4集
瓦西裡·米哈伊洛維奇·巴達諾夫
季米特裡·達尼洛維奇·列柳申科
維克多·季莫費耶維奇·奧佈霍夫
見近坦3集
彼得·伊萬諾維奇·卡利尼琴科(1904.12.30-1986.1.19)
出生在波爾塔瓦省盧佈內的一個農民傢庭,烏克蘭族。1922年參軍,是哈爾科夫軍校的炮兵部學員,1922年10月,他被轉到波爾塔瓦步兵學校。從1923年10月起,他成為基輔炮兵學校的學員。從1926年起先後為炮兵排長,連長,營長。1929年入黨。自1930年10月起擔任基輔炮兵學校的教師。1931-1935年在斯大林機械化和摩托化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為坦克營營長。從1938年9月起擔任輕型坦克第25旅參謀長。1940年7月被任命為坦克第2師參謀長。1941年3月被任命為駐葉爾加瓦的機械化第12軍參謀長。在偉大衛國戰爭的一開始,他的部隊就遭到重創,一度被認為失蹤瞭。1941年12月擔任總參謀部裝甲處處長助理。1942年3月被任命為總參謀部汽車裝甲部主任的高級助理。1942年5月被任命為坦克第11軍的參謀長。從1943年6月起改任坦克第19軍參謀長。1944年5月被任命為近坦5集參謀長。戰後擔任圖拉坦克學校校長。1946年8月被任命為駐德占領軍的裝甲部隊參謀長。1949年12月至1951年12月在總參軍事學院學習。1951年12月15日被任命為近機4集司令。1953年6月調任伏爾加軍區的裝甲部隊主任。1954年1月被任命為喀爾巴阡軍區副司令。1955年6月出任近機5集司令。1958年4月成為白俄羅斯軍區部隊第一副司令。1959年10月成為華約集團駐保加利亞人民軍高級代表。1962年回國,在陸軍司令部工作。1983年3月退役。
弗拉基米爾·尼古拉耶維奇·科馬羅夫(1904.12.10-1976.12.14)
出身於一個工人傢庭,小學畢業後在火車站庫房做學徒工。1924年參軍,一度因身體原因被除名,1926年後在28師82團當戰士,1929畢業於當地初級軍事學校後,又於1930年畢業於基輔加米涅夫聯合軍事學校。畢業後在內務部服役。1936年被選送進裝甲兵學院學習,曾任內務部摩步8團團長。1939年3月突然被轉入預備役,原因是“有犯罪記錄”(具體細節未知)。1939年10月被重新啟用,在內務部哈爾科夫軍事學校當助理。
偉大衛國戰爭開始後被派往前線,任259師944團團長。1942.8意外的接到通知去空降兵報道,任空降兵第1旅旅長。後面歷任近衛空降23團團長,近衛97師參謀長,近衛33軍參謀長,近衛13師師長,在佈拉格結束自己的戰爭生涯。
戰後繼續在軍隊服役。1947.2-1950.6任近衛步兵第2師師長,隨後於1951年畢業於總參軍事學院。畢業後任近28軍軍長,1953.5升任近機4集司令。1957-1960任伏爾加河沿岸軍區司令,1961年升任陸軍副司令,主管訓練。1969年退休。
第六,七屆最高蘇維埃代表(1958-1966)。
弗拉基米爾·菲利波維奇·奇日(1907.9.16-1986.10.10)
1925年畢業於文尼察農業學院,之後在1925-1929年間從事經理助理,國有農場的負責人,制糖廠的農藝師,甜菜聯盟的農藝師等等。1929年10月入伍,在騎兵第2團中指揮一個排,之後一直在騎兵部隊服役。1939年9月被任命為基輔特別軍區步兵第124師總部情報部門負責人。1940年6月至7月,他參加瞭紅軍在比薩拉比亞的進軍。從1941年4月起為基輔特別軍區機械化第19軍總部情報部門負責人。1941年入黨。1941年6月一開始就參加瞭偉大衛國戰爭,參加瞭杜佈諾-盧茨克-佈羅迪地區的坦克戰。在1941年10月機械化第19軍解散後,他擔任西南方面軍總部後勤部主任的高級助理。1942年2月後為騎兵第28師副參謀長。然後他被送去學習,並於1942年9月畢業於總參軍事學院的速成班。畢業後為坦2集作戰部部長。1943年2月,他再次到達前線。作為中央方面軍的一部分,參加瞭庫爾斯克戰役中的切爾尼戈夫-普裡皮亞季進攻行動。1944年1月,他被任命為坦2集的副參謀長,作為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一部分參加瞭科爾遜-舍甫琴科夫卡和烏曼-博托沙尼戰役。1944年5月,他被任命為近衛機械化第4軍參謀長,參加瞭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以及進入保加利亞,最後是在貝爾格萊德和佈達佩斯。
戰爭結束後,從1946年7月至1950年1月擔任近機8師師長。1951年畢業於總參軍事學院。自1952年1月起為白俄羅斯軍區機7集參謀長。1954年3月-1955年1月為步兵第128軍軍長。1955年1月-1960年1月為近機4集司令(自1957年4月起近20集)。1960年1月-1962年8月為敖德薩軍區參謀長兼第一副司令。1962年9月-1969年8月為基輔軍區第一副司令。1969年9月至1977年12月為烏克蘭民防部隊參謀長。1978年3月退役。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第7-第9屆最高蘇維埃代表(1967-1979)。住在基輔。葬在基輔的盧克亞諾夫斯科耶公墓。
維克多·菲利波維奇·科托夫(1909.2.1-1982.2.13)
1932年參軍,從排長做起。1935年5月至1936年6月為步兵第86師的代理政治講師。1936年6月至7月在紅軍機械化和摩托化軍事學院短期進修。1936年7月起為坦克連的指揮官。1939年10月為坦克營營長。從1940年9月起為阿爾漢格爾斯克軍區裝甲兵總部第二局助理。1941年7月開始為28集裝甲兵總部第一部門主任助理。從8月到9月轉給43集。1942年5被任命為坦克第18旅旅長,該部隊從1943年4月10日起改成近衛坦克第42旅。1944年10月到1945年4月在紅軍機械化和摩托化軍事學院高級軍官進修課程學習。1945年4月畢業後為4集裝甲部隊主任。從1948年1月到1949年10月為坦克第31師師長。1950年2月開始擔任25集裝甲部隊主任。1951年12月到1953年11月在總參部軍事學院學習。1953年10月擔任機械化第63師的師長。從1956年11月起擔任機械化第1師師長(1957年4月起為摩步19師)。1957年12月為近20集第一副司令。從1960年1月22日起為司令。1964年12月9日調任坦8集司令。1967年1月31日在列寧格勒基洛夫軍醫學院任系主任。1971年退役。
米哈伊爾·格裡戈列維奇·霍穆洛(1919.11.8-1998.2.25)
1939年參軍。1941年畢業於白采爾科維步兵學校,任排長,之後為東西伯利亞步兵第93師的營長。自1942年以來轉給步兵第290師任滑雪營營長。1944年3月該步兵師紅旗步兵第878團團長,在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麾下作戰。參加瞭莫斯科之戰,1944年白俄羅斯的戰略進攻行動,波蘭東部的解放,東普魯士和柏林戰役,在1941年和1942年兩次身受重傷。戰爭結束後,他繼續在蘇聯軍隊中服役。1954年,他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1956年2月至1957年10月為敖德薩軍區近衛機械化第34師師長。從1957年10月至1959年8月為步兵第86師師長。 1961年6月至1964年8月,他是近18集第一副司令,1964年8月至10月在近20集中擔任相同職務。自1964年12月起為近20集司令。自1968年5月起出任駐德集群第一副司令。1969年5月至1978年12月改任西伯利亞軍區司令。1978年12月至1985年為蘇聯陸軍分管作戰訓練的副總司令。1987年後為蘇聯國防部監察小組軍事顧問。1987年11月退役。蘇聯第8和第9屆最高蘇維埃代表(1970-1979)。 住在莫斯科。莫吉廖夫市名譽市民(1982年2月17日起)。
伊萬·列昂尼捷維奇·維利奇科(1920.8.20-1985.11.17)
出生於沃羅涅日省利斯基區,1939年參軍,在坦克部隊服役。偉大的衛國戰爭期間先後在坦克第15旅和近衛獨立重型坦克第11旅任參謀,參加瞭解放華沙和柏林戰役。
戰後繼續在坦克部隊服役,1960-1961年任坦克第29師師長。1968年5月18日接任近20集司令,指揮部隊參加瞭多瑙河行動。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拉皮金(1922.12.12-2011.8.20)
出生於沃羅涅日拉夫羅夫卡村莊,父母都是集體農民。其父在1942年死於前線。他於1940年9月被征召入紅軍,並進入烏裡揚諾夫斯克坦克學校學習。1942年2月畢業後被任命為訓練坦克排的指揮官,前往斯大林格勒。從1942年3月起,他在坦克第67旅擔任坦克排排長。1943年1月,他奉命到達弗拉基米爾地區的科斯特羅沃:坦克第59團在這裡成立。該團是1943年2月沃羅涅日方面軍的一部分,參加瞭別爾哥羅德和哈爾科夫的解放,然後參加瞭哈爾科夫的防禦行動。在其中一場戰鬥中,拉皮金的腿受傷,而德軍就在附近,他裝死逃過一劫,危險結束後,他爬進瞭附近的森林,自己包紮瞭傷口,並在當地居民的幫助下最終抵達瞭野戰醫院,在那裡他獲得瞭治療。受傷的拉皮金被送到位於沃羅涅日地區的第40集團軍野戰醫院。康復後,他懇求醫院負責人讓他重返部隊,因為這時候庫爾斯克突出部即將爆發戰爭。當他到達部隊報到時收到瞭好消息:由於技巧嫻熟的軍事行動和表現出的勇氣,他被授予瞭“勇氣”勛章,並因參加斯大林格勒戰役而被授予“保衛斯大林格勒”勛章。1943年7月5日,他成功參加瞭伏擊德軍的行動,燒毀瞭14輛德國坦克,其中有4輛是尼古拉所為。1943年8月,他被任命為連長,參加瞭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的進攻行動。在8月5日的一場戰鬥中,他受到瞭第三次重傷:一枚德軍炮彈擊中瞭他的坦克,碎片刺進瞭拉皮金的後背。在此行動中,他的坦克連擊毀瞭6輛坦克和3輛自行火炮,殺死瞭100名德國士兵,他因此獲得二級愛國戰爭勛章,並於10月被任命為該團偵察營助理參謀。他參加瞭基輔的進攻行動,並於1943年11月參加瞭基輔的解放-該團因其成功的行動而獲得瞭“基輔”的榮譽稱號,拉皮金獲得瞭紅星勛章。在日托米爾-別爾季切夫戰役期間,他隨部解放瞭日托米爾,伊賈斯拉夫和舍佩托夫卡,並因此獲得瞭一級愛國戰爭勛章。到利沃夫時,該團隻剩下16輛坦克。由於團長和參謀長受傷,60集裝甲部隊主任羅曼諾夫指定他暫時代理團長。他的部隊在突破德軍防守時表現出色;然後,在抵抗德軍的反擊時,他率領他的團潛入後方,並突然殺出,當場消滅瞭2門突擊炮,7門火炮,5門迫擊炮和多達150名敵軍士兵和軍官,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勛章很快就被添加到瞭他胸前。1944年12月在羅曼諾夫的推薦下,拉皮金被選送到裝甲和機械化部隊學院進修。1948年完成學業後,擔任紅軍裝甲和機械化部隊總部作戰訓練部的官員。從1950年8月起在同一單位負責裝甲和機械化部隊的軍事教育機構的管理。從1953年3月起,他在近衛坦克第7師近衛坦克第54團任參謀長。從1955年9月起為近機21師坦克28團團長,1958年9月起為近坦27師參謀長。1961年,他以上校的身份就讀於蘇聯武裝部隊總參軍事學院,並於1963年畢業。1963年8月,他成為白俄羅斯軍區坦克第28師的師長。1965年6月,他被任命為近坦4師的師長。由於在戰鬥和政治訓練中取得的成功,他被授予列寧勛章。1968年5月回到德國,擔任近坦1集第一副司令。1970年5月升任近20集司令。1972年10月,他被任命為外貝加爾軍區參謀長。從1979年10月到1987年退役,他曾是蘇軍陸軍國防部監察部監察。
弗拉基米爾·伊萬諾維奇·西維諾克(1920-2001)
2e7dee4dd57a298f9bcb76e91217c2b1
出生在奧廖爾州諾沃西佈科夫斯基地區。1939年9月參軍,1942年入黨。是偉大衛國戰爭的參與者。作為步兵排的排長,他在西方面軍屬下作戰,參加瞭最艱難的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戰役和斯摩棱斯克戰役。在1941年10月的奧廖爾-維亞濟馬戰役中受瞭重傷。康復之後,他於1942年1月在卡累利阿方面軍作戰。 1943年,他擔任一個營的指揮官,在凱斯滕加地區的戰鬥中表現出色:他面對敵軍的包圍組織瞭防禦並堅守瞭幾天,直到包圍圈被打破為止。1944年,他成為步兵第45師步兵第253團的參謀長。他在佩特薩默-希爾克內斯戰役中再次脫穎而出。戰後繼續在軍隊服役。自1966年12月起為在近衛訓練摩步第53師師長。自1970年5月起為中央集群第28軍軍長。1972年12月至1975年7月為近20集司令。1975年7月至1979年3月為中亞軍區參謀長兼第一副司令。1979年3月至1982年7月為南方集群司令。自1982年7月起為遠東司令部第一副總司令。自1985年8月起為華約集團駐波蘭高級軍事代表。1991年退役。住在莫斯科,死後葬於Troekurovsky公墓。
弗拉基米爾·米哈伊洛維奇·阿爾希波夫(1933.6.1-2004.10.27)
出生於工人傢庭。1949年從高中畢業,之後在鐵路阿克套段的一個內燃機車倉庫當學徒。1952年參軍。1955年畢業於塔什幹高級坦克兵指揮學校。自1955年以來,他先後在中亞軍區當排長,連長(自1958年起),副營長(從1960年起)和一個坦克營的營長(從1962年至1964年)。1957年入黨。1966年,他以優異成績獲得金質獎章並畢業於馬利諾夫斯基裝甲兵學院。畢業後他擔任坦克團副團長,從1967年開始,擔任駐德集群訓練坦克第155團團長。 1970年至1972年為摩步第56師副師長。1972年,他畢業於總參軍事學院(後來,他在1979年和1985年又兩次從高等課程進修班中畢業)。從學院畢業後,1972年,他成為瞭莫斯科軍區的近坦4師師長。自1974年4月起為敖德薩軍區第32軍軍長。自1975年7月起擔任近20集司令。自1979年4月起為中亞軍區參謀長。自1983年8月起為外高加索軍區司令。自1985年7月起出任莫斯科軍區司令。自1988年5月4日起升任蘇聯國防部副部長兼總後勤部部長。1991年12月7日,根據蘇聯總統令,他被免職,並於同月退役。住在莫斯科。曾擔任俄羅斯武裝部隊後勤退伍軍人理事會主席(1999-2004年)。於2004年10月27日去世。葬於莫斯科新聖女公墓。蘇共中央委員(1986-1990)。第11次蘇聯最高蘇維埃民族委員會常務理事(1984-1989),代表阿佈哈茲SSR。
伊萬·瓦西裡耶維奇·切洛姆別耶夫(1931.2.16-2008.3.17)
生於沃羅涅日州別列佐沃村。父親瓦西裡在戰爭中死於前線。 1944年,他進入坦波夫蘇沃洛夫軍事學校學習。1950年從列寧格勒基洛夫高等諸兵種合成軍事學院以金質獎章畢業。畢業後在駐德占領軍任排長,之後回列寧格勒軍區任訓練連長。1962年-1965年期間是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學生。畢業後在北高加索軍區的近衛訓練摩步第42師先後任營長,副團長,團長,參謀長。1971年前往總參軍事學院學習,1973年任摩步201師師長,1975年為35集參謀長,1979年出任近20集司令,1981年任烏拉爾軍區第一副司令,1984-1989年為蒙古共和國首席軍事顧問。1989年12月退役。
彼得·伊萬諾維奇·古謝夫(1932.8.1-)
生於烏德穆特的一個集體農民傢庭。從1946年開始在集體農場工作,從1949年開始,他是烏德穆特一個集體農場的副主席。1951年參軍,畢業於秋明步兵學校,在外貝加爾軍區服役。1961年前往德國,指揮3集下面的一個摩步連。之後前往伏龍芝軍事學院進修。自1966年以來為一個獨立機槍炮兵營的指揮官,之後是遠東軍區獨立機槍炮兵團團長(什科托沃),某摩步師副師長。畢業於總參軍事學院,然後在南方集群任摩步第254師師長。1976年-1979年任中亞軍區第1軍軍長。1979年-1981年任喀爾巴阡軍區13集司令。1981年-1983年出任近20集司令。1984年3月-1987年1月為喀爾巴阡軍區參謀長兼第一副司令。1987年前往安哥拉,受聘擔任任安哥拉人民共和國首席軍事顧問。不久後回到喀爾巴阡軍區。退役後住在利沃夫。
阿爾伯特·米哈伊洛維奇·馬卡肖夫(1938.6.12-)
1957年參軍,畢業於沃羅涅日蘇沃洛夫軍事學校。1960年畢業於塔什幹高級諸兵種合成指揮學校。1973年,他以金質獎章的優異成績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1982年,他再次以金質獎章畢業於總參軍事學院。1982年出任近20集第一副司令,1983年轉正。1985年調任外高加索軍區第一副司令。在1988-1989年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的民族沖突爆發期間,他同時擔任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的最高指揮官。1989年1月至8月為烏拉爾軍區司令。1989年9月1日至1991年8月31日為伏爾加-烏拉爾軍區司令。
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總統選舉(1991年)中,他在伏爾加-烏拉爾軍區司令部以及斯維爾德洛夫斯克高級軍政學校的支持下參選。根據選舉結果,他排名第五,獲得瞭3.74%的選票。在1991年8月的事件中,他積極支持國傢緊急事務委員會,在失敗後被免去瞭職務。1992年4月至6月自稱是德左共和國的首席軍事顧問,但是之後在內鬥中失敗而被免職並遣送回俄羅斯。自1992年以來為俄共黨員。1993年10月4日,他因參加1993年9月至10月在人民代表大會和俄羅斯最高蘇維埃方面的活動而被捕。在此事件中,自稱為俄羅斯聯邦總統的亞歷山大·魯茨科伊任命他為國防部副部長。1994年2月,他被大赦釋放。在1995-1999年和2003-2007年,他是薩馬拉州杜馬代表。1999年,他因“違反行為”而在同一選區被罷免。然後由右翼力量聯盟的代表接任他的職務。在1996-1998年間,他與知名律師和人權活動傢L. D. Olshansky積極合作,制定瞭對駕駛員更為寬松的道路法規。
他有歧視猶太人的前科。 1999年2月,馬卡肖夫在新切爾卡斯克的哥薩克人大會公開辱罵猶太人,稱“猶太人隻會當街大小便”。盡管如此,羅斯托夫州檢察院拒絕起訴他。到1999年9月底,針對馬卡肖夫的反猶太言論提起的所有刑事案件都已終止。
亞歷山大·彼得羅維奇·楚馬科夫(1941.1.26-)
出生於羅斯托夫地區。先後畢業於紅旗敖德薩高等諸兵種合成指揮學校,伏龍芝軍事學院,總參軍事學院。他曾指揮瞭近摩120師(獨立近機第5軍)和近20集,擔任白俄羅斯軍區參謀長兼第一副司令。從1991年到1995年,他在德左共和國任職。1995年12月回到白俄羅斯,至1996年10月擔任白俄羅斯共和國武裝力量總參謀長兼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從1996年10月至1997年1月代理白俄羅斯共和國國防部長,從1997年1月至2001年4月為白俄羅斯共和國國防部長。為瞭表彰其出色的軍事職責,保持部隊的高度戰備狀態,確保白俄羅斯共和國的國防,他收到瞭白俄羅斯共和國總統盧卡申科的兩次感謝令。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阿爾希波夫(1942.7.14-2001.1.13)
1960年中學畢業後參軍,考入瞭塔什幹坦克兵學校。1972年選送入馬利諾夫斯基坦克兵學院進修。1973年畢業後任坦克團副團長,1975年開始為坦克團團長。1979年為坦克師師長。1986-1987年為近坦2集第一副司令。1987-1989年為近20集參謀長,1989-1991年為近20集司令。1991年回國任列寧格勒軍區第一副司令。1993年調任俄羅斯武裝部隊人道主義學院院長。1995年退役,後擔任庫爾恰托夫核電站顧問(1995-2001年),沃羅涅日地區“國傢軍事基金”負責人(2001-11年)。2011年猝死。
尼古拉·瓦西裡耶維奇·普加喬夫(1944.7-)
出生於新西伯利亞,1963年畢業於鄂木斯克高級指揮學校,1975年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指揮過列寧格勒軍區的一個團,曾是北極地區的某摩步師副師長。自1988年從總參軍事學院畢業後,擔任陸軍第一副司令和陸軍司令。從1991年開始指揮近20集。從1993年起,他擔任列寧格勒軍區第一副司令。之後擔任俄羅斯駐塔吉克斯坦維和部隊司令,1999年4月卸任。
上一篇
英语词汇 六个表示 “想像” 、“设想” 动词 嘉中 imagine、conceive of、 fancy、visualize、 envisage、 envision 这组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