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起點衍生出無數末端,那麼從任何一個末端都能反推回這個起點。所以現有的每一個末端,都同時包含瞭起點的信息。一花一葉,就蘊含著整個世界的起源。
老子說:“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世界是眾物蕓蕓的,但起源是共同為一的。瞭解瞭這個“一”,也就瞭解瞭由它而生的整個世界;把握住瞭這個“一”,也就把握住瞭整個世界。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可見萬物都有一個共同的根源。莊子也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可見天地萬物與我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那麼身在其中的我們,又該如何去認知這個整體呢?
我們會通過觀察別人的語言、行為等外在表象來瞭解別人,但不會通過觀察自己的語言、行為來瞭解自己。因為瞭解自己和瞭解別人,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認知事物的方法。
《韓非子•喻老》中講瞭這樣一個故事:楚莊王想攻打越國,杜子進諫說:“大王攻打越國,憑什麼?”楚莊王說:“越國政亂兵弱。”
杜子說:“愚臣很為此事擔憂。智慧好比眼睛,能看見百步以外的東西,卻不能看見自己的眼睫毛。大王您的軍隊曾被秦、晉打敗,喪失瞭數百裡的土地,這是兵弱;莊蹻在境內造反,官府卻不能加以禁止,這是政亂。大王兵弱政亂,並不在越國之下,反而想去攻打越國,這就是智慧如同眼睛,見遠不見近啊。”於是楚莊王就停止瞭行動。
智慧可以用來對付別人,但不能用來對付自己;眼睛可以用來看清別人,但不能用來看清自己。所以強大的關鍵,不在於戰勝別人,而在於戰勝自己;所以瞭解事物的困難,不在於看清別人,而在於看清自己。因此老子說:“自勝者強”,“自知者明。”
看到別人顯化出來的東西,即使把這些東西研究透瞭,也隻能叫做“智”。因為別人顯化出來的東西,並非他的全部。正如一個人做過的所有工作,並不代表他具備的全部能力;一個人創作的所有書籍,並不代表他掌握的全部知識。
所以道雖然生成瞭我們現有的這個世界,但我們這個世界並不能代表道的全部。我們這個世界承載著“道”的信息,我們每個人又承載著“世界”的信息,而我們身上的每個細胞又都承載著“我們”的信息。
394d7dd7a5d1196922a54315f08157c6
世界、人、細胞,這些我們可以認知到的,都是已經顯化出來的、有限的東西,是“有”;然而還有更多未顯化出來的、無限的東西,蘊含在它們的源始母體中,是“無”。不能進入這個“無”的世界,就沒有辦法認知到它們的本質。
就好像視覺存在“最遠”“最近”的限制一樣,我們的力量隻能局限在可以作用到的東西,智巧隻能局限在可以影響到的東西,“言傳”隻能局限在可以聽到的人,“身教”隻能局限在可以看到的人。所以依賴這些有局限的手段去探究和認知萬物,影響和作用萬物,都是成就有限的。
因此老子講“不言之教”“不為而成”,莊子講“得意忘言”“得魚忘筌”,都是想突破這些有局限的手段而不再依賴它。可以“天網恢恢”涵蓋八荒六合者,唯道;可以不使用五識把事物拆分成顏色、聲音、氣味、味道、質地等互不相幹的東西者,唯得道的聖人。
先秦名傢公孫龍有一個著名的“堅白論”:他認為眼睛隻能看到石頭的“白”,手隻能觸摸到石頭的“堅”,因此這二者不能同時存在於石頭中。
然而石頭本為一個整體,這二者事實上確實渾然一體存在於石頭中,為何公孫龍卻並不這麼認為呢?因為眼隻能見“白”,手隻能觸“堅”,各有局限,而他正是運用這各有局限的五識把萬物拆分成瞭互不相幹的部分。
4e451212ea5b0dc353dad89d49ffaf04
《莊子•內篇•應帝王》中講到:渾沌七日被鑿開瞭七竅,七日即死。為何?因為七竅各有專司,事物通過七竅映射在內心中,卻成瞭互不相幹的部分。如此則內心與外物相互阻隔,不能再相融為渾然一體矣!
石頭在我心中,被拆分成瞭“堅”、“白”;人體在我心中,被拆分成瞭“筋”、“骨”、“皮”;蓮藕在我心中,被拆分成瞭“紅蓮”、“白藕”、“青荷葉”。既然早已與本體不復為一,其認知也就與真實相去甚遠瞭。
因此我們眼中的萬物,並非真正的萬物;別人眼中的我,也並非真正的“我”。真正的“我”,唯有不對自我進行分割的自己才能明白;真正的萬物,唯有進入萬物的本源中去才能明白。
之所以說“一花一葉,就蘊含著整個世界的起源”,隻是因為通過“一花一葉”的接引,我們可以進入同一個本源“母”世界。而並不是說,子體的信息就等於母體的全部。能夠進入母體世界,才能算是“得其母”。“即得其母”,才能“以知其子”。
個體構成整體,同時任何個體也自成一個整體,因為它們都可以獨立存在,所以能分別視之為“一”。 眾多獨立的個體構成世界這個整體,那麼假如這世界隻剩下唯一一個個體,這個個體就是“世界”這個整體。就好像假如有一天,其他動物全部滅絕瞭,那麼人,就是動物這個種類的整體。
所以如果把我們的世界,比作一棵花葉繁茂的大樹,那麼葉和花都各自獨立存在。除去所有葉,花就是全世界;除去所有花,葉就是全世界。因此,以花觀花,眼中隻有花,花就是一個完整世界;以葉觀葉,眼中隻有葉,葉就是一個完整世界。一花一葉一世界,那麼這花和葉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莊子由此引申出“小大之辯”:
我們眼中的“大”和“小”,都隻是我們站在自己的世界看世界而得出的結論。小有小的世界,大有大的世界。如果超脫出我們自己這個世界的束縛,站在小的世界中去觀小,站在大的世界中去觀大,就會發現這二者其實並無差別。
小可以成長為大,大也可以返本為小。所以大和小的差別,都隻是觀察角度上的差別,而並非本質上的差別。它們同源而生,遵從著相同的法則,其本質是齊而為一的。
把握住瞭這個“一”,也就超脫出瞭大和小,也就隨時能大能小。如同天上的神龍,不再有拘泥和束縛。此時也就正如關尹子所說:“其大無(出乎我之)外,其小無(入乎我之)內”,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玄同”境界。
進群與超千位道友交流請點擊 加入我們↓