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嗜酸熱硫葉菌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有與真核生物類似的蛋白酶體介導機制(真核生物起源-細胞分裂-古細菌)
2.火山巖孔隙中熱水與冷水形成的微觀“洋流”可以促進RNA的復制(生命起源-RNA復制)
3.原始大氣中的生命如何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分解有機物獲得能量?(生命起源-細菌、古菌-Rnf-無氧呼吸)
4.新發現的的古菌支系帶來瞭關於古菌多樣化與演化史的新見解(古菌-系統發育-DPANN)
5.系統發育分析揭示瞭線粒體鈣轉運體的演變(真核生物-線粒體鈣轉運體-系統發育)
1.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黑帝斯蟻形態、捕食習性以及多樣性的演化(緬甸-0.99億年-蟻類-黑帝斯蟻)
2.內蒙古發現瞭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地衣美蛉(中國內蒙古-1.65億年-地衣-脈翅目昆蟲)
3.侏羅紀的海百合是如何固定在木頭上生長的?(歐洲-侏羅紀-海百合)
4.通過地衣的演化來瞭解生物共生模式的演化(全球-2.5億年至今-地衣)
5.中泥盆世的大堡礁-貴州獨山中泥盆世雞窩寨生物礁的生物多樣性(中國貴州-3.85億年-生物礁)
6.南極發現瞭白堊紀晚期新的海鰲蝦類化石(南極-0.75億年-甲殼綱海鰲蝦科)
7.捷克發現的4.29億年前的三葉蟲眼睛的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蜜蜂一模一樣(捷克-4.29億年-三葉蟲)
8.通過遺跡化石解釋顯生宙早期海洋中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復雜程度的變化(全球-5.6-4.44億年-遺跡化石)
1.扁鯊頭骨形態的演變及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全球-1.6億年至今-扁鯊)
2.科學傢修改斑馬魚的單個基因,使它的嘴看起來像古生代的無頜魚類(斑馬魚-基因-頜部演化)
3.拉曼顯微光譜證明“塔利怪物”化石可能屬於脊椎動物而不是無脊椎動物(美國賓夕法尼亞-3.09億年-塔利怪物-脊椎動物?)
1.首次在恐龍中發現惡性腫瘤-骨肉瘤(加拿大阿爾伯塔省-7600億年-尖角龍)
2.德國南部發現瞭1100萬年前的巨鶴化石,也是目前最早的鶴亞科化石記錄(德國-1100萬年-鶴亞科)
3.“活化石”喙頭蜥揭示瞭爬行類和哺乳類共有的基因特征(全球-2.5億年至今-喙頭蜥)
4.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全球--近鳥類)
5.長頸龍主要在水底伏擊捕食,且不同物種在相同環境中產生瞭生態位分離(歐洲-2.42億年-長頸龍)
6. 對北美洲恐鱷化石的系統性研究重建瞭恐鱷內部物種的分類(北美洲-0.75-0.82億年-恐鱷)
7.用非編碼區重建現生鳥類科級別的系統發育樹(全球-9400萬年至今-現生鳥類)
8.山東省諸城市發現甲龍類恐龍新屬種——諸城中國甲龍(中國山東-7500萬年-甲龍類)
9.英國懷特島發現新的堅尾龍類獸腳類恐龍,脊椎骨骼中具有巨大的氣囊(英國-1.15億年-獸腳類)
10.英國發現瞭晚三疊世亞熱帶群島上的古老的島嶼小型化的四足動物群(英國-2.05億年-蜥形類)
11.在新西蘭發現瞭336萬年前的冠企鵝化石(新西蘭-336-306萬年-冠企鵝)
1.準格爾盆地發現的馬門溪龍骨骼上發現瞭哺乳類食腐的痕跡(中國新疆-1.6億年-哺乳類)
2.古基因研究表明獅子和洞獅是兩個不同的物種,且洞獅分為至少兩個亞種(歐亞大陸-300-1.4萬年-洞獅)
3.河貍伐木的行為起源於它們對木本植物的取食(北美洲、亞洲-4000萬年至今-河貍科)
4.研究發現哺乳動物中靈長類的喉相對體型更大且演化更快(靈長類、食肉目-喉的演化)
1.人類使用的可移動容器是怎麼發展的?(全球-300萬年至今-人類-容器的發展)
2.尼安德特人對歐亞現代人的基因滲入為他們帶瞭已經失去的人類祖先的等位基因(現代人、尼安德特人-基因滲入-祖先基因)
3.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都曾受到過更古老的人類的基因滲入(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更古老的人類-基因滲入)
4.英國發現瞭48萬年前人類屠宰一匹馬並食用它的詳細考古記錄(英國-48萬年-海德堡人)
5.南非發現瞭20萬年前人們使用草墊作為“床上用品”的遺跡(南非-20萬年-現代人-床上用品)
1.孢粉研究揭示早中生代四川盆地古環境和烴源巖意義(中國四川盆地-2.37-2億年-沉積環境-生烴潛力)
2.更新世晚期至今陸生脊椎動物中植食動物比其他動物所面臨的滅絕風險更大(全球-5萬年至今-羊膜類-滅絕風險)
3.科研人員修訂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5.5萬年至今-放射性碳同位素定年方法-校準)
4.古DNA研究表明披毛犀滅絕的原因是氣候變化而不是人類的捕獵(西伯利亞東北-26-1.3萬年-披毛犀-古DNA-滅絕原因)
1.南極砂巖的研究表明地殼的增厚與大氣圈和水圈的演化存在密切的關系(南極-40億年至今-地殼厚度-水圈大氣圈演化)
2.火山噴發排放的氣體對於臭氧層和氣候的影響可以長達15-30年(危地馬拉-8.4萬年-火山噴發-臭氧層、氣候)
3.地球可能在20億年已經啟動瞭具有全球聯動的板塊俯沖系統(全球-20億年-板塊俯沖系統)
4.研究現代海洋表層溫度來重建地球歷史上的全球溫度(海洋表層溫度-重建方法)
1.嗜酸熱硫葉菌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有與真核生物類似的蛋白酶體介導機制(8月7日)
科研人員研究瞭古細菌嗜酸熱硫葉菌細胞分裂的過程,並與真核生物的細胞分裂進行瞭對比。一種負責處理廢物的蛋白酶體在兩者的細胞分裂過程中都起著調節作用。這種蛋白酶體非常保守,能夠在細胞分裂時切割特定的蛋白促進分裂,之前隻在真核生物中發現過這一現象。但首次在古細菌發現該機制。
新聞:
真核生物部分起源於古細菌的新證據 - 新聞中心 - 化石網
科學傢發現最古老的細胞周期調控機制-小柯機器人-科學網
New insight into the evolution of complex life on Earth
文章:
The proteasome controls ESCRT-III–mediated cell division in an archaeon(一種古菌中蛋白酶體控制ESCRT-III介導的細胞分裂)
2.火山巖孔隙中熱水與冷水形成的微觀“洋流”可以促進RNA的復制(8月7日)
生命是如何起源的。最新的一項研究表明,RNA可以在火山巖孔隙循環的熱水中進行擴增,熱水與冷水之間存在的溫度差可以自動將,。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Origins of life-Chemical evolution in a tiny Gulf Stream
文章:
Thermal Habitat for RNA Amplification and Accumulation(RNA擴增和積累的熱環境)
3.原始大氣中的生命如何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分解有機物獲得能量?(8月7日)
原始大氣中的生命如何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分解有機物獲得能量。最近的一項研究從海棲熱袍菌中分離出瞭Rnf蛋白復合體,也是一種呼吸酶(鐵氧還蛋白:NAD-氧化還原酶)。這種酶至今仍被許多細菌和古菌使用,可能最早的細胞也會使用Rnf來進行呼吸作用。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How microbes in the primordial atmosphere obtained energy without oxygen
文章:
The Rnf complex is a Na+ coupled respiratory enzyme in a fermenting bacterium, Thermotoga maritima(發酵細菌Thermotoga maritima的Rnf復合體是一種鈉離子耦合的呼吸酶)
4.新發現的的古菌支系帶來瞭關於古菌多樣化與演化史的新見解(8月10日)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瞭一個新的古菌門類Undinarchaeota,它們屬於DPANN古菌,這類古菌的特征是基因組非常小,代謝能力有限,需要依賴於其他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存活,同時研究發現DPANN會接受共生對象的基因添加到自己的基因組,這也使得重建它們的系統發育具有挑戰。圖片來自新聞。
新聞:
Previously undescribed lineage of Archaea illuminates microbial evolution
文章:
Undinarchaeota illuminate DPANN phylogeny and the impact of gene transfer on archaeal evolution(Undinarchaeota揭示瞭古菌類群DPANN的系統發育以及古菌演化中基因轉移的影響)
5.系統發育分析揭示瞭線粒體鈣轉運體的演變(8月12日)
b341d8d05e688c23bdbedd13eb0de7c1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對於調節新陳代謝和分裂具有重要意義,線粒體在調節細胞鈣濃度中具有重要作用,依靠線粒體鈣單向轉運體。研究表明除瞭壺菌之外的真菌與動物具有不同的轉運體。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A phylogenetic analysis reveals the evolution of the mitochondrial calcium transporter
文章:
Discovery of EMRE in fungi resolves the tru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mitochondrial calcium uniporter(在真菌中發現EMRE解決瞭線粒體鈣單向轉運體真正的演化史)
1.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黑帝斯蟻形態、捕食習性以及多樣性的演化(8月6日)
最近的一項研究針對黑帝斯蟻(包括獨角蟻)的頭部進行形態解剖學分析,結合一枚特殊的捕食標本,從形態功能學上確認黑帝斯蟻采用的“陷阱-大顎”式捕食機制。同時發現黑帝斯蟻(包括獨角蟻)形成瞭一個很好的單系類群,可能是已知最原始的螞蟻類群。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特化的捕食行為驅動瞭早期螞蟻的輻射演化----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白堊紀琥珀中的獨角蟻化石研究確認黑帝斯蟻特化的捕食機制 - 新聞中心 - 化石網
9900萬年前白堊紀琥珀中的“地獄螞蟻”Ceratomyrmex ellenbergeri
9900萬年前的生死之戰:白堊紀琥珀定格地獄螞蟻捕食場景 - 新聞中心 - 化石網
《當代生物學》:一億年前的獨角蟻竟會設陷阱捕食 - 新聞中心 - 化石網
科學傢揭秘1億年前螞蟻如何生活
一億年前的螞蟻長啥樣?“獨角”、大顎、自帶“陷阱”捕食
原始螞蟻類群,就這樣被打敗
New Fossil Discovery Shows How Ancient 'Hell Ants' Hunted with Killer Headgear
New Study Sheds Light on Evolution of Hell Ants from 100 Million Years Ago----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ts Were Solitary Species Some 100 mln yrs Ago----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mber Fossil Shows 'Hell Ant' Was Unlike Anything Alive Today
文章:
Specialized Predation Drives Aberrant Morphological Integration and Diversity in the Earliest Ants(特化的捕食行為驅動瞭最早的螞蟻的異常形態的結合以及多樣性演化)
2.內蒙古發現瞭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地衣美蛉(8月6日)
地衣美蛉(Lichenipolystoechotes)的生活環境復原圖,它們翅膀上的花紋與同一層位中發現的地衣化石非常相似,這是目前發現的首例最為古老的昆蟲模擬地衣的例子,有助於化石昆蟲擬態地衣的研究,證明瞭1.65億年前昆蟲與地衣已形成復雜的互作關系。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魏江春院士研究組與首都師范大學合作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生科院博士生方慧在生物學頂級期刊發表《中生代擬態地衣的昆蟲》的研究論文 首都師范大學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Scientists discover earliest fossil evidence of an insect lichen mimic
文章:
Lichen mimesis in mid-Mesozoic lacewings(中生代中期草蛉的對地衣的擬態)
3.侏羅紀的海百合是如何固定在木頭上生長的?(8月10日)
歐洲的侏羅系地層中發現瞭不少海百合附著在木化石上的證據,但是海百合的生長需要十幾年而且它們的重量是否會讓木材下沉呢?研究發現浮木和它上面的海百合在原木開始下沉或破裂之前,至少可以持續存在15年,也許可以持續長達20年。關嶺生物群中也保存有假浮遊的海百合化石。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Ancient sea creatures spent years crossing the ocean on rafts – we've worked out how it was possible
如何在侏羅紀的海洋中搭上“順風車”?
文章:
Reconstructing the ecology of a Jurassic pseudoplanktonic raft colony(重建侏羅紀假浮遊海百合群體的生態學)
4.通過地衣的演化來瞭解生物共生模式的演化(8月11日)
最近一項研究追蹤瞭地衣共生模式和表型的多樣性的宏演化歷史,來探究共生的演化。去地衣化以及地衣化在真菌的演化中很常見,而且發生的也比人們想象的要早。同時地衣化的真菌的多樣性不受共生的藻類以及它們的表型調控。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Study reveals how lichens stayed together, split up, swapped partners, and changed form over 250 million years
文章:
The macro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symbiotic and phenotypic diversification in lichens(地衣共生和表型的多樣性的宏演化動力學)
5.中泥盆世的大堡礁-貴州獨山中泥盆世雞窩寨生物礁的生物多樣性(8月11日)
貴州獨山中泥盆吉維特階雞窩寨生物礁。通過對生態現象的統計,結果顯示雞窩寨生物礁不僅有極高的物種多樣性,還有一系列物種之間的復雜生態關系。發現主要造礁生物擁有穩定的空間分佈特征而次要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的分佈有較大的空間異質性。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貴州獨山中泥盆世雞窩寨生物礁的生物多樣性
80多種遠古海洋生物 訴說3億年前生物礁的秘密往事_梁昆
貴州這個埋藏瞭3億年的“秘密”,今天有瞭新發現!
堪比“大堡礁”,3億年前華南竟然也有一片美麗的生物礁 - 中科清研(北京)科學技術研究院官方網站
文章:
The Jiwozhai patch reef: A palaeobiodiversity hotspot in middle Givetian (Devonian) of South China(雞窩寨點礁:華南中吉維特期(泥盆紀)一個生物多樣性的熱點)
6.南極發現瞭白堊紀晚期新的海鰲蝦類化石(8月13日)
Hoploparia echinata的生活環境復原圖。Hoploparia屬於海鰲蝦科(Nephropidae),化石記錄從侏羅紀早期延續到古近紀晚期。最近巴西科學傢在南極詹姆斯羅斯島上發現瞭該屬的化石。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巴西古生物學傢在南極發現新型淡水小龍蝦化石 生活在距今7500萬年前
文章:
New Antarctic clawed lobster species (Crustacea: Decapoda: Nephropidae)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James Ross Island(詹姆斯羅斯島上白堊統發現瞭新的南極發現的具螯的龍蝦物種(甲殼綱:十足目:海鰲蝦綱))
7.捷克發現的4.29億年前的三葉蟲眼睛的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蜜蜂一模一樣(8月13日)
研究表明,來自4.29億年前的一個三葉蟲化石眼睛的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蜜蜂的眼睛一模一樣,許多現代昆蟲和甲殼動物眼睛的視覺原理至少已有5億年的歷史。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國際最新研究:4.29億年前三葉蟲眼睛內部結構與現代蜜蜂一樣
科學傢發現4億多年前海洋動物眼睛化石 視力堪比蜻蜓
從4.29億年前的眼睛透視三葉蟲的生命_騰訊新聞
科學網-動物復眼可追溯至4.29億年前
科學傢“透視”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它們已經進化出類似昆蟲視覺的復眼
科學傢借助數字顯微技術發現:昆蟲視覺功能五億年前或已形成
4.29億年的三葉蟲眼睛結構跟現代蜜蜂一樣----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Fossilised 429-mln-year-old eye mirrors modern insect vision
429-million-year-old eye provides a view of trilobite life
Silurian Trilobite Had Modern Type of Compound Eye | Paleontology | Sci-News.com
Trilobites living 429 million years ago had eyes like modern insects
Fossil of 429 Million-Year-Old Marine Creature’s Eye Reveals Insect-Like Vision
文章:
Insights into a 429-million-year-old compound eye(對4.29億年前復眼的詳細觀察)
8.通過遺跡化石瞭解顯生宙早期海洋中生物多樣性以及海洋生態系統的變化(8月14日)
埃迪卡拉紀末期-奧陶紀大氣含氧量、海水表面溫度、生物多樣性、全球遺跡化石分異度、多樣性等指數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在寒武紀初期,相比於埃迪卡拉紀,遺跡化石的多樣性迅速增加,但隨後減少,在奧陶紀又緩慢增加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Traces of ancient life tell story of early diversity in marine ecosystems
文章:
Quantifying ecospace utilization and ecosystem engineering during the early Phanerozoic—The role of bioturbation and bioerosion(量化顯生宙早期生態空間的利用和生態系統的工程建造-生物擾動和生物寢室的作用)
1.扁鯊頭骨形態的演變及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8月4日)
扁鯊是一種軟骨魚類,雖然屬於鯊魚但是它的形態更像鰩魚。一項研究針對現生扁鯊以及扁鯊化石的形態進行瞭研究,發現與祖先相比,現生物種之間非常相似,頭骨的不同部分整合為高度相互依存的各個模塊,增強瞭它們對特定環境的適應能力也降低瞭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Between shark and ray: The evolutionary advantage of the sea angels
文章:
Evolutionary trends of the conserved neurocranium shape in angel sharks (Squatiniformes, Elasmobranchii)(扁鯊(扁鯊目,板鰓亞綱)保守的腦顱形態的演化趨勢)
2.科學傢修改斑馬魚的單個基因,使它的嘴看起來像古生代的無頜魚類(8月5日)
eabc6198125706e02c5185c80340ef30突變的斑馬魚(上)和正常的斑馬魚(下)。科學傢改變瞭斑馬魚的單個基因nkx3.2 ,並記錄瞭結果。他們的目的是研究下顎的進化。他們創造瞭上下頜軟骨融合的魚,使其嘴巴無法閉合。這種頜部形態和古生代的某些無頜魚類有相似之處,比如anaspid.圖片來自新聞。
新聞:
A “Devonian” Aquarium: Modern Mutant Fishes Replicate Creatures of Ancient Oceans
科學傢修改斑馬魚的單個基因 使魚嘴無法閉合 - 科學探索 - cnBeta.COM
文章:
f="http://jeb.biologists.org/content/223/15/jeb216945">nkx3.2 mutant zebrafish accommodate jaw joint loss through a phenocopy of the head shapes of Paleozoic jawless fish(nkx3.2 突變的斑馬魚通過古生代無頜魚頭部形態的擬表型適應瞭頜關節的缺失)
3.拉曼顯微光譜證明“塔利怪物”化石可能屬於脊椎動物而不是無脊椎動物(4月28日 補充)
最近一項研究針對美國Mazon溪化石庫的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保存下來的軟組織化石進行瞭拉曼顯微光譜研究,並把“塔利怪物”的化石與這些光譜進行對比,發現塔利怪物化石原先的軟組織成分更接近脊椎動物(角蛋白和膠原帶白),而不是無脊椎動物(幾丁質)。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轉至F大 塔利怪物的新研究【恐龍吧】_百度貼吧
爭議瞭幾十年,這個詭異的遠古生物究竟是什麼物種?答案或將揭曉
新研究方法有助於證明“塔利怪物”化石可能是一種非比尋常的脊椎動物 - 新聞中心 - 化石網
Chemical analysis of Tully monster suggests it was a vertebrate
Tully Monster news, COVID-19 questions, and a picoscale discovery
文章:
Chemical signatures of soft tissues distinguish between vertebrates and invertebrates from the Carboniferous Mazon Creek Lagerstätte of Illinois(伊利諾斯州石炭紀 Mazon Creek特異埋藏生物群中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軟組織化學特征之間的區別)
1.首次在恐龍中發現惡性腫瘤-骨肉瘤(8月3日)
研究表明,恐龍也會患上骨肉瘤。在人類中,骨肉瘤常發作於20歲以下的青少年中。這隻患有骨肉瘤的恐龍是一隻成年尖角龍,起初科學傢以為其腓骨化石的畸形是骨折的導致,但是通過各種手段研究並與一個19歲男性患者的腓骨比較後,確認骨骼上巨大的突起是骨肉瘤導致的。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柳葉刀·腫瘤學》:首次在有角恐龍化石中發現惡性腫瘤--骨肉瘤 - 新聞中心 - 化石網
碳酸貍:The Lancet Oncology | 腫瘤歷史有多長——首例恐龍骨肉瘤被證實
學術頭條:原來恐龍也會得癌癥,科學傢首次在恐龍身上診斷出惡性腫瘤
首次!科學傢在有角恐龍化石中診斷出惡性腫瘤
科畫丨恐龍也會得癌癥!研究人員在恐龍化石中診斷出惡性腫瘤
史前巨獸也怕癌癥!恐龍化石發現7600萬年前惡性腫瘤痕跡
恐龍也會得癌?畸形化石顯示,7600萬年前恐龍也深受骨癌之苦!_騰訊新聞
Dinosaurs Suffered From Cancer, Too
Rare Malignant Cancer Diagnosed in a Dinosaur
Dinosaur diaries: human cancer found in dinosaur bone
文章:
First case of osteosarcoma in a dinosaur: a multimodal diagnosis(恐龍中首次發現骨肉瘤病例:通過多種方法的診斷)
2.德國南部發現瞭1100萬年前的巨鶴化石,也是目前最早的鶴亞科化石記錄(8月3日)
現代人男性個體(1.75m)與多瑙猿以及巨鶴的輪廓比較。多瑙猿和巨鶴都產自德國巴伐利亞州南部的化石點。距今有1100萬年。圖片來自新聞。
新聞:
A skull of a very large crane from the late Miocene of Southern Germany, with notes on the phylogenetic interrelationships of extant Gruinae
文章:
A skull of a very large crane from the late Miocene of Southern Germany, with notes on the phylogenetic interrelationships of extant Gruinae(德國南部晚中新世的一直非常大的鶴的頭骨,以及關於現生鶴亞科系統發育關系的新見解)
3.“活化石”喙頭蜥揭示瞭爬行類和哺乳類共有的基因特征(8月5日)
最近一篇研究分析瞭喙頭蜥5Gb的基因組並將其與其他脊椎動物比較,發現喙頭蜥在2.5億年前便已經與其他鱗龍類爬行動物分離,同時基因組分析識別出蛋白、非蛋白編碼RNA傢族的擴張和重復序列,後者表現出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的混合特征。這為為四足動物的深度比較分析提供寶貴材料。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喙頭蜥基因組揭示羊膜進化的古老特征-小柯機器人-科學網
《自然》:這種長壽的“活化石”正在透露2.5億年來的生命秘密
Nature:基因組測序解析這種與恐龍同時代的動物 - 生物通
NAU biologist part of international team to sequence genome of rare reptilian ‘living fossil’
DINOSAUR RELATIVE’S GENOME LINKED TO MAMMALS
The curious genome of the tuatara, an ancient reptile in peril
Searching the ancient depths of a reptilian genome yields insight into all vertebrates
MSU researcher featured in journal Nature for work on sequencing rare reptile genome
Tuatara genome reveals diverse insights into a remarkable reptile
文章: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561-9
4.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8月6日)
綠色表示具有動力撲翼飛行的潛力,黃色表示接近具有動力撲翼飛行的潛力。研究表明,動力撲翼飛行在今鳥類恐龍中可能存在三次及以上的起源,同時研究重新支持由馳龍科和傷齒龍科構成的單系的恐爪龍類,而近鳥龍類則處於鳥翼類基部。系統分析時對形態特征使用暗示權重方法。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鳥類近親大部分具有接近進化出飛行動力的潛能 但隻有少數能沖破門檻
鳥類近親大部分具有接近進化出飛行動力的潛能 惜少數能衝破門檻 - 新聞稿 - 傳媒 - 香港大學
Most close relatives of birds neared the potential for powered flight but few crossed its thresholds
Some dinosaurs could fly before they were birds
文章:
Potential for Powered Flight Neared by Most Close Avialan Relatives, but Few Crossed Its Thresholds(鳥類近親大部分具有接近演化出飛行動力的潛能,但隻有少數能沖破門檻)
5.長頸龍主要在水底伏擊捕食,且不同物種在相同環境中產生瞭生態位分離(8月6日)
最近一項研究針對生活在歐洲中三疊世沿海棲息的長頸龍(Tanystropheus)化石進行瞭分析,發現瞭兩種長頸龍,一大一小,它們的鼻孔都長在口鼻處的頂部,研究表明它們是底棲伏擊型捕食者。小型物種可能以蝦等小型甲殼動物為食,而大型物種則以魚和烏賊為食。圖片來自文章。新命名的較大的長頸龍Tanystropheus hydroides的頭部骨骼復原圖,捕食場景復原圖和頭部復原圖,以及與人類的大小比較,較小的長頸龍是Tanystropheus longobardicus。圖片來自新聞。
新聞:
古生物學傢重組2.42億年前長頸龍頭骨3D構造圖 確認其曾生活在海洋中
2.42億年前令人難以置信的長脖子“古蜥蜴”Tanystropheus hydroides
《當代生物學》:100多年前發現的“長脖子海怪”化石 其實是長頸龍屬的兩個不同種
Triassic Aquatic Reptile Had Extraordinarily Long Neck | Paleontology | Sci-News.com
Study Reveals This Mysterious, Super Long-Necked Triassic Reptile Was a Marine Hunter
Fossil mystery solved: super-long-necked reptiles lived in the ocean, not on land
Long Neck Helped Reptile Hunt Underwater
文章: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60982220310174">Aquatic Habits and Niche Partitioning in the Extraordinarily Long-Necked Triassic Reptile Tanystropheus(三疊紀脖子極其長的的爬行類長頸龍(Tanystropheus)的水生習性和生態位分離)
6. 對北美洲恐鱷化石的系統性研究重建瞭恐鱷內部物種的分類(8月10日)
恐鱷(Deinosuchus)的形態復原。最近一項研究針對北美的大型鱷類恐鱷重新進行瞭系統性研究,發現用恐鱷確實可以分為三個種,但是用於確定屬名的D. hatcheri化石極其不完整。研究新建瞭一個種D. schwimmeri.同時正式恐鱷確實屬於短吻鱷類(alligatoroid)。圖片來自新聞。
新聞:
7500萬年到8200萬年前“恐怖的鱷魚”Deinosuchus有著香蕉大小的牙齒 - 新聞中心 - 化石網
New study confirms the power of Deinosuchus and its ‘teeth the size of bananas’
文章: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giant alligatoroid Deinosuchus from the Campanian of North Americ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relationships at the root of Crocodylia(關於北美洲坎帕期巨型短吻鱷類恐鱷的系統綜述及其對於鱷目系統發育樹根部關系的啟示)
7.用非編碼區重建鳥類科級別的系統發育樹(8月11日)
目級別的鳥類系統發育樹,對鳥類224個科3’非編碼區分析,其中包括379個屬和439個物種。研究表明,在白堊紀大滅絕事件後,66-55百萬年前,鳥類迅速地發生輻射演化。在35 -33百萬年前,鳥類科級的分類迅速增加。在23-15百萬年,雀形目鳥類的多樣性大量增加。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Avian tree of life explained in more detail
文章:
An unbiased molecular approach using 3’UTRs resolves the avian family-level tree of life( 一個使用3’非編碼區的無偏見分子生物學方法重建鳥類科級的生命樹)
8.山東省諸城市發現甲龍類恐龍新屬種——諸城中國甲龍(8月12日)
山東諸城臧傢莊化石點采集的甲龍類右側腸骨化石正式命名“諸城中國甲龍”。圖片來自:http://www.deviantart.com/cisiopurple/art/Sinankylosaurus-852487743
新聞:
山東省諸城市發現甲龍類恐龍新屬種——“諸城中國甲龍”
山東諸城臧傢莊化石點采集的甲龍類右側腸骨化石正式命名“諸城中國甲龍” - 新聞中心 - 化石網
江泓:山東發現身上長滿尖刺的新恐龍!
文章:
山東諸城地區晚白堊世一新的甲龍類恐龍 - 中國知網
9.英國懷特島發現新的堅尾龍類獸腳類恐龍,脊椎骨骼中具有巨大的氣囊(8月12日)
Vectaerovenator inopinatus的死亡場景復原圖。該恐龍的化石發現於英國懷特島,發現化石包括兩節前背椎,一節頸椎和一節中部尾椎。隻能確定這隻恐龍屬於獸腳類中的堅尾龍類,無法確定屬於哪個科。
新聞:
3名化石獵人在英國懷特島尚克林發現新的獸腳類恐龍--Vectaerovenator inopinatus
New species of dinosaur discovered on Isle of Wight
文章:
A highly pneumatic middle Cretaceous theropod from the British Lower Greensand(英國下綠砂群發現瞭骨骼具有大量氣囊的白堊紀中期的獸腳類)
10.英國發現瞭晚三疊世亞熱帶群島上的古老的島嶼小型化的四足動物群(8月12日)
英國南威爾士晚三疊世-早侏羅世的裂隙沉積中保存瞭一個生活在亞熱帶群島上的四足動物群。研究表明,該動物群中的生物具有原始的特征,而且傾向於小型化。該動物群讓人們想到北美洲更古老的甚至2500萬年前的動物群,表明這個動物群是個孑遺動物群。圖片來自新聞。
新聞:
Ancient North American reptiles lived on an island archipelago in South Wales
文章:
Late Triassic island dwarfs? Terrestrial tetrapods of the Ruthin fissure (South Wales, UK) including a new genus of procolophonid(晚三疊世島嶼上的侏儒?裡辛裂隙保存的陸生四足動物(英國,南威爾士),包含一個前棱蜥科的新屬)
11.在新西蘭發現瞭晚上新世的冠企鵝化石(8月12日)
Eudyptes atatu生活場景復原圖以及化石。新西蘭發現瞭新的冠企鵝屬化石Eudyptes atatu,產自336-306萬年的皮亞琴階地層。與現生的冠企鵝相比,這隻冠企鵝的喙更寬,可能意味著與現生冠企鵝的食性不同。圖片來自新聞。
新聞:
Ancient crested penguin fossil found in New Zealand
Newly-described fossils reveal an ancient origin for New Zealand penguins
文章:
Ancient crested penguin constrains timing of recruitment into seabird hotspot(遠古的冠企鵝化石限制瞭海鳥多樣性熱點形成的時間)
1.準格爾盆地發現的馬門溪龍骨骼上發現瞭哺乳類食腐的痕跡(8月4日)
在1.6億年前的侏羅紀,大小如同老鼠一樣的哺乳動物怎樣吃體型巨大無比的馬門溪龍呢?當然是等它死瞭去吃它的屍體瞭。準格爾盆地發現的馬門溪龍頸肋上發現瞭一些痕跡,經研究發現是小型食蟲哺乳類的齒痕。這也是最早的哺乳動物取食的痕跡。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090811mario:最古老的哺乳類食腐證據——吃蜥腳類恐龍
When mammals ate dinosaurs Tübingen researchers find the oldest known mammal toothmarks on 160 million-year-old dinosaur bone from northwest China
文章:
The smallest eating the largest: the oldest mammalian feeding traces on dinosaur bone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the Junggar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最小的動物吃最大的動物:準格爾盆地(中國西北)晚侏羅世的恐龍骨骼上最早的哺乳類取食痕跡)
2.古基因研究表明獅子和洞獅是兩個不同的物種,且洞獅分為至少兩個亞種(8月4日)
最近一項研究針對31個洞獅個體的線粒體基因組進行瞭測序,發現洞獅與獅子大約在185萬年前(95% 52-291萬年)就已經分開瞭,是兩個物種,同時洞獅內部又分成至少2個亞種,生活在白令海峽周圍的洞獅和生活在歐洲的洞獅有著不同的頭骨形態和食性。圖片來自文章。不同亞種洞獅的分佈,藍色和紅色對應於上圖。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Frozen Cub Carcass Shows Extinct Cave Lions Were A Separate Species
Two Subspecies of Cave Lion Identified | Genetics, Paleontology | Sci-News.com
文章:
Early Pleistocene origin and extensive intra-species diversity of the extinct cave lion(已經滅絕的洞獅在早更新世起源以及廣泛的種內多樣性)
3.河貍伐木的行為起源於它們對木本植物的取食(8月4日)
河貍會伐木來建造“水壩”,這種行為是怎麼起源的?通過對河貍化石進行食性研究,發現河貍伐木為食的行為可能追溯到中新世一種小型的半水生的海貍,而以木本植物為食則起源更早。遊泳、伐木以及食用木本植物共同促進瞭河貍築壩行為的產生,而這也與新近紀晚期北方的降溫有關。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Ancient beavers cut trees for food first, not to build dams
文章:
Evolution of woodcutting behaviour in Early Pliocene beaver driven by consumption of woody plants(早上新世河貍取食木本植物驅動瞭伐木行為的演化)
4.研究發現哺乳動物中靈長類的喉相對體型更大且演化更快(8月11日)
最近一項研究對比瞭靈長類和食肉目哺乳動物喉的演化,研究發現相比於食肉目動物,靈長類的喉大小相對體型更大且大小變化范圍更大,這些差異主要與聲音交流有關。同時靈長類的喉演化速率也更快,更能適應演化壓力而靈活演化,這也是人類能用喉發出各種聲音進行語言交流的一個原因。圖片來自新聞。
新聞:
The larynx has evolved more rapidly in primates
Primate voice boxes are evolving at rapid pace
文章:
Rapid evolution of the primate larynx?(靈長類的喉頭演化地更快?)
1.人類使用的可移動容器是怎麼發展的?(8月3日)
容器技術起源的猜測與時間分佈以及可移動容器使用的直接考古證據。從貝殼到昂貴的包包,人類的容器技術是怎麼起源與演化的,最早的容器在10萬年前,但是再往前人類的南方古猿、直立人以及早期智人階段,容器又是怎麼演化的?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Got your bag? The critical place of mobile containers in human evolution
文章: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evan.21857
Mobile containers in human cognitive evolution studies: Understudied and underrepresented(可移動容器在人類認知演化中的研究:被當做替角,缺少證據代表)
2.尼安德特人對歐亞現代人的基因滲入為他們帶瞭已經失去的人類祖先的等位基因(8月3日)
尼安德特人通過基因滲入想歐亞人群引入他們已經失去的功能性祖先等位基因的圖解。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滲入重新引入瞭數千個具有基因調節活性的祖先等位基因變異,這些再引入的等位基因比尼安德特人衍生的等位基因被接受度更高。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Neanderthal DNA contributes to genetic diversity, bringing more understanding to human evolution
文章:
Neanderthal introgression reintroduced functional ancestral alleles lost in Eurasian populations(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滲入將歐亞人群已經失去的功能性祖先等位基因再引入)
3.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都曾受到過更古老的人類的基因滲入(8月6日)
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中有3%來自古代人類,並估計這種雜交發生在20萬到30萬年前之間。此外,丹尼索瓦人基因組的1%可能來自未知且較遠的親戚,可能是直立人,而這些“超古舊”區域中約有15%可能已經傳給瞭如今還活著的現代人類。直立人的基因可能在現代人中存在。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尼安德特人基因組中有3%來自古代人類 丹尼索瓦人基因組的1%可能來自直立人
DNA from an ancient, unidentified ancestor was passed down to humans living today
文章:
Mapping gene flow between ancient hominins through demography-aware inference of the ancestral recombination graph(通過人口統計學繪制古人類之間的基因流-瞭解遠古重組圖中的推斷)
4.英國發現瞭48萬年前人類屠宰一匹馬並食用它的詳細考古記錄(8月12日)
英格蘭蘇塞克斯Boxgrove保存有豐富的人類史前遺址,最近一項研究發現瞭一個史前人類屠宰野馬並食用的遺址。估計有三四十個人吃瞭一匹馬,包括其骨髓、內臟甚至未被消化的內容物。其中涉及到人們相互學習以及社交,這種大型聚餐活動促進瞭人類工具與思想的共享與發展。圖片來自新聞。
新聞:
Eating out was a very social matter for early humans
Eating out was a very social matter for early humans: New archaeology from Boxgrove
文章:
The Horse Butchery Site: A high resolution record of Lower Palaeolithic hominin behaviour at Boxgrove, UK.(屠馬場:英國Boxgrove舊石器時代人類行為的高分辨率記錄)
5.南非發現瞭20萬年前人們使用草墊作為“床上用品”的遺跡(8月14日)
一項研究發現,大約20萬年前,南非邊境洞穴(Border Cave)的居住者就已經使用草墊,而且它們會把草墊鋪在燃燒過的灰燼上,可能是為瞭驅蟲。灰燼、燒焦的草、木頭和骨頭表明洞穴的居民可能會周期性地焚燒床上用品,可能是為瞭清除“有臭味的床上用品和害蟲”。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南非發現世界最古老露營草墊-新聞-科學網
Grass on ash: Uncovering 200,000 year old beds from South Africa
200 000 years ago, humans preferred to kip cozy
文章:
Fire and grass-bedding construction 200 thousand years ago at Border Cave, South Africa(南非邊境洞穴20萬年前用火的痕跡遺跡以及草墊的建造)
1.孢粉研究揭示早中生代四川盆地古環境和烴源巖意義(8月4日)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李麗琴博士、王永棟研究員以及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Vivi Vajda教授,首次在四川盆地宣漢地區開展瞭三疊紀和侏羅紀之交的孢粉相研究,並結合孢粉化石熱變指數、地球化學指標等分析參數,深入探討瞭須傢河組和珍珠沖組的沉積環境和烴源巖的生烴潛力。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孢粉研究揭示早中生代四川盆地古環境和烴源巖意義----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肉眼看不見的孢子花粉化石告訴你 2億年前四川盆地發生瞭什麼?
文章:
Palynofacies analysis for interpreting paleoenvironment and 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Triassic–Jurassic strata in the Sichuan Basin, China(孢粉相分析解釋中國四川盆地三疊系-侏羅系地層的古環境和生烴潛力)
2.更新世晚期至今陸生脊椎動物中植食動物比其他動物所面臨的滅絕風險更大(8月5日)
一項對2萬4500多個現存的和已滅絕物種的新研究,在哺乳類、鳥類和爬行類動物中,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可能面臨更大的滅絕風險。這些發現提示,食草動物在當今、近代和更新世晚期一直遭受著最大的滅絕威脅,它們比食物網中處於任何其它位置的物種所遭受的滅絕威脅都更大。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食草動物在更新世晚期至今一直遭受著最大的滅絕威脅 - 新聞中心 - 化石網
Herbivores, Not Predators, Most At Risk of Extinction
文章:
Herbivores at the highest risk of extinction among mammals, birds, and reptiles(哺乳類、鳥類和爬行類中植食動物面臨著最高的滅絕風險)
3.科研人員修訂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8月12日)
一個國際團隊對樹木年輪、石筍、珊瑚等1.5萬份樣品進行瞭測定,其中最古老的樣品距今約5.5萬年,在大量數據基礎上,制定瞭新的分別適用於北半球、南半球及全球海洋樣品的3條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研究人員說,新的校準曲線有助於考古學等領域更準確地瞭解我們的歷史。圖片來自新聞。
新聞:
Researchers unlock secrets of the past with new international carbon dating standard
From cave art to climate chaos: How a new carbon dating timeline is changing our view of history
科研人員修訂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新華網
文章:
MARINE20—THE MARINE RADIOCARBON AGE CALIBRATION CURVE (0–55,000 CAL BP)(MARINE20—海洋放射性碳同位素年齡校準曲線(0-5.5萬年前))
4.古DNA研究表明披毛犀滅絕的原因是氣候變化而不是人類的捕獵(8月13日)
披毛犀物種個體數量與時間的關系。通過對14頭披毛犀的古DNA進行測序,研究人員發現,在從西伯利亞消失的幾千年前,長毛犀牛的數量一直保持穩定和多樣性,後來的氣溫可能對這種適應寒冷環境的物種太高瞭。末次冰期後氣溫的急劇升高可能造成瞭披毛犀的滅絕。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Ancient genomes suggest woolly rhinos went extinct due to climate change, not overhunting
科學網-氣候變化讓長毛犀牛滅絕
人類被錯怪瞭!長毛犀牛的滅絕,緣於高溫,而不是人類的過度捕殺
有此一說 長毛犀牛滅絕 因氣候變化所致
文章:
Pre-extinction Demographic Stability and Genomic Signatures of Adaptation in the Woolly Rhinoceros(披毛犀滅絕前物種數量的穩定性以及適應性演化留下來的遺傳標記)
1.南極砂巖的研究表明地殼的增厚與大氣圈和水圈的演化存在密切的關系(8月4日)
c783d44e4ad6ad28ed7ccd2d697d61ca最近一項研究針對南極的砂巖進行瞭分析,發現地殼厚度的兩個顯著峰值(26-20億年與8-5億年)與大陸裂谷和漂移活動有關,同時地殼增厚也與雪球地球事件和大氧化事件具有密切的關系。這表明地球巖石圈的演化與大氣圈和水圈的演化也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圖片來自文章。
新聞:
UWO research: Ancient mountains recorded in Antarctic sandstones reveal potential links to key global events
文章:
Crustal thickness, rift‐drift and potential links to key global events(地殼厚度、裂谷漂移及其與重要的全球事件的潛在聯系)
2.火山噴發排放的氣體對於臭氧層和氣候的影響可以長達15-30年(8月6日)
超級火山可以引起嚴重的破壞,這是危地馬拉Los Chocoyos噴發之後的破火山口,現在已經成為瞭美麗的Atitlán湖。研究發現8.4萬年前該火山的噴發釋放瞭大量的硫和氯氣以及溴氣。對於臭氧層和氣候的影響長達15-30年。圖片來自新聞。
新聞:
Volcanic emissions can cause changes in the atmosphere over a long time
文章: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a sulfur- and halogen-rich supereruption such as Los Chocoyos on the atmosphere and climate(富硫和鹵素的超級火山噴例如Los Chocoyos 火山發對氣候和大氣的潛在影響)
3.地球可能在20億年已經啟動瞭具有全球聯動的板塊俯沖系統(8月6日)
研究發現地球可能在20億年已經啟動瞭具有全球聯動的板塊俯沖系統,正是由於全球性的板塊俯沖作用,才導致瞭Nuna超大陸的匯聚,從而可以更合理地解釋地幔在古元古代開始加速冷卻等重大變革性事件。 圖片來自新聞。
新聞:
萬博等-SA:全球聯動的板塊構造何時啟動?
Plate Tectonics Goes Global----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文章:
Seismological evidence for the earliest global subduction network at 2 Ga ago(20億年前最早的全球俯沖網絡系統的地震學證據)
4.研究現代海洋表層溫度來重建地球歷史上的全球溫度(8月10日)
一項研究針對現代淺海,局限海域(例如地中海和波羅的海)的數據顯示,海表溫度比大洋要熱,研究認為古生代時期根據淺海的溫度對全球平均溫度的估計是不準確的。古生代恢復古海洋表層的溫度都依靠前海的沉積物,這可能會對恢復全球溫度帶來溫差。圖片來自新聞。
新聞:
Using the Past to Predict the Future
文章:
A Dynamical Framework for Interpreting Ancien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解釋古代海洋表層溫度的動態框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