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作为省会城市,必然也存在很多的文化与传承,今天我们就走近兰州太平鼓!
关于兰州太平鼓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1 )《皋兰县志》记载:明朝大将徐达奉命西征,军至兰州受阻,适逢元宵佳节,受兰州水桶的启发,徐达下令制作了一批又长又粗的鼓,将兵器藏于鼓中,然后令军士扮作社火队乘夜色混入城中,里应外合,一举攻克城池击败敌兵,兰州城遂获太平,后来人们就把这种鼓叫「兰州太平鼓」。( 2 )我国学者曹燕柳在《太平鼓正源》中说:「真正发明太平鼓的并非徐达,而是北宋神宗熙宁初年拓边复地的名将王韶,他在边陲军旅时将当地的『讶鼓』改造成了今天的兰州太平鼓。」那么,兰州太平鼓到底起源于哪个时代,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有待学者们做进一步研究。但是这两种说法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兰州太平鼓起源比较早。
目前,兰州太平鼓是流传在兰州市及周边县、区的一种集观赏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广场性传统民间舞蹈,因有鼓乐太平之意所以深受广大民众喜爱,也赢得了「天下第一鼓」的美誉,与安塞腰鼓、威风锣鼓、开封盘鼓、凤阳花鼓并称为「中华五鼓」。 2006 年,兰州太平鼓被列入甘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十几年来,在多方努力下,兰州太平鼓逐渐改变了以前濒临消亡的危险,呈现出一片新景象,目前有 2 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2 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6 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13 个团体会员, 515 名个人会员, 22 名专职特级教练。
兰州太平鼓是一种群体性传统舞蹈,多由青壮年男子表演。古时,兰州太平鼓多在野外空旷的地方演出,阵容非常庞大,一般都在百人以上。现在,太平鼓舞被搬上舞台,受舞台的限制,人数大大减少。根据鼓队人数的多少,可以把兰州太平鼓分为大、中、小三种:小型为 24 人或 48 人,主要演出场所是舞台;中型多为 108 人,取《水浒传》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之意,这种阵容适合广场演出;大型活动则人数翻倍,或为 216 人,或为 432 人,主要用于大型的庆祝表演。
大、中型的表演队形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鼓手排成两行,中间用3米长的压鼓杆指挥,前锣后钹,队列前的领头鼓比其他鼓要大一倍;另一种是全队排成 3 行,锣、钹放在中间一行。这两种队形都由锣在前面开路,由指挥杆控制节奏。小型表演队形则视舞台的大小和形状而定,或者三行,或者四行,通常不再单设指挥,一般由领舞者代替。不管是哪种表演,表演过程中队形都比较灵活,常常是变化多样,时而「一字长蛇阵」「六合阵」「八卦阵」,时而「两军对垒」「金龙交尾」「双重突围」「车轮旋战」,时而「大轿迎宾」「黄河儿女」「擂台比武」,时而「鼓乐太平」「万马奔腾」「黄河激浪」「开发涌潮」「普天同庆」,令人目不暇接。
兰州太平鼓有低鼓、中鼓、高鼓三种打法。底鼓打法是鼓紧贴地面,鼓在左、右、前、后抡打时右腿跨鼓,左小腿和脚内侧将鼓夹起来进行旋转。中鼓打法是将鼓置于鼓手膝关节下方,一般采用「跳」「跃」「翻」「转」「闪」「展」「纵」等技法打击。高鼓打法将鼓身置于鼓手的胯部,表演时左手撑鼓,利用鼓运动时的惯性抡鼓,形成人鼓翻飞的壮观场面,常见的有「鹞子翻身」「二踢脚加劈叉」「扫膛腿」「燕式跳」「猛虎下山」等。表演时,众多鼓手前纵后跃、左旋右转、忽而天、忽而地、时而跳打、时而举打,起落有序,配合默契,神似黄河排浪百折不挠,势如万马奔腾惊心动魄,声同春雷滚滚山河振振,方圆十数里皆闻其声。
(一)文化研究价值
兰州太平鼓是「古代军屯遗俗」的文化记忆,蕴含着深刻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观念,展现的是不可抗拒的民族精神,无论表演者或是观众,都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奋发向上、不屈不挠、团结统一的精神。
(二)民族凝聚价值
兰州太平鼓的表演阵容宏大,器材可大可小,男女老少皆宜,群众自愿加入,常常形成规模宏大的表演场面,可以凝聚民族精神,愉悦人们的心情。经过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表演, 兰州太平鼓连获金奖, 成为驰名鼓坛、享誉海外的鼓舞艺术之一,看过该鼓表演的人都被它的民族精神所感染,使其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和感化。
(三)健身娱乐价值
兰州太平鼓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健身价值,是一项负荷强度大,以有氧供能为主的有氧运动,通过练习,可有效地促进心肺功能,起到良好的健身功效。
(四)陶冶情操价值
兰州太平鼓硕大质朴的造型、雄浑悠长的鼓声,以及粗犷雄浑、刚健有力、气势磅礴的舞姿正是陇原人坚韧、顽强、乐观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形式。参加或观赏其表演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磨练人的意志。
(五)审美价值
太平鼓从鼓的造型、绘画,服饰着装,音乐舞蹈,训练技巧以及表演艺术等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按照武术、军事的基本方式将翻、转、腾、挪等动作编排在一起进行操练, 形神并茂,动作庄重美观、活泼大度, 处处渗透著中华民族的智慧, 具有很强的艺术观赏性和审美功能。
(一)多层次、全方位宣传。
2007 年兰州太平鼓队赴成都参加首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2008 年百人团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暖场演出, 2009 年赴包头市参加「包头乐园庆祝祖国 60 华诞」演出活动, 2010 年又亮相上海世博会, 2016 年,兰州太平鼓第一次走出国门,参加埃及开罗「欢乐春节」文化庙会演出,随后又赴韩国、新加坡、越南、老挝等国演出。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兰州太平鼓把中国西北汉子的阳刚、粗犷、豪放的性格魅力和兰州太平鼓雄劲、壮观的艺术魅力深深地烙在了世人的脑海中。
另外,兰州太平鼓协会还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民健身日、农民艺术节、当地庙会、春节等活动,大量散发介绍兰州太平鼓的活页资料和口袋书,让人们从理论上了解太平鼓。在近两年,兰州太平鼓又以短视频的形式出现在抖音、快手、微信和今日头条等软件中,成了网民们最喜欢的非遗项目之一。
(二)开展「六进」传承活动。
兰州太平鼓以兰州市皋兰县西岔镇为中心,辐射周边县(区)、市(州)和省份,如榆中县、永登县、城关区、七里河区、兰州新区、武威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天水市、平凉市、张掖市、陇南市、敦煌市、青海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等,积极开展太平鼓进校园、进军营、进矿区、进社区、进企业、进乡镇的「六进」传承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在十几年时间里,兰州太平鼓先后在 46 所学校(包括高校、幼儿园、中小学)、 22 个军营、 7 个矿区、 8 个社区、 7 个企业、 14 个乡镇培训太平鼓队 104 支,有些培训已持续 10 年之久,有些培训才开展 50 多天,培训人数达 75000 人之多。其中,皋兰县有 29 所中小学校,兰州太平鼓的普及率达 80% 以上;永登县苦水镇现有人口 3.3 万,掌握了高、中、低鼓核心技艺的有 300 余人,每年春节期间太平鼓队不少于 50 个,每个队不少于 30 面鼓,其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颇为壮观。
(三)创新发展,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以前,兰州太平鼓有三个型号,即 1 号、 2 号和 3 号,其中 1 号鼓为成年男子所用, 2 号鼓为成年女子所用, 3 号鼓为青少年所用。近年来,随着太平鼓进小学、进幼儿园传承活动的开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魏永宏又研制了 4 号鼓和 5 号鼓,其中 4 号鼓适用于三年级以上、六年级以下的小学生; 5 号鼓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
不仅如此,为适应当今社会需要,魏永宏还研制了巨型鼓、袖珍鼓、太平鼓型的垃圾筒和烟灰缸。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50 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魏永宏个人出资制作了两面同款巨型太平鼓,此鼓为传统 1 号鼓的 5 倍,用 56 颗钉代表 56 个民族,每个钉上悬挂 1 个袖珍太平鼓,整个鼓寓义「 56 个民族共同敲响太平盛世之声」。
(四)尊重文化生态,实施整体性保护。
(1)实现生产、销售、培训、传承一条龙服务。魏永宏做鼓 40 余年,自己有一个小型太平鼓作坊,只要对方购买了他制作的太平鼓,他就带教练免费给对方提供培训服务,少则 1 个月,多则 3 个月,直到队员完全掌握太平鼓的核心技艺为止。(2)将兰州太平鼓与其他非遗项目一起保护。为有效保护非遗项目,兰州市在新区修建了一所中小学生实践基地,兰州太平鼓携手兰州鼓子、刻葫芦、剪纸、陶艺 4 个非遗项目入住该基地,每周换一批学生,每个项目各传授一天,让中小学生零距离体验、了解非遗项目,领略非遗的文化魅力。
另外,兰州太平鼓还在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携手武山旋鼓、武威攻鼓子、敦煌羯鼓舞,开展「三鼓一舞」非遗传承活动,有效推进了多个非遗项目的协作传承。
(五)助力扶贫,振兴乡村旅游。
为了扶持当地贫困户,兰州太平鼓协会有意吸纳有表演基础的贫困户入队,目前在固定演员中有精准扶贫户 8 人、低保户 8 人。 2018 年,兰州新区晴望川民俗村成立了太平鼓艺术团,建设了太平鼓展览馆,鼓手们每天晨练半小时,中午和下午各表演一场,不管是晨练还是正式表演,都能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看,尤其是中午表演,晴望川民俗村几乎是人山人海。
2019 年 2 月 12 日,来自兰州新区、城关区、七里河区、皋兰县、榆中县、永登县、白银市的 13 支太平鼓队,共计 1000 余名队员,齐聚兰州新区晴望川民俗文化村举办「兰州新区首届太平鼓王争霸赛」,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气氛之浓、热情之高史无前例,尤其是此次争霸赛吸引游客达 10 万人之多,有效拉动了兰州新区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产业发展,赢得了群众一致好评。
兰州太平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魏永宏兰州太平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魏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