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平原村落后缀名谈。

太湖平原首先是水网密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所以村名总是和水脱不开关系。

由于水网密布,本地的土地实际上是通过围湖造田,由一块又一块的圩田组成的,圩田之间是水体,而圩田的边缘则是圩堤。

村落即常聚居于此,居于圩上,便于高地防涝;居于水边,便于就地取水,由此又形成了带状形态。

围绕着这个基本的结构,有了一些我们很熟悉的后缀名。

首先当然是以水体名来命名村名。不过,这一带一般不把“河”作为一条具体河流的名字,河通常是官府命名的,因此一般它是官方主导开凿疏浚的人工河。

虽然不叫河,但其他用法却很多。首先是“港”,这个字可以形容一般的河流,也可以和“河”合起来泛指河流,称“河港”。所以一般来说,那些圩与圩之间的,较长的水体,都可以叫“港”。

其次是“荡”,这可以认为与“港”相对。如果圩与圩之间的水体看起来比较像团状,类似于湖泊,就可以叫“荡”。荡和港一样,都可以泛指,只不过是用来形容湖泊,称“湖荡”。

在太湖平原的有些地方,河、湖发音一致,则这里的河港、湖荡实际上很难区分哪个是河,哪个是荡。

港、荡以外,是浜。浜一般是深入圩岸内部的小河流,但不会打通整块圩田(否则就变成了两块圩田),也就是实际上是一种断头“港”,是水网的末端,一般可以用于村民停泊船只。

所以除了河港,也有“河浜”的泛指说法。显然,浜相对于港,形容的是更小的河流。

浜这种用法,应该说是太湖平原特有的,往北的里下河平原,也有不少浜,但通“滨”,是河边的意思了,日本的横滨也是同样用法,所以横滨日语中是“横浜”。

港浜荡以外,就是“塘”,这个塘并不是指小型湖泊,不是池塘、湖塘的意思,而是指堤坝,进而引申到本身这条河流。叫塘的,一般是较大的河流。

除此之外,则还有泾、浦、漊、渎四个形容河流的,这几个里面,泾相对多些,一般指较小河流。最大的河流,称“江”,数量也很少,不过因为比较大,是不会拿来做村落名的。

其中,漊有时候还被人错写成“楼”“娄”,但并不是楼房、姓氏的意思。

湖泊类型的,则还有漾,两者区别似乎比较有争议。古音网站认为,荡和漾的区别在于荡的中间有漂浮作物,但也有人认为,荡、漾是大小之别。

在水体名称的基础上,还有一些表示水体局部特征的名字,比如湾、兜、滩、汇。

湾很好理解,河流转弯之处,有时候写为弯;兜指的是“浜兜”,浜的较为宽阔的一段,有时候错写为斗;滩就是河滩,类似于上文提到的里下河平原的“浜”;汇就是两条河流交汇之处。

既然有水,就有水利。“塘”已经说过,其他则还有“坝”“堰”。一般认为,堰就是本地方言中“坝”的意思,因为本地是不说坝的;而坝通“坝”,来自官话,意思和“堰”一样。“坝”今天一般简写成“坝”。

当然水利型中,最常见的其实还是上文提到的“圩”。圩原意是圩堤,不过在太湖平原也泛化为对一整块圩田的代称。

太湖平原的村落常常是条状的,因此,又有“埭”的后缀名,并且非常常见。这个词原意是堤坝,在本地衍生出了条、排、行、趟的意思,而这些条状村落,自然也可以说是一埭一埭的。

相对于水体的异彩纷呈,太湖平原的陆地则要单调很多,因为是平原,没有太多起伏变化,所以土地型的村落后缀名,就只有坝、场、墩几个。

坝不是堤坝,前文已经说过,太湖平原不用“坝”来形容堤坝,原因就在于本地的“坝”是平地的意思。这与西南官话中的“坝子”用法,其实是一致的。

“场”也是平地,和坝意思相同。例如,太湖平原农村住房前面,往往会有一片空地用来晒稻,这就是所谓“稻场”。

“墩”则是土墩,所以是高地的意思。太湖平原缺乏山体,这种平原的高低,就是最大的土地地形的变化了。

水体、土地以外,则还有一种方位型后缀名,例如角、头、里、上、下、前、后。都很好理解,不再赘述。其中,上有时候还被人按照方言读音,错写为“浪”。

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词,是“塔”,这个词原字应该是(土耷),方言中说“格塔”“哈里”,意思就是“这里”“那里”。所以“塌”和“里”,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水体、土地、方位完了,是建筑类后缀名。有水必有桥,太湖平原,“桥”的后缀名是最常见的,根据材质,又有“木桥”“石桥”之分,或者统称“板桥”。

“桥”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其不仅是村落后缀名,也是太湖平原最典型的市镇后缀名,因为桥梁之处,正是行人、航船纵横交汇之处,自然容易形成集市。

有人走路过桥,就有人坐船摆渡,因此,也有“渡”这样的后缀名,意思是渡口,也可以划入一种建筑。

水上有桥,水中就有栅,例如旧时太湖平原市镇镇区边界就有水栅,类似于城门之用。因此“栅”也是一种后缀,不过相对于桥,用的很少。

桥梁、渡口以外,就是宗教建筑,寺、观、庵、庙、堂皆是。这里寺、观、庵是佛道建筑,但庙、堂多为民间信仰。比较典型的例如总管堂、刘王庙,分别祭祀太湖平原特有的神祇金总管、刘猛将。

桥、庙、堂都是公共建筑,村落最常见的,当然还是私人住房建筑,因此,又有了“宅”,一般指的是一姓几家近亲的,少数的房屋。

这种用法,在冈身以东最常见,因为这里地势较高,水网稀疏,圩田就要少的多,人们必须自己开凿河渠引到家门口,而不是自然的沿着河流居住,所以村落往往分散,一姓几家就是一个村落,自然就以“宅”命名了。

村落的房子,大多是住宅,而因为财产的诸子继承制与土地房屋财产的不可移动性,村落又必然是同族相对聚居的,由此,又衍生出“家”“门”“房”。这几个词既可以虚指“家族”,也可以实指“房屋”。

村落的土地大部分是田地,上文已经提到,圩田又以“圩”称呼,“圩”的后缀就是这么来的,而除此之外,还有“庄”也是常用的,不过它一般侧重“田产”之意,指的是某户人家的土地。

除此之外,还有“甸”,一般认为是“田”的别称,在太湖平原一带也很常见。

太湖平原真正的通用型后缀名,是“巷”“弄”。弄很多人都熟悉,它是吴语区特有的对都市小型道路的称呼,与“巷”用法是一致的。当然,“巷”在太湖平原,也是使用的。

但弄、巷,实际上也可以泛指小型道路周边住宅区域,可以理解为一种都市的居住聚落,类似于“小区”,所以弄、巷在乡村,其实也可以同样指居住聚落,这就是“村落”本身了。

因此,太湖平原的巷、弄等村落后缀名,并不是指村落内部一定有一条巷、一条弄,而只是“村”的意思。其中,巷有时候被错写为“行”。

太湖平原还有“墟”,也是指村落,但很少见,是比较古老的用法。

另外还有“厍”,有时候也被错写为舍、沙 ,原意是茅棚,泛指村落,不过这个词存在争议,有人认为通“墠”,指的是郊外土地。

还有“扇”,有人认为是“厍”的错写,但古音网站认为可能指的是明清基层土地区划的“都图扇圩”。

一些有集市的村落,也有称“市”的,不过严格来说,这些已经不是纯粹的村落,而是接近市镇了。不过毕竟也存在集市衰弱湮灭,而名称不变的情况,因此也可以视为一种后缀。

“市”有时候也写为“墅”,一般认为这是雅化的写法。

以上这些,就是太湖平原村落的后缀名,顺带也写一写市镇的后缀名。

太湖平原的市镇后缀,比较单一,比较小的市镇,以桥居多,也有一些用“市”“店”,这些市镇往往半农半商,不是纯粹的商业聚落。

比较大的,纯粹商业聚落的市镇,才有资格叫“镇”,往往是在原来的地名上加一个镇,例如朱家角镇,朱家角是原名。

这些镇远远比村落规模很大,形状上也从带状往团状过渡。

纵观这些村落后缀名,最有太湖平原特色的,还是浜、埭、桥三个。这三个同时也是相对常见的,其中浜、埭两个字还是太湖平原特有的。

浜代表了太湖平原的水网元素,村落伴水而生,连浜通港。

埭代表了太湖平原的圩田元素,村落带状聚居,依圩沿水。

桥代表了太湖平原的商业元素,村落萌发集市,人来船往。

可以说,这三个名称集中体现了太湖平原村落的基本面貌,田、水、桥、村、船、市构成了这一带田园风景的基本元素,组成了江南水乡的秀美画卷。

总结:

河流型:港、浜、泾、浦、漊(楼、娄)、渎

湖泊型:荡、漾

水体特征方位型:湾(弯)、滩、汇、兜(斗)

水利型:塘、堰、坝(通坝)

田地型:圩、庄、甸

土地地形型:坝、场、墩

交通建筑型:桥、栅、渡

宗教建筑型:庙、堂、寺、庵、观

民居建筑型:宅、家、门、房

处所方位型:角、头、里、塔

具体方位型:上(浪)、下、前、后

形状型:埭

村落通名型:村、巷(行)、弄、厍(舍、沙)、墟。

集市型:市(墅)、店

暂时不明:扇。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什么是JDK?什么是JRE?什么是JVM?它们有啥联系+区别?

1、JDK、JRE、JVM的关系 引用oracle官网对JDK的概述,里面很明确指出jdk、jre、jvm的关系,jdk是包括jre的,而jvm是jre是一 ...

· 21秒前

廣勝寺中被低估瞭的國寶

廣勝寺位於山西省洪洞縣城東北17公裡霍山南麓,始建於東漢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原名俱廬舍寺,唐代改稱廣勝寺。該寺是...

· 9分钟前

觀致5淪為抖音笑柄,寶能當年種下的苦果,隻能自己吃?

“山是山,河是河,越野還得聯動雲大哥”、“N檔直接踩油門,然後直接D檔就可以瞭”、“年輕人第一臺帶移動廁所的SUV”、“聽說這個...

· 12分钟前

無人駕駛、自動駕駛面臨的一大挑戰——中國式過馬路!科斯定理下的路權分配問題!

無人車來也(公眾號 無人車來也 ),有滋有味解讀無人駕駛、自動駕駛、智能駕駛故事!值得關註!紅燈停,綠燈行。這是一個連...

· 14分钟前

此處清風明月——蘇州滄浪亭記

這已經是我第三次造訪蘇州。這次造訪蘇州,最主要是為瞭去滄浪亭逛逛。為什麼選擇滄浪亭呢?若說起最初的起因,要歸屬到一次...

· 16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