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物作證,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6·國傢政權)

作者:天涯@yletpkki(阿招)

第六章 國傢政權

國傢政權,先有政權,後有國傢。政權的重要特征表現為權力的集中,《左傳•成公十三年》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與戰爭,也就是政治(內政)與軍事(外事),是國傢政權的核心組成部分。

2007年安徽凌傢灘遺址一座墓葬出土大量高等級玉器,內有眾多玉鉞,玉卜具,玉璧等等。斧鉞,是軍事權力的象征,商周有眾多青銅鉞出土,明代皇帝的龍袍上,都有斧鉞作為裝飾。

紅山文化,發現瞭方形(禮地)圓形(祭天)祭壇,這方圓祭壇的模式一直沿用到清代,至今北京還有圓形的天壇和方形的地壇。

凌傢灘文化紅山文化,都在5300多年以前,就是說,五千多年以前,中華大地上就出現瞭權力的集中,出現瞭政權,國傢的雛形正在形成。

這是很瞭不起的事,權力集中,就有核心,就可以把人力物力組織起來辦大事,否則的話,再多的人也不過是一盤散沙。所以,集權,是高度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地中海沿岸的所謂公民政治(退一萬步,姑且當真存在過),隻不過是沒有凝聚力沒有組織的反映而已,是落後的表現,西方在這方面一直做得不夠好,隻好酸酸的說自古以來愛民主。中國大一統的好處實在是太多太大瞭,嚴重威脅瞭西方的利益,而歐美一直希望中國碎片化,這樣他們才有機會,所以現在網上為何有人老是說大一統不好,說歐洲發達是因為分裂。

6.1

作為軍權君權的代表,鉞很早就出現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就有瞭鉞,五千至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五千至六千年前的凌傢灘文化,五千三百年前的紅山文化,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以及隨後的屈傢嶺文化,齊傢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陶寺文化,石峁遺址,都發現瞭高級別的玉鉞,這些鉞更多的已經作為禮儀用具,是權力的象征。

《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紂王封周文王為西伯時,賜他“弓矢斧鉞,使得征伐”。

《史記.周本紀》在描繪周武王指揮討伐商紂王的牧野之戰時,“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可見,鉞在當時是作為軍事統帥權的象征。鉞的這種象征意義,也在出土文獻中得到佐證。“虢季子白”盤是西周時期的重器之一,盤內鑄銘文:“賜用鉞,用征蠻方。”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一柄青銅鉞上也鑄有銘文:“作茲軍斧,以警厥眾。”由此可知,直至戰國時期,鉞一直用以象 征軍事統帥權。漢代成書的《淮南子.兵略訓》寫到,君王在授命於將軍時,需“親操鉞,持頭授將軍其柄日:從此上至天者,將軍制之。復持斧,持頭授將軍其柄日;從此下至淵者,將軍制之”。

漢字“王”字,在甲骨文中是對鉞的象形描繪,西周早期的金文王字,下面一橫加厚加粗,其實還是對鉞刃的表意描繪,經過發展簡化最終變成瞭今天的三劃王。可見,王權與鉞的緊密聯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鉞是王權的象征,而政權成熟以後,軍權(征伐)作為一種獨立的權力,繼續以鉞作為代表。

中國出土瞭眾多的玉戚玉鉞銅鉞,表明瞭中國古代政權發展的歷程以及成熟程度和高度。

夏商周時期的青銅鉞

6.2

青銅時代,青銅鼎成瞭國傢政權的象征。

《左傳·宣公三年》記載瞭大禹鑄鼎的故事:“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尚書·禹貢》記有九州島島島島,九鼎與九州島島島島相應。這樣,在中華文化之中,鼎就與天下、王權緊密聯系在一起瞭。所謂“問鼎中原”,“定鼎”,鼎,成瞭天下王權的象征。

最早的銅鼎發現於夏朝二裡頭遺址,最大的青銅器是重達八百三十多公斤的商代的後母戊鼎,西周則有瞭列鼎制度的成文規定,鼎與簋搭配組合,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一鼎則不配簋)。九鼎成瞭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傢統一昌盛的象征。鼎是飪食器,簋是盛食器,某種意義上,這是“民以食為天”。

出土文物證實瞭周王朝的列鼎制度,西周虢國墓出土瞭七鼎,這是合禮制的,曾侯乙墓九鼎,中山王墓九鼎,這就是僭越瞭,是春秋以來禮崩樂壞的反映。

青銅鼎的形制大致可分為方圓兩種,具體各種不同的造型,難以一一細數,隻能感嘆古人有無窮的智慧和巧奪天工的手藝,當然令人驚嘆的科技含量。

地中海沿岸古文明延續時間那麼長,進入青銅時代比中國還早,它們的王權象征是什麼?好像是權杖,這個跟中國的青銅禮器有什麼不同呢?權杖某種意義上就是棍子,實質就是可以打人,普通人將就一下也可以有,但是,中國的青銅禮器是普通人所絕對不能隨便擁有的,根本沒這個資本能力。

其實中國古代也有很多類似權杖的東西,但一直沒有成為國傢權力的象征。河姆渡文化,七千多年前的蠶紋象牙杖首,鷹首象牙雕,都是當時手杖的裝飾:

到瞭漢代的時候,鳩杖成為敬老的標志物,為此漢代還專門發瞭詔書,規定瞭鳩杖的發放標準以及觸犯持鳩杖老人的處罰。杖還代表權力的,隻不過降格瞭。所以,看到三星堆的黃金杖就說是來自西方的權杖,這是不對的:

6.3

夏商周三代,青銅禮器是政權象征,秦漢時期,則發展成瞭印璽。

印璽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賈湖文化遺址的陶印,各地新石器遺址中都有出土,一般是用來給陶器印花紋或者標記,商周期間有瞭銅印,但不多,戰國以後就多瞭起來,可以說是蓬勃發展,對印璽的使用還沒有什麼規定制度,東漢衛宏在《漢舊儀》中載:“秦以前,民皆配綬,以金、銀、銅、犀象為方寸璽,各服所好。”

秦始皇統一天下,統一度量衡文字,制作瞭“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玉璽,這玉璽成瞭傳國玉璽,是後世國傢政權合法性的象征,與之相配還有一套嚴格完備的用印制度。

西漢時期,對用印的質地有瞭嚴格的等級規定,皇帝之印曰“璽”,“璽皆白玉螭虎鈕”,“王、公、侯金,兩千石銀,千石以下銅印”。“諸侯王,黃金璽,橐駝鈕。列侯乃至丞相,太尉與三公,前後左右將軍,黃金印,龜鈕。中二千石,銀印龜鈕。”

“印者,因也。所以虎鈕,陽類。虎(者),獸之長,取其威猛,以執伏群下也。龜者,陰物。抱甲負文,隨時哲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也。”

秦漢以後,印璽公章作為權力的象征,一直使用至今,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私章私印,作為個人的憑信,印章文化深入人心。

(目前所見金官印最早的一方是香港承訓堂所藏“長 舍阝君璽”,時代是戰國時期秦國官印。歷史上秦始皇時期使用的金官印,至今尚未發現。西漢時期金官印,目前所見龍鈕“文帝行璽”為尺寸最大的一方,現藏廣州越王墓博物館藏、漢代龜鈕“石洛侯印”藏中國國傢博物館、龜鈕“宛朐侯執”藏徐州市兵馬俑博物館。其後,三國時期傳世金官印見有龜鈕“關內侯印”、“關中侯印”魏晉時期金官印所見為駝鈕,印鈕形制有改變,是為邊夷少數民族首領所頒發。以上不同類型金官印在山東省博物館、重慶三峽博物館、南京博物館、陜西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以及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均有收藏。)

有資料說6000年前兩河流域的印章是世界最早,可是,滾筒印章跟其他泛地中海文物形式一樣,一開始就成熟、定型,沒有發展的成長軌跡,而即使它是真的,也比不上賈湖印章8000年的歷史,而從印章使用的發達程度看,更是遠遠比不上,要不,看看它歷史上有幾枚公章就知道瞭。

中國的印章

歷史悠久,至少有8000年歷史

造型豐富,方形圓形彎月形菱形橢圓形多面形帶鉤形都有

圖文並茂,以文字為主,

印文文字歷代均有變化,先秦是各國古體,秦漢魏晉是篆書,唐代兼有有隸書楷書

有印鈕,各種動物造型,瓦形,有印綬,印鈕印綬均有等級之分

有專稱,鉨,璽,印,章,寶,朱記,等

材質有陶,木,玉,石,金,銀,銅,鐵,煤精

有完備的用印制度

有加強監督而用的二合璽三合璽

有印匣,魏晉前有封泥筒,隋唐以後有印泥盒

有簡牘封泥出土,有很多紙上印蛻流傳

有歷史人物私印出土,如西漢劉賀,張湯,三國曹休

出土的歷代印璽無法計算

印章有官印,爵印,私印,藝術印等

有頒給當年邊地政權的印璽,有頒給外國的印璽,可以瞭解國內政治以及國際關系

出土印章可以印證歷史記載,補充歷史記載,瞭解歷史細節,例如“中織室璽”可瞭解戰國紡織管理制度,“王戎兵器”印可瞭解先秦兵器專門管理制度,“日庚都萃車馬”烙馬印可瞭解戰國馬匹的專門管理制度

有篆刻藝術流傳,愛好者眾

有古人編輯的印譜

這些,號稱印章源頭的兩河流域,出土三萬多印章的哈帕拉,還有“古埃及”它們的印章能做到幾點?

新石器時期到漢代的歷代印璽戰漢時期的各種印璽(拍賣品)

有特色的印章子母印,又稱"套印",起於東漢,盛行於魏晉六朝,是大小兩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

部分戰國官印:

秦官印:

一組漢晉時期龜鈕金印

一組龜鈕銀印

201f5e2dae81475f12860d07638a34fa

漢代龜鈕銅印

魏晉時期龜鈕銅印

一組漢晉時期駝鈕官印

一組兩漢魏晉武官印

有中高級將領的,也有中下級軍吏的地中海沿岸別說中下級軍吏的沒有,連高級軍官的名號都不知道:

漢代地方主官印

西漢中低級官吏印

隋唐時期官印

與印章封泥配套使用的還有封泥筒,下面是徐州博物館藏的三個西漢封泥筒

西亞那麼多圓筒印章,可曾有什麼印泥筒印泥盒?

西漢 龍鳳紋銅封泥筒通高10.5、直徑4.5厘米

西漢 銅封泥筒兩個(右邊) 尺寸一樣: 高10.5,直徑3.2厘米

南北朝時期的封泥筩:

前涼升平十三年(公元369年)“靈華紫閣服乘金錯泥筩”,呈圓形竹筒狀,下有三馬蹄狀短足,器外壁飾金錯龍虎紋。依據器形分析,此器原應有蓋,現已遺失。器底有金錯銘文四十七字。 刻款中有器名、制造地點、制造時間、政府部門、監工官員、錯金匠以及鑄造匠的名字。據刻款可知,這件筒形器是用來盛裝封泥的。應是前涼宮中用具,前秦滅掉前涼後,被攜制長安。

e3434a0a1e3c2e0acf7ceafab964b223

在我國古代,封泥是用來封箴那些寫在竹簡木牘上的文書的,使用的時候先把寫好文書的竹簡、木牘用繩子捆紮起來,打個環結,再在繩結上封上封泥並加蓋印章。

埃及圖坦卡蒙墓室門的繩子和封泥,3300多年瞭。百科說,圖坦卡蒙(Tutankhamun,前1341-前1323年),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

下面這些印章,既說明瞭印的廣泛應用,也說明瞭馬的管理,這些,號稱印章發明地的、傢馬馴養發源地的地方都有哪些?

戰國“日庚都萃車馬”銅印

戰國時期燕國烙馬印,朱文巨璽,邊長超過7厘米,為戰國璽中最大者。

是戰國時官方專為烙馬而制的璽印。鐵質,四邊有銅墻。幾何形狀很大--為7X7厘米 ,印鈕上部有方孔可納木柄,為烙馬方便而設。光緒十八年出土濰縣。王文敏以百五十金得之。據考“日庚都”為燕國都邑名,“萃車”既副車,印文“日更都萃車馬”是指日庚都官署副車所用的馬。陳介祺《十鐘山房印舉》曾收錄此印,後流落日本。

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璽印篆刻全集》,詳細介紹瞭以前國內外所見的6方烙馬印的情況。

6方烙馬印其尺寸為:

《日庚都萃車馬》縱7cm,橫7cm;

《靈丘騎馬》縱6.9cm,橫6.7cm;

《曲革》縱7.2cm,橫7.1cm;

《邞駘》縱7.7cm,橫7.5cm;

《常騎》縱7cm,橫7cm;

《遒侯騎馬》縱7cm,橫7cm。

其中《曲革》、《邞駘》為故宮博物院藏,《常騎》

《遒侯騎馬》為上海博物館藏

《日更都翠車馬》現藏東京友鄰館

《靈丘騎馬》為上海朵雲軒提供印蛻。

西漢《夏騎》印,是烙馬印的最新發現。與以上六方印比較,《夏騎》縱8.5cm,橫7.2cm,為目前所見尺寸最大。《夏騎》烙馬印的出現,為印章史和印學研究提供瞭寶貴的新資料。以上各印均作朱文,無邊欄。

西漢“夏騎”烙馬印,縱8.5厘米,橫7.2厘米,為目前所見尺寸最大

中國的印章,自從誕生之日起,一直傳承使用到今天。除瞭政府公章,個人辦公用印章之外,還有很多用在私人標記、娛樂用的印章,比如古代書畫作品中的收藏、品鑒者印章,很多唐宋書畫作品上蓋滿瞭密密麻麻的朱文印,與原作品交相輝映,成為中國古代藝術品的一道別致的風景。

一些形制特別的印

戰國三合璽(互相監督),二合璽,戰國帶鉤印,戰國烙馬印,戰國雙觿鈕私印,晉代六面印,北周十八面煤精印

大多是先秦時代的,其他的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瞭,這就是真正有過印章使用歷史的產物,我們能想到的形制或者不能想到的形制,還有各種功能比如防偽和互相監督,古人都玩過瞭。

這就是真文明,真歷史。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現在發一組秦代印章。通過眾多的官印,我們可以知道秦代的官僚機構,通過這些私印,我們則可以知道一些史書上沒有記載的秦代古人的名字,還有私人用印的一些信息。

三古四古那麼多年那麼大的地方,這樣的文物在哪裡?

一枚封泥就是一道程序,通過這些秦代封泥,我們可以瞭解秦代管理機構的嚴密與龐大,很規范很全面:

欣賞一組漢印印體

印章還有地方特色,這是戰國時期三晉地區的印章:

日本匋 鉨 室 藏(戰國) 古 璽 印 選

漢晉時期的一組金印

中國的印章文化,在紙張大量普及幾百年後,誘導發明瞭印刷術,最初是雕版印刷,後來是活字印刷,它們的原理跟印章是完全一樣的,隻不過字數多面積大而已。印刷術是印章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印章文化對人類的重大貢獻。這些,兩河流域哈拉帕他們為什麼沒有做到呢?

目前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唐代咸通九年

6.4

符節,是古代朝廷傳達命令、征調兵將以及用於各項事務的一種憑證。符是政治和軍事的憑證信物,它可以用於身份證明,作為出入國境、關卡、軍營、要塞的憑證,又可以作為傳達命令、調遣兵將的信物。節是君主派出的使節所持的憑信,用於代表君主出征、節制方面、監察、辦理重大案件、出使外國等重大事務的證明。用金、銅、玉、角、竹、木、鉛等不同原料制成。

先秦符節的種類甚多,形狀各異,用途有別。目前所見最早的符節是戰國時期的,有的用以征免稅收,如作竹節狀的錯金"鄂君啟"銅節;有的用以發兵作戰,如作虎狀的"辟大夫"銅虎節、"韓將庶"銅虎節和錯金"杜"銅虎符;有的用以驛傳郵遞,如作馬狀的"騎傳"銅馬節;有的用以供給食宿,如作龍首狀的"王命傳"銅龍節等。此外,還有作牛形、鸞形、燕形和鳧形的。

關於符節的種類和用途,古代文獻中也有不少記載,如《周禮·地官·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譯國用龍節,皆金也,以英蕩輔之,門關用符節,貨賄用璽節,道路用旌節,皆有期以反節,凡通達於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無節者,有幾則不達。"這些,在出土文物中大都得到瞭印證。

虎符鑄作成伏虎形狀,中分為二,以榫相合,左符發給郡守或領兵將領,右符存放在中央。中央調動郡守和軍隊,派人執右符與執左符者相合,作為傳達命令的信物。所謂符合,合符,就是由此而來。符字從竹,可以看出最初的符應該是用竹子做的,竹節就是天然的密碼,並結合長短大小是否吻合以證明真偽,所以合稱符節,鄂君啟節其實是對早期符節的復古。

秦虎符文字錯金,漢虎符多錯銀。西晉虎符通體有虎斑條紋,不能容字,故於背縫處凸起長條形窄臺刻背文,肋間之字移於胸前或符陰。虎符有立虎臥虎之別,秦漢一般是臥虎,魏晉隋一般是立虎。唐代避李淵祖父李虎諱改用魚符,這是符制上的一大變化。武周時一度用龜符。魚符與龜符皆可系佩,與後世的牌區別不大。宋以後已皆用牌。宋高宗曾用十二道金牌召回嶽飛。

所有這些,都是在實際生活中總結發展而來的,既表明瞭社會管理的復雜性嚴謹性,也可以看出古人在國傢治理方面的無窮智慧。

地中海沿岸的古文明動輒數千年,而疆域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不止一個,它們調動兵馬傳達號令的信物有哪些?

秦陽陵虎符

6.5

古人指揮作戰,主要是鼓、金(鐃,鉦,錞於等金屬打擊樂器)、旗,《管子》稱之為“三官”,三者有機結合,協調全軍調度進退攻防。離開瞭這些工具,是不可能把大部隊系統的組織起來形成有效力量的。一般來說,聞鼓則進,聞金則退。

《管子·兵法》說:“三官不繆,五教不亂,九章著明,則危危而無害,窮窮而無難。

  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進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制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謂三官,有三令,而兵法治也。

  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號令之數,三曰教其足以進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長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賞罰之誠。五教各習,而士負以勇矣。

  九章:一曰舉日章,則晝行;二曰舉月章,則夜行;三曰舉龍章,則行水;四曰舉虎章,則行林;五曰舉鳥章,則行陂;六曰舉蛇章,則行澤;七曰舉鵲章,則行陸;八曰舉狼章,則行山;九曰舉韟章,則載食而駕。九章既定,而動靜不過。”

  《黃帝內傳》說, “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夔制牛鼓八十面,一震 八百裡,連震三千八百裡”。

  《左傳》 說,“夫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周禮·鼓人》說,“以金鐃止鼓”。

  《詩・小雅・采芑》 說,“鉦人伐鼓”《毛詩詁訓傳》解釋說,“ 鉦以靜之,鼓以動之”

 《尉繚子·勒卒令第十八》說:

 金、鼓、鈴、旗四者各有法。鼓之則進,重鼓則擊。金之則止,重金則退。鈴,傳令也。旗麾之左則左,麾之右則右,奇兵則反是。

  一鼓一擊而左,一鼓一擊而右。一步一鼓,步鼓也。十步一鼓,趨鼓也,音不絕,鶩鼓也。商,將鼓也。角,帥鼓也,小鼓,伯鼓也。三鼓同,則將、帥、伯其心一也。奇兵則反是。

  鼓失次者有誅,喧嘩者有誅,不聽金、鼓、鈴、旗者有誅。

 《史記淮陰侯列傳》說,“平旦 ,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

·····

  從這些古籍記載看,古人很早就對戰爭進行瞭有效組織,對金鼓的運用在西周已經成熟瞭,有瞭成文規定。

  從出土文物看,鼓一萬多年前就有瞭,到瞭商代出現青銅鼓,戰國時期,一般是鼓座固定木框皮鼓,有很多青銅鼓座出土。更有隨著馬車遺址出土的青銅鼓座和中山王指揮車上一組四件的銅鐃,可知這是用於指揮戰鬥的。在戰國青銅壺上的水陸攻戰紋圖案中可見擊鼓指揮作戰的場景,鼓與鐃是同一個支架的。

  地中海沿岸那麼多著名的戰爭,卡迭石之戰據說幾千輛馬車一起作戰,軍隊統帥用的什麼工具來統一調度指揮進退攻防?

旗幟

《爾雅》說:"有鈴曰旗",《說文》說:“旗,旗有眾鈴以令眾也。”

《墨子》說,“長丈五尺、廣半幅曰幟。”

《詩經·周頌·載見》說,“龍旗陽陽。”

《列子·黃帝》說:“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

《史記·淮陰侯列傳》說,“拔趙幟,立漢赤幟。”

從以上資料看,旗幟在古代很早就有瞭,到西周的時候已經規制完備,使用最廣泛也是最重要的,是在軍隊,在戰場上。用於區分敵我,傳遞號令,提振士氣,等等。

名列前茅的"茅"其實是"旄"的通假字。"旄"即旄牛尾,古人常用旄牛尾綁在竹木桿上用來指揮,這就是原始的旗子,因此古人也把旌旗稱為"旄"。戰國青銅壺中的攻戰雙方一般有"旄"有“旗”。

古代中國軍隊的旗幟大致可分為五種:

聯絡旗

聯絡旗在行軍時用於前軍與後軍的聯系。古代信奉五行學說,所以聯絡旗也分五色,各有所指。青色,屬木,如果先頭部隊遇到山林障礙需要開道時,就會舉起青旗。赤色,屬火,如果軍隊遇到地勢險要,高山峽谷之地時,便需要防敵人火攻,舉紅旗示警。白色,屬金,一旦遭遇到敵兵,就要迅速集結兵力,擺開陣型迎戰,舉白旗為令(白旗表示投降其實近代之後的概念,而且更多的是表示休戰)。黑色,屬水,如果行軍路線上有沼澤或者溪流等,就會舉起黑旗。黃色,屬土,如果前方一馬平川,暢通無阻,舉黃旗示意。

號旗

當軍隊沖鋒時,號旗在哪裡,士兵們就沖向哪裡。指揮將領根據號旗所在的方位可以判斷出戰線推進的進度,並能清楚地看清戰果以及軍隊戰損情況。

陣旗

古人在長期的戰爭實踐中,受天文星象啟迪,結合五行,發明瞭“五行軍陣”:青龍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順陰陽。軍前宜捷,前用朱雀;軍後宜殿,後用玄武;軍左為陽,左用青龍;軍右為陰,右用白虎。

將旗

在戰場上,軍隊分為五大營,即前營,中營,後營,左營,右營。將旗則代表各營將領,將領就在將旗之下。隻要將領揮動己方陣營的旗幟,士兵就會立刻準備迎戰。將旗有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結合五行理論, 前營用紅旗,中營用黃旗,左營用藍旗,右營用白旗,後營用黑旗。作戰時,士兵要拼死保衛將旗,一旦將旗被砍,這支部隊就不復存在瞭。

牙旗

牙旗者,將軍之旌也。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飾之,故雲牙旗。牙旗不論是尺寸還是重要性都是軍隊中最大的,古代出征祭旗就是祭的牙旗。

文物最早的旗幟形象可見於商代青銅器的銘文,戰國水陸攻戰文銅壺上的兩軍對壘畫面中,兩軍各自旗幟鮮明,唐代張議潮出行圖中可以看到旌旗招展的盛大場面,為瞭戰鬥時便於沖鋒殺敵,古人還想出瞭把旗幟插在背上的巧妙法子,這可以從明代的繪畫中看到,而秦兵馬俑背後的兩個圓扣環則說明,這法子早在秦朝的時候就已經想出來瞭。傳統戲曲中將領背後都插著幾面三角旗,一是將領的身份象征,二來也有古人背後插旗沖鋒陷陣的古義。

鄭和下西洋船隊規模龐大,大海茫茫要保持聯絡,白天用的是旗幟旗語,晚上則是用燈。陸軍中的號旗傳信在海上就變成瞭旗語。

6.6

古代通訊

烽火與郵驛是古代的信息傳遞手段。

光的速度最快,所以,古人傳遞邊境警報的時候就想到瞭烽火。

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邊疆的通信兵---"僖"傳遞軍情的記載,這是我國最早記載通信的文字資料,通信方式是擊鼓傳聲。到瞭紂王時,開始有瞭使用烽火的記載。商周時,在傳遞邊疆緊急軍情的過程中,出現瞭一種“聲、光”通信相結合的通信方式,即烽燧大鼓。

進入春秋戰國後,烽火臺演變為綿延不斷的長城,這是早期聲光通信的一個飛躍。《墨子•號令》說:“出侯無過十裡,···晝則舉烽(煙),夜則舉火”。古時候調兵必須有兵符,而戰國虎符上的銘文顯示,如有烽火警報,可以無需驗符而用兵,這是與烽火制度相配的應急措施。

漢簡《塞上蓬火品約》,使我們可以清楚瞭解漢代建武初年長城的烽火制度;宋代以後,除瞭烽火以外,還多瞭放炮,明代的《兵守火炮號令》對不同敵情的火炮訊號做出瞭嚴密的規定。

烽火傳遞信息是非常快速的,在公元前119年大將衛青和霍去病率領幾十萬大軍分路出擊,以舉放烽火作為進軍的信號,僅僅一天的時間,這一信號就從河西傳到幾千裡外的遼東。由於烽燧報警的迅速及時,直到明、清時代仍然沿用不衰。山東省的煙臺市就是因為明朝在那裡設置狼煙臺,以防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關於烽火的運用,晉代《拾遺記》記載,在商代就有瞭,最著名的是漢代司馬遷記載的西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這是一個反面的例子,但可以瞭解烽火制度的實施情況。

烽火臺主要在西北邊境,長城沿線有很多古代烽燧遺址。除此之外,還有郵驛制度。

郵驛在商周時期就有瞭。

《孟子•公孫醜上》說:“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可見在春秋時期,郵驛已經很普遍瞭。

周朝郵驛制度的特點是專使通信,一送到底,到瞭秦朝則改為以接力通信為主。

秦朝還建立瞭一套較為嚴格完善的郵驛制度。秦竹簡《行書律》,是我國至今為止所發現的第一部有關通信的法令。殘簡中,可以看到相關的文字記載:把公文分為急字公文和普通公文兩種,對不同的公文有不同的時限要求,如馬傳最快速度為日行四百裡。詔書和緊急公文要隨到隨送,不得延誤;對於不同的文件使用不同的文字,以防偽造;書信在發寄之前,一定要包紮捆好,繩結處要使用封泥,蓋上璽、印,以防私拆泄密;還建立瞭嚴格的登記制度,註明收到和發出的具體時間,丟失要及時報告,延誤者要受到制裁;人員選用要嚴格,年老體弱和不可靠的不能用。

漢代郵驛形成較為龐大完整的通信網。郵驛法律列在“廄律”之中,主要負責公文和書信的傳送,以緊急軍情為主。而且根據文書內容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分別傳送,也就是“以郵行”、“以亭行”、“以次行”、“弛行”。其中前三種是普通文書,由步遞傳送,而最後的“馳行”則是緊急公文,要由專人快馬傳遞。

“居盧訾倉以郵行”漢簡

東漢人應劭《風俗通》說:「漢傢因秦,大率十裡一亭,亭,留也。蓋行旅宿食之館也。……漢改郵為置,置者,度其遠近置之也。」《後漢書·西域傳》記曰:「立屯田於膏腴之野,列郵置於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其後甘莫抵條支而歷安息,臨西海以望大秦,拒玉門、陽關者四萬餘裡,靡不周盡焉。」

漢代懸泉置簡牘

今天的郵政系統,印章文化,信封,都是從古代郵驛制度一脈相承而發展流傳下來的。有很多以驛為名的地方,最著名的就是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陳橋驛瞭。還有一些古代驛站保存至今。

出土文物中,有戰國時期的“王命傳”銅龍節銅虎節,使者憑借此節可在傳舍免費食宿,還有很多漢代的竹簡木牘,讓我們可以瞭解古代驛郵的細節。

日本受中國影響,它的的車站,至今還是以“ 駅(驛)”為名。

資料說“早在公元前558年-前486年,古波斯就建立有急使信差傳郵的郵政驛站,設有待命的信使和驛馬,信件由信使一站傳一站的方式急速傳遞”,不知他們有些什麼相關文物和遺址。

商代甲骨中關於擊鼓傳信的記載

《驛置道裡簿》木牘,長 19厘米,寬 2厘米,厚 0.2 厘米。左 側殘,下段缺,分上、中、下三欄記載瞭漢代武威、張掖、酒泉三郡內的14個地名和裡程,顯然可用作西漢晚期或東漢初年行路的索引和指南。第一欄文字:

“倉松去鸞鳥六十五裡,

鸞鳥去小張掖六十裡,

小張掖去姑臧六十七裡,

姑臧去顯美七十五裡。”

第二欄文字:

“氐池去觻得五十四裡,

觻得去昭武六十二裡府下,

昭武去祁連置六十一裡,

祁連置去表是七十裡。”

第三欄文字:

“玉門去沙頭九十九裡,

沙頭去乾齊八十五裡,

乾齊去淵泉五十八裡,

•右酒泉郡縣置十一•六百九十四裡。”。

此簡內容與甲渠候官遺址所出“驛置道裡簿”可以銜接,兩者完整記錄瞭從京城長安到敦煌的路線、裡程以及沿途經過地區,是研究古代驛郵制度的重要資料。

兩千多年前的地名,很多至今還在用。

全國各地都有這樣的驛站,這是國傢信息、物資傳遞的渠道,同時也是交通商旅的要道,建立並維護這樣的郵驛系統需要投入龐大的人力物力,要有統一的度量衡,要有精準的計量技術,這些資料是國傢強大的物證。

《史記·周本紀》說:“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裡均。”

也就是說,最晚在西周初年,就已經開始對國內道路進行測繪瞭這樣的資料,地中海沿岸古代有嗎?

25af7011244022f2800585810812ddce

裡耶秦簡道裡簿

成書於洪武年間的《寰宇通衢》詳錄京師南京到各地以及某兩地之間的驛路裡程。從秦漢時期的《驛置道裡簿》木牘木簡可知洪武年間的驛路數據在秦漢時期已經基本有瞭,類似於《寰宇通衢》那樣的資料在秦漢時期甚至商周時期的中央政府裡也是有的:

雞鳴驛城位於河北省懷來縣雞鳴驛鄉雞鳴驛村,是一處建於明代早期的驛站遺存。驛城占地220000平方米,平面近方形,城墻周長1891.8米。城墻表層是磚砌的,裡層是夯土。墻體底寬8-11米,上寬3-5米,高11米,城墻四周均勻分佈著4個角臺。東西各開一城門,建有城樓,城外有煙墩。城內的五條道路縱橫交錯,將城區分成大小不等的十二個區域。城內建築分佈有序,驛署區在城中心,西北區有馬號,東北區為驛倉,城南的傍城有驛道東西向通過。東西"馬道"為驛馬進出通道,城南的"南官道"即是當年驛卒傳令幹道。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將城墻重新修理,並在城東築護城壩一道。

臺北中研院史語所藏居延出土的漢簡“彭因張子春至子侯書書信”,當年軍郵傳遞的:

(正面)

吏奴下薄賤。多所迫。迫近官廷不得去。尺寸閒數失往入甚毋狀叩頭子侯不羞蒐

貧人收錄置意中教身見。以報厚恩。彭叩頭。因道。彭今年毋狀小疾。

內錢傢室分離獨居困。致毋禮物至子侯君□前甚毋狀。獨賜

賀初歲宜當奔走至前。迫有行塞者。未敢去署。叩頭請侯間

(背面)

司便致言解俱叩頭。頃得謁見。始除盛寒不和。唯為時平衣強奉

酒食。愚戇毋倫甚焉。叩頭數已。張子春累毋已。子侯奉以彭故不

遣亡至意得已蒙厚恩甚厚。謹因數春致書。彭叩頭單

記□□□不謁彭叩頭 ​​​

古人重視信息傳遞,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戰國楚國“專室之鈢”印反映瞭當年的情況:

印面直徑2.1cm,通高0.7cm。銅質鑄造,鼻鈕。印面有陰線邊欄,印文白文,戰國古文字體,右上起順讀。

專即傳,驛傳之意;專室為官辦驛傳館舍,戰國時各國重要路徑、城市皆設。《戰國策·魏四》“令鼻之入秦之傳舍”即此。

戰國驛郵相關銅印

古人重視信息傳遞,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戰國楚國“專室之鈢”印反映瞭當年的情況:直到今天,郵政仍然是國傢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6.7

  古代是等級社會,,尊卑貴賤各有等第,生活中很多用器都體現著等級差別,最典型的就是青銅禮器。除此以外,還有一些特別的裝飾,是專屬於上層貴族的,比如貫穿於夏商周的鑲嵌綠松石制品,春秋戰國秦漢的錯金銀制品。

  綠松石制品可追溯到9000年前的賈湖文化時期,賈湖遺址出土瞭數以千計的鉆孔綠松石飾品,一路傳承,到瞭夏代,最突出的就是鑲嵌綠松石饕餮紋牌飾,人們相信這是代表權力的物品,以後,商代的高規格兵器比如青銅鉞、玉戈,很多都是鑲嵌綠松石的,殷墟商王墓出土的車馬器也有很多是鑲嵌綠松石的,婦好的象牙杯是鑲嵌綠松石的,戰國時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器,漢代的博山爐,都有鑲嵌綠松石的。

  錯金銀技術最早的實物是春秋期間的欒書缶,用錯金銀裝飾的青銅兵器,基本都是諸侯王專用的,比如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曾侯乙戈;君主用來調兵傳令的符節,銘文是錯金的;由此可知錯金銀的地位,而錯金銀的車馬器制作精良,基本也是諸侯王的專屬用品。

  地中海沿岸那麼多文明那麼長的時間,都有哪些特色的貴族專用裝飾技術?

 夏代鑲嵌綠松石牌飾

商代的鑲嵌綠松石青銅器

地中海沿岸以及美洲有不少鑲嵌綠松石的文物,不過,大多很粗糙很醜陋(尤其以美洲為甚),不像是為自己人做的藝術品:

部分錯金銀青銅器

戈是商周時期的作戰主兵器,以玉為戈目前所見最早的是石峁遺址玉戈和二裡頭文化玉戈,其後流行於商、周兩代。由於玉石本身質地堅脆,無法將玉戈用於實戰搏擊,且大量出土的玉戈無使用痕跡,可知商周時期的玉戈應是一種儀仗器,前面的商代鑲嵌綠松石銅柄玉戈也是屬於這一類。

而春秋戰國時期的虎搏鷹類型的青銅戈,圖案精美,很明顯也是裝飾性大於實戰意義的,也屬於儀仗戈,而之前提到過的錯金銘文戈,一般是君主的兵器,實戰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事實上應該也是作為儀仗身份象征的居多。

夏代玉戈

商周玉戈,主要是商代的

青銅儀仗戈

一組諸侯君主級別的青銅戈,其特征就是錯金銀,一般是錯金銘文標識身份,後世的“尚方寶劍”文化淵源於此:

地中海沿岸,有這樣的兵器嗎?古代君主王座的背後就是屏風,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袁世凱時期,現在北京故宮皇帝寶座的背後也是一個大屏風。可見屏風也是君王用品的標配。

  下圖是兩套屏風構件,左邊是戰國中山王的,右邊是西漢南越王的,中山王是錯金銀,南越王是鎏金,都是當時流行的先進的技術。

  三古四古那麼多君王,就一個古埃及就有七八十個,他們的標配用品在哪裡?

中山國屏風復原圖

古人席地而坐,床、席以及室內地面就坐的地方要鋪上席子。

  席子也分等級。《禮記·禮器》說,“天子之席五重,而諸侯用三重,大夫兩重。”貧苦人傢可以無席鋪墊,但對於貴族來說,居必有席,否則就是違禮。所以,《論語》裡說”席不正,不坐”。

  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晏子春秋》裡晏子說“臣聞介胄坐不席,獄訟不席,屍坐堂上不席,三者皆憂也”。某種意義上,這反映瞭坐無席是多麼的離經叛道。

  席子容易卷邊,起身時搞不好還會移動,所以就要在四角放上鎮,完整的席鎮也大多是一組四件。

  席子無處不在,可是因為材質的原因,先秦的席子即使是貴族的保存至今的很少見。而席鎮則不同瞭,天生就是貴族用品,大多數是精美的錯金鎏金青銅器,不但有很多流傳至今,而且制作精良,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席鎮在春秋戰國興起,到西漢達到鼎盛,下面是戰國秦漢時期的一些席鎮。“古埃及”貴族有哪些特色用品?

  戰國 青銅錯金銀龍紋席鎮

古人的造型藝術可以從這些席鎮(右下角是一個熏,熏上面是一個虎頭形帶穿,馬車器)上可以看出來,就是那麼一團的東西他能給你弄出生動逼真的動物形象出來。

戰國秦漢的席鎮

這種造型藝術思路在更早些時候的西周青銅罍的蓋子上已經開始瞭

 一些與席地而坐有關的詞語

  主席 次席 席卷 西席 左席 一席之地 禦席 入席 出席 席地幕天 瞞天席地 黔突暖席 席卷天下 席履 奪席談經

  搖席破座 席豐履厚 席卷而逃 管寧割席 席上之珍 坐不重席 搖席破坐 席地而坐 割席分坐

東晉《女史箴圖》中的席地而坐的畫面,席子的四角可見片狀席鎮

  席鎮是因為古人席地而坐的習慣而出現的,是時代的見證。但不要以為古人不會做凳子不會垂足坐,甚至以為古代沒有凳子。1990年揚州市邗江甘泉姚灣秦莊西漢墓出土西漢晚期黑漆蹄足圓凳, 出土時放在銅沐盤上,應該是沐浴時坐的凳子。而漢畫像石中則也有坐在高凳子的畫面。

貴族用品,商周時期的玉耳勺骨耳勺

6.8

夏朝是古代第一個朝代,是真正意義國傢的開始。夏商周秦漢,政治制度各不相同,但有一樣是肯定的,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傢治理的經驗和措施也越來越豐富和成熟。我們現在一般熟知的是周朝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縣制。

夏商周的不同,從對君主的稱謂上也可以看出來。

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叫夏稱後,商稱帝,周稱王。

蔡邕《獨斷》說:“上古天子:庖牲氏、神農氏稱皇,堯、舜稱帝,夏、商、周稱王。”

從歷史記載看,後羿,後稷,都是君王級的人,出土的“後母戊”鼎、“後母辛”鼎,也是君主級別的重器,周朝以後,後就成為君主正妻的尊號,《禮記》說,“天子之妃曰後”。

甲骨文中,有“帝”,有“王”。也有兩者同時出現的情形,這時的帝”是用來尊稱逝去的先王的。

受制於交通條件,夏商周時期中央實際控制的地域並不是很大,西周開始通過分封制分封同姓,利用傢族的力量把實際控制區域擴大瞭。分封的結果就是諸侯林立,出土青銅器中可以看到很多的諸侯的王、公、侯、伯,一般來說,稱伯稱侯的都是時間靠前的,稱王的則是時間靠後的,是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之後的結果。

秦統一以後,建立瞭以皇帝為首的龐大而嚴密官僚系統,再也看不到王、公瞭,有的隻有侯,但跟之前分封時期的侯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瞭。

漢代吸取亡秦的教訓,郡縣制以外還有分封的少數諸侯王,所以,出土文物中我們可以看到淮陽王璽、廣陵王璽、長沙王璽等這樣的王印,長沙王還有自己的丞相。著名的“滇王之印”則是一種冊封。南越王的“文帝行璽”則是秦漢之間由統一到分裂再到統一過程的見證。

下面這些文物資料,反映瞭夏商周秦漢期間的社會政治狀況,地中海沿岸公元前的文明史數千年,有哪些類似文物?

春秋時期諸侯國情況地圖,兩千多年前的政區圖,能如此詳盡有根有據地描繪出來,哪個文明能做到?

在三千年前的西周,限於交通能力,一般的政權隻能有效控制方圓幾百裡的一些地方,於是西周統治者創造瞭分封制,分封諸侯把宗親子弟為主的貴族分封到全國各地,有效地管控瞭比之前的商代更大的區域,把先進的文化推廣到瞭黃河長江的幾乎全部流域,對中華文化的成長壯大起瞭不可磨滅的作用。

下面第一圖是一些重要(比較成功的強大的)的諸侯國,計有晉,楚,齊,燕,吳,越,秦,魯,韓、趙、魏,下面是一組帶有諸侯國名+君主爵位名的文物(韓趙魏三傢諸侯的同類文物沒找到),一般來說,君主的爵位是有一個由低向高變化的過程,比如由侯而伯,由公而王,這反映瞭隨著歷史發展周天子力量變小諸侯力量變大的一個過程。比較特別的齊國,開過諸侯薑太公功勛卓著,青銅器銘為齊公,後世子孫則是齊侯,後來田氏代齊,青銅器銘自稱陳侯,薑齊田齊都沒有發現王銘青銅器。

第二圖是其他部分諸侯國的證明文物。

當年分封的諸侯國很多,有些在史籍中有記載,但有些就沒有,隻是在考古中通過出土文物才得以發現,更多的時候是出土文物證明瞭古代歷史記載的準確性。

在古代,除瞭有眾多的君主,還有儲君太子王子,他們的地位也不一般,留下瞭不少的文物。這是西漢以前的一部分主要是與太子有關的文物(王子午鼎的王子午是楚國王子,但不是太子,他後來做瞭令尹),地中海沿岸三古四古幾千年,那麼多君主,他們的太子都有哪些文物

順便看看歷史上的世傢大族

雖說舊時王謝堂前燕最終飛入尋常百姓傢,可是,古代的世傢大族在歷史上留下的痕跡比一般的要多要深,歷史的記錄也豐富些,這是客觀事實。

西周諸侯晉國公族的一支荀氏,戰國時有荀子,東漢荀淑,為荀子第十一世孫,他的8個兒子,並有才名,人稱"荀氏八龍",其第6子荀爽最為知名,官至司空。荀淑的孫子荀彧、從曾孫荀攸是漢魏之際的風雲人物和曹魏集團的重要謀士。而荀氏在一開始的時候,已經分出瞭中行氏、智氏,這兩傢都屬於晉國六卿之列;

戰國初期陳國的一支,入齊成為田氏,最終完成田氏代齊奪取薑太公一脈的政權,田氏人物眾多,齊國滅後,秦漢交替期間,田氏一族在齊魯大地還是呼風喚雨,幾乎可以說是非田氏不王,漢初有田叔,漢末有田豐•••

薑太公的一支崔氏,春秋時有崔杼,後分為兩支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東漢以後,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俱為山東望族,直到唐朝,崔氏仍為百姓之首;

山西聞喜裴氏,其始祖為贏秦始祖非子之後,歷史上59位大將軍,59位宰相;當代將軍11人;

西漢《史記》有《世傢》三十篇,即記載瞭三十多個大族。出土文物中,我們可以發現商代有“亞醜”一族,商周有“作冊”一族,兩周有曾氏一族

••••

有國才有傢,有國就有傢。既然有文明古國,就應該有名門望族。既然稱得上文明古國瞭,這些應該是標配。

問題來瞭,“古埃及”四千多年,“蘇美爾”兩千多年,“古希臘”近七百年、“古羅馬”一千多年,他們都有哪些望族?有哪些望族文物?

“亞醜”青銅器

“作冊”青銅器

曾侯乙祖先“曾侯”青銅器

曾侯乙部分青銅器(附曾侯乙之子曾侯丙青銅方缶)

夏代文物

二裡頭牙璋

三星堆牙璋

其他各地出土的牙璋

全國牙璋分佈圖,這側面證明夏代文化上的統一

二裡頭鑲嵌綠松石饕餮紋銅牌飾

二裡頭玉器

二裡頭銅器

安徽合肥肥西三官廟遺址夏代文物

三官廟遺址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桃花鎮順和社區西南900米(原三官廟村),坐落於派河北岸臺地之上。遺址呈臺墩型,東北部被取土破壞,現存面積4000餘平方米,上部面積約2500平方米。地表長有茂密的樹林。為配合引江濟淮工程建設,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肥西縣文物管理所配合,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自2018年7月30日至2019年12月底,田野發掘結束,歷時500餘天。共開探方21個、探溝5條,揭露面積2100餘平方米。

一些古代帝王書跡,地中海沿岸那麼多古代帝國,那麼多文獻留下,都有哪些帝王手跡?

6.9

古時候的國名一般是地名命名,在什麼地方叫什麼國,分封的時候封到什麼地方就叫什麼國,比如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如果某一個封國奪取瞭天下,那這封國的名字就成為全天下的名字、成為新的朝代名,比如周,比如秦,比如漢···基本上元代以前的朝代名都是這麼來的。

據說古埃及分上下埃及,上埃及統一瞭下埃及,然後新國王就以“上下埃及之王”自命。從中國的傳統來看,這是很不合理的。上下之稱隻是眾稱,而不是自稱,應該還有一個自稱;統一之後,應該以自己的國名命名全國,而不是把兩個名稱合在一起,就像秦滅六國天下叫做秦,而不是“秦和齊楚燕韓趙魏”,漢滅楚,天下叫漢,而不是“漢楚”。

“上下埃及之王”這樣的叫法,像現代的英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後來又改成“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而米字旗旗則是幾個地區原先旗幟的合一。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做瞭一些列的事情,都是革命性的創新,比較重要的對後世影響很大的就是大傢都熟識的改分封制為郡縣制,還有“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現在我們講講後者。

商代漢字趨於成熟,但使用區域集中於黃河中下遊商代的核心區,西周建立,分封天下,漢字隨著分封的勢力擴展到整個黃河長江流域。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地的文字差異日益顯現,形成瞭不同字體風格得晉系文字齊系文字楚系文字秦系文字,“文字異形,語言異聲”的情況很多,很不利於交流溝通。文字讀音難以統一,但文字字形規范可以。秦統一以後,以秦系文字為標準把全國的文字統一起來,不但統一瞭字形,還統一瞭字體規范。漢字經秦代規范整理後,字體雖然有所發展變化,但是其規范原則一直保留瞭下來。這為漢文化的發展奠定瞭良好的基礎,這一做法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巨大,福澤後世。

中國古代最早的貨幣可以追溯到石峁遺址的貝幣,距今已經4000多年瞭,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古人以一種海貝為貨幣,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大多數貝字旁的漢字都與財富有關,比如:貨,頻,賤,賂,贓,賊, ,貲,資,賚,賕,賒,賑,賜,賭,賦,賠,賞,贖,賴,賻,賺,等等。

早期青銅貝幣大小規格很不一致,交易時多稱量使用,仍然帶有實物貨幣的痕跡。佈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人工鑄幣。佈幣形態源於鏟形生產工具,雖已不再作為工具使用,但仍然象征性地保留著頂端用於插放木柄的空銎,這種類型的佈幣稱空首佈。空首佈是佈幣早期的形態,西周晚期出現,一直流通至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佈幣頂端不再保留空銎,佈首呈扁平狀,稱平首佈。平首佈是戰國時期魏、趙、韓、鄭、宋等中原諸侯國及東周王室流通的主要貨幣類型,北方燕國和南方楚國也曾鑄行少量平首佈。

刀幣分為尖首刀、針首刀、明刀、齊刀和直刀五種形態。尖首刀和針首刀是刀幣的早期形態,大約出現於春秋時期。明刀、齊刀和直刀出現較晚,戰國時期廣為流通,分別屬於北方燕國、東方齊國、中原趙國以及中山國鑄幣。齊國和燕國主要通行刀幣,趙國主要通行佈幣,但因與齊、燕接壤,歷史上也曾鑄行刀幣。

環錢是一種圓片狀,中央有穿孔的銅錢,大約出現於戰國中期。目前普遍認為,環錢最早誕生於秦國,隨著貿易和戰爭,逐漸流傳至中原地區。根據中央穿孔的形狀,環錢可分為圓形圓孔和圓形方孔兩種類型。環錢表面基本都有錢文,內容分為記地、記重和記值三種。中原國傢鑄造的環錢銘文主要記地,部分環錢表面也記值。秦國環錢銘文全都記重,是典型的記重貨幣。齊國和燕國環錢隻記值,屬於記值貨幣。

秦統一以後,把全國的鑄幣統一為圓形方孔銅錢,這一統一,就是兩千多年。

部分貝幣一覽,有海貝,仿貝幣。仿貝幣的材質包括骨質,石質,玉質,銅質,金質,銀質。楚國的蟻鼻錢,其實也是一種仿貝幣。

成都金沙遺址出土商晚期至西周時期玉貝

有瞭貨幣以後,貨幣作為財物,也是地位象征,商王周王經常賞賜臣子以貝,貝幣往往也是陪葬品的組成部分:

商周青銅器對“賜貝”的記錄

婦好墓的貝幣,數以千計

山西天馬曲村的一座西周墓中,墓主身上就覆蓋著用海貝制成的魚形飾品,能用得起如此之多的海貝,可見墓主地位:

玉 貝 梯 形 牌 串 飾

距今2500年左右,佩飾。梯形牌組佩上端有一對玉璜,梯形牌下端有8串海貝穿聯成串。海貝是生長於海洋沿岸的生物,天然海貝在古代被當作貨幣用於商品交換,是中國最早的古代貨幣。由海貝串成的飾品,象征著財富與地位。

海昏侯的五銖錢,數以噸計:

地中海沿岸,可曾有這麼些規模的錢幣陪葬?事實上,地中海沿岸所見的古錢幣基本是金幣銀幣,這些貴金屬貨幣幣值高,應該還有幣值低一些的輔幣比如銅幣才是,可是卻很少見到。

6.10

統一度量衡

度量衡分別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從出土文物看,在八九年前的賈湖文化已經有瞭高度成熟的測量技術瞭。賈湖骨笛,從純粹樂器的角度說,它能吹奏出七聲音階,沒有精準的測算計量,是不可能做出這樣的笛子的。而更有研究者發現,賈湖骨笛是原始圭尺,是測量節氣日影所刻而得,反映的是律與歷天與地的關系,那就更不得瞭瞭。

賈湖骨笛,八九千年前,

河姆渡榫卯,七千年前

紅山文化的方圓祭壇,五千三百多年前

凌傢灘玉器,五千三百多年前

大地灣宮殿遺址,五千多年前

良渚宮城遺址和水壩遺址,良渚玉琮,四千六百年前

石峁古城面積400萬平米,石砌的城墻、復雜的城門設計,四千三百年前

陶寺遺址觀象臺,能通過觀測日出確定不同節氣,四千三百年前

大禹治水,四千年前

所有這些,沒有精準成熟的測量技術,如何能做到?

有瞭度量衡,還有一個統一標準的問題。丘光明《中國古代度量衡》認為,這統一度量衡在大禹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瞭,否則,難以指揮大規模的測量活動,而大禹治水,幾乎跨越瞭整個黃河長江流域,沒有統一標準,誰知道該挖多深的溝呢?而《史記·夏本紀》說,大禹“聲為律,身為度,”這也可以作證。這也側面說明,夏朝是統一國傢的開始。《尚書·虞書·舜典》說: 舜“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大禹治水的時候,是受命於舜的,說是舜統一度量衡的,也說得通。

《國語·周語下》說: “《夏書》有之曰, 關石和鈞, 王府則有。”《禮記·明堂位》說:“周公···朝諸侯於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商代的記載沒有,但有出土的骨尺牙尺,可以想象,統一的度量衡也是存在的。

西周的分封制把周的文化以及制度帶到黃河長江流域,隨著諸侯勢力的壯大以及周王室的削弱,禮崩樂壞之下,各諸侯國的貨幣固然不一樣,度量衡制度也開始有瞭差異,有些諸侯國像齊國,一國之內也有差異,齊國大夫田氏為瞭爭取民心,采取瞭“大鬥出、小鬥進”的做法,這樣,齊國的“鬥”就有兩種。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很自然地采取瞭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的措施。與之前的統一不一樣的是,秦政府還做瞭大規模而有效的宣傳,把統一文字度量衡的詔令刻在量器上,刻在衡器上,通告全國,使到統一的標準深入人心,雖然秦的統一隻有短短十五年,可是這統一的度量衡標準遺址延續到兩漢以後,出土的漢代方鬥折算出來的“尺”的長度和“升”的容量與商鞅方升的數據是一致的,可見秦制度量衡的影響之深遠。

在古人眼裡,“律度量衡”是有一致的有聯系的。一定口徑的律管發出一定音高(比如黃鐘)所需的長度是一定的(九寸),以此為據,黃鐘律管的長度九十等分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得出長度計量標準,為瞭便於人們掌握這個長度標準,古人還找到瞭一種谷物“秬黍”,它通體渾圓而規整,一黍剛好是一分,十黍就是一寸,現在人們還可以通過實物驗證,十黍長度剛好2.3厘米左右,與戰國秦漢的一寸吻合,可見這參照物的可靠。黃鐘律管的容積為一龠,兩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由此得出容積計量標準;黃鐘律管所容的“秬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兩者,兩黃鐘律之重也)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二十四銖而成兩者,二十四氣之象也。)。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由此而得出重量的計量標準。就這樣,“律度量衡”就有機地統一聯系起來瞭。《尚書·虞書》記載“舜···同律度量衡”,就是說,在夏朝之前,人們已經發明瞭這種聯系制度瞭。

以黃鐘為首的十二律管按照一定的要求插在地下,通過“吹灰候氣”還可以準確提示十二月份。

所有這些,體現瞭古人對天地萬物的瞭解至深至細,天地人合一可不是一句隨便說說的空話大話。

這些,地中海沿岸是怎麼樣的?

商代以前古代測量簡史

賈湖骨笛與天文觀測的關系

商周秦漢的部分度量衡文物

新莽明文度量。器形宛若圓勺,在柄的正、背部都有銘文。正面銘文一行,共32字,為“律量龠,方寸而圜其外,庣tiao旁九毫,冥百六十二分,深五分,積八百一十分,容如黃鐘”。背面銘文為篆書“建始國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12字

秦文物中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詔書

“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

 度量衡的統一並不是一陣風工程,它還需要長期的系統的檢測、校正和監督。看看秦代法律關於度量衡檢測校正的規定以及對失誤的處罰:

  《秦律·工律》關於度量衡器校正的規定:

“縣及工室聽官為正衡石贏〈羸〉(累)、鬥用(桶)、升,毋過歲壺〈壹〉。有工者勿為正。(假)試即正。”

  譯文:“縣和工室由有關官府校正其衡器的權、鬥桶和升,至少每年應校正一次。本身有校正工匠的,則不必代為校正。這些器物在領用時就要加以校正。”

  《秦律·效律》關於度量衡誤差的處罰:

“衡石不正,十六兩以上,貲官嗇夫一甲;不盈十六兩到八兩,貲一盾。甬(桶)不正,二升以上,貲一甲;不盈二升到一升,貲一盾。

  鬥不正,半升以上,貲一甲;不盈半升到少半升,貲一盾。半石不正,八兩以上;鈞不正,四兩以上;斤不正,三朱(銖)以上;半鬥不正,少半升以上;參不正,六分升一以上;升不正,廿分升一以上;黃金衡羸(累)不正,半朱(銖)以上,貲各一盾。”

  譯文:“衡石不準確,誤差在十六兩以上,罰該官府嗇夫一甲;不滿十六兩而在八兩以上,罰一盾。桶不準確,誤差在二升以上,罰一甲;不滿二升而一升以上,罰一盾。

 鬥不準確,誤差在半升以上,罰一甲;不滿半升而在三分之一升以上,罰一盾。半石不準確,誤差在八兩以上;鈞不準確,誤差在四兩以上,斤不準確,誤差在三銖以上;半鬥不準確,誤差在三分之一以上;參不準確,誤差在六分之一升以上;稱黃金所用天平法碼不準確,誤差在半銖以上,均罰一盾古代測量的一個高峰是新莽卡尺。 現存新莽卡尺三把,兩把是傳世品,藏北京,一把是出土文物,在揚州。清代晚清一些著錄如吳大澄《權衡度量實驗考》和容庚所編《秦漢金文錄》,共收錄瞭五件卡尺拓本,可惜原物在解放前就已流散失傳瞭。

  從這些資料看,新莽時期的卡尺已經是很普遍的存在瞭,而從先秦車馬器以及秦代的青銅武器的精度看,青銅卡尺很可能在戰國時期已經出現瞭,隻是沒有出土實物為證而已:

先秦時期,楚國用黃金作為貨幣,黃金貴重,差之毫厘都是難以接受的損失,在這個社會需求的背景下,楚人以其智慧發明瞭天平。

  天平秤最重要的是部件是砝碼,砝碼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瞭數值的精準。楚人發明的天平秤,砝碼以數枚為一組,采用銖、兩、斤遞進的衡制,並出現官府監制、頒發的標準環權。

  考古人員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蘇等地的楚墓中發現瞭大量的天平和砝碼。其中,湖南出土最多,僅上世紀50至60年代在長沙、常德、衡陽等地近2000座楚墓中,就有100多座墓出土瞭春秋戰國時期的天平和砝碼。可見天平在當時使用之廣泛。

  考古人員還發現瞭關於天平的法律。1975年,考古人員在荊州鳳凰山168號漢墓中,在一個竹笥中發現瞭天平衡桿以及銅砝碼,特別令人驚喜的是衡桿上有一段墨書文字,其中說:“十取擇,輕重衡。及弗用,劾論罰:徭裡傢,十日正。”文字的大意是說,天平上有十個輕重不等的砝碼,供稱量時選擇使用,如果有人不用這種統一的衡制,就會受到嚴厲處罰,不論貧富貴賤,一律服徭役十天。

1945年,長沙市郊出土過10枚一套的砝碼,其中第九枚上刻有“均益”二字。最小的一枚,重0.69克,而從第一枚到第十枚,每枚間的重量都是以倍數增長的。其中刻“均益”的第九枚重124.4克,第十枚重251.3克。

用這樣的一套天平砝碼,可以稱量輕到1銖,重到2鎰的物品。用這種天平砝碼,輕可以區分1銖到2銖之別,重可以稱量現已出土的絕大部分金銀幣。可見當時楚國衡器的制造技術已達到瞭相當精密的程度。

在楚人發明的天平衡桿上,專傢註意到,從提鈕到兩端的秤盤絲線系點距離相等,以力平衡原理來看,就是“等臂”。所以,專傢又將其稱為“等臂天平”。直到今天,我們仍在使用的分析天平、臺式天平都是利用力的平衡原理制作的。所以,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玉堂先生認為:“追根溯源,應肇始於楚人的發明創造。”

  楚國使用天平,有現實需要,有專項法律,有眾多的天平砝碼出土,還出土瞭鑄造砝碼的陶范。而天平達到的質量也足以讓人放心使用。

  東方有的好東西,西方肯定也有,而且“更早”。“歷史學傢在古埃及壁畫和古巴比倫的石刻上,發現瞭天平的圖案;在古希臘荷馬史詩裡,也找到瞭有關天平的記載。”

  不知他們有什麼東西要天平這麼精準的一起去稱?(資料說古埃及(指波斯征服前)並未形成真正的貨幣體系,靠的是以物換物;古巴比倫也是沒有貨幣的,更不用說黃金貨幣瞭)他們的天平文物在哪裡?砝碼出土瞭多少?

看這個古人關於體積密度的一些資料,可見古人的研究之深入,連不同溫度下水的密度不一樣都知道瞭,由此可知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可不是隨便能做到的,還有一個前提是在於當時的技術支持:

  《漢書·食貨志》載:“黃金方寸,而重一斤。”

  《孫子算經》載:“黃金方寸重一斤,白金方寸重一十四兩,玉方寸重一十二兩,銅方寸重七兩半,鉛方寸重九兩半,鐵方寸重七兩,石方寸重三兩。”

  《後漢書·禮儀志》:“權水輕重,水一升,冬重十三兩”。

  聯系這些精準的各級砝碼看看,就更能明白古人對體積密度的所知之多瞭:

下面這兩個砝碼秤砣,很有藝術味,但是太過復雜,邊緣不規則,不容易發現破損而造成誤差:

日本美秀美術館藏公元前3000至前2000年伊朗地區的鉛制公牛砝碼

古羅馬秤砣

資料說,“古埃及人”除瞭法老,死後都要接受天平的“審判”,死者的心臟(法老的除外)被放在天平上,與代表公正、真理的瑪特女神的羽毛作對比。接著阿努比斯調整天平的鉛垂,智慧之神圖特記錄下裁決的結果。

如果天平兩邊平衡,就證明死者是清白的,他就可以進入來世,得到永生。否則,守在一旁的、有著鱷魚頭,獅子、河馬身體的惡魔阿米特,將會把死者連同他的心臟一起吃掉,使其“第二次死亡”。

在古埃及,“天平”審判是評判死者能否進入來世的重要依據。隻有通過天平審判的人才能夠進入來世,如果未能通過天平審判,就無法復活瞭。

這樣一個在現實世界沒用死後才用得到的所謂“天平”,真的在埃及出現過嗎?

6.11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洪范》八政,三曰祀,祭祀是古代政權的頭等大事,祭祀在中國的歷史很久遠,紅山文化的方圓祭壇就是古代拜祭天地的遺跡,5300多年前,但它肯定不是最早的,因為這已經是很成熟很規范的瞭。紅山文化的國傢級祭祀文化傳統,一直延續到清末,北京的天壇地壇,跟紅山,文化的方圓祭壇也是一脈相承的。

古人敬天地,祭祀的時候是很虔誠的。體現在物質上就是祭品的豐富,有個詞叫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ǐ,豬)三牲全備,是為"太牢"。甚至還有豐富的祭品埋在地下。考古發現的就有河南新鄭的鄭國祭祀坑,出大量青銅器,陜西鳳翔血池秦漢祭祀遺址,隻是發掘一小部分,已有豐富收獲,有車馬坑出土。

河南新鄭春秋初期鄭國祭祀坑遺址

秦雍城宗廟遺址,目前已發現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先秦高級禮制性建築,也是唯一能與史書記載相對應的宗廟建築遺址。公元前236年乙酉日,22歲的嬴政在此舉行加冕禮,正式執政。 ​​​

陜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

  還有盟誓,也是把約書誓言寫在玉片上,埋於地下,取信神鬼。山西侯馬盟誓遺址,共發現坎(埋牲的土坑)400餘個,坎的底部一般都瘞埋有犧牲,大坎埋牛、馬、羊,小坎埋羊或盟書。

古代的一項頂級祭祀就是泰山封禪。司馬遷在《封禪書》說:“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封禪是這樣的:“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簡言之就是在泰山祭拜天地。

據司馬遷考證,先後有十二位遠古帝王進行瞭泰山封禪,分別是: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氏、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期間在泰山封禪。李斯寫下鼎鼎有名的《泰山刻石》,由此拉開瞭泰山石刻的序幕,後人仰慕追隨,留下無數石刻,為泰山這座文化名山增添許多光彩。漢武帝也去泰山封禪,太史令司馬談因為未能隨行而鬱悶致死(可知封禪是多麼重要的國傢儀典),他兒子司馬遷後來寫瞭《封禪書》,東漢班固在此基礎上寫瞭《郊祀志》,對中國古代的祭祀作瞭系統的總結。

泰山封禪是一個帝王的最高榮譽,可並不是隨便一個君王都能去泰山封禪,春秋霸主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但管仲還是認為未能封禪。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帝制歷史上,有近500名皇帝,去泰山封禪的皇帝隻有6位: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可見封禪的地位之高之難。

  三古四古那麼多神靈,那麼長的時間,那麼多王去祭拜,他們的祭祀遺跡都有哪些?

6.12

 無論多強大的國傢,都會有一定的領土范圍,受制當時的於交通經濟軍事力量等原因,對領土的控制力都有一個上限,限度以外的地方,就會采取適當的措施政策,比如冊封,羈縻,以保持國內、及周邊的穩定。

  下邊一些戰國至魏晉唐時期的一些印信和圖畫,反映瞭古代中國國內及周邊、外交關系的一些真實情況。

  三古四古大多橫跨三大洲,他們類似的東西在哪裡?

兩漢冊封任命的一些少數民族首領官號

南朝梁元帝蕭繹職貢圖局部

唐閻立本《職貢圖》

唐章懷太子墓客使圖

唐朝日本和尚在華的通關文書

唐代官印,因為紙張的普及,印文已經由原來的陰文變成陽文。

看看百科資料,大流士一人完成瞭中國從商周以來直至新中國三千多年的幾乎所有軍政社會治理創造(都是隨著社會實際變化為解決問題而做出的對應措施),這可能嗎?

【】號內的內容是點評:

波斯人享有部分特權,隻交實物稅,不需交納貨幣稅。而其他地區的實物稅的內容則視其特點而定,如埃及偏重於糧食,亞美尼亞要交納馬匹,米底交納羊,印度河地區交納象牙等【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諸侯對周天子有繳納貢賦的義務。貢賦可以是馬匹、糧食,也可以貢獻地方特產、珍鳥奇獸】,這正是大流士所津津樂道的,波斯帝國地大物博的體現。在貨幣方面,大流士規定帝國流通三種合法鑄幣,金幣隻能由中央鑄造,各行省可鑄造銀幣,各自治市可鑄造銅幣。金幣流通全國,銀幣和銅幣在一定地區內流行。大流士還以兩河流域的度量衡為基礎,統一瞭全國的度量衡制度【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

大流士時代修建瞭貫通全國主要地區的交通網絡,稱為"禦道"。【秦始皇命令修建秦馳道秦直道】沿途設置許多驛站和旅店【1.《周禮·地官·遺人》:凡國野之道,十裡有廬,廬有飲食;三十裡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裡有市,市有候館,候館有積。2.《韓非子·難勢》:“良馬固車,五十裡而一置”】。據說這最初是大流士為滿足其盡快吃到愛琴海鮮魚的願望而設立的,但對於全國經濟卻是意義重大。由於交通發達,沿途又有驛站接濟和士兵保護,全國的貿易迅速發展起來。通瞭禦道之後,從小亞細亞海岸到首都隻需要3天時間,在張騫通西域之後,這條大道便成瞭絲綢之路的西段。他執行促進帝國海上商貿的政策,開辟海上航路,派艦隊探索印度洋【類似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打通從印度河口到埃及的海上航線,還開通瞭從尼羅河到蘇伊士的運河。他是第一個將印度洋和大西洋兩大水系聯為一體的君主。

大流士承繼瞭居魯士的傳統,讓各被征服地區在承認波斯皇帝最高權威的基礎上,維持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即"大一統,小自治"【羈縻制度,相當於現在的自治區。《史記·司馬相如傳·索隱》解釋說:"羈,馬絡頭也;縻,牛蚓也"。"羈縻政策"源於秦漢,興盛於唐宋,元朝完善成土司制度,明朝時期達到鼎盛】。他首創瞭行省制,【隋唐有三省六部制,元建立行省制】將全國分成20多個行省,行省的總督由皇帝直接任命,通常由波斯貴族擔任,而非波斯的本地貴族也可在行省中擔任要務。在軍事方面,大流士將全國分成五大軍區,軍區長官直接對皇帝負責【新中國才有軍區,西方有說拜占庭七世紀開始】。帝國實行義務兵役制,軍隊分為負責保護王室的近衛軍、負責全國防務的常備軍和負責各地駐防的地方部隊,前兩者由波斯人和米底人組成,地方部隊則由各地方民族組成。皇帝還擁有一支"萬人不死隊",是全國最精銳的部隊,人員出現空缺時迅速補足,始終保持一萬人的規模。行省長官和軍區長官互不統屬,軍政分權【中國宋代開始軍政分離】。

波斯的陸軍所向無敵,裝備精良。他們創造的步兵配合騎兵交替作戰的戰法,在當時的大陸上是最先進的。波斯的工匠更是名滿天下,巧奪天工,其中以武器制造最為驚人。同時,波斯不但有強大的陸軍,還有強大的艦隊,擁有的艦隻數量大約在600-1000艘之間。【波斯是沙漠戈壁地區,為何要那麼多海軍?它的敵人是誰?】

古文物作證,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 - 知乎

  http://zhuanlan.icpchaxun.com/p/549900808

  古文物作證,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2) - 知乎

  http://zhuanlan.icpchaxun.com/p/549952055

  古文物作證,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3) - 知乎

  http://zhuanlan.icpchaxun.com/p/550111152

  古文物作證,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4) - 知乎

  http://zhuanlan.icpchaxun.com/p/550283253

  古文物作證,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5) - 知乎

  http://zhuanlan.icpchaxun.com/p/550379286

  古文物作證,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6) - 知乎

  http://zhuanlan.icpchaxun.com/p/550505787

  古文物作證,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7) - 知乎

  http://zhuanlan.icpchaxun.com/p/550782419

  古文物作證,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8) - 知乎

  http://zhuanlan.icpchaxun.com/p/550862245

  古文物作證,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9) - 知乎

  http://zhuanlan.icpchaxun.com/p/550896063

  古文物作證,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0) - 知乎

  http://zhuanlan.icpchaxun.com/p/551046895

  古文物作證,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1) - 知乎

  http://zhuanlan.icpchaxun.com/p/551539692

  古文物作證,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2) - 知乎

  http://zhuanlan.icpchaxun.com/p/551794818

  古文物作證,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3) - 知乎

  http://zhuanlan.icpchaxun.com/p/552035249

  古文物作證,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4) - 知乎

  http://zhuanlan.icpchaxun.com/p/552209270

  古文物作證,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5) - 知乎

  http://zhuanlan.icpchaxun.com/p/552715394

  古文物作證,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6) - 知乎

  http://zhuanlan.icpchaxun.com/p/552827250

  古文物作證,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7) - 知乎

  http://zhuanlan.icpchaxun.com/p/553294360

  古文物作證,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8) - 知乎

  http://zhuanlan.icpchaxun.com/p/554048847

  古文物作證,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9) - 知乎

  http://zhuanlan.icpchaxun.com/p/558133929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女人不管年紀有多大,夏季要用這3件服飾穿出時尚感,會更時髦

有很多人都會覺得年齡會限制我們的搭配,可實際上年紀隻不過是一個數字,一個真正有品味的女人是不會因為年紀而限制自身的搭...

· 19分钟前

酱油十大品牌排名,酱油哪个牌子的好

酱油十大品牌排名是海天酱油、李锦记LeeKumKee、欣和Shinho、厨邦酱油、味事达Master、爷爷的农场、千禾酱油、东古、鲁花、 ...

· 19分钟前

美国军用无线电列表:美军都用哪些无线电设备?

如果您是军事爱好者并对无线电有所了解,您可能会对“军队使用什么无线电?”感兴趣。举几个显著的例子,军队使用了团队内部无 ...

· 21分钟前

男孩取名楚辭霸氣好聽

男孩楚辭取名霸氣(01). 澄泓 — 寓意:水清而深。適用於男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劉禹錫 《歷陽書事七十韻》:“繭綸牽撥剌,犀...

· 23分钟前

運動解剖學——人體主要骨連接(關節)

人體主要的骨連接(關節)為上肢骨連接、下肢骨連接和軀幹骨連接。001上肢骨連接包括上肢帶骨連接(上肢帶關節)和自由上肢骨...

· 23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